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繁殖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奶牛繁殖產犢是產奶的先決條件,奶牛經、配種、妊娠、分娩、再、配種、妊娠、分娩過程,來實現產奶、干奶、再產奶循環。理想的繁殖周期是一年產一胎,即產間距(兩次產犢的間隔天數)365天,正常泌乳期為305天,干奶期60天,但在生產實際中很難達到。影響奶牛繁殖的因素很多,奶牛因繁殖問題失去了飼養價值,而不得不被淘汰的比例一般占成母牛淘汰的30%以上。加強奶牛的繁殖管理,提高奶牛繁殖率始終是奶牛生產面臨的課題,也是提高奶牛養殖效益的基礎。
1.1觀察
和排卵是母牛繁殖活動的主要生理現象,也是母牛能否配種受胎的首要條件。奶牛每隔一定時間要一次,兩次的間隔天數稱周期,一般奶牛的周期平均為21天左右。周期的出現,主要是由卵巢上黃體和卵泡周期性活動的結果。奶牛規模養殖要重視觀察,配種人員著重傍晚和清晨觀察牛群,白天以每4、5小時的間隔進行觀察,保證監測到畜群中90%的征兆。同時進行鑒定、育成母牛初情檢查、成母牛產后第一次檢查、異常檢查,并對異常母牛、初情期推遲的育成奶牛與生產之后第一次推后的成年奶牛要查明原因酌情治療。
1.2適時配種
奶牛規模養殖適時配種是至關重要的,對于育成奶牛初次配種應選擇奶牛體成熟的初期階段,也就是16~20月齡,且體重需達到成年奶牛體重的60~65%,相當于360~390公斤。過早配種會影響母牛的生長發育以及第一胎的產奶量,過晚配種會影響奶牛的受胎率,并且增加飼養成本,經產母牛在產后兩個月左右配種效益最佳。要嚴格執行奶牛育種方案,按照選種選配計劃,充分利用優良品種公牛,通過人工授精技術提高后代質量。同時要做好配種記錄,包括母牛號、配種日期、所用凍精公牛號及需要補充說明的事項。以便查看配種記錄隨時掌握牛群配種情況、防止近親繁殖、調整懷孕牛不同生理階段的飼料結構、推算預產期。
1.3妊娠檢查
母牛配種后最好進行三次妊娠檢查,第一次在配種后60—90天采用直腸檢查法;第二次在配種后4—5個月采用直腸檢查法;第三次停奶前采用腹壁觸診法。主要目的一是確定妊娠牛、推算預產期、確定干奶時間。二是檢出未妊娠母牛,查明奶牛不孕的原因并做出處理。三是調查奶牛流產的發生率、流產原因、流產類型并采取預防措施。
1.4分娩監護
母牛分娩前都有預兆,如從分娩前10天開始增大,分娩前2天極度膨脹,皮膚發紅,飽滿;分娩前1周腫脹柔軟;分娩前1—2天子宮頸粘液軟化變稀呈線狀流出;骨盆韌帶從分娩前1周開始軟化,臨產前母牛精神不安,不斷徘徊,食欲減退,不時作排尿狀。應注意觀察母牛分娩預兆,以便作好接產準備。分娩時要注意接產,盡可能讓其自然分娩,對頭胎牛、胎兒較大及倒生時可在產出期過后適當給予人工助產。發生難產時要在獸醫的指導下進行助產。分娩后要注意產后監護,觀察母牛產道有無損傷出血,注意是否有子宮脫出癥兆,觀察胎衣排出情況及子宮分泌物是否正常,并采取積極措施,預防產科疾病的發生。產后30天左右通過直腸檢查母牛子宮復原情況,產后40-60天注意觀察母牛產后第一次是否正常,發現子宮恢復不全、母牛不正常要及時治療。
2提升奶牛繁殖率的技術措施
2.1強化奶牛的科學飼養
科學飼養奶牛,合理控制奶牛各個階段的體況,即可降低飼養成本,又可有效防治和降低奶牛繁殖疾病。營養不足與過量均可引起繁殖疾病。產前、產后蛋白質與能量不足均可導致子宮復舊延遲,繼發子宮炎癥,可造成卵巢機能不全。維生素A、E不足,微量元素缺乏,母牛可長期不或無規律、不排卵、受精卵著床困難,胚胎早期死亡等。粗纖維不足除可導致代謝病以外,還可造成胎衣不下與產科疾病。因此要根據奶牛飼養標準,在奶牛不同時期,給奶牛提供優質適口的飼料,給予豐富的營養補充,從而恢復奶牛的生殖機能,保證奶牛正常的排卵,提升奶牛繁殖率。
2.2做好奶牛圍產期的保健護理
做好奶牛圍產期的保健護理,可有效控制和減少子宮內膜炎和子宮炎癥引發的其他疾病發生。圍產期的奶牛喜臥懶動,陰門松弛,產道口處于開張狀態,常流出各種性狀的黏液,極易受細菌感染,造成子宮炎癥。注重圍產期奶牛舍良好的衛生環境,分娩時嚴格消毒產房和牛體后軀,產后給奶牛飼喂紅糖麩皮水,保持奶牛擁有一個健康的體質和繼續生產的能力。
2.3嚴格執行奶牛繁殖技術操作規程
加強奶牛繁殖管理隊伍的培訓,嚴格執行奶牛繁殖技術操作規程。觀察、配種操作、繁殖疾病治療、產后護理等,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如配種操作流程規定奶牛最佳的輸精時間為奶牛之后或者是排卵之前的12h左右,通常情況為早上傍晚輸精,中午夜間輸精,傍晚次日上午輸精。輸精方法和部位:對奶牛進行人工受精時,通常采用直腸把握輸精法,輸精部位主要是以子宮體或者是子宮角的基部為最佳。這樣不僅能提升受胎率,還能避免對子宮的損傷。的活力應該是在3.5以上,有效的數不能低于1000萬個。等等在操作規程中詳細明確,嚴格執行奶牛繁殖技術操作規程,是提高奶牛規模養殖奶牛繁殖率的重要手段。
2.4建立奶牛繁殖的動態管理
在對奶牛、配種、妊娠、分娩及分娩后卵巢和子宮恢復情況,進行觀察、檢查及采取措施的同時,要認真做好各種繁殖記錄,如對于產后母牛應做好如下記錄:(1)、胎衣排出時間、完整記錄;(2)、惡露排出顏色、數量的記錄;(3)、是否難產的記錄;(4)、產后首次時間記錄等,并將這些記錄輸入電腦繁殖管理系統,使整個牛群繁殖情況處于動態管理之中,每頭牛處在什么階段,該進行什么處理一目了然。奶牛繁殖的動態管理,可有效提高奶牛繁殖率。
2.5加強奶牛繁殖疾病的防治
[關鍵詞]公共選擇鄉村關系治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浪潮的推動下,中國鄉村社會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變遷之中,經濟發展、體制改革、民主法制等逐步深入基層社會。在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型期,建設一個和諧的鄉村社會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鄉村關系治理的現實實踐中,鄉村關系到卻出現了一些失范現象。其中鄉鎮政府的越位侵權和村委會的過渡行政化是當前鄉村關系改革和發展的難題,嚴重制約了鄉鎮行政效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發展。
