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如何發展地方經濟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云南省 橋頭堡 國際大通道 經濟發展
一、引言
素有“彩云之南”之稱的云南省,是我國西南邊陲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和四川省隔江相望,與廣西、貴州、相連。此外還與老撾、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接壤,毗鄰泰國、孟加拉、柬埔寨等國家。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連接我國西部其他省市地區和東南亞、南亞國家的重要樞紐。云南作為西部大省之一,面臨著經濟欠發達的困境,為了促進云南省的快速發展,國家適時提出了建設通往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及把云南省建設成為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的發展戰略,這就為云南地區提供了發展的機遇。云南省如何利用機遇進行發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及安排。因此,文章就對云南省的經濟發展現狀、發展的優勢和桎梏進行分析,并提出對應的建議和策略,以期破解云南省經濟發展的瓶頸,促進其健康快速的發展。
二、云南經濟發展現狀
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推動下,云南省取得了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根據云南省統計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云南省人口數量從2008年的4543萬人增至2014年的4713.90萬人,增長了170.9萬人。生產總值從2008年的5692.12億元上升至2014年的12814.59億元,增長了125.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從2008年的12570元/人提高到2014年的27264元/人,增長了117.90%。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云南省地方經濟在總量和人均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根據云南省統計局的相關信息了解到:近些年云南省的第一二三產業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增長幅度均高于第一二產業。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提高,云南省的投資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對外貿易環境也得到了優化。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對外貿易規模為例,《云南省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隨著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2014年全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達到了11073.86億元。云南省的對外開放程度也不斷提高,可以從全省對外貿易方面來解釋,2014年進出口總額達到了296.22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了17.1%。2008年全省的進出口總額為95.99億美元,六年間進出口總額增長了208.59%。云南省投資貿易的主要對象包括了東南亞、南亞的國家,從云南與東南亞及南亞各國的投資、貿易額來看,雖然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是增長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由于地區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條件的不同,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目前,云南省只有唯一的一個特大城市:昆明。自然在經濟總量、投資、外貿等方面,昆明都是云南最具優勢的城市,這樣就造成了昆明市“獨大”的局面,不利于全省各個區域的協調發展。總的來說,近幾年來云南省總體的經濟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然而我們也發現,云南在發展地方經濟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例如:省內區域間發展差距明顯;對外開發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匹配等。
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根據本地區實際的情況,抓住機遇,合理利用優勢資源,解決發展困境,使全省經濟協調發展。接下來文章就對云南發展經濟的優勢進行分析,以期在國際大通道建設和橋頭堡戰略實施的機遇下,云南省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優勢來解決本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突破發展桎梏,從而促進云南省地方經濟協調健康的發展。
三、云南經濟發展優勢分析
云南經濟發展的優勢可以從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就自然因素而言。云南省主要具備了三個優勢:首先是地理區位優勢,云南省內連廣西、貴州、四川、等省,外接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為了連接我國西南各個省市和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重要中心地區。第二是資源優勢,由于云南的地質構造復雜,其金屬礦及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因此云南省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美稱。云南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大、種類豐富。除了有“錫都”美譽的個舊和東川的“云銅”外,云南省還有豐富的鋅、鍺、銀、鉀、鈷、鎳等礦產資源。這些資源為云南省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材料,促進了云南經濟的起飛。世界經濟的發展需要新的刺激點,因此,區域性國際旅游城市建設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新切入點,旅游與城市建設相結合是云南經濟發展可以借鑒的一點。至于發展旅游業,云南省也有著其自身的優越性,除了自然環境的優勢外,云南省有著其特色旅游資源,利用其多民族特點,把自然景觀與民族文化、人文歷史相結合,發展觀光與休閑相銜接的新型旅游。
