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上個世紀初葉,現代奧林匹克的創始人顧拜旦先生在《體育頌》中提出了“體育就是和平”的奧林匹克理想,現代奧林匹克的文化內涵演進成“和平、團結、友誼與民主”的現代文化內涵,這是奧林匹克文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也為現代奧林匹克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1991年6月16日生效的《奧林匹克》中,國際奧委會第一次給“奧林匹克主義’正式的定義: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奧林匹克主義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奮斗中所體驗到的樂趣,優秀榜樣的教育價值和對一般倫理基本原則的推崇為基礎的。”奧林匹克主義給體育運動制定了一個理想主義的目標和方向,為當代奧林匹克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隨著奧林匹克社會影響力的增強和逐步成為主流文化,體育與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如人道、和平、健康、環境等問題聯系進一步密切,所有這些都充分表明奧運的“人文”價值已逐步引起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
“以人為本”,是“人文奧運”理念的基本內容。和平、自由、平等、民主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北京人文奧運的文化核心,“人文奧運”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了現代奧林匹克的人道主義。
北京2008奧運提出了“人文奧運”的理念,進一步深化了奧運的人文內涵,凸顯了人文奧運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意義。奧林匹克運動與文化和教育相融合,體育與教育的完美結合,是奧林匹克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
推動奧林匹克運動中東西方文化的互補、互動,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人文奧運”的重要體現,奧林匹克文化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促進了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互動和交流。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在許多方面有共通和互補之處的。如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強”目標是高度一致的;而具有儒家色彩的傳統體育倫理思想中所表現出的公正、誠實、仁愛、友善等觀念,對于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的注重高水平競技運動能力的培養、追求肌肉強化,而忽視人體精神與外形的和諧,忽視人體與自然和諧的狀況,以及過度商業化等問題又是一種完善和補充。中國傳統文化將以獨具魅力的價值觀念使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使奧林匹克運動真正成為跨文化、跨民族、跨國度的世界性的文化體系。
人文奧運理念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
在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淀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貴和尚中”、“自強不息’等體現了“和諧”文化為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將對我國體育文化和學校體育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將關系到整個青少年教育的成果,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整體形象。中國有4億多青少年,對青少年進行人文奧運理念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工程,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應將人文奧運理念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普遍開展人文奧運理念和文明禮儀、法制、誠信等教育,幫助青少年系統地學習奧運知識、增強奧運意識、培養奧運精神、提升人文素質,使青少年學生成為人文奧運理念的實踐者和傳播者,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力軍。
“人文奧運”的內涵中包含著教育的深刻內容,它并不局限于體育比賽,而更是一種學習活動。“人文奧運”秉承奧運精神,將奧林匹克運動與人的教育、公民素質的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聯系起來。通過舉辦2008年奧運會,可以推動全民學習工程,宣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新理念。
一、河北省體育文化及其產業化發展狀況
河北省體育文化豐富多彩, 是十多個武術門派的發祥地。滄州武術門派眾多,有八極、劈掛、燕青、八卦、六合、查滑、 功力、 太祖等53個拳種, 占全國129個武術門派拳種的40.3%;吳橋的雜技也享譽海內外;永年縣是我國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也是太極拳圣地之一,在這里誕生了楊式、武式太極拳,并派生出吳式和孫式太極拳;保定徐水的舞獅、雄縣鷹爪翻子拳等也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枝奇葩。河北省的西北部地區以民間傳統秧歌為主,西部的井陘拉花、北部的昌黎地秧歌、承德滿族二貴摔跤(又稱“二鬼摔跤”)在全國也有較大影響。而且這些民間體育文化多與節日風情緊緊相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若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河北省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是我國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國際性雜技藝術節,自1987年創辦以來,到2009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二屆。其中,通過2009年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獲獎節目全國第一次巡演,共演出17場,演出收入近百萬元。多年來,吳橋雜技節一直在市場化的道路上進行積極探索, 此次全國巡演是一次完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擴大了吳橋雜技節在全國的知名度,宣傳了河北形象,使更多的全國其他城市的人民通過雜技節這張名片了解了河北。同時延伸了吳橋雜技節的產業鏈條, 降低了主會場的演出成本,使吳橋雜技節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從而保證了有更多高質量、高水平國際一流的節目來參加雜技節。另外,“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已升格為國家級體育節慶活動;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已連續舉辦了十二屆,在第十二屆參加人員達2200多人, 太極拳品牌化在彰顯城市魅力的同時,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向國際友人宣傳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國?崇禮國際滑雪節連續舉辦了九屆;中國廊坊名鴿展,吸引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商參展,30000人觀摩,成交額近2000萬元。2006年以來,河北省以推進“環京津體育健身休閑圈”為依托,大力發展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唐山市在建的國內首個“國家體育休閑示范區”,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投資10億元。全省體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展,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以四大支柱領域為主體的產業格局。經濟量比重位居前四位的分別是“體育用品和服裝、 鞋帽銷售”、“體育用品和服裝、鞋帽制造”、“社會事務管理機構”和“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四大領域共實現增加值27.6億元, 占全省體育產業增加值的96.5%,擁有從業人數51494人, 占全省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的83.4%,占據著河北省體育產業的主導地位,在帶動產業發展和吸納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就目前河北省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我國發達省份還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發展的不平衡,也反映出體育產業各部門人員比例關系不協調。各級政府投入總量不足,體育經費短缺,體育事業分布不合理,重點偏向體育競賽表演業。從體育場地分布來看,存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平衡,經濟發達城市擁有場館的數量高于經濟欠發達城市,城鎮體育場地在數量上、質量上高于農村,公共體育場地總體不足,體育場地種類構成不合理。對體育競賽表演業投入較多,能真正滿足大眾需求的卻很少;參與性的體育服務產品少,沒有形成規模。
