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當代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范文

當代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當代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當代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第1篇

關鍵詞:鮑德里亞;使用價值;消費社會;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3)02-0024-06

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物品成為商品的必然的條件,任何物品要成為商品首先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商品豐盈的消費社會之中,在商品逐漸被系列化和系統化的工業生產中,作為商品自然屬性的使用價值是否還存在?換句話說,人們在購買商品時是否還像以往一樣關注物的有用性?對此,后現論家、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做出了別樣的回答。在鮑德里亞看來,“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在消費社會中物越來越成為一種符號,也就是說,商品不再以使用價值為基礎,而是一種象征性的符號,消費者不是對具體的物的功用或個別的使用價值有所需求,他們實際上是對商品所賦予的意義(及意義的差異)有所需求。以科學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物的結構演化和數目的繁多使物的效用性逐步消失。創造了大量使用價值,并使消費社會豐富的科學技術,在促進消費社會發展的同時卻又受到該社會的阻礙和限制,也就是說,使用價值走向符號的過程也是消費社會對科學技術限制的過程。

一、使用價值的豐盈――科學技術對消費社會的促進和推動

盡管鮑德里亞的使用價值批判理論是以對使用價值的消解和消亡的批判為目的的,但是這一理論的邏輯始點卻是使用價值的豐盈,也就是說,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描述是從琳瑯滿目的商品開始的。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則對商品的豐富性起著主要的促進作用。

(一)使用價值的豐盈

消費社會是指后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在消費社會里,價值和生產都具有了文化的含義。討論消費社會時,鮑德里亞首先強調了消費社會中物的豐盈和商品時的系列化和系統化現象,“今天,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1](P1)。在鮑德里亞看來消費社會的根本變化在于物的豐盛性,人不再被人所包圍,而是被物所包圍。使用價值的豐盈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物品的不斷繁衍和各種需要的增加上,而且還表現在制造界對物品生死周期的加速上。

(二)科學技術對消費社會的促進

盡管鮑德里亞在其早期著作的《物體系》的導論中,開綜明義地指出“我們分析的對象不是只以功能決定的物品,也不是為分析之便而進行分類之物,而是人類究竟透過何種程序和物產生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的行為及人際關系系統”[2](P2),但是為了論證的需要,他還是對物的功能性進行了大量論述。不僅如此,鮑德里亞還強調了科學技術對商品功能性發展的作用,“甚至這樣說都不會顯得奇怪:物品最具體的一面便是科技,因為科技演進和物的結構變化實為一體?!盵2](P3)雖然鮑德里亞邏輯上對使用價值一直持批判態度,但是他卻并沒有否定科學技術是消費社會中使用價值的根基。

1. 科學技術的兩個層面

什么是科學技術?怎樣界定科學技術?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嚴格說來,科學技術是個在工業社會中成立的命題。鮑德里亞根據技術與物的功用性的關系把科學技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遠離日常生活的實驗室及高科技發展的有限領域,如航空工程、太空技術、航海科技等。這類科學技術所追求的是物的功能效力,以使用價值最大化為主要的目的。如航空業,它迫切需要發展的是最具體的技術,從而符合其安全、速度和效率的功能。在這些領域中,技術發展急迫需要凸顯結構要求,而其集體的、非個性化的特性卻使流行的影響力降到最低。另一類是和日常生活中物體系相關的科學技術。這種科學技術在基本遵從商品使用價值的基礎上,更多地把精力消耗在個性化和流行中。比如,汽車的狀況是把變化改進的精力花費在玩弄外形的游戲上,卻在發動機和水冷卻方面保留了低技術。鮑德里亞所關注的是第二種科學技術以及在技術之上物的功用性和意義關聯。在舉證航空工業之后,鮑德里亞緊接著論述到,“在這類情況中,技術發展依循的是一條幾乎純潔無瑕、不受干擾的道路??墒俏覀兒芮宄?,要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系,這一類技術結構分析將是破綻百出、效力薄弱”[2](P5)。

2. 物的科技層面變化是本質的

科學技術與商品的相關性是一個近代社會的話題。早在農耕時代,在科學技術落后的情況下,商品生產甚至談不上技術,因此,用于交換的商品既是消費者對使用價值的購買,同時商品本身又大都帶有生產者的個性特征。隨著社會的演變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和商品越來越密切相關,某種程度上而言,科學技術決定了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鮑德里亞把物界定為由科技層面和由需求所造成的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兩個部分構成。在鮑德里亞看來,“嚴格地說,物的科技層面變化是本質的,而物在其需求及實用的心理或社會層面的變化則是非本質的”[2](P3)。作為本質性的科技層面必然決定由需求所引起的非本質的心理和社會層面。