一、公共選擇理論闡釋鄉村關系失范
公共選擇理論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公共選擇理論是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是將經濟學應用于政治科學;狹義的公共選擇理論是作為行政管理學的一個流派而存在,它將公共選擇的方法應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領域,關注的重點是政府的管理活動及各個領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公共選擇即非市場的集體選擇,公共選擇理論的宗旨是把市場制度中人的行為與政治制度中政府的行為納入同一分析軌道,即經濟人模式。
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行為假定是:人是關心個人利益的,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即理性的經濟人。公共選擇理論家基于這個出發點,分析了公共管理組織的行為,他們認為,公共管理組織及其組織者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充滿公益心,相反他們的和常人沒有什么區別,都是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們首先追求的是個人利益和組織機構的利益,然后才會照顧公眾的利益。公共選擇理論假定適用于不同的領域,既適用于政府部門組織也適用于非政府部門的自治組織。
鄉村關系失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鎮政府的越位侵權,具體說主要集中在對村委會人事權、財政權以及農民生產經營自的非法干預上,體現在村民自治的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各個環節之中;二是村委會的過渡行政化和“過渡自治化”,前者指村委會成為鄉鎮政府的一個下屬辦事機構或一級“準政權組織”,后者指村委會單純從本社區利益出發,不愿接受鄉政府指導,對承擔的協助鄉鎮政府開展工作的職責抱著消極、冷淡的態度。
從鄉村關系失范的具體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兩個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公共管理組織都力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將自身權益影響或擴展到對方。當然,在追求自身組織利益而努力去影響或限制它組織利益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組織中的人,是受到他們自身利益的驅動、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從而造成鄉村關系失范。
二、鄉村關系失范的影響因素
公共選擇是相對于市場選擇而言,一般來說,在市場選擇中當市場機制不健全或市場還未成熟時,經濟人就會在市場缺陷中尋求利益最大化,抑或投機,而不是靠公平競爭獲利。同理,政治體制的不完善,也給公共組織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可乘之機。
(一)壓力體制下鄉鎮政府強權
鄉鎮政府作為我國鄉村地區基層政權組織,處于我國權力運作體制中的最末環節。長期以來我國權力運作體制在某種程度上可稱為壓力型體制,其主要特征在于各級政府為完成上級下達的經濟趕超指標,采取數量化任務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質化的績效評價體系。這決定了國家在農村的各項發展目標、計劃、任務最終要靠鄉鎮政府加以貫徹落實,也迫使鄉鎮領導和鄉鎮干部想方設法去完成上級部署的各項任務,如計劃生育、征兵、糧食種植,稅款征收等。為此,鄉鎮利用對村干部的去留決定權和工資報酬權將指標再度分解分配給村民自治組織特別是村委會,并利用強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督促其執行,這就造成村民自治組織自治權限大大縮小,從而使鄉政府與其的角色關系扭曲。
(二)鄉村治理法制建設存在缺陷
實行村民自治之后,理論上說村民自治委員會與作為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并無行政隸屬關系,二者只是工作上指導與合作關系,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情。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對村委會和鄉鎮政府關系的規定是非常粗略和原則化的,既沒有對“指導、支持和幫助”的范圍給以合理確定,也沒有對村民自治的領域給以明確表述,這在客觀上導致規范鄉村關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給不足和空隙過大。鄉鎮政府擁有比村民較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組織資源,再加鄉鎮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制衡。這種制度的空隙客觀上成了基層干部利益群體謀求自身利益的活動空間,他們能較便利的利用制度空間去對村民實現制度侵權。
