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勞動教育的現狀與思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綜合實踐課程框架;勞動與技術教育;思考
新課程改革將小學勞動課程與技術教育課程歸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框架之下,同時,打破了以往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對于教學課程進行優化和改良,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雖然課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績,但是,對其背后存在的問題也需要進行高度的反思。本文就是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的現狀進行深入思考,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現狀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雖然很多小學都認識到綜合實踐課程框架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通過深入調查發現很多小學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依據相關規定,小學院校綜合實踐勞動課程需要保證每周三課時,但一些小學院校在勞動實踐課程設置方面將小學勞動和技術教育與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的領域相融合,并且只有一個課時。這樣的課時設置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是不相符的,很多教師對此也很茫然,因為多領域的融合不知道教學活動的開展該如何下手,甚至一些教師對勞動與技術教育采取忽略的態度,基于此,小學院校對于課程設置問題必須高度重視。
(二)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地位不明確
以往勞動與技術教育在教學中以單獨的課程存在,并且是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勞動與技術教育被歸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體框架下,將勞動與技術教育具有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良好地呈現出來,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空間也變得更為廣闊。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原本作為一門單獨學科的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為了滿足課程改革的實際需求,融入綜合實踐課程的整體框架之下,使得很多教育工作人員對于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重視有所弱化,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也不能融入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的內容,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地位不明確,對于課程教學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思考
(一)提升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
小學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提升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合理、科學地進行課程設置,這樣才符合課程教育改革的初衷,進一步擴展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空間。雖然勞動與技術教育被歸納于綜合實踐課程框架之下,但是對于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課時也需要保證,同時還需要安排專業的教育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僅使得勞動與技術教育得到了重視,沒有對課程教學改革造成不良影響,還能使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內容落實到位,小學教師不必再為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感到困惑,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落實探究性學習,健全和完善勞動技術教育體系
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課程教學改革后,勞動與技術教育教材的征訂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國很多的小學院校對于勞動與技術教育學科應用的教材并沒有征訂,給教師教學活動的落實、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很多阻礙。因此,小學院校以及相關的教育工作人員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特別是教育工作人員要注重創新,以小學院校的特色為基礎,創建符合小學院校教學實際情況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實踐體系。教育工作人員在教學活動實際開展的過程中,還需要落實探究性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際探索、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明確勞動與技術學科的地位,同時也促進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促進小學教育的不斷發展。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勞動與技術教育被歸納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小學院校和相關教育工作人員需要對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現狀中存在的不良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從而促進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進一步擴展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空間,更好地保證小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
新時代背景下,要落實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特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內涵
從事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專業特質。所謂特質是指一種可表現于許多環境的、相對持久的、一致而穩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傾向,具有抽象性、穩定性、相對性和結構層次性等特征[1]。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就是指勞動教育教師所具有的穩定、持久而獨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為。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主要表現
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是由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所決定的。根據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特點和符合的要求,筆者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主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以下展開具體論述。
(一)高尚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事業,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勞動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主要表現如下。1愛崗敬業能夠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高度認同勞動教育教師職業,熱愛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2關愛學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全身心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體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3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牢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二)豐富的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學習[3]。勞動教育教師要具備的專業知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扎實的教育知識
勞動教育教師的教育知識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是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特別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規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活動,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學科知識
勞動教育學科知識主要指勞動教育教學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包括勞動教育的歷史發展、勞動教育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勞動教育的途徑與評價、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的相關知識等。它是教師進行正常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要精準掌握勞動教育相關學科知識。
3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基礎,具有實踐性、工作性、情境性、隱蔽性、綜合性的特點,是教師專業知識最核心的表現。勞動教育教師要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系統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掌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特點,然后將這些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方法知識及學生知識加以內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運用于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
(三)過硬的專業能力
1課程規劃設計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那樣,有課程標準、教學用書、教學參考書等可以依據和參考。也就是說,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具體的體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標和內容設計,它只有《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指導。那么如何確定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模式和評價策略?這就需要勞動教育教師進行規劃和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能力就是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以及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分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設計,也包括對學年(學期)課程和具體勞動項目的規劃設計。課程規劃設計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二是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勞動素養現狀及需求,并能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價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確立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包括學校目標、學期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等;四是能構建基于目標的課程內容體系,做到科學安排、有所側重、因地制宜、凸顯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適合學校實際、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實施和評價模式。
2課程實施能力
課程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將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付諸行動,并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勞動教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主要包括組織協調能力和活動指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因為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活動和及時協調各種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勞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有序有效開展勞動;三是能及時協調學科間、校內校外間,以及家庭、學校、社會間的關系,確保勞動教育順利進行。活動指導能力是指教師在學生勞動中,能對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及時給予指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活動指導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即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認真學習和熟練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做勞動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四是能指導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勞動實踐能力
