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發展方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研究并解釋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原因與績效,能為我國今后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堅實的理論和實證基礎。本文力圖建立一個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將推動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一般性因素提煉出來,以期能準確把握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一般規律,并以此來審視我國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的發展方向,實現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合理有效。
一、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制度環境約束下的利益集團博弈理論
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的創新是因為有許多外在性的變化促進了潛在利潤的形成。為了獲取潛在利潤,在原有制度下的一些經濟主體就會嘗試對既有制度安排的創新和變革,從而導致了新的制度安排產生。而制度創新總是各經濟主體根據收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原則來進行決策的。
除了追求利益的動力,制度變遷也受到意識形態、各種壓力集團和政府關于什么對公眾最有利的判斷的影響。外生變遷并不是改變游戲規則以適應游戲變化的要求,相反,是改變游戲使之適應于為某特定利益集團所偏愛的規則。因此,關于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可以稱之為“制度環境約束下的利益集團博弈理論”,即在制度環境的約束甚至主導下,利益集團為了內化外部利潤而相互博弈,最終會在某個利益集團的主導下達成博弈的均衡,實現制度變遷。
(一)制度環境的約束與影響
這里制度環境是指影響交易成本的各種因素構成的外部環境。制度環境制約著制度選擇的集合,同時影響著具體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對于我國的農村土地制度變遷而言,制度環境主要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由政治權力機構制定出來并依靠國家權力保障實施的一系列規則,包括法律法規、政治、經濟體制、國家政策等。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意識形態、傳統觀念與習俗等,其中意識形態居于核心的地位。與正式制度是通過正式有組織的機制來保障其實施不同,非正式制度對違規行為的懲罰是分權化的、自發的社會反饋。與新的制度具有一致價值取向的非正式制度會降低制度變遷的成本,反之,則會增加制度變遷的成本。
(二)利益集團博弈的推動
制度變遷必然由人的行動來推動。在制度變遷過程中,不同的利益集團會根據各自的利益取向采取不同的行動,推動制度向著有利于本集團利益的方向發展,各個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并達成均衡,從而形成新的制度。對于利益集團而言,只要制度變遷為本集團帶來的預期收益大于推動制度變遷的預期成本,就有動力推動制度變遷,而且在行動過程中,利益集團會根據成本收益的變化調整其行動。
對于解釋中國的農村土地制度變遷,中央與微觀主體之間二元博弈的框架不能反映地方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重要作用,對于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應該將地方政府納入制度分析的框架,構建三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集團)博弈的制度變遷分析框架。外部利潤的存在能否導致制度供給,取決于支持和推動這種制度變遷的利益集團是否處于優勢地位。
其一,中央政府。此處的中央政府可廣義理解,等同于諾斯所說的國家。中央政府是制度變遷中最重要的行動集團,對于所有制度的確立擁有最后的決定權。中央政府的利益取向更為宏觀和具有綜合性,會從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決定農村土地制度的選擇。在行為方式上,中央政府由于擁有國家權力的保障,并且受到意識形態、組織結構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可以采取強制性手段推進制度變遷。這一點在我國的農村土地制度變遷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其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具有雙重身份和利益取向,一方面它是中央政府的人,有義務維護中央政府的利益,落實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另一方面作為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地方政府又有著不同于中央政府的自主利益。具體到農村土地制度,地方政府的利益取向是希望通過農村土地制度安排能夠帶來當地財政收入的增加、促進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等。當自身利益與中央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時,地方政府會利用自身資源,努力影響中央政府的決策,使其自主行為或制度合法化,推動制度變遷。