(三)村委會雙重角色失衡
村委會作為法定的村民自治組織,是經過村民授權來控制與管理社區資源,體現和維護村民利益并通過為村民服務來贏得他們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實際中村委會又承擔了鄉政府分配給某些行政職能。這樣,村委會便扮演了雙重角色,一方面要貫徹上級方針政策,代表鄉鎮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屬于自治范圍內的工作,分別體現鄉鎮意志與村民意志。雖然在人民的國家內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和沖突不可避免,因為中國所要實現的后發外向型現代化本質上是一種強制的現代化,它要求村民在較短的時間內即適應并接受原生型現代化國家在很長的時間內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因此必然有大量不受村民歡迎的國家任務和要求要通過村委會去強制執行,同時,鄉鎮政府自身利益的也會搭上制度化轉型的便車進行擴張。雙重角色必然產生雙重對策,一方面村委會順從鄉鎮政權,成為鄉鎮政府的辦事機構執行命令或進一步搭便車“自我擴張”,另一方面從自身利益出發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進行游說、消磨甚至抵制,村級反控制力量的成長使鄉村關系處于緊張狀態。
三、對鄉村關系失范的治理
公共選擇理論關注的中心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在公共部門中恢復競爭,引入市場機制,打破政府壟斷,從而將政府的一些職能釋放給市場和社會。從總體上看,鄉村關系失范主要在于鄉鎮政府對村委會合法權益的侵蝕造成的矛盾和沖突,治理的關鍵在于鄉村雙方的良性互動:
(一)完善法律法規,明確鄉鎮政府與村委會的職責權限
要實現鄉鎮政府與村委會良性互動,首先要確立二者是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是無直接隸屬關系的平等法人關系。中國農村社會正處于急劇轉型期且地區發展不平衡,鄉鎮與村集體的利益邊界和權限范圍往往是模糊的、變動的,現行的法律只是設計較為寬限的法律框架,并沒有程序性規定。要明確鄉鎮與村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理清二者的職責權限,一是根據憲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確立的鄉政村治原則精神,各級人大制定關于鄉政村治特別是村民自治的實體性法規,明確劃分鄉鎮和村的利益邊界及管理權限,哪些事項需要鄉鎮政府“指導、支持和幫助”,哪能些事項需要村委會“協助工作”。明確的外延和內涵使國家的法律法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鄉鎮政府得以順利貫徹,村民利益通過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實現。這樣鄉鎮政府的依法行政得到村民的認可擁護,違法施政被村民合理拒絕,同時村委會的雙重角色大體平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鄉鎮行政管理與村民自治在制度規范上有機銜接起來。
(二)重塑政府形象,建立服務型鄉鎮政權組織
改變政府形象,規范政府作為,首先要在體制上解放鄉鎮政府,根本的是要改革壓力型政治體系,使鄉鎮從繁重的數字化指標任務中解脫出來。再造政府基層組織體系方面不是繼續精簡,因為現有框架下精簡已經走到末路,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績效而不是裁減人員,鄉鎮改革的目標是讓鄉鎮只有最基本的社會事務管理功能,如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救災、優撫等。鄉鎮政府不應該對經濟增長目標負責,也不應該對自身財政負責,更不應有自我擴張和資源掠奪行為,鄉鎮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民間組織在資源配置中的角色,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更多地投在提高公共服務與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領域,提高服務能力。
(三)培育自治組織,增強村委會自治能力
民間自治組織是溝通政府與公民重要橋梁。政府與公民良好合作常常需要一個中介組織的協調,一方面各種民間組織及時把其成員對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議、批評集中起來轉達給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向和對相關問題的處理意見傳達給其成員。同時民間組織對政府行為構成強有力的制約,適應了農民豐富多彩的社會需要,民間自治組織大量成長,政府就會受到來自外部的制約,可以抵制、克服政府組織不合理的甚至侵犯群從利益行為。因此國家應從體制上消除對民間組織不合理限制,使各種形式各種功能的農村民間自治組織有寬松的成長發育環境,如村委會、各種農民協會、養殖協會等。在民間組織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實施規范管理的新體制,建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良性互動關系。村委會作為村民法定的自治組織,在村務管理方面更應擔負起責任,只要不偏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對村莊重大事項具體負責實施并自覺接受村民監督,加強自我決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強村莊“自主性”,這樣才能理順村莊和鄉鎮政府關系。
