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自動化科學與技術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自動化學科;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01-0231-02
The Discuss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of Automation
YAO Jian-ru1, XIONG Xiao-ping2
(1.Hunan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Changsha 410217, China; 2. MCC Chenggong Shanghai Five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Shanghai 2019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of automation.It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n course of automation profess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utomation specialty;profession; reform
1 職業技術教育與自動化學科的探討
《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國家把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作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拓展,許多行業已直接參加國際間的競爭,教育也如同其他行業一樣,受到國外辦學機構的沖擊,特別是高等教育和各種技術教育,受到的沖擊更大。許多國外教育機構、高等院校已經伸入到我們國內,他們以各種形式來爭奪生源,國內有的高校也打起與國外聯合辦學的旗幟吸引學生,許多學生(和學生家長)寧可多交若干學費而到國外教育機構辦的學校去讀書。這一問題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更應引起各高校的重視。面對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我國的各類技術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也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參與國際競爭,為我國培養市場急需的各類適用人才。因此,我國應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讓職業教育真正為國家培養切實可需的人才,在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對自動化學科的教育,因為自動化學科涉及到其他的學科,有的甚至是其他學科的先行學科,這樣為我們進一步重視對職業技術教育中自動化學科的建設提供了充分的條件[1]。
同時自動化學科開設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大批能促進我國現代化的創新型人才.因此,自動化專業的培養計劃也不能一成不變。針對數據驅動的控制技術及實現的需求,朝著培養有用人才的方向制定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學科交叉結合的培養方案。專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幫助學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未來職業規劃定位為掌握多種現代化技術的綜合型自動化人才[2]。
2 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國為什么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呢?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無外乎以下三個主要目標:(1)經濟目標:科技進步與生產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勞動者的職業素質,以滿足經濟發展對高級職業人才的大量需求;(2)社會目標:在失業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的情況下,為了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避免高失業率帶來的大量的社會問題,發展“高職”規模,以推遲相當一部分人的初就業時間;(3)教育目標:在高校入學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為了分流,減輕傳統通道的高校升學壓力而大力發展“高職”;另一個教育目標,是為了滿足民眾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需求[3]。
3 自動化學科的定位思考
自動化學科的理論基礎是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涉及到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全部。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基于信息的建模、分析、控制、優化等方面,其研究的對象各異,涉及幾乎所有的行業,自動化學科是信息學科與許多傳統學科的“接口”。因此,自動化學科建設和發展必須針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建設世界一流自動化學科的雙重需求,完成雙重任務。這同目前的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學的學科建設的目標不完全相同。目前國內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評價體制,同建設世界一流自動化學科的目標也不完全一致。
根據自動化學科的發展趨勢、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我們對自動化學科的定位和發展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考慮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新成果,研究信息獲取,信息處理,系統建模、控制與優化的新理論和方法;
2)針對不同行業出現的新問題和對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新需求,深入研究新對象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3)針對“信息化帶動傳統產業”的需求,解決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中的信息獲取、信息處理、系統與控制等關鍵技術,做好“接口”;
4)與其他學科結合,形成交叉學科領域和新的學科增長點,例如網絡化系統的理論與應用,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新型傳感器和傳感器網絡、信息融合、網絡化制造、智能交通、量子控制、網絡信息安全等;
5)針對新需求、新問題,特別是國家在國防現代化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新問題,例如航天、航空、航海器先進控制與決策,復雜系統的先進控制、智能信息處理、機器人、先進制造與制造信息化等[4]。
4 教學改革情況
我國在自動化專業教學中有如下幾個需要關注的方面:(1)實踐能力,特別是動手能力訓練需要提高;(2)引用國外先進教材比例偏低,國內具有高水平和突出特色的教材偏少,辦學模式單一,缺乏各自的特點和多樣化風格;(3)由于選修課程開出率低,課程選擇靈活性差,學生接受反應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的課程內容機會偏少。
針對近幾年本科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改革和實踐,力求在思想作風和實際操作中主動出擊,適應新的形勢。從而尋求一條適合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道路,以自動化學科人才培養為中心,結合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教學改革的思路。
