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城市綠化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立體化綠化的含義闡述,介紹了城市綠化立體化的意義、形式及其推廣方案。并且介紹了幾種立體化綠化的植物。
一、城市立體化綠化的含義
城市的立體綠化,廣義上的立體綠化實際上就是充分利用三維空間進行綠化,最大限度的增大綠化量。如喬、灌、草結合進行綠化,對墻體、屋頂進行綠化使園林植物在城市建筑物表面生長發育等形式,都是立體綠化。狹義的立體綠化是除了地面綠化形式的其它綠化方式,如墻面、屋頂綠化等。充分的利用立體空間進行綠化,是目前城市園林綠化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綠化、美化城市環境的新的途徑。
二、城市立體化綠化的意義
1.在當前城市用地日益緊張,寸土寸金,單位綠地建設又必須達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立體空間綠化,增加綠地率,可以有效的緩解用地矛盾,在完成綠地指標情況下,增加必需的硬化空間。
2.立體綠化有效的美化了城市環境,增大了城市綠化的綠量,使綠化視線由平面向空間轉移,豐富了人們的視線。園林綠化為柔和的軟質量觀與樓房的硬質輪廓配合,豐富了城市建筑群體的輪廓線,形成很好的景觀,使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3.立體綠化增加了城市綠量,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了生產生活質量。綠化是城市的肺臟,它能調節城市的溫度、濕度,凈化空氣、水體、土壤,促進城市通風,減少風害,降低嗓音等生態效益,改善城市小氣候。有研究表明有立體綠化的建筑物比無立體綠化建筑物的室溫要低2-3度,綠化有效的緩解了城市的熱島效應。
4.形式多樣的立體綠化滿足城市復雜立地條件的綠化要求。城市立地條件存在多樣性,有平地、斜坡、河流、道路。因此護坡、橋梁、河道都可采用立體綠化來增加穩定性,增強安全感。
三、城市立體化綠化的形式
城市立體綠化的形式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地面立體綠化:這種形式往往不被人列入立體綠化范圍,事實上搞好地面立體綠化在城市綠化建設中更有其實際意義,因為我們大量的綠化都是在地面上做的。現在的城市綠化大到廣場小到單位庭院綠化,對地面綠化往往只滿足于鋪一片草皮,栽幾片灌木,認為意境比較純凈,視線開闊,沒有雜亂感,便于駕馭,且投人比較低。但這種綠化方式忽略了對喬木的運用。浪費了大量的綠地的上層空間,如果我們在綠地上栽上喬木,不僅有效的加大了綠量,也豐富了綠化的景觀層次。使綠地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便于綠地養護管理,給人們一個有林蔭環境的游憩環境。
2.墻體圍欄綠化:對城市建筑的實體墻、圍欄采用各種攀援植物進行綠化,數株藤木就可以起到遮蔭、覆蓋墻面、改善環境的作用,形成蒼翠欲滴的綠色屏障。
3.橋體、橋柱綠化:在橋的兩側適當設置種植槽栽植園林植物,可以增加綠視率,起到吸塵、降噪的作用,使橋體不再是一個硬質的交通載體,而變的生氣盎然。
4.主體花壇:在廣場、游園等地設置擺花花壇或以五色草等植物為主裝飾的綠柱、標語架等臨時設施,綠期也有幾個月,起到美化點睛的作用。
5.陽臺綠化:在許多城市,居民愛好在陽臺、窗臺種花擺花,使生活環境綠意濃濃,體現出自然生息,用綠化裝飾了家居,提高了生活質量,陶冶了情操。
四、立體綠化品種選擇
立體綠化還沒有被人們普遍接受,可供學習、模仿的范例也不多,人們對立體綠化可用的綠化素材也不是很了解。目前墻體、屋頂、陽臺的綠化可選品種很多,我們在選材時也應注重生物多樣性,一個生態系統,生物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在綠化配置上就要做到植物的多樣性,并使之各得其所,提升景觀的同時,也提升了生態效應。如對墻體綠化采用攀援植物綠化,常見的品種有地錦、爬山虎、凌霄、紫藤、常春藤、迎春,扶芳藤、薔薇、金銀花、牽牛花、絡石、木香、葡萄等植物,在配置時,可選落葉植物和常綠植物搭配種植,如以爬山虎為主的墻面。種植部分常春藤或其它常綠品種。屋頂綠化有條件的可以增加土層厚度,各項管理設施、措施到位,綠化時與地面綠化無異。條件相對差一些,土層厚度相對比較薄,管理措施不到位的,可以選擇一些抗性比較好的品種,如佛甲草、馬齒莧、馬尼拉、爬山虎、蛇目菊、掃帚草等耐旱植物。居民陽臺可選擇一些有益于身體健康的植物,如吊蘭能吸收空氣中的一氧化碳、甲醛。天南星能吸收空氣中的苯、三氯乙烯,還有常見的金桔、朱砂桔等,可抑制細菌,預防感冒,氣味清新又不乏觀賞價值,這些品種均可選擇。
五、立體綠化的推廣
1.積極引導立體綠化建設,營造立體綠化的氛圍。在綠化檢查評比中加大立體綠化評比份量,促使各單位搞好立體綠化。
2.主管部門要在立體綠化技術和植物材料等方面搞好指導工作,使各單位進行立體綠化時沒有技術難關。