鮑德里亞指出,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使物的功能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在物的整體結構中的每一個元件不是在功能沖突的妥協中存在,而是不同功能在同一元件中得到整合。以汽缸為例,老式的汽缸,每一個單元都被當做一個絕對本位來處理,只在爆炸循環的某一段落里起作用,之后就不再作用于其他零件了,這些零件就像輪班上陣的工人一樣,它們的功能只能在封閉的系統里才能完成。新式的汽缸同老式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單就散熱板而言,它除了機械功能之外,還可以保護汽缸蓋不受瓦斯沖撞變形。老式汽缸的每個零件的功能是相互沖突的,整體是部分折中妥協的結果,而新式汽缸的結構是一個整體,不是部分的折中。在新式汽缸里,每一個元件的功能得到了極致的發揮,而發揮的前提則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真正的技術問題,其意義為不同功能在同一元件中的整合”[2](P4)。同樣,在日常生活中,過去的家具擺設和物的功能更多地彰顯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道德向度,而隨著社會和家庭的變遷以及空間的縮小,隱身自如的櫥柜、隨時折曲和伸張的椅子甚至消失的家具和物則隨處可見。我們且不討論鮑德里亞意義上家具和物所負載的表達力,單是物的功用化變化本身就已經說明科學技術的張力。

科學技術不僅使物的使用價值得到極大發揮,而且還在生產上使其模式化和系列化。鮑德里亞曾斷言,在工業社會中,沒有一件供人消費的物品是以單獨的類型出現的。換句話說,今天的工業生產是以規?;团炕癁樘卣鞯?,而以流行的模式化為支撐點的生產體制之所以得以維持的基礎卻是科學技術。盡管鮑德里亞語境下的科學技術的大進步幾乎停止,只有改良、附帶化的改進還在進行,但是科學技術對生產模式產業化的支持卻是無法否定的。

二、使用價值的消解和死亡――消費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阻礙和限制

盡管鮑德里亞把物的科學技術的變化定義為本質層面,但是他卻對這一層面不感興趣,他甚至認為純粹技術的物品與我們是不相關的。鮑德里亞感興趣的是“物品的合理性和需要的不合理性如何大起爭執,而這個矛盾又如何引出一個前來解決它的意義構成體系,而不是科技模型,因為在它雖有它基本的真理,物品的生活體驗真象卻持續地和它分離”[2](P5)。對鮑德里亞而言,參與到我們生活的實用物品,不是以技術的效用性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而是持續地逃離技術的結構性,走向一個二次度的意義構成,即逃離技術體系走向文化體系。換而言之,今天人們在消費時不僅僅關注物的使用價值,同時更多地關注物的延伸――文化和社會的意義。

(一)使用價值的消解和死亡

使用價值的消解和死亡一方面體現在傳統道德、個性化的消失上,另一方面則是商品不再被從具體的用途上去看待,而是從其全部意義上被看待,物走向了符號。

1. 傳統道德、個性化的消失

鮑德里亞指出,傳統生產社會中的物品是人依自己的需要,使物品共存于一個功能化的環境里。盡管在這樣的環境里許多物品像老式汽缸一樣都在它們各自的功能里互相隔離,經濟性能低、一致性也不高,但是物品的功能卻體現了人的個性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人與物的緊密相關也使物得到一種密度和情感價值的“臨在感”,從而彰顯了道德的尺度。鮑德里亞指出,在以生產為特征的“匱乏”社會中,生產決定消費的種類與形式,產品的消費具有實物性、使用性和功能性特征。換而言之,在生產社會中,消費的對象首先是有用性和功用性的商品。從“匱乏”的生產社會轉變到“豐盛”的消費社會是鮑德里亞理論邏輯的真實所在。今天的物品在回應新的需要的同時,在使用方式上更加具有彈性,同時物與人的關系也更為自由,個人在社會關系中擁有更多不受拘束的空間。按鮑德里亞的意思,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人們可以選擇任何想購買的東西。盡管今天的物品在其功用性上大為進步,物品更具有了適空性和適時性,但這一進步卻并沒有改變傳統物體系中功能的不協調狀態,相反還對其所體現的道德秩序和個性化進行了徹底的破壞。我們所使用的物品不僅失去了其臨在感,而且也失去了它的內在組織,更為可悲的是這種組織已被破壞且未被重建。