4.1 轉變教育觀念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受計劃經濟時期辦學模式的影響,將學生放在受支配和管理的位置上,學生對學校所設的課程,沒有選擇的權力。學校開設的課程學生必須無條件地學習和參加課程考核。提供滿意的服務,就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和以社會需要為動力的管理機制,主動適應市場需要,改革過去“我開課辦學,你來求學”的機制;而樹立“學生需要,我開設”的管理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和以社會需要為動力的管理機制就是主動適應市場需要,以地方經濟發展和學生求職的需要來進行的教育。就目前各類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生源情況來看,從學習動機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愿望:首先是工作(求職)需要,通過學習,提高工作效率,體現個人在服務領域的價值;二是看好新的行業,通過學習充電,競爭新的崗位,體現個人的競爭實力;三是滿足后續持久發展的需要,為今后積蓄動能。因此過去成人學習側重于獲得學歷文憑,而今更側重于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社會的這一變化,遵循這一規律,主動適應人才市場的這一需要,才能獲得發展,滿足社會所需。
4.2 調整教學計劃
學校的教學計劃是辦學的指導文件,是專業培養目標的保證。計劃經濟時代,全國基本一個模式,不允許突破。因此各類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專業教學計劃,也就仿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復制出來,而沒有體現技術應用的特點,更投有考慮服務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現狀,沒有考慮該地區(或某企業集團)的崗位要求來調整專業課程。盡管國家曾多次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如對基礎理論提出“必須、夠用”的原則,而真正實行起來卻很難控制實施。專業教學計劃的設置沒有很好地結合社會所需,結合市場需要,培養的人才也不完全符合社會所需,盡管那樣,學生沒辦法還是選擇了這類教育模式,用人單位還是從這些學生中挑選人才,這是無奈之舉。
課程設置在保證自動化專業必須完成的課程外兼顧到學生繼續深造研、就業等不同需求,體現出以人為本,適應市場,服務學生的思想。選修課門類多,可以跨學科、跨專業。學生自主性強,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自主選擇課程,擴大知識面。
4.3 加強實踐環節教學
“實踐教育”是指圍繞教育教學活動目的而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它既包括為認識、探索自然規律、掌握技術知識而開展的科學實驗、生產實習等必要的驗證性
實驗,也包括為解決實際的生產和社會問題,提高創新能力而開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設計性、綜合性實踐,還包括以了解社會和國情、提高全面素質為宗旨的社會實踐。要切實提高人才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強化實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結合的教學實踐、社會實踐、科研實踐、生產實踐需要大大加強。
加強實踐教學的瓶頸在于實驗經費、場地條件、實驗設備等多方面。我們在實踐中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模式,依托社會企業的力量辦學實踐教學。受思想觀念、實踐基地、實踐設備等因素影響,多數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實踐教學是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工程意識。要切實更新教育觀念,按照扎實基礎,拓寬知識、提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模式開展教學。
無論是從自動化學科自身發展還是從社會需求方面來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如果脫離了實際,自動化學科就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建立實踐教學體系是改革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水平的根本策略。
4.4 加強精品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組織若干個由資深教授領銜的教學團隊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涉及教學團隊組建、課堂教學、教材建設、實驗建設、課程網站建設、日常教學文檔管理等方方面面。
4.5 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
教師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關鍵中的關鍵,我們應該結合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國際慣例建立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機制。目前,許多高校都積極在全球范圍內引進人才,但許多學校引進人才的程序不太遵守國際慣例,引起不必要誤會和困擾。我們應該使新教師的選拔和引進規范化,發揮各種吸引人才的優勢(成長氛圍、工作條件、待遇、地域和人文環境等),形成競聘、雙向選擇、協商的良性過程,加快建設一支世界一流或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可以從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采用結對子形式教學、加強日常教學檢查、開展課堂教學評優活動、聯系各種國內外培訓機會提供給青年教師,為青年教師的進一步深造鍛煉創造條件。
4.6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中國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重點是提高質量,而提高質量的重點在于培養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要落實到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貫穿于教育的每一個環節。
有意識地在實驗教學和工程訓練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新知識,結合學生提出的實踐技能問題,教師采取啟發、討論方法引導學生發現不足,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及技能大賽,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就業技能,為培養優秀人才服務。
5 結論和展望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蓬勃發展,自動化技術發展也日新月異。自動化學科職業技術教育也要與時俱進,面對新的問題、新的挑戰,要不斷改革創新,順應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們在工作中進行了探索實踐,但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還有遇到新矛盾、新問題。我們將會更加努力,將教學規劃、課程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產學研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辦出特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水平。學生到工作單位后表現出較強的動手能力、項目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在學校能力所及的范圍內,進一步完善自動化學科實訓基地,并嘗試自主開發構建控制前沿領域的有關網絡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才能更好地完成培養全方位創新型控制人才的任務。
大力發展自動化行業,培養自動化專業的創新型人才,是提高我國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此,要求自動化專業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培養其創新性思維和創新開發能力。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必須能很好地把握自動化學科的現狀和需求,針對急需人才的培養需要,開展一系列實踐和培養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鍛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從而不斷鍛煉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5]。
參考文獻:
[1] 金常德. 基于職業認知教育的秘書職業概論課程開發[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2):48.
