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108-02
前言
據近日新聞報道得知剛剛發生的甘肅舟曲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已經造成1 270余人死亡,失蹤近500人,造成傷病近2 000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不可估量;這樣的天災在中國近年發生眾多,甚至數不勝數,造成這些災難的原因雖說是有天氣、氣候等自然因素,但人們認真深思則不難發現存在的人為因素,那就是長期以來只是注重GDP的增長,只顧經濟增長的時候對資源的過度掠取,而忽視對大自然的尊重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造成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結果。在我們痛定思痛的同時,必須反思區域經濟的發展思路和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必須制定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災難的不再重演或災難的程度減輕。
一、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概念
21世紀,可持續發展被確立為中國發展的基本戰略。其實施是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1]。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人們必須處理好“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四大因素的平衡問題,而其中的資源是重要的支撐要素,資源源于環境,環境醞釀資源,資源本身也是環境的一個組成成分,環境中的一些因素也同時是資源。故資源更為重要,資源衰退枯竭,則環境也就徹底惡化。
據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即“發展要具有可持續性,要不損害支持地球的生命系統:空氣、水、土壤,不超出其源于環境的承載能力”[2],要求我們必須將發展限制于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即保障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承載,這是保障發展可持續性的前提條件。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后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評斷標準,同樣對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必須有個可操作的評斷標準。故建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其工作的關鍵。
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區域經濟和社會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處理好“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四大因素的平衡問題,而其中最為關鍵問題又是合理可持續利用區域資源問題,合理可持續利用區域資源其中包涵有注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含義,資源的利用必須以不破壞生態環境和維系生態環境的自然修復為限度。
故可以建立以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區域資源的消耗為主要斷定對象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評定指標體系是較為正確也是可行的。
1.指導思想。區域經濟的發展中所消耗的區域資源包括眾多,主要指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及電力等能源及人力資源。區域經濟發展的判斷指標也有眾多,主要以GDP增長速度來判斷。而GDP增長速度又有眾多表現,同樣的GDP增長速度所耗損的資源和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不一,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必須在評斷衡量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考慮進去。同時,在構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必須找到一個綜合評價指標,這個綜合評價指標能夠良好地體現區域經濟的發展對區域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程度,當然,我們希望這個影響程度越小越好,也就是說,這個影響程度值越小越顯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構建原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遵循如下原則:(1)政策性強:指標應能夠對區域社會和經濟活動方式對區域資源的耗用壓力以及社會的響應等進行有代表性的描述,并與已有的政策目標和有關的標準相關。(2)信息量大:指標體系應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內涵,能較全面地反映區域經濟的各個方面。(3)反應靈敏:所選指標應簡潔明了、方便理解,能夠顯示系統狀態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變化,而且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與人類活動的變化反應靈敏。(4)數據易取:指標體系各指標和變量的數據應容易獲取,且存在標準值或期望值,保證指標體系有較好的可操作性。(5)實用性好:指標體系在理論上應具有科學的基礎,同時各指標還要清晰易懂,能被政府管理者和公眾所理解和接受,指標體系自身應易于與評估模型和信息系統聯系起來,使其實用性好。(6)針對性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和該區域的特征聯系,緊緊針對區域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及生態環境的現狀和歷史等特征建立可操作針對性強的評價指標和體系。(7)可量化性: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級各個指標必須能夠量化,只有這樣才能逐級累計計算,最后利用綜合評價指標進行判斷區域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8)層次性: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個影響因素種類繁多,歸屬范圍、影響性質、影響程度均不一,故在構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必須分門別類地進行層次性歸屬。(9)各指標可概化: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即將設立的各級各類指標)性質紛繁復雜,甚至有點抽象,同時其影響程度和影響性質也紛繁復雜不一,故在提取各級各類各個指標時必須找到其實質性的內涵,并進行概化處理。(10)公式化:在構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必須將各級各類各個指標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行公式計算。這些公式可據于數理統計分析理論基礎上建立。(11)數學模型化:在構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最后必須歸結于一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判斷數學模型,只有這樣才能最后定量和定性地判斷區域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
3.指標體系框架。根據前文分析,結合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可構建第一級目標層指數―第二級分類層指標―第三級指標層變量三級體系框架。三級體系中,對各級的設計考慮(如下表1所示):
這些變量必須進行量化,按變量滿足的指標功能程度、集合信息的能力、資料收集的難易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些變量以當前社會發達國家標準水平相比較來確定其具體量化數值。
4.評價判斷數學模型。根據前文所述,可以建立用于判斷該區域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判斷數學模型,模型如下所示:
可持續發展度P=αiYi=αiβjXYi(j)≥P0 可持續發展
式中,αi表示第二級分類層指標Yi在所有影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中所占的權重函授;βj表示第二級分類層指標Yi的第三級指標層第j個變量XY i(j)在第二級分類層指標Yi的所有的相應變量中所占的權重函授;P0是根據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而適當選定的以判斷區域經濟可否持續利用的指數P的臨界數值。
三、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應有的功能
所構建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定量反映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水平,通過指標體系的表征,可實現以下功能:(1)綜合反映一定時期內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程度或狀況,從而協助決策者進行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與資源的合理利用。(2)評價一定時期內,該區域水資源利用的各分類指標的發展相對速度,從而判斷區域經濟發展方向是否可持續。(3)反映各個方面對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對貢獻大小,從而為制定相應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的措施提供技術支持。(4)綜合信息判斷第一級目標層指數P全面說明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及變化速度,判斷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功效。
結語
本文針對區域的特性,構建了旨在指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建立了判斷數學模型。該指標體系分三個層次,并通過分析各層次的內在關系,通過權函數建立指數P的數學表達式即數學模型,該指標體系簡單明了,適用性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判斷指數P的數學模型結構良好,意義明顯,可方便使用與操作。雖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功效過程來考慮指標體系的層次化和具體變量選取方便性,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也只是提供了評價區域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法。實際上人們可以根據區域的不同特性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其具體適用性各異,同時,在各級指標的選取過程中,將受到當地有關區域各類資料的來源、考慮與已有統計方式的協調以及對一些指標量化特性認知不夠等因素的影響,指標的選取還有待深入比較,進一步篩選,并結合指標體系的應用實踐,不斷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對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都給予高度關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形式不斷變化,已從粗放式區域經濟發展形式逐步轉變為現在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上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力資源,面對人力資源參差不齊的現狀,我國必須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才能適應時展潮流,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分析
