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西部經濟發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經濟發展水平評價
國家政策傾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受到地域差別,資源稟賦有別,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也在加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十多年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給西部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以經濟增長為主要導向的評價考核機制下,西部地區工業發展也付出了生態環境惡化以及自然資源大量消耗的沉重代價,因此,對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對西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工業經濟發展狀況的全面系統反映,分析其發展中所存在問題的共性和差異,引導和強化西部地區工業經濟全面、科學、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進一步有力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就顯得十分重要。
1.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數體系的構建
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且這一系統是由若干多元參量組成。可以將反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解成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指標,這些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多元性的指標體系,涉及到經濟、社會以及環境等各個方面。
(1) 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a.經濟總量指標
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該指標主要描述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規模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反映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b.結構變動指標
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以及外貿結構,其中以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優化;以鄉村從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比重來衡量就業結構的變動;以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來衡量消費結構的變動,該指標主要用于描述工業經濟發展程度和發展的階段性以及對工業經濟的依賴程度,客觀反映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富裕程度。計算公式為城鎮居民食品支出總額占居民收入總額的比重;以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外貿結構。
c.城鎮化水平
即城鎮化率,它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
(2) 工業經濟結構水平指標
a.工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
b.主要反映工業化水平。
c.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
主要反映規模結構。
d.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主要反映工業技術進步水平。
(3) 工業經濟發展綜合效益指標
a.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勞動投入的經濟效益,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人數×12÷累計月數
b.成本費用利潤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投入的生產成本及費用的經濟效益,也反映企業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c.總資產貢獻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工業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業績的集中體現,也是評價工業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為:
工業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2÷累計月數×100%
d.流動資產周轉率
該指標既反映工業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反映資金利用效果和再生產循環的速度,計算公式為:
流動資產周轉率(次)=產品銷售收入÷全部流動資產平均余額×12÷累計月數
e.產品銷售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是分析工業產銷銜接情況,研究工業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產品銷售率(%)=工業銷售產值÷現價工業總產值×100%。
(4)發展潛力指標
a.科技進步水平
科技進步水平指標主要包括R&D研究人員數、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規模以上企業專利技術數量水平以及新產品產值率。其中R&D研究人員和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這兩項指標均反映西部地區科技實力和基礎,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持。規模以上企業專利技術數量水平:主要用人均專利申請數來衡量,公式為:專業申請數/行業平均就業人數,該指標用于體現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和活躍程度。新產品產值率指標,是一定報告期內新產品產值占企業產品總產值的比率,該指標用于體現西部地區科技產出及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
b.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經費占GDP比重、高等學校在校大學生數、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學校數等。教育經費占GDP比重、高等學校在校大學生數、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學校數都用于反映西部地區教育實力和基礎,是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持。
(5)生態環境水平指標:
a.萬元GDP綜合能耗
該指標是一定時期標準能源消耗與GDP之比,以能源消耗強度來反映資源利用率。
b.環境保護指標
主要從環境治理水平、環保投資水平等角度來反映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由于我國的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因此,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固體環境質量等成為制約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單值廢氣排放量。該指標反映大氣環境質量,計算公式為:
單值廢氣排放量=廢氣排放總量/工業總產值×100%
單值廢水排放量。該指標反映水環境質量,計算公式為:
單值廢水排放量=廢水排放總量/工業總產值×100%