關鍵詞:城市綠化 對策 環境
1.前言
城市綠化建設是一項漫長而又艱巨的任務,是利民惠民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質量的根本途徑,也是構建現代化城市的核心保證。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由于綠化工程開展的起步較晚,導致其基礎建設環節相對較薄弱,存在著綠化面積不足,地域發展不平衡、綠化建設水平不高等現實問題。針對引發這一現狀的主要因素,筆者展開了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2.城市綠化建設的現狀及凸顯的現實問題
我國城市綠化建設凸顯出綠地分布不均,綠化建設與植物保護不和諧,綠地管護效能不強等問題。首先,老城區存在公共綠化地面積嚴重不足的現象。這是由于老城區的建設期較長,居住人口眾多,分布較密集,相同的綠化面積下,老城區人均享受的綠化面積必然不足。再者一些城市綠化管理單位與決策者沒能對綠地的均勻分布重要性給予充分的重視,他們更熱衷于在城市新開發的地區種植樹木、花草,從而在綠化總量上達標,然則實際的綠化分布卻極其不均,嚴重阻礙了城市綠地建設的功效發揮,導致新老城區綠地分布呈現兩極分化的不良現象。另外各單位的綠化建設也逐步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主要表現為學校、軍隊的綠化率較高,而倉庫、工廠、企業的綠化率則較低。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綠化的步伐也迅速提升,一些城市大力引進多品種的種植樹種進行配種與栽植,意圖通過綠化數量的增加、達到滿足綠化標準、美化城市環境的目的。然而在種植過程中建管單位卻忽略了必要的防護與協調配比,舍近求遠的引進、盲目的栽種,密集的分布導致種植物種水土不服、相互抑制、爭搶陽光和肥料,受到病蟲害的大面積侵襲,從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另外,一些發展中城市,由于沒有成立統一的監管部門,在自管自制的綠化管理之下,很難對綠地的養護管理起到實時的監控,僅栽種卻不管理的現象比比皆是。即使在發達城市,也同樣存在綠地長期無人管護的重規劃、輕養護管理的不良現象。高溫干旱的天氣綠化植物得不到水分的補給、寒風凜冽中植物得不到有效的抗寒防護,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城市綠化管理建設的惡性循環,以為不養護就可以節省投入建設費用的片面思想制約了綠化建設的持續發展,通常后期對綠地進行的大面積重建投入要比及時養護產生的費用大出數倍。
3.合理完善城市綠化建設的科學策略
3.1統籌規劃、合理平衡,完善構建城市綠化體系
城市綠化兼具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滋養水源、平衡氣候的綜合功能。因此,為了使城市各區域的生態環境趨于合理的平衡,我們必須著眼于為城市的整個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布局,從全方位、多視角的基點出發,構建完備的城市綠化體系。在實踐中我們應嚴格杜絕一味追求植物景觀美化作用、卻忽略其生態平衡效益的片面思想,應切實發揮綠地的維護與平衡作用。具體的做法是,首先我們應在老城區主力開辟公用集中綠地,并對人口密集的場所進行重點綠化建設。同時,還應對城市道路的隔離帶、引路、轉盤道及道路兩側等公共地帶做進一步的深入綠化,從而為城市構建特色的綠化交通走廊。另外我們還應加大對防護及隔離林帶的投入建設,使城市綠化構成各點、面的橫向聯合及縱向發展,從而形成統一的城市綠化體系。
3.2實用性、科學性與藝術性兼顧平衡,豐富城市綠化景觀建設
單一的綠化種植既無法體現城市綠化的藝術性美感,同時又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平衡,因此為了構建完整、統一、豐富多樣的城市綠化體系,我們必須從豐富城市綠化景觀建設入手,在強化基本綠化功能的同時,使城市綠化發揮最完美的生態功能。同時,在綠化設計時,我們應嚴格遵循適用、平衡的原則,通過對栽種環境的深入考察、區域溫度的平衡考量、栽種樹種的習性調查,合理的進行栽配種的選擇,避免植物之間產生相克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說我們可首選栽種適應性強、易于成活的樹種,同時輔助栽種一些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及土質特點的引進樹種,使喬、灌、草等栽種形式協調平衡、錯落有致,從而達到功能完備、美觀和諧、凈化持續的顯著綠化效果。
3.3強化管理,促進城市綠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美觀的種植、和諧的搭配、面積的平衡離不開科學養護的強化支持。持續高效的養護是城市綠化建設成敗的關鍵,是綠化功能長效體現的必要保證。為了使綠化建設得以延續我們必須提高養護管理水平,用制度化的建設、規范化的管理、科學化的編制明確養護管理方式。另外我們還應加強對引進樹種的合理控制干預、深入分析可能引起植物病蟲害的危及因素,并展開深入的防治研究。