其三,農民集團。農民是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主要通過其行為對于制度運行的交易成本的影響而影響制度變遷,雖然間接,但有時卻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農村土地制度安排能夠滿足農民對于公平和私人產權的偏好,就會得到農民集團的認同并自覺執行,從而降低制度運行的交易成本;反之,則會遭到抵制,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三)交易成本的約束
制度環境通過影響交易成本影響制度變遷,利益集團的博弈同樣要受到交易成本的制約,交易成本的約束貫穿制度變遷的始終。由于將制度環境和利益集團博弈引入了制度變遷的分析,交易成本可以分為環境成本和博弈成本兩個部分,環境成本是指受到制度環境約束而產生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及制度正常運作的成本。從長期來看,制度變遷的目的在于降低環境成本。博弈成本是指由于不同利益集團進行博弈而產生的交易成本,包括組織成本、談判成本等,博弈成本的重要意義在于確定了利益集團行動的限度,當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成本超過了制度變遷帶給某一利益集團預期收益,則該利益集團會采取妥協,停止行動。因此,博弈成本構成利益集團行動的約束,制約著制度變遷的方向和程度。
(四)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實施時序
在分析了交易成本、制度環境和利益集團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影響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本文認為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產生外部利潤。外部利潤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制度環境的變化導致制度選擇集合或制度運行成本的改變而產生外部利潤,即由于新的制度被納入選擇的集合,或者制度環境中某些因素的改變而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使外部利潤的產生。二是技術的進步導致外部利潤的產生。由于技術的進步會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效益,并降低某些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使得大規模經營制度的建立變得有利。
第二階段,內化外部利潤,利益集團展開博弈。外部利潤產生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會根據制度變遷的預期利潤和變遷成本選擇制度方案,并推動制度變遷,博弈成本隨之產生。利益集團會不斷調整制度方案以降低博弈成本,當博弈的邊際效益為零時,博弈就會停止。
第三階段,主導利益集團促成博弈均衡。由于一些集團可以運用自身優勢對另一些集團施加影響,因此農村土地制
度變遷往往是在某個利益集團的主導下進行。在確立了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主導集團后,主導集團會在制度環境的約束下,綜合自身和其他利益集團的利益,調整和完善制度方案,并且利用自身的實力支配或影響其他利益集團,確定達成博弈均衡,完成制度變遷。
二、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發展方向
我國未來的集體土地制度應該立足維護集體所有、明晰土地權利的基礎上推動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即從法律上確認和保護集體的土地所有權和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允許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制度安排是基于下列理由:
其一,這樣的制度安排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憲法的基本規定,也與國家發展理念的調整保持一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理念,這標志著我國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正在到來。隨著新的發展觀念和政策取向的轉變,要求逐步改變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的不平等現狀,提高集體土地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和效率將成為必然的選擇。
其二,這一制度安排能夠最大限度內化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的外部利潤,法律上對權利的清楚界定和相應保護機制能夠增強集體和農民對于權利穩定的預期,穩定的土地產權具有“擔保效應”,即當農民覺得能長期使用土地,并且保存和增強土地肥力的長期投資能夠帶來的回報很高的時候,他們就有更強積極性去進行這種投資。
其三,這一制度安排是變遷成本最低,最容易獲得各利益集團同意一致性的制度選擇,從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保持集體所有制前提下推進使用權的流轉無疑是制度變遷成本最低的方案。從利益集團博弈的角度而言,這一方案也符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的利益取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對中央政府而言,有利于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對地方政府而言,雖然會損失部分土地出讓收益,但可以開拓新的建設用地來源,降低工業化的門檻,顯化資產,節約交易成本,增加新的財政收入,綜合權衡,地方政府仍將獲得凈收益;對農民而言,可以使其按照自己的利益選擇利用土地的方式,并且通過抵押等形式提高自身的融資能力,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現代農村;業余文化;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212-01