1.人力資源的內涵
所謂人力資源,主要指人具備的知識、技能、智力、體力等綜合勞動能力。把人具備的各種能力加以組合,即形成各種各樣的人力資源,尤以智力、體力因素最為關鍵。根據經濟學分析,人力資源主要在特定時間范圍內,全部人口所擁有的整體勞動能力,其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與人的自然生命體密切相關。
2.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
要想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其關鍵因素是人的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密切相關。特別是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人才質量參差不齊,人力資源面臨較大壓力。當人口數量增長超越經濟資源消耗時,就會影響區域內人口素質的提升以及人力資源的投入份額,造成人力資源開發條件不足。加之區域范圍內就業壓力較大,生產中容易使用低素質勞動力,引發人口數量增多而人口質量下降的惡性循環。
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根據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就是對人才數量、質量以及結構等人力資源進行調整開發。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囊括了區域經濟發展結構、速度以及效益等內容。因此,人力資源開發實際是調整開發人力資源的過程及其方法,自身無法進行價值判斷。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體現了經濟發展過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經濟發展結果及其形態,其自身能夠進行價值判斷,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及其方向。所以,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時必須符合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
2.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作為經濟發展主體,其行為直接決定著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果。特定時間內區域經濟的資源總量不變,針對某領域投入過多自然影響其他領域發展。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資金我。因此,人力資源上投入過多勢必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效果。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必須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3.實現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諧統一
人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同時人也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所以,人力資源開發實際上是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開發所需人才。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體現人的發展過程及其發展方式。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統一是實現了人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體現的都是人類活動,兩者共同發展才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所以,要實現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最終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
三、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策略
1.增加財政投入促進人口素質提高
醫療衛生、學習教育以及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資源供給均需要大量財政資金投入,其直接關系到人口素質的水平。因此,各級地方政府應增加財政投入力度,為區域范圍內人口素質提升提供基礎保障,促進人口素質提高,強化人力資源質量,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控制人口規模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就在控制區域范圍內的人口規模。保持人口數量符合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既不過多也不過少,以免造成不利影響。人口數量會對人口質量帶來一定影響,所以嚴格控制人口數量至關重要,應結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和地方發展實際,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3.結合實現制定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人力資源開發應為當前經濟發展以及未來經濟規劃提供基礎保障和服務。在人力資源數量上、勞動技能上、知識水平上等都應充分做好準備,滿足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實現兩者的和諧共進發展。并且要結合區域發展實際優化產業結構配置,升級發行傳統產業模式,全面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工作。
1.人力資源的內涵
所謂人力資源,主要指人具備的知識、技能、智力、體力等綜合勞動能力。把人具備的各種能力加以組合,即形成各種各樣的人力資源,尤以智力、體力因素最為關鍵。根據經濟學分析,人力資源主要在特定時間范圍內,全部人口所擁有的整體勞動能力,其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與人的自然生命體密切相關。
2.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
要想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其關鍵因素是人的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密切相關。特別是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人才質量參差不齊,人力資源面臨較大壓力。當人口數量增長超越經濟資源消耗時,就會影響區域內人口素質的提升以及人力資源的投入份額,造成人力資源開發條件不足。加之區域范圍內就業壓力較大,生產中容易使用低素質勞動力,引發人口數量增多而人口質量下降的惡性循環。
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根據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就是對人才數量、質量以及結構等人力資源進行調整開發。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囊括了區域經濟發展結構、速度以及效益等內容。因此,人力資源開發實際是調整開發人力資源的過程及其方法,自身無法進行價值判斷。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體現了經濟發展過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經濟發展結果及其形態,其自身能夠進行價值判斷,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及其方向。所以,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時必須符合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
2.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作為經濟發展主體,其行為直接決定著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果。特定時間內區域經濟的資源總量不變,針對某領域投入過多自然影響其他領域發展。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資金我。因此,人力資源上投入過多勢必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效果。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必須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3.實現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諧統一
人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同時人也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所以,人力資源開發實際上是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開發所需人才。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體現人的發展過程及其發展方式。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統一是實現了人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體現的都是人類活動,兩者共同發展才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所以,要實現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最終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
三、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策略
1.增加財政投入促進人口素質提高
醫療衛生、學習教育以及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資源供給均需要大量財政資金投入,其直接關系到人口素質的水平。因此,各級地方政府應增加財政投入力度,為區域范圍內人口素質提升提供基礎保障,促進人口素質提高,強化人力資源質量,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控制人口規模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就在控制區域范圍內的人口規模。保持人口數量符合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既不過多也不過少,以免造成不利影響。人口數量會對人口質量帶來一定影響,所以嚴格控制人口數量至關重要,應結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和地方發展實際,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3.結合實現制定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人力資源開發應為當前經濟發展以及未來經濟規劃提供基礎保障和服務。在人力資源數量上、勞動技能上、知識水平上等都應充分做好準備,滿足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實現兩者的和諧共進發展。并且要結合區域發展實際優化產業結構配置,升級發行傳統產業模式,全面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工作。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