[2] 佟威,段中興,嵇啟春, 于軍琪. 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C].中國自動化教育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203-205.
[3] 王博. 職業教育與為職業而服務的教育[J]. 職教論壇,2009(11):15-18.
關鍵詞:學習領域課程;焊接技術及自動化;開發與設計
作者簡介:李云飛(1987-),男,遼寧遼陽人,沈陽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原理、校企合作研究;高軍(1980-),男,山東平邑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原理、學術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5-0063-04
學習領域課程是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在課程領域開發與設計的最新成果。它是以職業任務為載體、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一種“課題單元”。通過目標、內容及時間的安排,學習領域課程力求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整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由于學習領域課程本身固有的價值和優勢,目前已成為各中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和出發點。隨著課程理論的發展和創新,“焊接技術及自動化”(以下簡稱“焊接”)專業的課程體系也在不斷的更新和完善,設計“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將為職業教育課程理論和實踐提供積極的參考。
一、“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背景
我國職業學校深受前蘇聯學科課程的影響,課程的知識本位觀根深蒂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英美為代表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課程)、MES(就業技能模塊組合課程)等課程模式紛紛涌入我國。這些課程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崗位勝任力,打破了知識本位下的藩籬,注重可操作性的、可外顯的操作能力行為表現;以活動本質觀為代表的課程目標用職業活動來描述;課程內容是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課程組織開始關注職業活動的邏輯發展;課程實施采用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等方式;課程評價注重學生的職業活動能力水平和職業活動的結果。
“焊接”專業借鑒國外先進課程模式設計出了CBE課程,MES課程更是在行為主義這個維度上將模塊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在全面分析焊接技術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現狀、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情況的基礎上,由企業技術人員與本專業教師,共同根據職業崗位群對焊接高技能人才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依照“職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分析——專項技能分析——擬定最終績效目標——描繪職業能力模塊——分解出能力要求——確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模塊”的程序,制定了本專業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了模塊化課程體系。
誠然,以任務為本位的課程模式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通過崗位的工作分析和職業能力的分析如何去更好的開發課程和組織教學,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習內容與工作世界相脫節的情況。尤其是MES靈活的模塊化組織、CBE強調崗位勝任力,均對學生以任務為本位、培養職業能力有諸多幫助。但是,它們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能否讓學生獲得對工作體系的整體性理解?能否解決任務單列式教學過程所帶來的弊端?能否在情境中鍛煉學生的心智技能?
