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西方商業文化的異同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談到中國人喜歡的數字首先會讓人想到的就是“六”了,不管是選電話號碼、車牌、樓層、房間號等都喜歡選帶有六的,并且越多越好。中國人用“六六大順”來祝愿中年人生活幸福安康,這個成語源自《左傳》:“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此數者累謂六順也。”又因為在古代漢語中“六”與“祿”同音,“祿”的意思是福氣、福運,作動詞是給予俸祿的意思。所以“六”在漢語中就成為受歡迎的數字了,意味著“財富”和“幸運”。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數字六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在《圣經•啟示錄》第十三章寫有“從地下上來的野獸,他的數字是六百六十六”3所以在西方文化中六就代表著惡魔,代表著反對上帝者。據傳言,美國前總統里根曾經買過一套別墅,因為發現門牌號是666后,覺得太不吉利了,然后就換掉了。中國人最討厭、最要避諱的數字就是“四”了,因為“四”在漢語中的諧音是“死”,中國人民出于這種避兇趨吉的心理,總是不想與這個數字扯上關系。然而在西方對于四就沒有什么特殊的避諱。就像中國人討厭數字“四”一樣,西方人也有一個特別不受歡迎的數字,那就是“十三”,同樣也是來自于《圣經》,據記載耶穌在受難前,與他的十二門徒進行了最后的晚餐,弟子猶大因為貪圖錢財而把耶穌出賣給了猶太教,致使耶穌受難4。因為這一天是13個人在聚餐,日期也正好是13日,所以13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中就被當成了一個不幸的數字。所以現在的西方很多高樓大廈中就沒有13層,醫院中沒有13號病房。而中國由于受基督教影響較小,沒有此類的避諱。關于中西方對數字的喜好的異同還有一點值得補充就是,中國人偏愛偶數,西方人偏愛單數。中國人講究對稱,和諧之美,認為成雙成對就是美好的,喜好雙喜臨門,追求好事成雙。這種偏愛根植于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陰陽”二元說,即萬事萬物都是有正方兩面組成的。5然而西方人就沒有這樣的民族心理,“從古希臘起,西方人信奉天人相分的宇宙觀,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對立的,故西方民族重對立,強調矛盾沖突,以不和諧為美。在數字上,西方民族視偶數為不祥,奇數為大吉?!?所以中國人說:“好事成雙”,而德國人卻說“好事成三”;在英語中數字“二”(two)是不吉利的數字,它源于“die”(骰子)的復數dice,而die又有“死”的含義7,故最小的偶數就被看做是兇數了;還有許多能用偶數表達的詞也被加上一而變成奇數,如ahunderadandone來表示許多。
二、中西方數字的虛指的異同
數字的虛指是指數字習語中的數字并不代表它本身的數量,而是脫離了數量實指,被環境所賦予了一種文化意義8。在漢語中“三”以下的數字“一、二”,一般虛指少數,如“一毛不拔”、“一塵不染”等。數字“三”在漢語經常用來虛指,有時泛指多,如在“三生有幸”、“入木三分”、“一日三秋”和“垂涎三尺”等成語中;也有時用來泛指少,如“三寸金蓮”和“三寸不爛之舌”?!叭币陨系臄底忠话闾撝付鄶?,如在“五湖四?!?、“四面八方”、“五顏六色”、“五花八門”、“六親不認”、“七嘴八舌”、“九牛一毛”、“九死一生”、“十全十美”等詞語中,這些數字都是用來虛指多。除了單數外,漢語中還有許多虛指多的數字如“百”“、千、”“萬”“、億”等。在英語中表示虛指的數字用法雖然沒有漢語中那么普遍那么多,但也跟中文基本保持一致,三以下表示少的虛指,九、百、千虛指多如“oneortwowords(”三言兩語“)sevenhours”和“sevenyears”都并非實指而是指時間之久。acathaveninelifes(貓生命力很強)、astitchintimesavesnine(一針及時省九針)、oneinthousand(百里挑一)。德語中數字“三”也有虛指多的情況如fürdrei不是三個的意思,而是很多。
三、中西方數字文化異同原因探究
就數字本身而言,只是一種普通的語言符號,每個數字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好壞,但是隨著文化的發展,數字逐漸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有了受歡迎的數字、被討厭的數字之分、有了不含感彩的隱喻意義。筆者認為產生這些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西方文化主要有兩個源頭,就是所謂的“兩希文明”即古希臘文明和希伯來基督教文明。在西方國家,宗教占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優勢甚至可以控制整個國家的權力,宗教文化是西方民族文化的核心。他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數字文化也是逃離不了基督教的影響。西方國家中有關數字“三”、“六”、“十三”等的喜好和禁忌就是直接來自于基督教和他的《圣經》。同樣中國的數字文化也受到宗教的影響,如“道教”的“三生萬物”說法使中國人有對數字“一”的崇拜;“五行說”又影響了對“五”的崇拜。
2、諧音任何語言的語音結構都是有限的,而客觀對象是無限的,用有限的語音結構去表現無限的客觀對象,便有了同音詞,故諧音現象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之中。9通過對前面章節中對中西方數字喜忌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有著十分博大的諧音文化,如對于數字“六”(諧“祿”代表財富)、“八”(諧“發”象征發財)“九”(諧“久”),這些數字由于其幸運的發音就成了中華人民最受歡迎的數字了。在西方國家其實也有這諧音現象,但這些詞匯更多卻用在網絡語言中,如2可以代表too/two;1可以代表one/want/when;4forget代表forget;2gether代表together419(foronenight)成為的代號等等。
3、生產、生活活動還有一類詞的隱喻涵義就是來自中西方人民的生產、生活活動了,包括物質文明活動如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等,也有來自精神文明活動如作家創作的經典作品,童話故事。如漢語中的“三顧茅廬”、“八仙過海”;英語中的“fiveit”、“fourhundered”;德語中的“dasfünfteRad”和“mitSiebenmeilenstiefeln”。值得一提的是,這類數字的隱喻還在變化發展中,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活動還在不停地進行中,如德語中最近出了出了個新詞“5G”(GierigeGreichengegengeizigeGermanen)意為“貪得無厭的希臘人大戰一毛不拔的日耳曼”表述了2015年初,深陷危機中的希臘向德國索賠二戰賠款的事件。
四、結語
論文摘要:中西文化差異一直是制約中國人與講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對中西文化差異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際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造成誤解或陷入尷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異的表現及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避免文化沖突顯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異和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和比較。
前言
近年來,文化差異研究正在引起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語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關注。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文化差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養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積極理解的態度,是培養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和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正是基于這一點,本文就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和產生差異的原因作簡單的論述和比較。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1、思維模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觀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范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于競爭,中國則偏重于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
6、法制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
7、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養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于公益事業,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新晨
2、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結語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們實現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論文摘要:中西文化差異一直是制約中國人與講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對中西文化差異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際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造成誤解或陷入尷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異的表現及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避免文化沖突顯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異和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和比較。
前言
近年來,文化差異研究正在引起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語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關注。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文化差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養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積極理解的態度,是培養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和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正是基于這一點,本文就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和產生差異的原因作簡單的論述和比較。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1、思維模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觀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范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于競爭,中國則偏重于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
6、法制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
7、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養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于公益事業,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結 語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們實現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