(四)提高鄉村人員素質,實現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轉變
在處理鄉村關系過程中,人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鄉村關系不協調很大程度上同鄉村干部素質低下,農民覺悟不高有關。表現在鄉村干部中主要是不相信群眾、、人治觀念、,表現在村民群眾中則是文化水平低,覺悟不高,缺乏契約合作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主義傾向。因此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在鄉村社會樹立現代民主觀念、法制意識和契約精神,鄉鎮干部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提高認識,改進方法,依法履行“鄉政”職責,充分認識到鄉鎮政府與村委會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關系,對鄉村管理應更多的采取法律的、經濟的、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簡單的行政命令,應尊重村民自治權和村委會的相對獨立性,增強服務意識、公仆情結;村干部要依法履行“村治”職責,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自治能力,自覺協助鄉鎮政府做好各項工作,引導農民用好民利,做好村民的“當家人”。從根本上說,要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由理性的“經濟人”向為民服務的“社會人”轉變,實現鄉鎮民主管理與村民自治良性互動,共同建設和諧的鄉村社會。
[參考文獻]
[1]陳振明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美]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8
[3]徐學通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村委會的行政化傾向[J]行政與法2003(10)
[4]宋敬本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變[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28
【關鍵詞】膽倒膽汁反流自擬正膽湯
前言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記有《續名醫類案》里的一醫案:“許宣治一兒十歲,從戲臺倒跌而下,嘔吐苦水,綠如菜汁。許曰:此‘膽倒’也,膽汁傾盡則死矣。方用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正其膽腑。可名正膽湯,一服吐止。”張錫純為此案下了按語:“此證甚奇異,附載于此,以備參考。”由此案可知,正膽湯方劑組成為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另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同一章節又載有:“治嘔吐,因胃氣上逆、膽火上沖者,用鎮逆湯。”其方劑組成為:生赭石18g,青黛6g,法半夏9g,生杭芍12g,龍膽草9g,吳茱萸3g,生姜6g,野臺參6g。
筆者20年前學習了張錫純此案后,受“膽倒”、“膽火上沖”運用正膽湯和鎮逆湯治嘔吐的啟發,在臨床運用“自擬正膽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表現為胃脘部燒灼痛,嘈雜、嘔吐、反食、噯氣、泛酸等癥;或表現為咽痛、咳嗽而屬于膽汁反流原因引起者,都獲得了較好療效。自擬正膽湯方藥組成:生代赭石30g(軋細先煎),生白芍20g,枳實、竹茹、制半夏、茯苓各10g,陳皮6g,甘草3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飯前服。肝胃不和型加蘇葉、柴胡、香附、川楝子各10g,以疏肝和胃、理氣通降;肝膽郁熱型加黃連3g,吳茱萸2g,黃芩10g,蒲公英20g,以疏肝利膽、泄熱和胃;脾胃虛弱型去枳實、竹茹,加旋復花(包煎)10g,黨參20g,以益氣和胃、溫中降逆。
自擬正膽湯以溫膽湯為基礎,加重代赭石、白芍用量作為主藥。方中代赭石質重性降,重鎮降逆、平膽止嘔為君藥,主治病勢上逆諸癥;白芍配甘草為臣藥,瀉肝益脾、收斂胃氣、緩急止痛;佐以枳實、竹茹、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化痰、降逆和胃、調和肝膽;以生姜為使協調諸藥,共奏清膽和胃、理氣化痰、通降止嘔之功,使膽汁不能反流而諸癥皆去。
筆者在臨證中還注重觀察學習了現代很多名醫的臨床經驗,如筆者的老師,名中醫、南京市中醫院謝昌仁主任醫師,還有南通市中醫院的邵榮世主任醫師等,在臨床治療反流性胃炎都經常運用溫膽湯加代赭石或黃連等治療,每每奏效。
而今重新研究此案,“膽倒”是否就是“膽汁反流”呢?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于中醫“膽倒”、“嘔吐”、“反胃”、“嘈雜”等癥范疇毋庸質疑,現以方推證,是否可以說古人所曰“膽倒”就是指“膽汁反流入胃而后嘔吐現象”?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一些相關的中醫古籍資料,并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作以下探討。