二、河北省體育文化產業要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文化建設離不開培育它的土地,離不開傳承它數千年的人民群眾,在體育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要始終保持體育的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 適度融入一些現代文明的元素,以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將體育文化產業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民間傳統體育文化所包孕的精神文明建設內涵,諸如其歷史源流、競技審美價值、娛樂功能、健身意義、產業化新思維等對調動整個河北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這是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文化價值新取向,應成為本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新的切入點及重點。
[關鍵詞]企業文化 領導先行 創新 宏觀目標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8-0029-01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它能有效促進企業實現科學發展,可以迅速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以內核式的潛在動力為企業的發展帶來無限動力。企業文化建設是每家企業都在開展的,但在深入開展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模棱兩可的,甚至是概念性的錯誤認識。這類情況主要體現在企業文化與生產經營的關系、長遠目標與短期操作、在舊有基礎上的管理創新、改革與發展等環節上。如何用發展的眼光來正確審視、認識、處理企業文化建設與科學發展的關系是擺在企業經營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應當緊密聯系企業自身實際認真加以研究和探討。
一、正確對待和分析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通性。首先,這兩者在加強員工整體素質的提升方面具有目標性的一致。因為,企業文化是通過一整套的內強筋骨、外化形象的打造過程來全方位地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并由此在企業之外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將這種良好的公共形象再經由外到內的內化過程,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科學發展。員工在這個過程中將感受到綜合素質自我約束式的提升,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正是在于培育“四有”新人的效果和過程。其次,兩者在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方面是一致的。形成企業文化非一日之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文化才得以產生和日益完善。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經脈,它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企業在追求生產經營業績的同時,還要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它同樣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再次,在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施過程中,兩者均具有系統性,同時,具有互相促進與推動、滲透與融合的作用。在現代企業的構建中,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把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與各種先進管理理論相結合,是企業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大力加強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構建和諧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代企業在新時期要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就必須盡快形成具有本行業、本企業特點的思想文化理念和特色文化架構,著力創建文明和諧、創新求進、積極向上的企業軟環境,為企業搞好日常工作和生產提供精神動力,為促進企業科學發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分析和處理企業文化建設和生產經營的關系
生產經營是企業的第一要務,但企業的發展卻不能單靠數字的增加,還要靠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被稱為企業的軟實力,也越來越被認可為核心競爭力,它與生產經營的發展是同步而非先后的。企業文化建設可以更好地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企業若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就應該首先把全體員工的思想統一到促進企業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使廣大員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通過建設和發展先進的企業文化,大力培育員工隊伍集體愛崗敬業、重視團隊協作的企業精神。企業文化與企業中心工作,具有方向一致和目的相近的特點,二者相融并不矛盾。企業文化只有貼近中心工作來建設和發展,才能更容易為廣大員工所普遍接受。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企業文化,能夠激發團隊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充分調動員工投身企業生產經營中心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分析和處理領導先行和全員參與的關系
一個企業領導者的學識修養、管理能力最集中體現在企業文化中,因此,企業文化的建設首先是領導者的先行。企業領導者對企業文化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企業是否能主動地去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領導者除了應該具有先進的理念外,還要親身倡導,讓文化理念真正得到全體員工的支持,為他們所接受,最終成為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曲高不能和寡。企業文化建設的倡導和規劃雖然在于領導者,但是建設的基礎卻是在基層全體員工。建設企業文化依靠的是全體員工,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果的享受者也是全體員工。所以,企業文化建設的最佳途徑應該是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匯集集體的力量,把主要精力放在普及企業文化基礎知識上。使企業文化形成于內化與外化相統一、與中心工作同頻共振的群眾性實踐之中,內化于心,表現于行,成功于發展。
四、分析和處理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
企業文化的建設不在朝夕,而是分為長期的“靜”和與時俱進的“動”的辯證關系,亦即為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要形成一個開放的企業文化體系,需要做到三方面,一是采取辯證分析的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是要博采眾長,借鑒吸收優秀文化成果為我所用;三是要建設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為企業員工廣泛認同和自覺廣泛實踐的現代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