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水利水電邊坡設計規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字:水庫;導流標準;導流方式;導流建筑物設計;導流建筑物施工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1工程概況
承德大壩溝門水庫位于灤河干流上,距離承德市135km,距離隆化縣57km。大壩溝門水庫總庫容為4.157億m3,工程主要包括攔河壩和水電站等。壩型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714.0m,壩頂寬度10.0m,最大壩高96.0m。壩頂長745m,分32壩段,電站為壩后式。主要工程量:碾壓混凝土191.51萬m3,變態混凝土38.24萬m3,常態混凝土17.22萬m3,土方開挖49.58萬m3,土石方回填67.95萬m3,石方開挖198.66萬m3,鋼筋制安9560t,基礎固結灌漿3.1萬m,基礎帷幕灌漿2.73萬m。
2施工導流標準與方式
大壩溝門水庫總庫容為4.157億m3,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屬大(2)型水庫,工程等別為Ⅱ等,其主要建筑物攔河壩、泄洪底孔和壩身引水建筑物等級別為2級,電站為3級建筑物,消能防沖等次要建筑物級別為3級。
根據水利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SL303-2004中表3.2.1及表3.2.6的規定確定:工程導流建筑物級別為IV級,導流建筑物洪水標準重現期為10年。
灤河枯水期9月~次年6月,汛期7~8月。結合本工程的情況,確定全年導流,分4期導流。一期施工導流設計流量381m3/s,采用“束窄河床、分期施工”的導流方式;二期導流設計流量381m3/s,利用圍堰擋水、底孔泄流的導流方式;三期施工導流采用大壩擋水,底孔泄流;四期施工導流,圍堰擋水。施工洪水成果見表1。
表1施工洪水成果表
3施工導流建筑物設計
3.1一期工程導流建筑物設計
一期工程施工1~16壩塊、永久底孔、二期縱向混凝土圍堰,施工至高程653m。
一期工程導流采用“束窄河床、分期導流”方式,土石圍堰擋水、利用右側河道泄流。一期導流設計流量381m3/s。
一期導流圍堰頂高程由河底高程、正常水深、雍水高度和安全加高值確定。
正常水深按明渠均勻流公式計算:
式中:Q―設計導流流量(m3/s);
m―渠道邊坡系數,取為2.0;
b―渠道底寬(m),取為110m;
n―糙率,取為0.025;
i―設計縱坡,取為2.0‰;
h0m―正常水深比,h0m=h0/b。
經計算,明渠均勻流的正常水深h0為1.5m。
上游壅水高度Z按淹沒寬頂堰公式計算:
式中:Ve-進口斷面處流速;
-流速系數,取0.8;
V0-行進流速;
g-重力加速度;
經計算,上游壅高水深Z為0.42m,取0.5m。
一期圍堰頂高程為:河底高程+正常水深+雍高水深+堰頂安全加高值=647+1.5+0.5+0.5=649.5m。
一期圍堰為土石圍堰,圍堰斷面型式為梯形斷面,圍堰頂高程為649.5m,圍堰頂寬15m,邊坡1:2.0,圍堰高度2.5m,迎水面采用0.5m厚干砌石護坡,圍堰長700m。采用0.4m混凝土防滲墻防滲,防滲墻嵌入基巖1m。