固體環境質量指標:主要包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單值固體廢物產生量(千克/元)。其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是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百分率;單值固體廢物產生量也是反映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單值固體廢物產生量=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總產值×100%
c.其他指標
主要包括:治理工業污染項目投資額占GDP比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2.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模型的構建
對于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各指標權重的確定公式核心問題,因此選擇適當方法,科學合理地確定指標權重至關重要。目前國內外關于權重確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人工神經網絡評判法等。考慮到認為確定權重的主觀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作為綜合評測的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的數學模型
假設有n個地理樣本,每個樣本共有p個原始變量,表示為X1,…,Xp。這P個變量構成的N維隨機向量為X=(X1,…,XP)。對X進行線性變化,考慮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
Z1=l11X1+l12X2+l1pXp
Z2=l21X1+l22X2+l2pXp
……
Zp=lp1X1+lp2X2+lppXp
主成分是不相關的線性組合Z1,…,Zp,并且Z1是X1,…,Xp的一切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與Z1不相關的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Zp是與Z1,Z2,…Zp-1都不相關的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
(2)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步驟一:設原始矩陣為X=(Xij)n×p,其中Xij表示西部地區中第i個省市區的第j項指標數據。為了消除各項指標之間在量綱化和數量級上的差別,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得到標準化矩陣。
步驟二:計算相關系數矩陣:
R=
r11r12…r1p
r21r22…r2p
……
rp1rp2…rpp
其中rij(i,j=1,2,…,p)為原變量xi和xj的相關系數,rij=rji,其計算公式為:
rij=∑nk=1(xki-xi)(xkj-xj)∑nk=1(xki-xi)2∑nk=1(xkj-xj)2
步驟三: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求解特征方程|λI-R|=0,求出特征值λi,并使其按大小順序排列
λ1≥λ2≥……,≥λp≥0;并分別求出對應于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ei(i=1,2,…p),并要求||ei||=1。
步驟四:計算主成分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
主成分的貢獻率為λi/∑pk=1λi(i=1,2…,p),累計貢獻率為∑ik=1λi/∑pk=1λi(i=1,2,…,p)。根據選取主成分個數的原則,特征值要求大于1且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特征值λ1,λ2,…,λp所對應的的1,2,……,m(m≤p),其中整數m就是抽取的前m個主成分,即Z1,Z2,…Zm。
步驟五:計算主成分荷載:
主成分荷載是反映主成分Zi與原變量xj之間的相互關聯程度,原始變量xj(j=1,2,…,p)在諸主成分Zi(i=1,2,…,m)上的荷載lij(i=1,2,…,m;j=1,2,…,p)。
lij=p(zi,xj)=λieij(i=1,2,…,p)
步驟六:計算主成分得分:
Fm=W1Z1+W2Z2+…WiZi
3.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測算
(1)樣本選取 本項目擬選取西部地區十一個省市區(除)2010年至2011年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相關統計數據,進行西部十一個省市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數據均來自西部各地區統計年鑒、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以及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
(2)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的測算結果
運用所選取的樣本以及所構建的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算得出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結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西部是十一個省市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在2010至2011年的兩年內,呈現出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從總體情況來看,西部地區十一個省區市只有重慶、四川、陜西、廣西四省區市工業經濟發展綜合指標為正值,而其他七個省區均為負值,形勢不容樂觀。按指標值來排名,重慶最高,達到1.5031分值,寧夏最低,為-0.8514,排名如下:重慶、四川、陜西、廣西貴州、內蒙、新疆、云南、甘肅、青海、寧夏。
第二,從橫向比較來看,西部各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存在局部波動,如重慶和四川的綜合評價指數2011年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1.1653和0.0455,陜西、內蒙古以及廣西的綜合評價指數2011年較2010年則分別上升了0.6574、0.7210以及0.2962,其余省市區則出現下降的趨勢。綜合評價指數的波動性反映出了我國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動態性特征,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西部各地區由于選取的發展戰略不同以及根據資源稟賦選取相應的優勢產業重點發展,從而可能成為綜合評價指數在不同時點上出現局部波動的原因之一。
第三,從縱向維度來看,貴州、甘肅由2010年的正值變為2011年的負值,廣西則由負值轉為正值。并且,西部各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存在明顯的地區性差異,2010年綜合評價指數分布在-0.9379-1.0290之間;2011年綜合評價指數分布在-0.8514-1.5031之間,地區性差異顯著,這也驗證了我國西部地區內部工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現狀。我國西部各省市區之間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以及工業基礎水平本身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從而使得區域工業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性,并有可能使得區域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進一步拉大西部各省市區內部差距以及東西部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KRICHELDOFH R.Syntheses and application of poly-lactides[J].Chemosphere,2001,43: 49-54.
[2]汪曉昀,吳紀寧.新型工業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6):122-124.
[3]李同寧.我國及各省市區新型工業化進程監測分析[J].軟科學,2006(2):40-42.