2. 物的意義的完備

鮑德里亞對使用價值的批判并沒有停留在傳統道德和個性化的消失上,而是順其邏輯的張力繼續往前發展。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的消費逐漸從商品的物質性和功用性中解放出來,消費所關注的焦點不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所指稱的意義和負載的個性特征。也就說,承載商品的不再是它的有用性,而是意義層面的社會地位和個性化身。鮑德里亞斷言,從使用價值的角度來講,人們從不消費物本身,而是從廣義的角度把物用來當作能突出自己個性的意義符號。比如,相同馬力、品牌的汽車會因為外觀設計的差異性而產生巨大的差價,而人們對某一汽車的消費,不是由汽車本身的運輸功能,而是由其意義層面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對鮑德里亞來說,消費社會中的物不僅具有意義,而且還具有意義上的完備性。也就是說,消費者不會再從具體的用途上去看待單個商品,而是從其全部意義上來看待它們。我們在購買一款名牌西裝的同時,必須連帶購買與之匹配的襯衣、領帶和皮鞋等,這不是為了實用,只是為了意義的完整和齊備。這里意義的齊備不是由使用價值需求層面產生的,而是具體情境生發下的暗示。洗衣機、電冰箱、洗碗機除了各自為器具之外,同時又被廣告和大眾傳媒形成了集體觀念,在這個觀念中,商品好似一條鏈子,它們不再是一串簡單的商品,而是一串意義,一串相互暗示著更復雜的高檔商品的意義。

3. 物被符號化

如鮑德里亞所言,消費社會并不止于豐盛以及豐盛的表象,在本質上,它是一個等級嚴格的社會,而劃分消費社會等級的標準則是鮑德里亞提出的“差分編碼”及“社會的區分邏輯”,這種劃分邏輯是形成消費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核心。消費社會中,物的意義具備是其走向符號的前提。物的意義的充分發展必然使物最終走向符號。正是因為物具有了象征性和意義指涉,消費的主導方面的商品才被賦予“符號”。也就是說要成為消費的對象,商品必須首先成為符號。在消費社會中,商品都是以系列的形式出現的,商品內部包含著既相互對應又相互否定的差別次序,也就是說,商品中包含著能揭示社會等級、地位和權力的社會秩序。商品成了制定差異秩序的扮演者,一定的商品對應一定的功能、權力和社會地位。與商品包含的等級相對應,需求也由一系列等級構成。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物所體現的道德的消失使人們在物面前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而對物的無止境占有和對新鮮物品的體驗帶來的最大程度的幸福是人們進行消費的動力。消費了比別人多的商品,意味著比別人更大的權力,同時也預示著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幸福。另一方面,在等級性的需要中,一種保持距離和符號區分的社會等級的必要性原則也需要絕對的維護。為此,人們開始歇斯底里地在消費中實現他人話語的導向作用。換而言之,人們進行消費的主要動力是某種精神的需要,而不是物質的需要,消費社會中的消費已經脫離使用價值的必要層面,而變成炫耀性的消費。

(二)消費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阻礙和限制

消費社會中商品生產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講,現代意義上的每個單件商品都是科學技術的結果??茖W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不僅使商品在量上極度豐盛或富足,而且在質上也加快了商品的更新換代,使物更適合人??傊茖W技術對消費社會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技術與物品體系的關系本來是緊密相關、和諧演進的。但是充斥著商品的消費社會卻打破了這一相關和諧性,這一社會不僅沒有促進科學技術進步,而且客觀上阻礙和限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1. 發明幾乎停頓

物品非結構性的配件的大量繁衍,促成了物品揚揚必勝的狀態,而正是這種非結構性元素組成了流行和引導性消費的社會通路,也就是在它們身上,技術的演進開始傾向停頓。正如汽車產業一樣,今天汽車的改進不是發動機本質部分的改進,而是其外觀、配件等非本質部分的改良。當商品不再作為被使用價值呈現在人面前,而是在符號意義上表征社會地位及“個性”特征的時候,科學技術也只停留在物的外表改觀上,就像繪畫一樣,“當當代繪畫不再能夠清晰地揭示這個世界的真理的時候,我們能從簽名中獲取一些意義、一些提示,由此也獲得一種保證”[3](P86-87)。鮑德里亞指出,今天技術的改良、包裝和完善化追求的是物品的威望感,而不是結構上的創新,“的確,無關宏旨的改善、復雜化、附帶體系(為了安全感或威望)都在培養一種有關‘進步’的偽意識,而遮蓋了基本變化的緊急性……流行以它次級系統的無協調蔓衍,屬于偶然的領域,因此也是形式無限再興的領域,和市場開發最能發揮到極致的領域。在技術的垂直性和利潤的水平線之間――在技術發明的不斷超越,和一個依照生產的目的性造成的物和重復形式的封閉體系之間,存在著基本的對立”[2](P145)。對此,鮑德里亞感嘆到,今天,發明幾乎完全停止了。