學習領域課程是20世紀90年代在聯邦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結果。隨著對CBE、MES等課程開發模式弊端的日益凸顯,德國職教界的許多人士都清晰地認識到在傳統專業理論、專業制圖、專業計算的“雙元制”模式下,職業學校越來越偏離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融合實踐知識。對于我國職業學校焊接專業來說,其課程改革雖然突破了傳統三段式的桎梏,也很好地去借鑒了發達國家的課改經驗,但是如何更好地培養“焊接”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以及如何使學習內容真正地與工作世界相關聯,是當今改革“焊接”專業課程的首要目標。正值學習領域課程試圖要突破傳統課程開發所固有的局限性,“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自然必然會凸顯出其內在的價值和優勢。
二、關于學習領域課程及其開發方法
欲設計“焊接”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學習領域課程及其開發方法。它的產生是為了解決MES、CBE等課程開發方法忽視工作體系的整體性的弊端,因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應運而生。學習領域課程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育在課程領域內的體現。根據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的定義,學習領域指一個有學習目標描述的主題學習單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三部分組成[1]。
學習領域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在建構和參與建構工作世界的綜合的職業能力。與以技能分解為框架構建教學模塊的“MES”模式以及以能力分析為依據組建教學模塊的“CBE”模式不同,它是以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為依托的。一個學習領域可以對應相關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學生通過學習和完成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就意味著掌握了該“培訓職業”①,并獲得了該“培訓職業”的職業能力以及該職業的從業資格。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就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方法(BAG課程分析法)。
一種“培訓職業”一般可以分解為10-20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總體思路和原則是大同小異的。具體做法是:首先確定“實踐專家研討會”(由2/3職業學校教師,1/3企業技術代表,若干個課程專家組成)。實踐專家研討會要以工作崗位分析為依據,分析出所能代表該“培訓職業”的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然后按照胡波特(L.Hubert)和德萊夫斯(S.E.Dreyfus)等學者提出的“能力發展階段”{2}的規律,確定學習內容的難度范圍{3}以及知識的序列化。第三,分析每一學習領域中的具體工作任務,析出每個具體工作任務所包含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對象、工具、方法、要求、勞動組織以及預期要達到某種勞動成果,破譯隱含在具體工作任務中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默會知識。最后根據分析具體工作任務所包含的各要素進行系統化建構具體的課程名稱。圖1簡單地揭示了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過程。
在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對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的分析是最為關鍵的環節,這也是BAG分析法的基礎。所以,實踐專家研討會在分析工作崗位選擇的時候,應該多次予以分析,要針對該地區行業的經濟結構特點、不同企業的規模進行調查和探索,尋找其共同特征。另外在分析具體工作任務時,每個成員都要明確工作分析的引導性問題是什么,明確工作過程、工作崗位、工作對象、工具與器材,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工作要求和區分點(閾值),這也是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比較關鍵的環節。
三、“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環節
(一)分析“焊接”專業的工作崗位及其典型職業工作任務
以工作任務為主線,根據工作的相關性,將工作內容關聯程度比較高并處于同一個層級上的任務進行整合重組,這是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最為基礎的環節——確定典型職業工作任務。實踐專家研討會成員在充分調查人力需求現狀之后,根據“焊接”專業的職業崗位及職業群特點,通常完成“焊接”操作需要以下的能力:焊接操作、焊接工作工裝設計、焊接設備選用及維護、質量控制與生產管理等。這些職業崗位分別對應設計員、工藝員、管理員、維修員、檢驗員、操作員等職業工作。
由于工作崗位的選擇標準與典型工作任務的標準一致,而且典型工作任務必須是一個綜合化的工作過程,并具有獨特的職業特征,我們可以將上述的職業崗位劃分為焊接工程圖的識別與繪制、簡單機械構件的設計與制作、熔焊過程控制、焊接設備選用與維護、焊接工藝裝備選用及簡單裝焊夾具設計、零件的切割與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典型焊接接頭氣體保護焊實作、典型焊接接頭自動焊實作、焊接工藝編制與評定、焊接產品質量檢驗與控制、焊接結構件制作、重型壓力容器制造等十幾個典型工作任務。
(二)根據職業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并確定其學習難度等級