[4]陳元江.工業化進程統計測度與質量分析指標體系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2005(6):819-823.
[5]任保平.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新型工業化及其創新支持[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21-24.
[關鍵詞] 權重確定 組合賦權 相對比較法 熵值法
一、評價指標權重確定的方法
由于目前我國的循環經濟建設正處于發展之中,有關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方法也還處于研究、發展之中,沒有形成一套公認權威的方法可以選用。而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方法中,關于指標的權重,是綜合評價的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個指標在評價對象中價值地位的系數。目前,有關權重的確定方法有數十種之多,根據計算權重時原始數據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組合賦權法三類。主觀賦權法有專家咨詢法、最小平方和法、相對比較法、AHP(層次分析法)等,其研究比較成熟。這類方法的優點是能較好地反映評價對象所處背景條件和評價者的意圖,但這個指標權重系數的準確性依賴于評價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因而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客觀賦權法的原始數據來自于評價矩陣的實際數據,如熵值法、拉開檔次法等。這類方法切斷了權重系數的主觀性來源,是系數具有絕對的客觀性,但容易出現“重要指標的權重系數小,不重要指標的權重系數大”的不合理現象。組合賦權法是結合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各自的特點形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的內部找出最合理主、客觀權重系數,再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主客觀賦權法權重系數所占的比例,最后求出綜合評價權重系數。
通常評價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所建的指標體系由兩級指標體系組成,一級指標體系構成子系統層(指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應體現哪些方面的特點,即為哪些類別的因素將直接影響某區域內循環經濟的發展),二級指標體系則為具體的指標(即采用可測的、可比的、可以獲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對前面已確定的子系統層的數量表現、強度表現、速率表現給予直接的度量,例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單位工業產值能耗、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等,各評價指標能全面系統地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進行定量的描述,從而構成指標體系的基層要素)。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權重系數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現采用組合賦權法來確定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值。一級指標則采用主觀賦權法中的層次分次法來確定權重系數。
二、一級指標體系(子系統層)權重的確定
子系統的權重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稱多層次權重解析方法,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薩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來的。該方法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把數學處理與人的經驗和主觀判斷相結合,能夠有效地分析目標準則體系層次間的非序列關系,有效地綜合測定評價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其確定權重的步驟如下:
1.構造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由同一層次指標針對上一層次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而構成,假定A層因素中Ak與下一層次B中的B1,B2,…Bn有聯系,則將構造的判斷矩陣以表格形式表示為:
判斷矩陣使得決策者判斷思維數學化。但是,人類思維具有一致性特點,即認為因素之間的關系應該具有傳遞性:若已知因素 X2與因素X1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21,因素X3與因素X2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32,則可以根據δ21和δ32得到因素X3與因素X1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31=δ32 δ21。
2.求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
從上可知,求取各指標的權值,就是求取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向量。一般求解判斷矩陣不需要太高的精度,所以特征值也不需要嚴格意義上的解析解(實際上,當矩陣階數較高時,特征值的解析解很難求出)。通常有兩種方法可求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近似解,一種是幾何平均值法,一種是求和法。這里采用幾何平均值法,其計算過程為:
(1)對矩陣A先按行將各元素連乘并開n次方,求得各行元素的幾何平均值:
稱為隨機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ratio),當C.R.<0.10時,判斷矩陣有可以接受的不一致性,否則,就認為初步建立的判斷矩陣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需要重新賦值,仔細修正,直到一致性校驗通過為止。
三、(二級指標)各子系統中具體指標權重的確定
各子系統中具體指標是整個評價體系的基礎,其權重系數的準確性對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影響很大。因此,選用組合賦權法來保證這一級指標的相對準確性,其中主觀權重系數由相對比較法確定,客觀權重系數由熵值法確定,主、客觀系數各占綜合系數的50%。其步驟為:
1.用相對比較法確定主觀權重系數
相對比較賦權法的過程如下:將所有評價指標 Xj(j=1,2,…,n)分別按列和行排列,構成一個正方形的表;再根據三級比例標度對任意兩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分析,并將評分值計入表中相應的位置;將各個指標評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個指標的評分總和;最后做歸一化處理,求得指標的權重系數。
三級比例標度兩兩相對比較評分的分值為 ,則標度值及其含義如下:
四、結束語
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初選指標體系需經過篩選后確定最終各子系統具體指標,再利用上述主客觀賦權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值,為后續評價模型的構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鄒新月:企業作用等級模糊綜合評價.系統工程.2001,19(7):386~389
[2]葉義成柯麗華等:系統綜合評價技術及其應用.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97~100
【關鍵詞】低碳經濟;聚類分析法;評估
關于低碳經濟的概念,離不開碳排放量的脫鉤理論,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隨著經濟的增長不斷的降低這樣一個過程。無論是哪個國家,通過建立相關的脫鉤指標,都能夠對這一國家和地區的氣候變化政策進行有效地檢驗,以驗證其是否合理,是否低碳經濟。而制定合理適用的脫鉤政策則離不開對于導致脫鉤的眾多因素的合理分析和尋求。
我國的低碳產業聯盟將低碳經濟定義為為了促進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而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同時減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產業聯盟指出為達到低碳經濟可以采取一系列現代較為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可以通過產業轉型,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還可以通過開發和利用新能源以及從整體環境制度上進行創新等。除了低碳產業聯盟,CCICED等均對低碳經濟的定義給出了一定的描述。國外研究也指出,低碳經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在經濟發展與低碳排放兩者之間找到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在本文中,我們則認為低碳經濟就是在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兼顧經濟發展,低碳經濟是從多角度進行綜合考慮,既建立起低碳技術體系、能源體系以及產業結構,同時能夠有效提高碳生產力,最終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保證人類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評價指標體系
(一)體系構建作用
低碳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體系構建主要是為了對不同區域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比較全面、合理和客觀的評價,從而根據不同區域的低碳發展水平,分析具體影響該區域低碳水平的因素,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低碳措施來指導該區域的低碳經濟發展。首先通過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對不同區域的低碳發展水平進行客觀合理全面的評價,同時能夠對該區域未來的低碳發展進行較為客觀的預測。其次,通過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從根本上分析和評估出影響經濟發展與低碳排放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影響因素,能夠有利于決策者根據實際是影響因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低碳決策和措施,指導不同區域的低碳經濟發展。最后,通過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使決策者較為宏觀地看到不同區域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能夠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加強低碳經濟水平較為薄弱的區域發展,并借鑒低碳經濟水平較好的區域發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國的整體低碳發展水平。
(二)構建基本原則
低碳經濟發展系統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綜合體系,其中涉及到各個不同的領域,包括環境、社會、資源、經濟等眾多方面,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環節,這就決定了對于該體系的構建,必須遵循一系列的原則。如綜合系統原則、針對目標原則、動靜態結合原則、主導可操原則、全面整體原則以及科學科比原則等。
(三)指標的選擇
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一共分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以及三級指標共三個指標。其中,一級指標是綜合評價指標,二級指標主要包括四個內容,即碳排放指標、經濟指標、環保指標以及能源指標,通過對二級指標的確定,能夠為三級指標的確定指明一定的方向。比如,通過二級指標碳排放指標的確定,能夠確定出相關的三級指標,包括居民生活碳排放率,碳強度,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碳排放率等。這些三級指標均為逆指標。其中居民生活碳排量與居民消費支出的比值即為居民生活碳排放率,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產業碳排放率分別為該產業碳排量與該產業的總產值比值。二級指標能源指標的確定,能夠進一步確定出相應的三級指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占據的比例以及能源強度。其中石油和天然氣所占比重為正指標,其余兩項為逆指標。能源強度即能源消耗總量與GDP的比值。二級指標經濟指標的確定能夠進一步確定出相應的三級指標,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以及人均GDP。其中第二產業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為逆指標,其余三項均為正指標。GDP與人口數的比值即為人均GDP。二級指標環保指標的確定能夠進一步確定相應的三級指標,包括城鎮建成區綠化、濕地、森林的覆蓋率,環保投資指數、三廢治理投入產出值以及R&D經費投入強度。其中三廢治理投入產出比為逆指標,其余各項均為正指標。