2. 科學技術被賦予新的內涵

使用價值向符號轉化的過程,即符號的生產過程,源自于對有用性的破壞。大眾傳媒在將使用價值轉變為符號的同時,“技術和知識從它們客觀的實際中分離出來,被凸現差異的‘文化’體系再發掘。由此這個領域變成了消費的延伸,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賦予它生產、體系以及符號的相互作用等諸多內涵”[3](P108)。在物的符號化過程中,科學技術也被賦予了新內涵。當生產的目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其意義層面的關系和差別生產,“當代壟斷性生產決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而一直也是關系和差異(壟斷)生產”[1](P59)時,也就是說生產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物的生產時,科學技術也失去了其本真的意義。

三、使用價值批判的價值和意義

鮑德里亞作為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理論家,其理論不僅涉及領域廣泛,論點新穎,而且對當代歐美理論界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鮑德里亞早期思想既受列菲伏爾日常生活研究的影響,同時也深受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思想的影響。在批判性的社會學框架內,鮑德里亞的早期作品試圖把列菲伏爾、巴塔耶和情境主義者發起的日常生活研究與研究社會生活中符號生活的社會符號學結合起來,其關注的中心是消費社會中的物體系、消費社會和符號政治經濟學。與后期作品相比,鮑德里亞前期思想更加學院化和容易理解,但是卻被遮蔽并相對忽視了。盡管學術界對鮑德里亞褒貶不一,但是,無論如何,他對使用價值的批判有著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一)使用價值的沒落和消費意識形態對人們需求的控制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特征

對傳統政治經濟學而言,人們對商品的消費是對其使用價值的消費。在生產領域,需求是生產的動機,同時生產又決定消費。鮑德里亞從現代社會中人與物的關系入手,從特殊的需求理論出發,提出消費者不是對具體物的功用性或使用價值有所需求,而是對商品所賦予的意義有所需求。物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東西,它具有一種符號的社會價值,而這種價值又是最根本的。正如鮑德里亞所言,“當我還將冰箱作為一架機器來使用的時候,它并不是一個物。它是一個冰箱。在物的意義上來談冰箱或者汽車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說,與它們如何冷藏食物,或者如何運輸,這些‘客觀’的事實沒有任何關系。這里所談論的物是一個無內容的功能存在”[3](P41)。鮑德里亞在這里最想告訴讀者的是需求對象對商品符號背后意義的需求是消費的社會邏輯與工業社會的生產邏輯之間的分界線所在。從實物或者使用價值的需求過渡到其背后的符號意義需求,僅僅是一步之遙,但是跨出這一步卻是非同尋常的。鮑德里亞看到了當今社會中人們對商品品牌和象征意義熱愛的社會心理以及在這種消費行為基礎上所構建的消費文化的存在。鮑德里亞理論的更深意義在于,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商品如果僅僅消費功能實用性,就意味著是面對一種物質消費和為了物質獲得而工作的虛無感,而消費的活力在于人們自身意義的彰顯。在生產和需求的關系上,鮑德里亞的理論試圖證明,人們是先體驗到了生產之后商品宣傳的圖像及使用此商品的生活趣味,才開始明確自己和那種商品發生關系后的意義,最終才去購買商品。今天鋪天蓋地的廣告傳媒確實從一定層面彰顯了鮑德里亞意義上生產對需求的決定作用。當下我們消費的動機不僅僅是需求,而是受消費意識和大眾傳媒的影響對物的社會地位、權力意義和個性化象征的追求。

(二)鮑德里亞揭示了消費意識形態和生產體制對科學技術的阻礙

鮑德里亞指出,消費社會中物的大量繁衍和人們消費行為的頻繁發生不僅沒有促進科學技術本質層面上的進步,相反卻阻礙和限制了技術進步。鮑德里亞極度贊成路易斯?孟弗爾德關于技術與文明的論述。孟弗爾德指出,美國在經歷過科學技術的風光時期之后,也就是1940年之后,發明突然之間停止了。而阻礙技術進步的主要障礙就是品味、流行、浪費和商業利益的相結合。如果說孟弗爾德看到了阻礙當代技術創新發展的社會表象,那么鮑德里亞則找到了這一阻礙的根本癥結――資本主義生產體制。鮑德里亞指出,目前的生產體制一方面在運作,另一方面卻阻礙著真正的技術進步。換句話說,阻礙和限制消費社會中科學技術的不單單是控制整個消費社會的消費意識形態,究其本質而言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體制。資本主義生產體制在限制科技進步的同時,也阻礙了社會關系的重構。在鮑德里亞看來,人、技術和物品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相互結構的,在同一文明中,這三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技術受到當代生產體制阻礙的同時,人所構成的社會關系也幸免不了,“技術和物品都在承受和人所承受相同的奴役――具體的結構程序,也就是技術的客觀進步,所受到的阻礙、歧流和退化,和人的關系具體社會化的程序,也就是社會的客觀進步所承受的一致”[2](P144)。