一、現代農村業余文化具有的獨特性
(一)農村業余文化具有季節性。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是種地,所以農民的業余生活是隨著農忙農閑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農村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這就需要農民提高自身技術水平與之相適應。由于農忙時農民所需的文化是生產技術方面的知識,所以娛樂需求相對較少。但在農閑的時間,由于空閑時間多,文化的需求主要是娛樂需求多些。娛樂需求的高峰期是春節前后。
(二)農村的文化還處于過渡時期。由于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民受到外來各種觀念的重大沖擊,使得農民對傳統娛樂失去興趣,但受到各方面的制約,使得舊的文化解體,新的文化娛樂方式還沒有形成。使得農村文化處于“尷尬”階段。農村文化處于過渡的階段,這時候是最薄弱的,如果不盡快形成先進的文化來化解這一情況,賭博等一些不良風氣就會肆意盛行。
(三)農村文化的發展不平衡。由于城市和農村的文化差距開始拉大,如:公共設施的建設,城鄉人們的消費觀念,開展的活動,人員隊伍的素質等等各個方面。隨著農村以家庭消費觀念深入人心和長足發展,這種“私性文化”的文化與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形成鮮明的對比,農村傳統的公共文化如:舞獅子,扭秧歌,戲班等等都已經銷聲匿跡,這些草根文化主要受到農村設施落后和農民觀念變化的限制。農村文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是農民精神生活和生活質量的重要體現。所以,迫切需要先進的文化來補充,否則不良腐敗之風會滋生發展。
二、現代農村業余文化生活現狀
(一)農民的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農村文化的基礎設施是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農村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保障農民文化權益的基本條件。現階段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從而大大的制約了文化的向積極方面發展。
(二)文化的建農民沒有積極廣泛的參與。農民缺乏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主要原因是現有的文化活動不能滿足農民的本質需求,與農民的生活差距大,沒有貼切生活化。例如:目前多數電視節目都以都市生活為題材,農村,農業的影視作品相對較少。
(三)文化活動與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差距較大。有于傳媒信息,農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農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變化,他們有了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現階段,由于政府加大對農村的文化進行建設,如:建設鄉鎮的綜合文化站、農村圖書館、有線電視戶戶通等重點惠民的文化工程。但是,這些活動不能滿足農民的文化需要,這些文化設施和活動離農民的文化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對策思考
(一)立足于農村實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力度
要建立適應農村的文化設施項目。加大對農村圖書館,各種文化站等惠民的文化工程。讓農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文化設施。例如:來賓市的“三求”惠農工程得到了國家,自治區等領導的高度重視,自身創新思路,超前的謀劃,科學的決策,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努力營造出現代農村文化氛圍
利用各種傳媒方式宣傳黨對農村文化方面的方針政策。讓全社會關心參與建設農村文化,加強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鼓勵創作關于農村文化方面的作品,營造文化氛圍為農民更好的服務。例如:來賓市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宣傳造勢,使“三求”惠農工程深入人心,使來賓市各個部門增強責任心,農民熱情高漲,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三)因地制宜,拓展現代農村文化建設多元化渠道
要加大農村文化市場監管機制和加大整治力度,防止不良文化侵蝕農民思想。例如:來賓市在做文化建設方面都是結合本村莊的新農村規劃相結合,根據來賓市各個民族文化,設計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多種建設方案,共各地選擇。
(四)政府加強引導,呼喚起農村群眾的文化自覺性
加強引導鼓勵農村民間藝人組織文化活動,積極探索和發展為農民服務的特色文化,努力引導農民形成良好互動,把農民吸引到文化建設的項目上來,讓農民成為文化的真正受益者和建設者。
四、結語
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現階段的迫切任務,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是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必要保障。所以,需要努力研究農村業余文化的發展方向促進農村健康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綠化美化