在劃分完典型工作任務以后,我們將眾多的典型工作任務歸納為以下的行動領域,即焊接工藝的編制與評定、各種資源的配置及準備(生產計劃于組織)、焊前備料加工與裝配、焊接過程及產品的質量控制與檢測、焊接產品的后處理等。
學習領域課程最大的特點在于要求學生能從整體的工作世界中學會專業技能,熟悉工作與工作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了解“完整的工作過程”的基本含義,為此開發此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必須最后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即焊接工程圖的識別與繪制、簡單機械構件的設計與制作、熔焊過程控制、焊接設備選用與維護、焊接工藝裝備選用及簡單裝焊夾具設計、零件的切割與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典型焊接接頭氣體保護焊實作、典型焊接接頭自動焊實作、焊接工藝編制與評定、焊接產品質量檢驗與控制、焊接結構件制作、重型壓力容器制造等13個學習領域。
確定知識的難度等級不僅符合學習者學習發展的規律,而且也有利于教師教學設計的安排。所以,按照職業成長的規律,“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也必須按照人的職業能力發展規律來設計和建構。基于“能力發展規律”,可將這些學習領域課程分為4個難度等級。(見表1)
表1 按照“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經驗遞增的學習難度范圍
(三)職業行動領域及其學習目標的描述
以“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學習難度范圍3)為例,它的行動領域描述是:除電弧焊基本知識外,焊接技能訓練均以項目教學形式,按照制造業焊接接頭實際生產過程和認知規律,將焊接接頭實作項目按照平、立、橫、仰四種空問位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編排;在相關訓練項目中采集編入了企業專家在多年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焊接技能絕招和精粹,以幫助學生快速提高技能水平。此實作是“焊接”操作中最基本的技能操作,熟練的操作可對高難度、高強度的焊接操作奠定基礎。
學習領域課程目標是以職業標準為依據,培養“以具體的、特定的、外顯的、可操作性的行為方式陳述”[2]的職業能力,它是建立在職業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礎上的課程基本要求。該學習領域的知識目標:掌握常見焊接方法的基本知識、主要特點,了解其應用范圍并能熟練進行操作;技能目標:了解焊接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熟悉相關的焊縫質量標準,建立牢固的焊接質量意識;根據一個實際的零件生產圖,能閱讀零件圖、看懂圖紙所表達的信息,并能采用電弧焊對其進行焊接加工;掌握焊接生產過程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樹立牢固的安全意識和良好的環境意識;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創新意識,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課程內容
學習領域課程內容是對以具體的、特定的、外顯的、可操作性的行為方式陳述的職業能力進行課程論和教學論轉換的結果,是對反映職業工作本質的典型工作任務的理性選擇[3]。學習領域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著重強調工作過程知識的重要性。工作過程知識最初由克魯斯(Kruse)于1986年首先提出來的。他將工作過程知識定義為“與產品相關的、技術方面的、勞動組織方面的、社會方面及相同相關的層面上對由相關人員參加的整體工作過程的理解”[4]。簡單說來,工作過程知識不是從理論知識中引導出來的,而是與反映的工作經驗相適應的,并指導實際的職業勞動[5]。工作過程知識既包含某一崗位所需的顯性的、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的知識,也包含難于用語言表述、相對隱蔽的默會知識,比如整個工作過程的價值、理念、訣竅等。深入挖掘工作過程知識,尤其是默會知識,對于開發學習領域課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學習難度范圍3)為了完成其既定學習目標,以及破譯其中隱含的默會知識,需要按照企業和學校共同要求設定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以及隱含在工作過程中的默會知識。表2為“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
此外,還要確定“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學習難度范圍3)的專業工作的對象;專業工作的工具、方法和勞動組織;專業工作的要求。專業工作的對象是工作過程的一個重要要素,它不僅表明了工作對象本身所確定的事物(如焊接的材料),而且表明了其在工作過程中的具體功能(如焊接工藝規程的編制程序);勞動工具、工作方法指的是工作過程中運用的工具材料與工作方法;勞動組織方式不僅涉及崗位間的關系,還包括崗位內部的工作分配和相關責任。專業工作的要求可以分為企業的要求(企業的經營與生產過程對工作提出的要求);技術標準(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勞動安全、環境保護)以及顧客的要求。表3為“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學習難度范圍3)的工作對象、工具、方法、勞動組織及工作要求:
(五)以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是組成學習領域的基本要素,是學習領域框架內的“小型”主題學習單元,既是特定職業情境相關的具體學習任務,也是能夠反映特定職業特征具有完整工作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務。“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課程中的學習情境可以通過“低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中等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較高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典型接頭焊接件綜合實作”四個情境來構成。每個學習情境還可以下設若干個子學習情境,比如“低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可以安排“T型接頭平角焊縫焊接實作”、“騎座式管板焊接實作”、“平對接接頭焊接實作”等子學習情境,“中等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可以安排“T型接頭立角焊實作”、“T型接頭立角焊實作”等子學習情境。
同時,每個學習情境要嚴格按照工作對象、工具、方法、勞動組織及要求設計,準備安排每個情境所需的理論課程的學時和實踐培訓的學時,其中實訓學時與理論學時為5:1左右。一般情況下,完成此學習領域大都通過假期頂崗鍛煉、職業技能資格鑒定等方式進行,而且要從易到難的序列進行學習情境的設計。
四、結語
目前,“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系統理論研究還尚未建立,這主要是因為學習領域課程在我國還沒有完全普及起來。但是隨著傳統學科課程以及諸如MES、CBE等課程開發模式的弊端和問題日益顯現,學習領域課程正利用其身固有的價值和理念為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希望。
基于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理論,以“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為研究對象,立足以能力發展為目標,確定了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分析了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以及對應的主干課程。通過對人的職業能力發展規律的分析,又對主干課程加以難度的確定,最后提出了“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
“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力求解決傳統課程模式忽視整體性的工作世界、工作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問題,破譯工作過程中的默會知識,培養學生綜合的職業能力觀有著獨特的內在價值。當然,課程設計者在在具體開發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是否能夠整齊理解學習領域課程的真正內涵、如何理解工作過程知識、如何使用BAG法、典型職業工作任務是否能夠準確地分析……這些問題是課程設計者必須首先澄清的。
最后,課程設計者要認清該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不是靜止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的出現不是把MES、CBE課程模式全部拋棄,而是取其精華、剔除糟粕。課程開發者要重復多次地檢驗和完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根據專業的具體特點隨時掌握其發展動態;課程實踐者也要在原有課程體系下注入學習領域課程,避免“一刀切”的極端做法。因此,動態性、開放性、靈活性、綜合性等特點決定了課程設計者和實踐者始終要站在一個變化發展的角度,以“焊接”專業自身為邏輯起點,只有準確抓住其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的特征和內涵,才能夠成功地制定出該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
注釋:
①“培訓職業”一詞來源于德國。由于我國與德國對“專業”的內涵和理解不同,翻譯方法也有差異。我們可以把“培訓職業”理解為我國的“專業”。
②“能力發展規律”:初學者高級初學者有能力者熟練者專家。
③學習內容的難度范圍:由易到難可以分為定向和概括性知識關聯性知識具體與功能性知識學科系統化深入知識。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4.
[2]張友輝,肖鳳翔.關于行為目標取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想[J].教育與職業,2007(24).
[3]傅偉,袁強,王庭俊.學習領域課程《化工用泵檢修與維護》開發與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1(23).
[關鍵詞]檢測技術 自動化裝置 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7-0297-01
To investigate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Li Qing| Gao Wenhao 2
(1.China Paten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88;2.eijing Zongheng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Beijing 100081)
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首先要結合學科自身特點,關注學科前沿領域,把握學科發展方向,以確定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學科的培養重點及方向。下面介紹該學科的研究方向及建設發展。
1、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學科研究發展方向
隨著建設現代化社會的需要,很多院校開設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這些院校研究方向和重點各不相同。只有深入社會,調查和研究企業的發展方向,探尋企業希望此專業畢業生具備什么樣的能力。緊緊根據社會需求方向來進行學科建設。
1.1 智能檢測裝置研究方向