四、使用價值批判理論之缺失和局限性

在以符號和意義構成的消費社會的框架中,鮑德里亞的使用價值批判理論確實有著不可否認的價值和意義,但是,我們在肯定鮑德里亞使用價值批判理論之價值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該理論還存在著缺失和局限性。

(一)鮑德里亞對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理論基礎的缺乏,使其對消費的分析與生產分析相脫節

在馬克思那里,消費活動是作為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出現的,它與生產、分配、交換組成生產與再生產的序列。鮑德里亞雖然對消費進行了詳釋,但是他卻幾乎未涉及生產方式和勞動領域,沒有對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鮑德里亞對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基礎的缺乏,導致了他未對資本主義顯而易見的部分,如投資、儲蓄、過剩等進行討論。盡管鮑德里亞注意到馬克思所強調的生產第一性,并指出應該根據生產體系來分析消費,但是他的使用價值批判理論似乎暗示了需求和價值在消費社會中主要是由消費和流通創造出來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消費和流通。事實上,鮑德里亞也從未真正清晰地分析符號邏輯與資本積累的邏輯關系。在使用價值符號化的過程中,鮑德里亞把消費看成是消費者對資本控制的強迫接受,而沒有從經濟學層面說明,對于既希望消費增長又不要超過生產增長速度的資本家來說,消費構成了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受資本和生產所決定的社會,而鮑德里亞卻過分地強調消費,并賦予其作為主導性的社會力量的特權。使用價值批判理論的目的是消解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還是補充或替代政治經濟學,我們無法判定。

(二)片面夸大了當代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阻礙和限制作用

鮑德里亞在論述消費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影響時,直接斷言消費社會使科學技術限于停滯狀態。當今技術的發展充其量只是修繕型的非本質層面的進步,本質的創新卻幾乎沒有。對于鮑德里亞的上述見解,筆者認為有些危言聳聽。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所開始的第三代科技革命使科學技術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以微電子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為標志、以廣義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不僅引起了當代技術領域的巨大變革,而且還形成了新興技術群。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及海洋技術等在許多領域均獲得突破性進展。由于鮑德里亞早期著作發表于20世紀70年代左右,確切地說,此時的他沒有看到和經歷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浪潮。因此,我們說,隨著消費社會的日趨發展,科學技術不僅沒有陷入停滯,相反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鮑德里亞通過對由符號和意義構成的消費社會的分析,不僅詳盡揭示了商品使用價值向符號轉化的過程,而且還深刻論述了科學技術同消費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偟膩碚f,鮑德里亞理論既具有豐富的理論價值又有明顯的思想缺陷,同時在這一思想背后又蘊含著他對社會的無奈和失望。

參考文獻:

[1]【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第2篇

摘要:在信息億社會中,人類的傳統認識問題得到了擴展,信息化帶來了人類認識模式的改變。這主要表現為:認識主體由單一的人發展到“人——機聯合體”;主體間關系復雜化、抽象化,構成了一種以平等合作為基礎的共生關系;認識客體符號化,實踐活動虛擬化。在信息化社會視野下,反思信息化給人類認識方式帶來的改變,重新審視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突破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方法,已經構成哲學認識論的當展路向。

在傳統哲學的視域內,認識論研究基于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展開。這種把認識的主客關系作為重點的研究模式強調人作為認識主體是如何在實踐中獲得、檢驗認識以及認識之于實踐的意義。換言之,該模式只是抽象地建構認識論體系,卻忽視了認識論與現代科學的系統結合。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深人社會生活諸領域,社會實踐的發展必然沖擊并改變這種模式。對傳統認識論的豐富和發展表明,當代認識論發展的新路向漸成雛形。

一、信息化社會的創生

申農1948年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的《通訊的數學理論》奠定了信息論的基礎,它與當時的系統論、控制論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信息化的基石。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催生信息社會化和社會信息化,信息化社會是什么?W.JMartin認為:信息化社會是一個生活質量、社會變化和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于信息及其開發利用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類生活的標準、工作或休閑的方式,教育系統和市場都明顯地被信息和知識進步所影響。

