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醫的基礎知識入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醫基礎學是研究闡發中醫學的基礎概念,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學科,是學習中醫學,針灸學,骨傷學等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這門課程由于是學習中醫的入門學科,其內容廣泛,種類繁多,無論是教師講述,還是學生理解都深感費力。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祖國的中醫藥事業,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本人介紹如下幾個教學事例
事例一:學生李某,家庭環境優越,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一般社會生活常識了解不多。
中醫基礎學是學習中醫學的入門學科,用生活小常識來啟蒙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李某進行一些小常識的總結,加強與其的相互溝通。
例如:在講解陰陽概念的理解時,先從陽光的向背來討論,再從溫度的高低入手,再次從晝夜的交替闡述,最后在這些常識的基礎上,使張某對于陰陽的了解能夠更加深刻。
提煉方法:聯系常識,加強溝通。
事例二:學生張某,學習刻苦努力,常廢寢忘食,但成績不佳。
中醫基礎學的許多內容相似,又都需要記憶。但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而是在一定的了解內容,適當擴展的前提下,來記憶的。針對張某的特點,教授其在先閱讀,再對比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的方法。
在這樣的圖表法的基礎上,張某對于津液的區別就一目了然了。
提煉方法:注重講解,對比記憶。
事例三:學生李某,上課認真聽講,但課后總結歸納能力較差。
中醫基礎學的臟象學說,條目林立,內容繁多。學生課后總結整理起來困難重重。在了解了李某的問題后,采用分清主次,重點突出的方式。
例如:在講解臟腑生理功能時,對于五臟的生理功能進行多課時的重點講解,與此同時對于六腑的生理功能在主要講解的基礎上,盡量體現出與五臟之間的差別。這樣李某就可以了解到學習內容的主次之分了。
提煉方法:臟腑功能分清主次。
事例四:學生王某,聰明伶俐,迷戀網絡,但上進心極強。
中醫基礎學中的個別章節,因為其內容簡單枯燥,教師即使費盡心思也收效甚微。知道王某的情況下,與其溝通后,在結合其特點的基礎上,采用網絡多媒體教學,不單單使王某提高了學習興趣,對于其他學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經絡的講解采用電化教學,用網絡上特有的動態人體經絡圖進行教授。在學生的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煉方法:網絡互動,直觀明了。
關鍵詞: 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 筆試學科 成績分析
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是中醫專業從業者的入門考試,是對從事中醫醫師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試,也是檢驗醫學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隨著醫師資格考試制度的不斷完善和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為滿足醫學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需要,本研究對某中醫院校2011―2013年三屆畢業生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筆試成績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學校教師教學和考試制度改革提供參考。
一、基本資料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提供的某中醫學院2011―2013年三屆畢業生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資格綜合筆試學科成績分析報告。
二、基本方法
用Excel軟件對考生的學科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包括總成績、通過率、學科平均成績、學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認知層次劃分的平均成績、不同認知層次的平均掌握程度,并分別與全國院校進行對比分析。
三、結果
1.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基本情況。
2011―2013年,參加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人數逐年增加,學校報考人數從2011年的171人增加至2013年的243人;學??忌煽兤骄趾屯ㄟ^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1―2013年,學校和全國的考生平均分和通過率逐年遞增,詳見表1。
表1 某中醫學院畢業生2011―2013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基本情況
2.三門科目部分平均成績情況。
近三年,學校考生的中醫基礎知識、公共知識、臨床知識考試成績平均分均高于全國考生水平,且考試成績整體呈逐年遞增趨勢,詳見表2。
表2 某中醫學院畢業生2011―2013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中醫基礎知識、公共知識、臨床知識平均分的基本情況
三、討論
1.考試整體情況評價。
近三年,我??忌嗅t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總成績平均分、通過率、三門科目部分平均成績和平均掌握率均高于全國考生水平。這充分說明我校中醫學專業教學質量整體水平較高,學生基本功扎實,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掌握較為系統和熟練。
2.加強醫學公用知識教育。
通過對我校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成績進行分析,不難發現,我??忌仓R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明顯低于中醫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成績起伏較大。這進一步顯示了我校在公共知識教育方面的不足,也為我們下一步對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教學大綱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依據《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的相關規定,我校將積極推動人文社會學科與中醫學的交叉滲透。主動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開拓各種渠道,實現中醫學專業各門課程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對接。
3.改革考試形式和考試管理制度。
鑒于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重要性,學校應該定期分析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結果,對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和反饋,并將其靈活運用于中醫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把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考試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巧妙聯系起來,使他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1彌補中國古代哲學知識的匱乏突破入門難的瓶頸