智能檢測裝置研究方向的特點是:在工程實踐中,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計量技術和檢測理論對被控制對象的信號進行提取和分析。將被控對象發出的信號進行分析轉換,使它轉變成一種便于傳輸的信號,然后通過計算機進行控制處理,提高了工業生產數據的實時性和工業生產的安全性,減輕了工人勞動量和勞動強度。
當今利用現代檢測技術對儀器、機器故障檢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傳統的檢測方法靈敏度不高,方法繁瑣。而新的檢測技術可以從各種繁雜信號中提取出有用的信號,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
如超聲波檢測,由于超聲波振動的頻率在20KHZ以上,大于人耳朵的聽覺上限,利用聲波在物體機械振動狀態原理的研究,發明了超聲波檢測儀。用超聲波檢測儀泄漏檢測系統掃描,可從耳機聽到泄漏聲或看到數位信號的變動。越接近泄漏點,越明顯。 若現場環境吵雜,可用橡皮管縮小接收區和遮蔽拮抗超音波。
1.2 電器設備檢測研究方向
該方向主要利用現代檢測技術對大型電器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對已經出現的故障進行診斷和解決,對還未出現的故障進行預測和防范。特別是基于小波分析及小波分析包等分析方法開發出的頻帶能量比較法和頻帶能量增量法,極大地提高了微弱信息的檢測靈敏度。此方法已經在實踐中加以應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如,利用電流分析法對電動機故障進行診斷,一方面,可以通過對電動機定子電流分量、過流程度對電動機故障嚴重程度以及故障類型進行判斷;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定子電流頻譜的有效分析,判斷相應的故障,如轉子導條斷裂等。
1.3 光電與傳感研究方向
此方向主要研究高精度的信號采集與解調。其研究內容主要是:(1)光電集成與光纖傳感器中光纖應變效應。(2)平面波導在各向異性介質中的傳播特性規律。(3)電光晶體的電光效應特性。(4)集成光學芯片制作與工藝研究5.DSP電路的硬件設計、檢波器測試等。
其中,光電傳感器在很多探測設備中都有應用,下圖為一種以硫化鉛光敏電阻為探測元件的火焰探測器電路圖,這種探測器利用恒壓偏置電路,能夠延長光敏電阻的使用時長,同時保證器件阻值變化時不會對信號輸出幅度造成應該能夠,有效的確保了探測器運行的穩定性。
2、關于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學科建設的幾點意見
2.1 積極打造健康向上的科學研究環境
在科研機構中,根據個人能力的高低,業績的好壞進行評選職稱、調節薪酬已經是一種常態。任何情況下,只要有競爭的存在,總會有高低勝負的差別。在競爭機制下管理消防人員,決定干部的任免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一種方式。競爭機制對科研工作的發展產生一種壓力,利用好競爭機制,可以使這種壓力轉變為科研人員的驅動力。從學科建設的長遠利益來看,人才之間的競爭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它主要表現出來的是積極的一面,有助于科研人員認識到自己的獨特價值,增加他們的自信,讓他們在競爭中認識到團體意識的重要,通過對先進人物和事跡的表彰,使他們獲得認同感和成就感。同時,也有助于使他們擺脫工作的單調乏味,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特別是不正當的惡性競爭,在通過競爭提高員工積極性的同時,也必須防止競爭過度,制定一些不切實際得目標。目標過高容易使科研人員產生急躁,懷疑自己能力,自暴自棄的情緒。進而產生悲觀失望,恐懼競爭的心理,這樣反而適得其反。不正當的競爭擾亂秩序,使人與人之間產生猜疑,隔閡,容易激發矛盾,造成惡劣的影響。所以,在學科建設中,領導們必須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積極打造一個健康的科研環境。
2.2 積極引進人才和設備
當今社會的競爭十分激烈,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創造力是一個國家興亡發達的動力。對于一個專業學科來說也是如此,打造特色學科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創新,而創新能力的大小則是由人才能力的高低來決定的。專業人才的先進管理理念,可以使本專業在迅猛發展中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學科優勢。具體來說就是依靠專業的人才技術團隊,憑借著他們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到本學科建設中來,要加強創新,創新是本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基礎性力量。另外,實驗設備是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工具,也是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必要保證,要適時的引進必要的先進設備。同時,先進的設備能使科研人員在研究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留住和吸引優秀人才。
3 總結
在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的學科建設中,培育自己獨具特色的專業優勢,尋求專業特色與社會需求的完美融合,大力引進創新型人才和先進設備,才是做好本學科建設的關鍵。因此,在新環境下,高等院校要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建設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并構建健康向上的科學研究環境,從而為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學科的建設構建一個良好的場所。
參考文獻
[1] 董希楠;張子恒;基于中部崛起的中原城市群發展研究[J];經營管理者;2008年12期.
[2] 邵汝軍;關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思考[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3] 梁傳杰;羅勤;我國國家重點學科建設情況的個案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