膽胃功能相關
《靈樞·四時氣》即有“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之論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1]精汁即膽汁,味苦色黃,由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注于小腸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2],以助消化飲食物,這與現代醫學對膽的認識基本相同。膽是很特殊的一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參與精神意識活動,和五臟相似。膽為六腑之一,參與運化水谷,膽腑內藏清凈之液,即膽汁,膽汁又叫“精汁”,可以幫助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故稱膽腑為“中精之府”。
膽的生理功能包括貯藏膽汁和排泄膽汁兩個方面。膽汁來源于肝,由肝的精氣所化生,貯藏于膽,之后隨著消化的需要,經膽氣的疏泄作用,將膽汁排泄于腸中,以幫助對某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這樣膽就具備了五臟的部分特點,也具備了六腑的部分特點,又具備了奇恒之腑的某些特點,所以膽不僅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之一,實際上也歸于五臟的行列,因此又有“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的提法。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為傳化之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主要作用是受納腐熟水谷,故稱胃為“水谷之海”。“胃氣上逆固病,既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3]說明胃腸應由上而下蠕動,胃的賁門、幽門作用應具有“單向閥”的功能,使食物下行而不上逆,一旦這個功能失調,必然就會產生胃氣通降機能的紊亂。胃失通降則“膽隨胃降”的機能喪失,遂出現膽汁反流之癥。因此,膽胃不論在生理關系上,還是在病理關系上都是緊密相關的。臨床上膽胃相關病變多表現為肝(膽)胃不和之證。
肝膽互為表里
膽與肝經脈絡屬而互為表里,在生理上、病理上的關系非常密切。肝病常影響及膽,膽病也常影響及肝。膽附于肝,其性剛直,正因為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安謐,惡煩擾,喜柔和,惡壅郁,東方木德,少陽溫陽之氣。故在病理情況下,多表現為熱癥、火旺之癥。因為火熱可煎熬津液為痰,故膽病又多兼痰。痰火郁結,氣機郁滯,痰熱內擾,上犯而易發本病,臨床上肝膽相關病變多表現為肝膽郁熱之癥。
肝膽脾胃相互影響
肝膽脾胃的關系十分密切,相互影響。生理上“肝為厥陰,中見少陽,其性剛果,其氣條達”,“脾胃之健運實資其輔助,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飲食更賴之熟腐。”[4]說明了肝膽的疏泄宣發有利于脾胃之氣的升清降濁。反之,脾胃升降納化正常,肝膽才能疏泄宣發。所謂“木生于水而長于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5],正說明了肝膽與脾胃的關系是“肝木賴脾土之升,膽木賴胃土之降也”[6],膽胃諧和則疏達通降。在病理上一旦“調攝失宜,怫其條達之性,恒至激發其剛果之性而近于橫恣,于斯脾胃先當其沖”[4],從而產生肝膽之病引及脾胃之疾。臨床上相關病變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或脾胃虛弱證。
臨床上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機多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膽氣上泛,病位在肝、膽、脾、胃,以脾胃為本,肝膽為標。凡能引起肝胃不和、膽氣上泛的病因都可導致本病。結合現代研究,有專家對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排空和胃竇平滑肌電改變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空腹和餐后均有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7]有些專家觀察到幽門功能不全,胃排氣功能低下等也是致病因素之一。這些基本上和中醫的理論相吻合。而正膽湯和鎮逆湯二方化裁運用,恰恰可使逆亂之氣機升降有序。脾胃氣機恢復正常,膽汁不至反流,而諸癥皆去。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難經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99.
2河北醫學院.靈樞經校釋(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9.
3清·葉天士著,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9.
4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657.
5清·黃元御.黃元御醫書十一種(下冊)·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