勞動實踐能力主要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勞動素養。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勞動素養的高低。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能清晰地講解勞動的意義、價值,以及勞動的知識技能;二是能正確、規范地使用勞動工具;三是能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即能熟練掌握所指導的勞動項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學規范,即能按照技術規范和流程進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學規范。
4課程評價能力
課程評價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自身課程實施情況的診斷評價能力,包括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勞動教育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與發展結果的診斷評價能力。教師要能利用多種方式、渠道收集評價信息,對評價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作用;能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是指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自我認識和反思,從而實現自我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能制訂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診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5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在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指導下,在分析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基礎上,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分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勞動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它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它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之中,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和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及時發現課程資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重要條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在勞動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課程實施和實現自身專業成長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關鍵能力。教師要能善于發現課程實施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及時將問題轉化為要研究的課題;能對研究課題進行規劃,制訂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能進行文獻綜述與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優點與不足;能在勞動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達到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目的。
(四)強烈的學習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勞動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勞動教育教師不愿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水平低。而新時代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樣就形成了勞動教育教師專業水平不高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對教師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為了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學習當作一種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4]。勞動教育教師要認真學習關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各種指導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評價方式等,積極探索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要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努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總的來說,勞動教育教師要肩負起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的使命,就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這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
參考文獻:
[1]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一、勞動教育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馬克思說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勞動作為人類生存于世界的一種活動,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勞動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家庭勞動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從小樹立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實踐證明,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對生活充滿自信,人際交往能力強于不愛勞動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對波士頓地區490名孩子進行了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以后的失業比例為1:15,犯罪比例為1:10,愛干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愛干家務的孩子高出20%左右。從小培養勞動習慣,有利于孩子德、智、體的全面和諧發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家庭勞動教育能夠培養身心兩健的人
家庭勞動教育是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一種實踐活動,通過家務勞動可以鍛煉孩子身體健康成長,醫學科學的研究證明,勞動是多種生理器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肌肉、骨骼的發育,促進孩子的左右腦發育,對智力發展十分有益。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學家盧梭認為,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才能完成,勞動既可鍛煉兒童身體,也可以鍛煉兒童頭腦在“養成鍛煉身體和手工勞動的習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還養成了他反復思考的性情”。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張培養兒童手腦雙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養“康健的體力,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團體自治的精神”。
3.家庭勞動教育有利于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
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備的意志品質,這樣的意志品質只有經過長期勞動磨練才能獲得。一般來說,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體驗成功的過程,它有助于歷煉意志品質。孩子在做家務勞動時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每一次困難和挫折都是對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煉,每一次磨練都會讓孩子增長克服困難的勇氣、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務勞動中孩子體驗到了勞動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不斷積累,就會形成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質。
4.家庭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一種態度,是道德評價最基本的價值尺度,人的社會化不僅要求人們學會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會行為規范,更重要的是培養社會責任感。家務勞動對孩子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務勞動能讓孩子們在勞動中體驗精神上的愉悅,學會關心他人,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孩子從小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就能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識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應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并且逐漸養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樹立起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二、學習經驗,走出誤區
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72分鐘,韓國為42分鐘,法國為36分鐘,英國為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汽車和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另據報載,美國和加拿大有17個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參賽者是7至14歲的少兒,比賽內容是連續進行長距離游泳、騎車、越野和長跑。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報名參賽,角逐“鐵孩子”的桂冠。無獨有偶,日本中學普遍設有一門鍛煉課程,即在嚴冬組織學生身著短褲進行戶外長跑,旨地培養孩子鋼鐵般的意志。
這些生活富裕的國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開眼界。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孩子未免被嬌寵得過了頭。然而,眼下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勞,經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考驗。這實在怨不得他人,從72分鐘比12分鐘的數字里,就不難得出,責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該是父母警醒的時候了,做父母的應充分認識到,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素質,從小就應給其創造磨煉的機會。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不是個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是一個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大問題。一代青年如果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古代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重要,做做次要,過后全忘掉。
三、對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的幾點思考
勞動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孩子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使他們在家庭勞動的潛移默化中增長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這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要求。針對當前我國青少年勞動教育的現狀,筆者提出如下幾點思考:
1.更新家長觀念
家長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開展勞動教育關鍵是家長要走出認識上的識區,樹立家教新理念。家長對勞動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誤區:一怕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學習:二怕孩子不會做家務,反倒添亂;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解決家長認識上的誤區,首先要打破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觀,不要把分數作為衡量孩子唯一的標準。其次要樹立以孩子全面發展為本的教育觀,重視家庭勞動教育,把孩子培養成有知識,有道德,有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第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家庭勞動教育,從小培養孩予獨立的生活能力。
2.放手讓孩子做事,從小培養勞動行為習慣
為孩子創設勞動實踐機會與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從小體驗勞動的快樂和勞動的意義,在艱苦的勞動中磨煉意志品質和吃苦精神,將使他們終身受用。開展家庭勞動教育,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與活動能力,放手讓孩子做事,為孩子創造勞動的機會:一是從娃娃抓起,進行勞動啟蒙教育。父母應有意識地讓三四歲的幼兒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從小樹立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如,父母做家務時,可以讓孩子拿塊抹布擦擦桌椅或倒垃圾等。二是孩子稍長大點后,要進行自我服務的勞動教育,樹立“自己的事自己來做,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勞動觀念。克服依賴父母的惰性,讓他們學會自我料理生活,洗自己的手帕、襪子、衣服等,學會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精神。三是通過勞動進行家庭責任教育。要讓孩子經常幫父母打掃環境衛生,收拾屋子、清洗廁所,為家人做飯做菜,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磨煉吃苦精神,學會社會生存技能,通過家務勞動讓孩子懂得為父母分擔家務是一種責任。
3.創建勞動教育大環境,讓孩子有更多參與勞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