3.2二期工程導流建筑物設計
二期工程施工17~32壩塊,二期工程施工至壩高程653m。
二期工程導流采用圍堰擋水、2孔永久底孔與4孔臨時導流底孔泄流的方式,二期導流設計流量381m3/s。上游橫向圍堰與上游混凝土縱向圍堰連接、下游橫向圍堰與永久底孔導流墻相接。臨時底孔位于11和12壩塊,每個壩塊設2孔3.0×3.0m底孔,底孔進口底板高程647m,底孔四周為2m厚常態混凝土,底孔出口設1.0m厚鉛絲石籠防沖。6孔泄流底孔調洪成果見表2。
表26孔泄流底孔導流調洪成果
上游圍堰堰頂高程確定:由底孔導流調洪成果可知,10年一遇381m3/s流量的最高洪水位為652.09m,圍堰堰頂安全加高值取0.5m,確定上游圍堰堰頂高程為652.59m。
上游縱向圍堰采用碾壓式混凝土圍堰。縱向上游碾壓混凝土圍堰與16壩塊相接,圍堰頂高程652.59m,圍堰頂寬5m,圍堰高30.6m,1:0.5邊坡,長60m,在圍堰底部進行固結灌漿,灌漿入巖深度15m,孔距1.5m。
上游橫向圍堰為土石圍堰,圍堰斷面型式為梯形斷面,圍堰頂高程為652.59m,圍堰頂寬15m,邊坡1:2,圍堰高度6.59m,迎水面采用0.5m厚干砌石護坡,圍堰長300m,采用0.4m厚混凝土防滲墻防滲,防滲墻嵌入基巖1m。
下游橫向圍堰堰頂高程確定:根據河道水位流量關系加堰頂安全加高值確定(水位流量關系見表1)。所以下游橫向圍堰堰頂高程為:10年一遇洪水位+堰頂安全加高值=644.28+0.5=644.78m。
下游橫向圍堰為土石圍堰,圍堰斷面型式為梯形斷面,圍堰頂高程為644.78m,圍堰頂寬15m,邊坡1:2,圍堰最大高度1m,迎水面采用0.5m厚干砌石護坡,圍堰長250m,采用0.4m混凝土防滲墻防滲,防滲墻嵌入基巖1m。
3.3三期工程導流建筑物設計
三期工程施工利用建好的大壩擋水,6孔底孔泄流,施工高程653m以上部分。
3.4四期工程導流建筑物設計
四期工程施工首先進行封堵臨時導流底孔,然后進行四期圍堰填筑,圍堰施工完畢后進行電站施工。
四期導流工程利用下游橫向圍堰擋水保護電站施工。電站施工時大壩具備蓄水功能,四期導流圍堰頂高程按照現狀水深、安全超高值計算。圍堰布置在大壩下游,一側接永久底孔導流墻、另一側接左岸坡地。擋水圍堰為土石圍堰,圍堰斷面型式為梯形斷面,圍堰頂高程為643.5m,圍堰頂寬6m,邊坡1:2,圍堰最大高度2.5m,迎水面采用0.5m厚草袋土護坡,圍堰長100m,土工膜防滲。
4結語
(1)壩址區河道較寬,采用分期束窄河床的方式導流,具有便利條件,比較合理。
(2)工程一期、二期導流采用全年導流,在冬季寒冷、時間長的不利施工條件下,能夠充分利用可施工時間,保證工程順利完成。
(3)工程采用永久底孔與臨時底孔結合泄流、二期下游縱向圍堰和四期圍堰利用永久底孔導流墻、三期導流利用大壩擋水,充分做到永臨結合,節省投資。
參考文獻:
[1] SL303-2004,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
[2] 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建設總局,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手冊.
[3]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力計算手冊.