信息化社會是工業化社會之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獨特形態。在這個以信息技術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社會生活各領域都信息化、符號化,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基于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信息經濟活動蓬勃發展,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導。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信息經濟同時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成為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廣深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概言之,在信息化社會,信息是重要的資源,信息和知識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它們以“加速度”方式積累,以豐富多樣的形式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信息。

二、信息化社會對傳統認識論的挑戰

傳統哲學認為,認識是人腦在實踐基礎上對外部現實的能動反映。在這里,認識內含三要素:作為主體的人腦、作為客體的外部現實和充當中介的實踐。在哲學的文本研究中,實踐中介論雖然頻遭實踐基礎論和實踐物質論的反對,但它一直以來還是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勿庸諱言,實踐中介論的表述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是合理的。但是,科技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傳統意義上的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和實踐活動都發生了不容忽視的巨大變化,變化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社會的挑戰。

人類的大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包圍著。信息的社會化和社會的信息化相伴而生,人腦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已經超出了單一的時空,擴展到全球歷史的范圍。各認識主體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蝴蝶效應日益顯著。具體而言,信息化社會對傳統認識論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主體的改變

在信息化社會,認識主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從單一的個體變成了由人和計算機構成的系統。人工智能的出現實現了人的部分智能的外化和虛擬化,擴展和增強了人的認識能力。眾所周知,人類曾不斷運用物質性工具來延伸和提高自己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望遠鏡、顯微鏡等。但計算機的問世是對人的智能的擴展。這種擴展在有的部分已經超出了人腦,有些人工智能同人一樣也充當著認識主體的角色。

當今時代只是信息爆炸的開端,人們卻無時不在感受著信息爆炸所產生的威力。認識主體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挑戰與機遇。信息化社會帶來了自動化的工作和數字化的生活娛樂。人類不再需要像工業時代那樣事必躬親,而只要準備好大腦接受信息,信息爆炸產生的碎片俯拾皆是。有時候人們不得不被迫接受信息。人們在驚嘆萬維網信息海洋的絢爛多彩時,卻又在迷失中樂此不疲。在信息化社會的迅猛發展中,人類主體與人工智能的互動性關聯已經造成了傳統認識論認識主體的迅速改變。

2_主體間關系的改變

認識主體向人一機系統的拓展使主體認識能力增強,同時促使主體間關系發生擅變。主體間的交往最大限度地以信息交換的形式顯現。在人一機一人的模式下,主體間關系進一步符號化、模式化與單一化,一種平等合作、共生共榮的關系是交往的現實注腳和診釋。個性在系統里被模糊處理,年齡、性別、身體狀況之間的差異都被抹去。在0和1的交相映輝中,人們憑借信息能力攻城掠地。家庭、朋友、師長等傳統人倫關系遭遇空前挑戰。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豐富多變的交往主體,但交往都是在相同的信息規則下完成。個體的違規將會給自身和以自己相關主體帶來連帶影響。主體間關系的符號化無異于復雜現象中的分形,看似混沌無序,實則每一步都是同樣規則的延伸和復制。相較于傳統的主體間關系,信息化社會中的主體間關系更具廣泛性,任何兩個主體都能依信息技術手段發生聯系。

3.認識客體的改變

傳統認識論的認識客體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具體客體,信息化社會中的認識客體還包括信息世界??萍嫉陌l展和人類認識能力的增強深化了人們對這三個世界的認識。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體被不斷符號化,轉化成信息化的客體。這種符號化的客體既非物質亦非精神,是超越于傳統二元哲學思維之外的。換言之,這種符號化了的客體是信息化(數字化)了的虛擬客體,它是對真實客體的抽象與模擬,能較全面地反映真實客體的各類特征。在這種情況下,認識主體與客體不再是一對一的間斷性反映,而變成了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連續性反映??腕w的信息化使對客體的連續認識和認識成果的長久保存成為可能,但信息化的客體在人機系統中不斷被創生、修改、變換、傳輸和刪除,使得它的生成、運化和發展已非模型能精測實握,個體的認知難度由此增大。這種矛盾只能通過技術進步和主體間合作的加強來逐漸緩解。

信息化社會認識客體的能動性增強了,認識客體不再像過去那樣羞答答地等待被主體認識,而是主動地大量涌現到主體面前。這導致主體信息量劇增、認識難度加大,同時促使客體社會化??腕w的涌現倘若利于主體的認識,就能很快被主體發現并認識,反之便會阻礙主體的認識活動。虛擬客體的能動性是以主體的能動性為前提的,主體對物質和精神客體的信息化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能動的改造過程,這一過程直接影響著虛擬客體的能動性。因此,在信息化社會中,客體的能動性歸結于主體的能動性,并影響主體的認識。