(四)評價方法選擇
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確定必須盡量本著科學合理適用的原則。最常用的評價指標確定方法包括Delphi法(德爾菲方法)、AHP法(層次分析法)、粗糙集方法、FAHP(模糊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MFA(物質流分析法)、聚類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每種評價指標的確定方法既有它的優勢之處,也有其不足之處,在實際工作中,應該針對具體情況選擇最為適用的方法。其中,聚類分析法是以距離為分隔依據將評價數據分為多種類別,通過多元化的統計方法,不斷縮小同類評價數據之間的差異性,同時不斷放大不同類別評價數據之間的差異性,從而能夠針對不同類別的評價指標進行類別內系統的、全面的、較為客觀和合理的數據分析和比較。下面主要就聚類分析法對我國多個區域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從而針對各個區域的低碳發展水平,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和發展策略,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
二、聚類分析法評估探討
(一)聚類分析方法體系
聚類方法就目前而言具有自己獨特的方法體系,常見的包括非層次聚類、層次聚類以及智能聚類這三種聚類方法。層次聚類方法就是以距離作為評價的標準依據,通過對距離的定義以及計算,將不同范圍內的距離段定為不同的評價類別,將各個評價結果歸至不同的類別內,或者是先將全部的評價數據均歸到一個類別內,然后在根據實際距離的遠近和標準等將不同的數據分開類別進行統計。
(二)層次聚類法步驟
首先將評價的全部數據分別歸為一類,將歸為多類的數據依據距離相關定義,對距離進行定義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比如組間平均距離法、最短和最長距離法、離差平方和法等。不同的距離定義方法會導致最終的評價結果有所不同。在實際工作中,應該盡量保證不用類別間的相似樣本。其次,進行數據的合并,即將對于定義出的距離最近的兩類數據進行合并,這樣原先的類別數量就減少了一個,在這種條件下,繼續對新類別進行相關距離以及相似度的計算,進而形成一個跟之前距離矩陣不相同的新的距離矩陣。然后,按照這個步驟進一步對最接近的定義距離內的數據進行合并,且對形成的類別進一步進行相關距離以及相似度的計算,進而形成新的距離陣,以此類推,每一次新的類別都比前一次的數量要少1。直至最終所有的數據都合并為一個類別。最后,進行根據畫出的譜系圖進行相關的結果評價。
(三)方法應用探討
本文采用聚類分析法進行評價分析采用的軟件為SPAA13.0。通過對我國多個省區進分析,得出不同省區的低碳發展水平。具體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選擇方法(AnalyzeClassifyHierarchical Cluster);(2)選擇變量(分別將省區以及Fac_1、Fac_2…Fac_5導入到Label Case by框與變量框中);(3)選擇統計量(間距選擇Minkowski、聚類方法選擇Ward’s Method、選擇繪圖為系統樹狀圖、選擇Zscore標準化。(4)選擇解的范圍;(5)輸出并分析結果。
(四)最終策略分析
通過將我國多個省區劃分為五類進行評價分析,通過對各類區域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可以得知,從整體而言,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同國外相比,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該從國家宏觀調控著手,針對我國不同區域低碳經濟水平,制定不同的制度和措施,加快我國低碳經濟進展。
首先我們應該建立和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保證低碳經濟發展能夠在有利的環境中得以健康快速發展,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強制性手段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其次,我國應該放眼于國際,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加強與低碳經濟強國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合同互通,拉近我國同國外低碳經濟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使我國能夠與世界先進國家一同并肩作戰,應對氣候變化。另外,我國應該加強對企業排污的控制,通過調整市場體制和采取必要的經濟手段,在全國范圍內倡導和促進企業進行低碳經濟發展,降低企業排碳量。最后,我國還應該加強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低碳經濟發展不是依靠個別人、個別部門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全民參與,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進行低碳排放。
三、結語
在現代社會工業建設和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我國的國民經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取得這些成績的代價就是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和人類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我們應該重視低碳經濟,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切實落實低碳排放,從而保證全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13,24: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