中圖分類號:U213.1+3 文獻標識碼:A
1 工程概況
金龍溝料場為原二灘電站人工骨料場開采剩余部分,位于二灘電站左岸壩肩上游金龍溝谷坡左側,距二灘大壩直線距離約700m,距桐子林電站19km。料場右側緊鄰金龍山滑坡。分布高程1330~1600m,料場區總面積約0.1km2,地質儲量約670萬m3。
料場邊坡巖體主要發育四組裂隙,使得邊坡產生了垮塌。邊坡垮塌前(2010年9月15日),當樁號約0+00~0+35m段開挖至高程1562m,出露一沿④組隨機發育的緩傾坡外的泥化夾層,夾層長約30m,寬3~10cm,2010年9月29日邊坡巡視發現其上層已相對下層錯動約30mm,之后坡腳反壓,未能進一步觀察其錯動情況。垮塌后發現坡體后緣山脊附近沿①組裂隙分布有一裂隙密集帶,帶寬約1~1.5m,全強風化、卸荷作用強烈,帶內充填泥及巖塊、巖屑。未垮塌段邊坡根據先導孔k1、k2、k3、k4揭示情況表明,弱風化巖體中沿陡傾坡外①組裂隙發育全強風化夾層,微新巖體中偶發育有全強風化夾層。
垮塌段(樁號0-30m~0+90m)補充了先導孔K5,根據鉆孔及垮塌部位揭示的工程地質條件,本文進行了邊坡穩定性分析,給出了設計方案,同時,根據新的開采規劃,確定了支護處理方式。
2 邊坡穩定性計算方法及工況
邊坡上作用的荷載主要有:自重、外水壓力、地下水壓力、加固力、地震慣性力等。其中,地震慣性力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DL 5073-1997的規定,并參照《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4-2001的相關規定計算。料場區50年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為7.2度(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基巖水平動峰值加速度為121cm/s2(0.123g)。
遵照《水電水利工程邊坡設計規范》DL/T 5353-2006的規定的兩類作用組合、三種設計工況,結合本工程邊坡的不同工作狀態,有天然狀態、天然狀態+暴雨(孔隙水壓力系數取0.1)、天然狀態+地震(水平地震加速度為0.123g,分布系數取0.25)三種工況。
根據原二灘電站金龍溝料場人工骨料試驗資料,地質提供的建議地質參數(C、f值)采用地質建議參數的高值進行邊坡穩定分析計算。
3邊坡穩定分析計算成果
使用Slide軟件進行邊坡穩定分析計算,采用Bishop法方法,同時,選用Morgenstern-Price法作為輔助方法。I-2區(垮塌區)的典型剖面(LP2-2剖面)的穩定分析成果如下:
模式1在天然工況、天然+暴雨、天然+地震三種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分別為2.355、2.280和2.289。模式2在三種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135、1.079和1.091。
見I-1區(未垮塌區)的典型剖面(LP15-15剖面)的穩定分析成果如下:
模式1在天然工況、天然+暴雨、天然+地震三種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分別為2.054、1.994和1.995。模式2在三種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037、1.025和1.000。模式3在三種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175、1.152和1.133。
已經施工的加固措施后(主要為錨索加固方案)邊坡的穩定情況如下:
模式1在天然工況、天然+暴雨、天然+地震三種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分別為2.061、2.000和2.002。模式2在三種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076、1.063和1.034。模式3在三種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分別為1.250、1.223和1.205。
以上計算成果表明:
(1)對于垮塌區典型剖面LP2-2,由于滑動模式一的安全系數較高,所以垮塌區邊坡整體失穩的可能性較低;但開口線一帶為巖體松弛,地質條件較差,滑動模式二在持久工況、短暫工況和偶然工況下的安全系數較低,存在局部失穩的可能,須采取必要的支護措施對垮塌區開口線附近的巖體進行支護。
(2)對于未垮塌區典型剖面LP15-15,未考慮已施工錨索對邊坡的加固作用時,由于滑動模式一的安全系數較高,所以未垮塌區邊坡整體失穩的可能較低;但開口線一帶地質條件較差,滑動模式二在持久工況、短暫工況和偶然工況下的安全系數較低,存在局部失穩的可能。
EL1594m-1636m的錨索施工完成后,相對于天然邊坡(未采取任何支護措施),支護后的邊坡的安全系數有一定的提高,但未垮塌區邊坡的滑動模式二在持久工況、短暫工況和偶然工況下的安全系數較高仍不能滿足規范要求。因此,須采取必要的支護措施對未垮塌區開口線附近的巖體進行支護,以保證施工期和運行期的安全。
4加固措施
通過對邊坡的穩定性分析成果來看,垮塌區和未垮塌區邊坡的整體穩定性較好,但由于開口線附近巖體松弛,地質條件交差,存在局部失穩的可能,需要加強EL1520m至料場規劃開口線區域的支護,隨機布置長度為45/60m的2000KN錨索和長度為30/40的1000KN錨索、下傾角10°。坡面上隨機布置錨桿(Ф32、L=9m),馬道內側布置排水溝(斷面65cm×45cm,C20砼,厚15cm)。對于EL1520m以下區域,根據具體地質條件考慮隨機錨桿及隨機錨索支護。坡面上布置2000kN錨索,間排距8×7m、錨索深度45/65m間隔布置、下傾角10°、矩形布置;坡面上布置系統錨桿(Ф25/28、L=4.5/6m、間排距2×2m、矩形布置)、掛網(φ6.5@15×15cm)、噴護(C20砼、厚度15cm)、排水孔(φ50、L=4m、仰角5°、間排距3×3m、矩形布置);馬道內側布置排水溝(斷面65cm×45cm,C20砼,厚15cm)。
參考文獻
[1] 丁參軍,張林洪,于國榮,張永祥. 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現狀與趨勢 [J] .水電能源科學,2011 ,29(8) : 112~114.