4.結語
城市綠化是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和諧氛圍、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為了促進城市綠化建設與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發展進程全面接軌,我們可將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思想與模式引入綠化建設實踐中,從而促進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現行業可持續的發展與綠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園林設計;分析研究;綠化工程
收稿日期:2011-07-12
作者簡介:鄭良康(1978―)男,湖南新田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TU98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8-0088-02
1 引言
我國城市園林居住環境包括鄰里關系、居民的道德、居民的價值取向和個人素質。這些構成了現代居住區,也維護了居住區的穩定、社會繁榮的景象。但開發商一味追求利潤,缺少教育設施,與城市發展極其不協調,住宅區里面的交通設施不夠健全與城市交通設施銜接的不夠,缺乏與城市交通的溝通,導致居民上下班不便,成為一味追求單一化功能的居住區,從而影響了城市的正常設施的功能。缺乏與人的溝通,尊重人性化的考慮。設計缺乏實用性,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導致人民群眾對于開發商的服務質量滿意度下降。
2 城市園林綠化分析
2.1 人性化的設計
人性化的設計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需要的設計哲學。人類可以征服自然,當然設計也是有層次感的。所以說應該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來考慮。使其在全局和局部社會能夠有機的結合起來。以便于可以協調更急深層次的一系列問題。應注重人的需求度、滿足感,尊重人的各種需要,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對活動場所的喜悅感;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社會歷史的延續等。人性化的設計主要包括行為活動的物理空間和思維空間活動的心理需求。
物理空間上的需要是人們在生活、休息過程中基本的需要,主要包括考慮不同情況的人群需要,可以適當的設計尺度合理人性化的空間;考慮不同情況的人群需要,可以適當的設計適度封閉或開啟的空間;考慮不同情況的人群需要,可以適當的按照人性化設計的物理空間的環境,聲音環境、光線環境和冷熱環境等;考慮不同情況的人群需要,可以適當的設計安全的活動設施、方便的休閑設施;考慮不同情況的人群需要,可以適當的設計沒有障礙的設施、兒童玩耍的設施例如(游樂場、鍛煉場所、娛樂室)分為動靜分區等等。
人心理深層次的需求是對景觀的感知是一種思維的過程,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觀感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無論是陽光雨水、花草樹木、室內外角度設計都會引起人的思維變化,引發心理感知主要的心理層次包括視覺形象帶來的愉悅感;對活動場所的喜悅感;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社會歷史的延續等。
2.2 城市園林綠化設計
2.2.1 行道樹的選擇
有些地區夏天炎熱,冬季寒冷,根據朱學南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冬季寒冷的地區,落葉樹種比常綠樹種更適于作行道樹。其樹勢強健,龐大的樹冠在夏季能為行人遮蔽烈日,秋季來臨,樹葉凋落,明亮的陽光透過枝幕落在行人身上分外暖和,可能會更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做行道樹用的喬木,更要在滿足蔽蔭的同時,選擇那些易成活,生長快,抗污染,耐煙塵的樹種。如黃山欒,喜光,有較強的抗煙塵能力,宜種植在光照條件充足的地方做行道樹,而廣玉蘭,樹陰性,較耐寒,具有較強的抗毒能力,可以選擇在街道南側,光照條件較差的地方。
2.2.2 合理利用灌木