4.人類實踐方式的改變

認識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在傳統意義上,認識是觀念性的活動,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在信息化社會中,認識主體和客體的極大豐富和發展,必然帶來實踐活動的巨大變革。實踐漸漸遠離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物質生產活動,而代之以復雜信息的處理過程。信息構成了人們實踐的對象。

信息化社會中的實踐作為認識的來源,內涵和外延都已擴大。有人提出“虛擬實踐”的概念,首先,引出了一個問題,即實踐的客觀性問題。傳統的實踐是主體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動,外部世界是客觀地呈現在主體面前等待改造的。信息化社會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處理,變成了高度符號化的信息,因此這種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對外部世界進行信息化處理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主體的囚素,諸如主體的道德因素和技術熟練程度等。虛擬空間的主體一切都符號化,個體實踐是跨時空的。相較于現實世界更廣闊的虛擬世界并不是虛假的,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認識主體的道德因素?;没闹黧w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視,容易為所欲為。道德的外在約束似乎鞭長莫及,主體自身的道德內在約束尤顯重要。最后,虛擬實踐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實踐。

三、哲學認識論研究的新路向

第3篇

論文摘要:在信息億社會中,人類的傳統認識問題得到了擴展,信息化帶來了人類認識模式的改變。這主要表現為:認識主體由單一的人發展到“人——機聯合體”;主體間關系復雜化、抽象化,構成了一種以平等合作為基礎的共生關系;認識客體符號化,實踐活動虛擬化。在信息化社會視野下,反思信息化給人類認識方式帶來的改變,重新審視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突破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方法,已經構成哲學認識論的當展路向。

在傳統哲學的視域內,認識論研究基于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展開[f}l。這種把認識的主客關系作為重點的研究模式強調人作為認識主體是如何在實踐中獲得、檢驗認識以及認識之于實踐的意義。換言之,該模式只是抽象地建構認識論體系,卻忽視了認識論與現代科學的系統結合。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深人社會生活諸領域,社會實踐的發展必然沖擊并改變這種模式。對傳統認識論的豐富和發展表明,當代認識論發展的新路向漸成雛形。

一、信息化社會的創生

申農1948年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的《通訊的數學理論》奠定了信息論的基礎,它與當時的系統論、控制論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信息化的基石。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催生信息社會化和社會信息化,信息化社會是什么?W.JMartin認為:信息化社會是一個生活質量、社會變化和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于信息及其開發利用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類生活的標準、工作或休閑的方式,教育系統和市場都明顯地被信息和知識進步所影響r}0

信息化社會是工業化社會之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獨特形態。在這個以信息技術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社會生活各領域都信息化、符號化,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基于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信息經濟活動蓬勃發展,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導。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信息經濟同時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成為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廣深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概言之,在信息化社會,信息是重要的資源,信息和知識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它們以“加速度”方式積累,以豐富多樣的形式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信息。

二、信息化杜會對傳統認識論的挑戰

傳統哲學認為,認識是人腦在實踐基礎上對外部現實的能動反映。在這里,認識內含三要素:作為主體的人腦、作為客體的外部現實和充當中介的實踐。在哲學的文本研究中,實踐中介論雖然頻遭實踐基礎論和實踐物質論的反對,但它一直以來還是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勿庸諱言,實踐中介論的表述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是合理的。但是,科技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傳統意義上的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和實踐活動都發生了不容忽視的巨大變化,變化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社會的挑戰。

人類的大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包圍著。信息的社會化和社會的信息化相伴而生,人腦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已經超出了單一的時空,擴展到全球歷史的范圍。各認識主體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蝴蝶效應日益顯著。具體而言,信息化社會對傳統認識論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主體的改變

在信息化社會,認識主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從單一的個體變成了由人和計算機構成的系統。人工智能的出現實現了人的部分智能的外化和虛擬化,擴展和增強了人的認識能力。眾所周知,人類曾不斷運用物質性工具來延伸和提高自己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望遠鏡、顯微鏡等。但計算機的問世是對人的智能的擴展。這種擴展在有的部分已經超出了人腦,有些人工智能同人一樣也充當著認識主體的角色。

當今時代只是信息爆炸的開端,人們卻無時不在感受著信息爆炸所產生的威力。認識主體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挑戰與機遇。信息化社會帶來了自動化的工作和數字化的生活娛樂。人類不再需要像工業時代那樣事必躬親,而只要準備好大腦接受信息,信息爆炸產生的碎片俯拾皆是。有時候人們不得不被迫接受信息。人們在驚嘆萬維網信息海洋的絢爛多彩時,卻又在迷失中樂此不疲。在信息化社會的迅猛發展中,人類主體與人工智能的互動性關聯已經造成了傳統認識論認識主體的迅速改變。