要準確理解一門學科的真正內涵,必須具備必要的上源知識。所謂上源知識,指一門學科的學術思想產生、形成的知識源頭,是學習、研究、應用該學科前提。中醫學的上源知識體系包括古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體系。在古代,自然科學尚未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存在于哲學體系之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藥物的性味歸經理論、方劑的配伍理論等,無不是建立在哲學體系之下的。離開了中國哲學思想的指導,中醫學就失去了根本和精髓,就只是一堆松散的原始經驗[1]。因此,中國哲學正是認知中醫的上源知識,是認知中醫的法門,也是中醫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的。而在目前的中醫研究、教學過程中,非但不重視反而排斥哲學,甚至將其視為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古之習醫者,多先研習釋、道、儒等流派的經典著作,然后再研習醫學專著。具備了良好的上源知識基礎后,“遷移”更快,入門容易,對中醫的理解、掌握更為準確和迅速,大大地提高了成材率,縮短了成長周期。北宋時期的名相趙普有句名言,“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民間亦有“秀才學醫,籠里捉雞”、“秀才習醫生,只用一五更”之說,講的都是這一道理。因此學習中醫學,中國哲學是必修的基礎課程和橋梁課程[2]。近代著名醫家張錫純曾言:“醫者誠能深于哲學,其診病之際,直如飲上池之水,能洞鑒病源,毫無差謬?!盵3]可見,中國哲學不僅是中醫學入門之磚,更是晉階之法。今之教育,從幼兒開始,已難覓古典哲學教育的蹤影,中學階段又多以數理化為重點,到了大學階段學,分析—還原的思維模式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學生對陰陽、五行、經絡等概念是異常陌生的,接受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等思維非常困難,整體思維、辯證論治思想很難確立,更遑論牢固。到畢業之時,相當一部分還在中醫門檻之外。及至碩博士研究生階段,不但未及時補上中國哲學知識的空白,反而普遍用西醫的手段來研究中醫,與傳統中醫方向漸行漸遠。難怪一些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不無感慨地講道,現在中醫院校的碩博士教育實際上是培養了一批“中醫的掘墓人”。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哲學基礎知識的熏陶,普遍存在源頭知識的欠缺。解決這種“入門難”的關鍵在于進一步改革中醫教育模式,及時補上中國哲學這一課。
2注重古典哲學的熏陶首重道家文化
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包括道、儒、釋三家。起源最早、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道家文化。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象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4],敏銳地洞察到中華文明以道家為根基的實質。道家對中國哲學、政治思想、科學、藝術以及醫學都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中醫的產生、形成以及發展,植根于以道家文化為根基的土壤之上[5]。比如以道家的道氣論、無為論、辯證觀、直覺思維、氣化理論等哲學思想為基礎,《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理論的基本框架?!疤搫t補之,實則瀉之”的治則正是基于道家“天之道,補不足而損有余”的思想而建立的;根據“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中醫治療疾病強調治療疾病應根據病邪的性質特點、停留部位、病勢的發展以及正氣驅邪的趨向等因素,順應其勢,從最近的途徑以驅邪外出,達到最短時間內治愈疾病,以免擾亂更多臟腑[6]。在治則方面又提出了“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亂而治未亂”的治療原則。諸如此類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因此,王禮賢指出:道家哲學乃中醫之根。中醫理論不僅以道家哲學為根基,其代表著作《黃帝內經》本身更可作為一部道家學術之發揮的著作來讀[7]。因此,要讀懂中醫學的基本內涵,具備一定的道學基礎知識是必須的。例如,和法是方劑學“八法”中難理解的治法。道學中的“和”有4層含義:一是從事物規律上講,“中”即為“正道”,為自然必由之路;二是從事物變化上講,“和”即為度;三是從空間上講,“中和”含有“生化”之義;四是從時機上講,強調“不得己”而為之。據此,可將“和法”分為狹義和廣義、相對和法三種。狹義和法指的是和解少陽;廣義和法則包括表多種治法的組合的“生化”過程;而相對和法則指和法使用的度[8]。因此,在入門之前,粗讀一些諸如《老子》、《莊子》等道家經典著作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亦可有意識地將一些道家基本思想貫穿進來。學習的目的不求至精至深,但求得其大旨,目的是幫助理解中醫有關問題的基本內涵和來龍去脈。
3站在哲學的高度進行中西醫的比較
以前的兩千余年,中國的醫學體系中,中醫獨存獨盛;而后,中西并存,以中醫為主;及至今日,西醫漸占上風,在社會醫療體系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一些學者(主要指西醫學者,也包括部分非正統中醫學者)常以西醫的觀點來評判中醫的觀點、治療方法以及臨床療效,得出不能準確反映中醫本來面貌甚至歪曲中醫中藥的說法,更有甚者提出“廢除中醫”的極端論斷。如此大環境下,中醫的生存、發展空間逐漸受到擠壓,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醫者的生存與發展,學生的就業問題等,都是不容逃避的現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時任衛生部中醫司司長的呂炳奎就曾針對當時中醫現狀沉痛表示:“現在的中醫院,除少數堅持以中醫為主的方向外,大部分已經名不副實了,名義上還是中醫醫院,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中西醫結合醫院,只是在門診上用點中藥,病房已經完全西化或半西化了?!?0年后的今天,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更盛。反映到中醫學教育的問題上,絕大部分學生入校前對中醫缺乏了解,入校后缺乏興趣和動力,畢業后就業困難。這種惡性循環對未來中醫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擺在中醫教學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是要讓他們認清中西醫各自的思維特點,各自的長短處所在,并從長遠的眼光看待世界醫學體系格局的發展方向。北京大學劉泰逢教授曾撰文指出“中西醫學的基本差異在于其哲學基礎的差異”[9]。因此,應該站在歷史和未來的角度,從哲學高度進行中西醫的比較,并將其貫徹到日常的課堂教學、課外輔導等不同環節,循序漸進地實施,強調長時間的熏陶,力圖扭轉認識上的漩渦。
從哲學源頭來看,西醫源于西方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屬于海洋文明,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力圖通過明確的范疇和思維掌握各個事物間的細微規律;而中醫學起源于東方哲學,主要發源于中國,屬于大陸性文明,強調無區別,注意尋求普遍真理,尋找事物的總規律[10]。二者在研究對象的層面、研究的方法、方向等各個方面都迥然不同。西醫支持生命的物質層面,認為生命由組織結構和物質元素組成,其規律系實體之間的規律,具有穩定性,需要用分析—還原的方法獲得。認知過程中,借助現代化技術和方法,依次從個體水平、臟器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逐步展開。中醫則支持生命運行的自然整體層面,認為生命的規律系自然的整體運動關系的規律,具有變易性和包容性,需要依靠體察和領悟,用綜合的方法來認識和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