除了自然條件的優勢,云南省擁有發展的社會機遇優勢。2009年,把云南“建設成為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的提出,為云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平臺。為了結合云南實際發展情況,落實橋頭堡發展戰略,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總體規劃(2012~2020年)》,規劃中提出大力推進滇中經濟圈的建設,建設沿邊經濟帶,構建內外聯通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對內對外合作水平,深化“走出去”的戰略,提高對外貿易水平。在此背景下,云南省經濟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另一方面,國際大通道的建設也為云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可能性。國際大通道是云南連接國內外的樞紐,包括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它是一種集多種運輸方式和信息網絡于一體的傳導體系。東南亞、南亞人口數量眾多,各種原因綜合影響,使得它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介入較少、跨國公司較少的地區,這些特點都顯示著這些地區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國際大通道的建設使云南與這些地區和國家的聯系加深,往來更加頻繁。在此過程中會促進云南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促進貿易和經濟的發展。
橋頭堡戰略和國際大通道建設為云南發展帶來了機遇,利用本省的優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成為云南省當前發展最主要的任務之一。
四、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雖然有地理、資源、旅游等自然優勢及國家政策支持,但是其發展仍然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后、發展后勁不足、區域不協調、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等問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條件下,云南省發展地方經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抓住國際大通道建設的機遇,完善云南省與國內外地區和國家的交通、能源、水利等設施的建設。在國內交通連接的基礎上,要積極構建連接印度洋、東南亞、南亞等地的交通樞紐體系。泛亞鐵路、公路、輸油管道、通商口岸、機場等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完善,才能夠保障云南省與國內的其他省市地區及南亞、東南亞的國家能夠保持交通、信息等的有效聯系和對接。從而為云南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結合地方優點,發展特色經濟
云南省各個地州資源稟賦差異,加之社會因素的影響,存在著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各州市可以結合自身存在的優勢,發展具有優勢的產業。以西雙版納為例,作為“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主要城市,西雙版納可以依托其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優勢,借助瀾滄江――湄公河“黃金水道”發展主要針對老撾、緬甸和泰國等國家的國際旅游。滇東南、滇東北、滇西南及滇西北根據自身優勢可以分別發展有色金屬冶煉產業、清潔能源和石油化工產業、普洱茶和紅茶等生物產業、水電密集型產業及旅游產品加工產業等。
(三)積極推動多角度、多層次的對外貿易
孟中印緬(BCIM)地區經濟合作機制的推進,為中國和這些國家的外貿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云南省應該依托國際大通道及橋頭堡戰略,調整對外貿易的結構,在農業、工業及服務業上進行深層次多角度的合作,實現資源的互補和技術創新帶動共同發展的目標。另一方面,創新外資引進的方式及采取相應的優惠政策,為引進外資營造良好的環境,提高對外資的利用水平,用外資彌補國內經濟建設資金不足的缺口,促使云南省經濟的全面發展。
利用國際大通道和橋頭堡戰略來促進云南地方經濟的發展,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的措施外,還需要產業結構調整、合作平臺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改革和努力。
五、結語
在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當今世界,對外經濟合作顯得更加重要了。云南省利用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國際大通道建設和橋頭堡戰略的契機下,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其他省市及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聯系和合作,結合云南省發展的現實,建立可持續性的合作機制和采取相應的措施,融入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以保障地方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
[2]盧永忠,蔣小華.依托國際大通道發揮面向東南亞、南亞的橋頭堡作用[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09).