2_主體間關系的改變

認識主體向人一機系統的拓展使主體認識能力增強,同時促使主體間關系發生擅變。主體間的交往最大限度地以信息交換的形式顯現。在人一機一人的模式下,主體間關系進一步符號化、模式化與單一化,一種平等合作、共生共榮的關系是交往的現實注腳和診釋。個性在系統里被模糊處理,年齡、性別、身體狀況之間的差異都被抹去。在0和1的交相映輝中,人們憑借信息能力攻城掠地。家庭、朋友、師長等傳統人倫關系遭遇空前挑戰。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豐富多變的交往主體,但交往都是在相同的信息規則下完成。個體的違規將會給自身和以自己相關主體帶來連帶影響。主體間關系的符號化無異于復雜現象中的分形,看似混沌無序,實則每一步都是同樣規則的延伸和復制。相較于傳統的主體間關系,信息化社會中的主體間關系更具廣泛性,任何兩個主體都能依信息技術手段發生聯系。

3.認識客體的改變

傳統認識論的認識客體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具體客體,信息化社會中的認識客體還包括信息世界。科技的發展和人類認識能力的增強深化了人們對這三個世界的認識。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體被不斷符號化,轉化成信息化的客體。這種符號化的客體既非物質亦非精神,是超越于傳統二元哲學思維之外的。換言之,這種符號化了的客體是信息化(數字化)了的虛擬客體,它是對真實客體的抽象與模擬,能較全面地反映真實客體的各類特征。在這種情況下,認識主體與客體不再是一對一的間斷性反映,而變成了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連續性反映??腕w的信息化使對客體的連續認識和認識成果的長久保存成為可能,但信息化的客體在人機系統中不斷被創生、修改、變換、傳輸和刪除,使得它的生成、運化和發展已非模型能精測實握,個體的認知難度由此增大。這種矛盾只能通過技術進步和主體間合作的加強來逐漸緩解。

信息化社會認識客體的能動性增強了,認識客體不再像過去那樣羞答答地等待被主體認識,而是主動地大量涌現到主體面前。這導致主體信息量劇增、認識難度加大,同時促使客體社會化??腕w的涌現倘若利于主體的認識,就能很快被主體發現并認識,反之便會阻礙主體的認識活動。虛擬客體的能動性是以主體的能動性為前提的,主體對物質和精神客體的信息化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能動的改造過程,這一過程直接影響著虛擬客體的能動性。因此,在信息化社會中,客體的能動性歸結于主體的能動性,并影響主體的認識。

4.人類實踐方式的改變

認識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在傳統意義上,認識是觀念性的活動,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在信息化社會中,認識主體和客體的極大豐富和發展,必然帶來實踐活動的巨大變革。實踐漸漸遠離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物質生產活動,而代之以復雜信息的處理過程。信息構成了人們實踐的對象。

信息化社會中的實踐作為認識的來源,內涵和外延都已擴大。有人提出“虛擬實踐”的概念,首先,引出了一個問題,即實踐的客觀性問題。傳統的實踐是主體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動,外部世界是客觀地呈現在主體面前等待改造的。信息化社會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處理,變成了高度符號化的信息,因此這種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對外部世界進行信息化處理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主體的囚素,諸如主體的道德因素和技術熟練程度等。虛擬空間的主體一切都符號化,個體實踐是跨時空的。相較于現實世界更廣闊的虛擬世界并不是虛假的,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認識主體的道德因素?;没闹黧w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視,容易為所欲為。道德的外在約束似乎鞭長莫及,主體自身的道德內在約束尤顯重要。最后,虛擬實踐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實踐。

三、哲學認識論研究的新路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殴美毛片 | 综合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看 | 伊人免费视频 | 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 | 欧美精品人爱a欧美精品 | 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男人的天堂精品国产一区 | 欧美精品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 |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 自拍偷拍视频网 | 色五五月|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色婷婷色综合激情国产日韩 |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 激情五月婷婷在线 | 在线 你懂的| 9191亚洲高清国产 |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 | 伊人久久综合 |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 啊嗯啊羞羞免费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免费自拍 | 久久男人网 | 五月婷婷电影网 |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自拍偷拍视频 | 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 | 本道综合精品 | 国产欧美成人xxx视频 | 波多野在线播放 | 成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能看毛片的网站 | 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 | 综合色爱 | 性欧美长视频 | 9色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