[2] 周靜修. 金龍溝滑坡整治工程 [J] .路基工程,1991 ,5 :26~31.
[3]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編. SL274-2001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 .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SL274-2001
關鍵詞:滑坡;水庫;塌岸;影響
1 工程概況
水洛河新藏水電站位于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境內,電站采用引水式發電,初擬裝機容量186MW。目前正處于勘測設計階段。擬設計大壩壅水高15m,正常蓄水位為2169m,水庫長2.2km,庫容約138.9萬m3。大壩上游發育一古滑坡(沾固滑坡),滑坡總體方量約50萬m?,位于庫區內,距離壩軸線約750m,正常蓄水位正好位于滑體的中下部。滑坡的穩定性關系到水庫的運行和大壩的安全,所以分析其穩定性是非常必要的。
2 滑坡特征
沾固滑坡位于大壩上游約750m。滑坡順河分布,前緣寬約200m,地形總體前陡后緩,呈明顯的圈椅狀,前緣坡度30~40?,后緣坡度20~30?。滑坡前緣抵達河床,后緣高程為2260m,滑體長約210m,推測平均厚約15~20m,總體方量約50萬m3。滑體成分以灰色、灰黃色碎礫石土為主,其中碎礫石含量約沾40~45%,粒徑一般2~5cm,母巖巖性為蝕變安山巖,多呈弱~微風化,棱角~次棱角狀,其余為粉土,結構松散~稍密。滑坡后緣岸坡以崩坡積堆積體為主,推測厚度3~5m。下覆為基巖,巖性為三疊系下統領麥溝組(T1l)灰綠色蝕變安山巖夾凝灰質板巖、少量薄層灰巖。據試驗資料表明,巖石飽和抗壓強度為49~77MPa,平均為60MPa,軟化系數0.68~0.83,屬堅硬巖,巖石抗風化能力較強。根據地質調查結果表明:滑體物質大部分進入到離河面高約50m的公路高程及其以下部位,滑坡前緣抵達河床,滑坡體中后緣零星可見基巖滑床出露;后期沿線公路修建挖除了部分公路高程的滑體物質,未見新增的滑坡拉裂縫,該滑坡現狀整體穩定性較好。
3 滑坡穩定性計算
3.1 整體穩定性計算
根據《水電水利工程邊坡設計規范》(DL/T5353-2006),該段邊坡可定義為可能發生滑坡危及2級建筑物安全的A類II級邊坡。按規范要求,邊坡安全系數要求分別為持久狀況1.25~1.15,短暫狀況1.15~1.05,偶然狀況1.05。
邊坡穩定計算時選取了1-1、2-2兩條前緣地形較陡,且覆蓋層較深并具有代表性的斷面作為計算剖面,計算荷載包括自重(浸潤線以下為飽和容重,以上為天然容重)、孔隙水壓力、地震慣性力等。各土層材料計算參數按土工試驗成果并類比其它工程采用,詳見表1。
各部位邊坡穩定安全計算分析工況分別按蓄水前正常工況、降雨工況(考慮巖體飽和)和地震工況及蓄水后正常蓄水工況、庫水降落工況、蓄水+降雨工況、蓄水+地震工況。計算程序采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教授編制的《土質邊坡穩定分析系統Stab》,按剛體極限平衡分析方法進行計算,采用計分塊力平衡及分塊力矩平衡的摩根斯坦-普瑞斯法,對其蓄水前后庫岸不采取任何支護措施的前提下,在各種工況下的安全性作出評價。對于地震情況的核算,采用《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DL5073-2000中規定,考慮加速度為多邊形分布的水平與豎向地震慣性力影響。計算剖面見圖1、圖2,計算結果見表2。