[3]蔣興明.橋頭堡戰略下的云南經濟發展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11).
[4]白恩培.加快建設橋頭堡推動云南新跨越[J].求是,2010(22).
“關鍵詞”一融匯貫通——創優促進××崛起的發展環境
發達地區解放思想、優化環境的精髓,主要體現在融匯貫通、大膽突破的先進理念和創新精神。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首先要學會融匯貫通,在勇于突破中創優發展環境。
1、在勇于亮丑中正視差距。同為縣級市的江蘇昆山、山東壽光等發達地區,之所以在經濟發展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首先得益于他們勇于超前的發展理念和敢闖敢試的創新意識。華西村在吳仁寶的帶領下,在60年代“全國學大寨”時期,就冒險建起了小五金廠,從此走上了工業化的發展之路,不僅比我們醒得早,而且動作快。對比發達地區,××最大的落后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落后,突出表現在缺乏敢為人先的精神、搶抓機遇的意識、第一個吃螃蟹的膽識和氣魄。思想觀念的落后,直接導致發展環境不優,經濟活力不足,支柱產業不強。特別是環境不優的問題,一直是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遠沒有達到發達地區“讓人方便,使人賺錢”的效果。
2、在勇于突破中大膽探索。發達地區在優化環境方面,勇于突破傳統的制約,善于抓住和創造發展機遇。昆山早在1984年就“偷偷摸摸”辦起了全國第一個自費開發區,以一種“違規”創業的方式,開創了昆山的崛起之路。就××而言,有些部門辦證收費不盡人意,并非是他們違規辦證、違規執法,而是辦事教條,死抱文件規定不放,沒有像發達地區一樣融會貫通。盡管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優化發展環境的舉施,但少數部門死扣條條框框,說“不行”的多,說“怎么行”的少,缺乏“服務客商就是服務××發展”的服務理念。學習發達地區,首先要善于融匯貫通,把執行政策的原則性與實際操作的靈活性結合起來。當文件與發展相矛盾時,以發展為重;當理論與實踐相矛盾時,以實踐為重;凡是外地先進的做法和經驗,都可以借鑒運用;凡是政策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膽地探索和試行;凡是上級政策規定有一定彈性幅度的,都可以千方百計用足用活用好。
3、在勇于創新中創優環境。參照發達地區的一些做法,從××的實際出發,要以新一輪思想的大解放推動環境的大優化,必須在三個方面先行突破。一是要增加工作透明度。除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明文規定不能公開的事項外,其它各類政務事項都必須實行政務公開。各單位職能、人員分工、科室布局、辦事流程及有關規定以及匯編成冊的資料,必須公開和擺放在本單位最醒目處。二是要規范辦事程序。政府各部門都要有明確的辦事制度、行為準則和獎懲辦法,推行限時辦結制、一次告知承諾制、首辦負責制、部門內部會審制、項目備案制,實行重大投資項目集中聯審和“一事一議”,做到“當天的事當天辦,能辦的事馬上辦,可能辦的事提前辦,難辦的事超前辦,杜絕“大局利益部門化,部門執法產業化,管理職能利益化”的現象。三是要推行聯合執法。重點是推行“一費制”繳費辦法。把面向企業的各類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收費依據,審核匯編成冊,分門別類印制發放“企業繳費明白卡”,由企業統一到市行政服務中心繳費,并納入財政專戶,嚴格實行收(罰)繳分離制度。
“關鍵詞”二傾斜發展——做大支撐××崛起的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發展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發達地區之所以發達的根本原因。以發達地區為師追趕發達地區,必須以解放思想、優化環境為先導,突出抓好支柱產業培育發展。
1、傾斜發展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決定著一個地方發展的競爭力。壽光的蔬菜、諸暨的襪業、義烏的小商品等,無不凸現鮮明的產業特色,支撐他們的快速崛起。昆山市財政收入從1億元到10億元用了10年時間,而從10億元到100億元只用了6年時間,其快速發展的動力支撐,就是集聚在工業園區的支柱產業。目前,××市產業發展處在均值模式階段,培育發展了能源、機電、食品、建材、塑業等產業,要追趕先進地區,加速××崛起,必須由均值模式向增長極模式轉變,在產業培育上實行傾斜發展,走產業興市的發展之路,全力以赴培育發展支柱產業,以支柱產業的突破性發展支撐帶動××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科學定位支柱產業。發達地區經驗表明,一個地方的支柱產業不在多,而在優。在支柱產業的培育上,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有限的資源要素有選擇性地配置到資源效率高、產業關聯度強、 發展條件好的支柱產業,實行非均衡地傾斜發展。借鑒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之路,從××的實際出發,要在穩定發展建材、冶金、機電、塑業和現化物流業的同時,重點發展以能源開發利用為基礎的循環經濟產業、以糧食加工為基礎的生物食品產業、以電子信息為基礎的高新科技產業三大主導產業。圍繞這一主導產業的傾斜發展思路,用非均衡發展的理念培育發展特色主導產業,著力打造5-10個彰顯××特色的國內知名品牌,以產業品牌樹立××的城市品牌;用特色支柱產業拉動三次產業健康發展,支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3、全力做大支柱產業。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證明,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不能單打獨斗,既要激發內力,更要借助外力。作為欠發達地區,××更要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在對接與互補中加快發展,內外并舉做大支柱產業。××作為泛珠三角地區的一員,要加強區域分工協作,主動融入珠三角經濟圈,把珠三角作為對外開放的主戰場,把開放型經濟作為做大支柱產業的主要手段,按照園區發展規劃“擇商選資”,突出定向招商、產業招商、專業招商、以商招商,著力解決招商引資整體效果不高的問題。招商部門要在信息收集、項目庫建設和產業政策研究、發達地區產業布局及產業升級轉移特點分析以及××產業投資與發展導向等方面進行專業“突破”,與鄉鎮招商進行有效對接。同時,堅持“抓大不放小”,在用地、信貸、辦征等方面進一步放開放活,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來推動全民創業。