中圖分類號:S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184-1
1 石道河自然概況
石道河地處輝南縣東北部,位于北緯42°31′18 ″-42°42′58″和東經126°23′34″-126°44′39″之間。東南與靖宇縣接壤,東北與樺甸市一山之隔,北與磐石市相接。東西極點距離28.5公里,南北極點距離21.5公里。石道河鎮座落在龍崗山脈的老嶺西麓,地勢東高西低,境內多山。最高海拔1 132.9米,最低海拔338米。全鎮幅員面積338平方公里,人口2萬人,耕地9萬畝。石道河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鎮、中國可持續發展百強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進出長白山的重要門戶。交通通訊便利,省級樺輝公路貫穿全境。全鎮境內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森林總面積2.4萬公頃。石道河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1℃,年積溫2400℃-2900℃,年均降水762毫米,年平均光照2598小時,無霜期105-135天。
2 石道河新農村綠化的特點
石道河依山傍水,所屬四方頂是輝南縣最高峰,近年來旅游事業的興起給石道河經濟發展帶來了難得發展的機遇。為了發展旅游帶動經濟,省、市、縣、鎮均加大了對景區及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尤其是沿途各鄉鎮,將在景區的帶動下搶抓機遇,發展各自特色的經濟產業。充分利用好過往游客帶動的旅游需求和強大的廣告效應。同時打好石道河生態特色牌,帶動農民打好發展基礎。也給新農村環境提升帶來難得的機遇。
石道河土層深厚,由于歷史原因,農村村址大都選擇土壤、水質等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段,由于房屋建筑間距較大,透風與采光條件較好,因而,與城市市區相比,農村綠化具有更適應園林植物生長發育的自然條件。
經濟條件相對薄弱;石道河屬欠發達地區,主要產業以農業為主,盡管今年來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打造了吉林省野山參之鄉等特色品牌。但大部分農村并不富裕,且存在著嚴重的鄉村間的不平衡。能夠用于村莊綠化的資金相對較少,農民難以接受高成本的綠化。因此,新農村綠化應從農村的具體實際出發,從分考慮農民的接受能力,切忌盲目仿效城市綠化模式。
各地村風民俗存在差異;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在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切實尊重農民的意愿。特別是在指導村莊綠化時,應充分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否則農民不樂意接受。如有的農民不愿意正對大門栽樹,房前忌諱栽植松柏樹木等。
綠化期望值與城市不同,與城市美化綠化相比農民對綠化效果的期望不僅僅是村莊的綠化美化,同時還希望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
3 新農村綠化應遵循的原則
3.1 保留利用原地樹木,新造補缺
現階段,農村“四旁”的綠化已很有成效,新農村綠化主要應以填補林中空地和空缺為主,盡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所轄區域的原有樹木,不能能輕易砍除。切忌將城市草坪、色塊的綠化模式應用到新農村綠化建設中來,要切實依據農村特點與實際,走有農村特色的綠化道路。
3.2 選擇鄉土樹種,慎重引進外來樹種
農村現有的鄉土樹種經多年的栽培,具有綠量大、壽命長、有姿色、抗病蟲、易管理等優點,并且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具備了較好的生態效益,不僅能觀葉觀果,招引昆蟲、鳥類,同時還有較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應將鄉土樹種作為新農村綠化的主體。而外來樹種由于花錢太多,且存在一定的生態風險,所以引進時要特別慎重。
3.3 農民投勞為主,政府適當資助為輔
新農村綠化過程中,植樹涉及到所植樹木的歸屬和利用問題,因此要穩定落實,“堅持誰的地盤誰綠化”和“誰造誰有”的原則。鼓勵與動員農戶,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以村民義務植樹的形式,投勞投資,進行栽植和管護。根據不同村莊實際,采用農民出工整地栽植,政府出苗或補助部分苗木經費等形式。
4 綠化植物的選擇
喬灌木的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鄉土樹種最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不易受凍害、熱灼,耐鹽堿,病蟲害較少,栽植成活率高,管理成本低,綠化效果好,最能體現地方特色。在石道河可選擇的落葉喬木樹種有五角楓,九角楓、白榆、旱柳、爆馬丁香、黃檗、楸樹、椴樹、123蘋果、梨樹、李子樹、山楂樹等,灌木有櫻桃、榆葉梅、忍冬、衛矛、金葉榆、紫葉李、丁香等。
花卉及地被植物的選擇:花卉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的宿根花卉,自播能力強的當年花卉及管理粗放的野生花卉。如馬蓮、野生百合、千屈菜、芍藥、萱草、串紅、百日草、孔雀草等。具有濃郁鄉土特色的各類經濟作物和蔬菜也可以運用到當中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景觀效果,如草莓、紅葉甜菜、羽衣甘藍、紫甘藍、白菜、胡蘿卜、地環等。它們可以與花卉混栽也可單栽,要求疏密得當,栽植收割統一。
攀援植物的選擇:攀緣植物是綠化植物中的重要成員,在農村綠化中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突出鄉土文化特色的效果。品種有葡萄、圓棗、葫蘆、南瓜、絲瓜、牽牛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