通過上述計算成果分析:
(1)滑坡在天然狀況(水庫蓄水前)、水庫正常蓄水位兩種工況時對應持久狀況,邊坡設計安全系數應該大于1.15。據此判定該邊坡在天然狀況滿足規范要求。
(2)天然狀況(水庫蓄水前)+遭遇暴雨、水庫正常蓄水+遭遇暴雨等工況時對應短暫狀況,邊坡設計安全系數應該大于1.05。兩個計算剖面滿足規范要求。
(3)天然狀況(水庫蓄水前)+地震、正常蓄水位+地震兩種工況對應偶然狀況,邊坡設計安全系數需要達到1.05,兩種工況計算滿足要求。
(4)由于水庫壅水不高,加上該段庫岸堆積體滲透系數較大,堆積體前緣土體厚度較小,排水條件好,庫水位的降落速度小于坡積體的滲透系數,庫水降落時邊坡內的水位可以自由排出,自坡內向坡外的滲透力作用較弱,庫水位下降對邊坡的安全系數影響不大。
綜合上述計算結果表明:滑坡在蓄水前在自然狀態下整體處于穩定狀態,水庫蓄水運行后假設庫岸不采取任何處理措施前提下,各種不利工況下穩定性系數大多大于規范允許值,綜合所有計算工況結合宏觀定性分析認為,水庫蓄水后,岸坡整體穩定。
3.2 淺表部塌岸分析
通過3.1計算結果顯示,水庫蓄水后前緣壅水高度約15m,對該滑坡整體穩定影響較小,但滑坡表層土體較松散,且植被不發育,庫水位變化及涌浪的影響,淺表部可能存在塌岸現象。下面對水庫運行對滑坡塌岸進行分析。
塌岸寬度預測是將松散堆積層岸坡視為均質岸坡,采用圖解法或E?Г?卡丘金于1949年提出的庫岸最終塌岸預測寬度計算公式,見式1,參數采用工程類比法。計算結果見表3。
St=N[(A+hB+hP)cotα+( hs -hB) cotβ-(B+hP) cotγ] (式1)
式中:St―塌岸寬度(m); N―與土顆粒大小有關的系數;
A― 庫岸水位變化(m);B― 正常高水位與非結冰期間的低水位之差;
hB―浪擊高度或爬高m; hP―暴風時波浪的影響深度;
hs―保證率為10%~20%的最高水位以上的岸高; α― 岸坡水下穩定坡角(°);
β―岸坡水上穩定坡角(°); γ― 原始岸坡坡角(°)。
塌岸計算結果表明:預測塌岸總方量約8~10萬m3。由于水庫為日調節型水庫,枯水季節水庫調節時水位來回頻繁變動,塌岸速率較快,導致短期內塌岸入庫的方量可能較大,不僅侵沾有效庫容,而且塌岸造成邊坡后退,易引起岸坡下部及前緣出現牽引變形,影響岸坡整體穩定,對水庫正常運行有較大影響,因此水庫蓄水前應對塌岸預防采取適當處理措施。
4 結語
根據以上計算分析結果表明:
(1)滑坡在蓄水前、蓄水后及地震工況下安全系數均能滿足規范要求,因此水庫蓄水后滑坡整體穩定性較好,對水庫運行不構成影響。
(2)滑坡表層土體較松散,淺表部存在存在塌岸現象,預測塌岸總方量約8~10萬m3,對水庫正常運行有一定影響,因此建議在水庫蓄水前采取工程處理措施。
參考文獻:
[1]郭志華,周創兵.庫水位變化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J].巖土力學,2005(10):29-32.
[2]何良德,朱筱嘉.水庫塌岸預測方法述評[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7(0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