作為綠籬的灌木,不僅具有良好的抗旱、保水、保土、防風沙、降塵土、抗鹽堿等優點,而且生長快、耐貧瘠、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和草本植物相比灌木類植物根系能更好的固持風化土層,且灌木維護管理作業量小,對水、肥的需求少,適應性強。對小氣候的改善作用也比草本植物顯著,灌木能極大的緩和陽光的熱輻射,使酷熱的天氣降溫、失燥,給人以舒適的感覺。據有關研究表明,汽車廢氣的排放主要在地面上方0.3~2.0m之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非常嚴重,而灌木的生物量比草本植物大,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多,吸滯煙灰粉塵,稀釋、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能力強,在道路綠化帶和街頭綠地中大量應用如瓜子黃楊,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等小灌木代替草皮,能更好地凈化空氣。
2.2.3 鄉土樹種和外來引進樹種相結合
當地原產的鄉土植物最能體現地方風格,為群眾喜聞樂見,能抗災難性氣候,種苗易得且易成活。如楊、柳、榆、槐、椿、油松、五角楓、欒樹、黃連木、白蠟、海棠等適合華北的氣候條件。而外來樹種如原產印度、伊朗的夾竹桃,其性強健,抗煙塵及有毒氣體,不擇土壤,病蟲害少,花期長,已證明基本能適應本地區生長。懸鈴木原產英國,是優良的行道樹材料。刺槐原產德國,因其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目前也被廣泛利用在道路和游園綠化中。雪松原產印度、巴基斯坦;廣玉蘭、池杉原產北美所有這些樹種已在永州市園林綠化中廣泛應用,安家落戶。
2.2.4 落葉樹與常青樹相結合
落葉樹一年之中有明顯的季相變化,豐富城市四季景色。受污染的葉片,每年更新一次,使樹體減少受害。而漫長的冬季,露地缺乏綠色,自然景觀單調,常青樹種如海桐、珊瑚樹、火棘、廣玉蘭、桂花等,可以在冬季保證綠地景觀。
2.2.5 色葉植物的搭配
園林植物配置常利用有較高觀賞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來給人以時令的啟示,增強季節感。同時通過不同花期的樹木混合,可以延長觀賞期。如在梅花叢中混栽桂花,春季觀梅,秋季賞桂,冬季還能看到桂葉常青。漯河地區常用到的色葉樹種,如銀杏、黃山欒、柿樹、楸樹、爬墻虎等,適宜秋天觀葉;紫葉李、灑金柏、金葉女貞、紅葉碧桃等,常色葉植物;核桃、紅瑞木、棣棠、迎春等觀干色樹種。
2.2.6 開展立體綠化
實現綠化空間結構的多樣性,除平面綠化外,還應大力發展立體綠化、樓頂綠化、陽臺綠化等,向建筑索取綠色空間,這將成為現代城市綠化的途徑之一。通過多層次綠化,形成一個綠色的網絡空間,必將大大提高葉面積指數,從而提高城市綠量,綠化的生態功能會在有限空間內達到明顯增強。漯河市區內有多座橋梁,以爬墻虎為植物材料,做橋體綠化,并且吊放花籃種植迎春,以豐富橋體景觀。爬墻虎、五葉地錦等吸附能力強,常用做墻面綠化;紫藤、野薔薇等攀附能力強,常用作花架、圍欄的綠化。
2.3 城市街道空間設計
城市園林街道的界面由路面、建筑物、綠化、小建筑、公共設施等實體構成,它們承擔著社區得街道空間、街道立體化的認知的功能,可以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深刻的記憶,這些基本構成了社區的街道空間生活。
2.4 城市公共活動場地設計
城市規劃中活動場地的多功能性、多花樣性使用是居民使用小區的特點之一,例如夜幕下的小區在道路上散步、跑步的人們、廣場晨練的人們、宅前路上的玩羽毛球的情侶、夜晚路邊燈下的棋局、樹間路邊跳皮筋、草地上小孩子翻滾玩鬧、小學生放學在墻樹上攀爬。設計時必須有意引導,否則會造成園林綠化、人居環境的破壞,給管理者帶來很多的麻煩,盡可能多的設施是疏導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想爬有爬,想跳有跳,想滾有滾,想玩可玩,想鬧可鬧,所以設計者的預見性必須高于居民的創造性,才可以使居民的不良行為得不到滋生的土壤。活動場地應避免在蕭條的秋冬季節變成空曠的凄涼感覺,設計者必須采取各種手段使之秋冬向陽,夏季陰涼。
3 結語
只有不斷地改善城市建設服務質量、不斷創新園林綠化理念。盡早建立完善的城市園林的設計與規劃制度,才可以更好的為城市居民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開然.園林綠化――中國高等院校建筑學科系列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2] 易 軍.園林硬質景觀工程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 郭成源.園林設計樹種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 孫筱祥.園林藝術及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