“關鍵詞”三贏在執行——落實加速××崛起的戰略舉措
以發達地區為師,不僅要學到實處,關鍵要落到實處。從××的實際出發,要著重提升三方面的執行力,以壯士斷腕的堅定意志來強化和落實促進××崛起的戰略措施。
1、突出環境整治。發達地區的發展之初,在優化環境方面,不僅注重思想理念和體制機制的創新,同時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硬行規定,并以強有力的舉措落實到位。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環境的政策舉措,但效果還是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執行力的問題,缺乏抓落實的機制和手段。現在,全市上下對優化環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成共識,對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做法也有一定的認識,但要從共識到共為,關鍵要有行之有效的舉措去狠抓落實。當前,要參照發達地區的成功做法,從理念、機制創新入手,從××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原有的一些政策措施,盡快拿出一套優化環境的若干規定和考評辦法,突出針對性和操作性,以環境整治促進環境優化。
【關鍵詞】 職業教育;地方經濟;服務;實踐
一、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理論基礎
教育的發展是與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在國家發展的不同時期,各個階段的教育定位也不一樣。我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認清新形勢,找準職業教育的新定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的核心價值即為服務至上和質量至上。服務至上要求職業教育堅持服務宗旨,強化服務意識,履行服務職能,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主動貼近發展大局,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質量至上要求職業教育堅持科學發展、質量立校,努力提高辦學水平。
二、職業教育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的幾點具體想法
1.形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社會共識。整合社會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形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合力,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加大職業教育的投入,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關系到廣大職校學生的成長,沒有先進的辦學條件,很難辦出先進的職業教育。大力實施職業教育改革,要不斷凝練辦學特色,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職業教育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響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戰役。
2.實現學校與地方企業的軟硬件資源的無縫對接。職業教育能否有效地服務地方經濟,不是“口號”工程,而是要將國家的相關政策堅實地貫徹下去,是學校的領導扎扎實實地做好相關調研、制定科學的校企對接渠道,是相關專業教師踏踏實實地進入企業進行所涉及專業領域的鍛煉。具體來說,實現學校與地方企業的軟硬件資源的無縫對接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1)如何實現學校與地方企業的硬件資源的無縫對接?有些人認為,所謂學校與企業的硬件資源,無非是指各類專業設備,例如機械專業領域的數控機床、農業專業領域的塑料大棚等。很多學校在硬件設備的數量和質量上,并不遜于一個中小型企業,這是不是意味著這樣的學校就不需要和地方企業進行對接或者不要與那些規模小的企業對接?其實,學校與企業的硬件資源,不僅僅是指各類專業設備,還應該包括這些設備在企業生產中的有效“合作”,這恰恰是學校與企業的硬件資源實現無縫對接的核心。一個規模再小的“麻雀”企業,也是五臟俱全;一個條件再好的職業學校,也不可能擁有一個完全真實的企業。至少現狀基本如此。明確了這一點,如何實現學校與地方企業的硬件資源的無縫對接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借鑒企業的經營模式,將學校的設備(部分或全部,視具體情況而定)打包掛牌,吸引有經驗的企業家與學校合作,在滿足學生實習要求的前提下辦廠生產,營造出近乎真實的企業氛圍。(2)如何實現學校與地方企業的軟件資源的無縫對接?學校與地方企業的軟件資源的無縫對接主要是指以學校的專業教師群體和企業的技術人員群體的技術與思想的充分交流。在我國師范生培養機制陳舊的現階段,學校的專業教師對企業很陌生,在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壓力下,他們與地方企業得不到好的接觸。企業的技術人員,特別是年齡較大的師傅,雖不是正規專業畢業,但他們平時長期工作的經驗積累尤其顯得寶貴。給學校的專業教師和企業的技術人員充分接觸的機會,才會讓學校的教師不斷地提升專業內涵。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兩個:(1)教師派出去。讓教師走訪一些地方企業并下指定企業鍛煉,學校要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一是給予教師下企業的機會與時間,學校與企業應主動合作,建立交流平臺,為其鍛煉創造好的機會,減輕教師的課務負擔,讓其能在下企業期間集中精力學習;二是給予教師下企業學習的工作酬勞,可進行績效考核,教師下企業學習看似不上課,沒有工作任務,但教師所學內容恰恰是明日學生需學知識,應該將其計入工作量。(2)師傅請進來。企業的技術人員是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也可以到學校來為專業教師或學生授課,進行特色教學,事半功倍。同時,他們能對三年后企業“接班人”有充分了解。
三、職業教育有效服務地方經濟實施時有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