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古代文學特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90后”大學生的特點
明確“90后”大學生的特點是我們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基礎。結合一些研究者對“90后”大學生群體的研究及筆者的親身體會,現將“90后”大學生的特點總結如下:
1、獲取信息多,有個性、較獨立
隨著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來臨,“90后”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更多樣化了。除了傳統的書本,他們更多會借助電腦、網絡與智能手機,因而他們獲得的信息較以往的學生要多。當他們遇到了作業和問題,他們會選擇尋求于網絡,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在聽課的過程中,他們中有些人可以用現代化的方式獲取與課堂內容相關的知識。在課堂上,與傳統學生的羞澀、膽怯相比較“,90后”大學生也顯得更加活波、開朗、大膽。他們喜歡表現自我,他們易于接受新事物,對教師有更多的要求;他們希望通過古代文學課堂學習了解更多的信息,不愿接受死板枯燥的教學方式。
2、務實功利,對古代文學學習投入的時間有限
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緊張的壓力下,“90后”大學生普遍憂患意識較強,關注的問題更加實際,追求的目標更加功利。他們在大學期間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將來就業這一目的而服務。對“90后”大學生而言,學習古代文學課程有文字障礙、語詞理解障礙、古今語境障礙等,又不是那么實用,與他們追求的實際利益聯系又不是很緊密,所以,“90后”大學生對古代文學課程學習投入的時間不是增加了,而是減少了。
二、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現狀
古代文學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一直以來,這門課程的教學都是以教師的課堂講授與學生的課下閱讀為主要方式進行的。而目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于現有的教學對象,無法達到專業教學目標的實現,嚴重影響了學生學業水平,不利于專業的長久發展。現實中,學生有文字障礙、語詞理解障礙、古今語境障礙等。如何通過教學改革,讓“90后”大學生克服這一系列的障礙?如何提高課堂的效率?如何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這些都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去解決。
三、基于“90后”大學生特點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結合90后大學生的特點以及古代文學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在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上需要注意古為今用、與時俱進,教學方法上要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參與性強的一些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和熱情,積極合理的應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具體的關鍵點如下:
1、在教學內容上,提倡從美的角度、人性的角度解讀古代文學作品
教師在帶領學生解讀、鑒賞古代文學作品時,不僅要注意處理好字、詞、句的疏理與作品的整體把握之間的關系,還要注重挖掘作品中蘊含的人性中永恒的普遍的東西,更多的從審美的層面去解讀。讓學生在精神和審美方面被吸引、被召喚,從而具備較好的文學和美學方面的素養。在講到魏晉易代之際的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阮籍所處的魏晉易代時期險惡的政治環境,筆者引導:‘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們是曹魏朝廷的大臣,如果你們中間出了一個殺人犯、或者是道德敗壞者,你們會怎么對待他?’學生回答:“制裁他,鄙視他。”筆者引導:“如果這個人手中握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如果你靠攏他,他可以給你們帶來很多利益,比如你們想要的好工作,你們想要的房子、車子和票子,如果你反對他,他亦可以輕易的讓你從地球上消失。那么你們又會怎么對待他?”學生陷入了沉思和沉默中,只有個別學生低聲說遠離他,不理他。……于是筆者總結:“司馬氏在魏晉易代之際就是一個可以叱咤風云的人物,同時對于曹魏政權來說,他們又是一個篡權者。面對司馬氏,一方面阮籍同情曹魏政權,不愿意與司馬氏合作,另一方面他又畏懼禍患,他的生活狀態是整日‘胸中懷湯火’和‘終生履薄冰’的。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就是這種心態的隱約曲折的藝術表現。”接下來開始分析鑒賞阮籍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他內心的憂生、他的孤獨、他的苦悶,還有他的五言詩的藝術特點“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等等。雖然作家和作品都是1700年前的如煙往事,但是理想、政治、道德、利益與個體之間的瓜葛卻是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所以古代文學教師要把90后大學生引入歷史,讓他們與古代詩人真切的“面對面”的親密接觸,讓他們明白古代的文學家和他們留下來的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古代文學教師不能再固守古代文學課本內容,應該力求多涉及古代社會的政治、文化、習俗,使學生能更多的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此外,教師還應該適當聯系當代的社會文化現象,闡釋古代文學作品在當代的新意義,以此來幫助學生開闊視野,開拓思維;不要照本宣科,循規蹈矩。在講到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和郭主簿》時,筆者試圖用語言還原公元408年的一個炎炎仲夏的午后場景。詩人午睡醒來,在堂屋前的一片濃蔭中納涼,有時候他會拿出他的無弦琴,在上面輕輕的撥弄;有時候他會手捧一本周公傳或者山海經,與精衛鳥或者刑天共憂戚;有時候他品嘗著自家新釀的醇酒,吃著自家菜園子里種出來的純天然無污染的菜蔬,與志同道合的友人侃大山;有時候他看著膝下嬉戲玩耍的幼子,小孩子正咿咿呀呀學說話呢;有時候他只是發發呆,抬頭看看天空無心以出岫的白云,發發思古之幽情……學生被引入了這樣休閑的生活場景的遐想中,筆者問,你們喜歡這樣的生活嗎,他們有的回答喜歡,有的回答不喜歡,請他們說說理由。這樣整個課堂的氣氛就活躍起來了。文學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形象的向我們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場景,古人的所思所想。這種還原式的講解有意打破古今阻隔,就好像古人穿越到了當代,也好像今天的人穿越到了古代。通過這樣的示范解讀,讓學生明白詩歌是活的,富有生命氣息的,也是美的,令人向往和憧憬的。
2、在教學方法上,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的方法
面對“90后”大學生的個性和獨立,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與學生交流溝通?是繼續傳統的教與管的對立嗎?顯然那只能激起“90后”大學生的反感,讓他們因為厭煩教師本人而厭煩古代文學這門課。那怎么做呢?教師應該本著平等、互助的教育理念,從課堂的管教者轉變為學生人生道路的引導者。在教學方法上注意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方法來激“90后”大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和熱情。在分析鑒賞建安詩人曹操的《短歌行》時,筆者先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并且提出一個問題:“作為一個讀者,找出這首詩中你最喜歡的句子,說出理由?”學生閱讀完后,有的回答“:我喜歡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因為這一句非常大氣,很有霸氣”;有的回答:“我喜歡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因為這一句表現出詩人對事業的追求。”筆者評曰,曹操引用了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的典故,用以表明他不僅渴求賢才,而且賢才如果歸附,他將會禮遇他們。而詩中用山和海的比喻表現了詩人一統天下的雄心。也有的學生回答:“我喜歡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為這一句表現了詩人時光易逝的感傷”筆者評曰,這是一首宴會詞,在宴會上一般大家都會開懷暢飲,心情比較輕松愉悅,但詩人由輕松愉悅的場景發出了人生短暫的慨嘆。這種慨嘆哀而不傷,蘊藏著深刻的生命意識,飽含著激越的情感。詩人用朝露比喻時光流逝之迅疾,引發了人們對生命的思索。因為時光易逝,生命有限,所以人們會選擇壯懷激烈,珍惜有生之年,及時努力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當然也會有人選擇及時行樂。接下來繼續提問:“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生命有限的無奈,今天的人也一樣,同學們會選擇怎樣面對這種令人憂傷的無奈呢?”學生的回答可謂眾說紛紜。通過這種提問和討論的方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總之,古代文學作品的賞析以問題的形式出現,以探討的方式展開,可以給個性獨立的“90后”大學生表達思想的舞臺,更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3、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
古代文學課程所涵蓋的內容異常豐富多彩,學習者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又會遇到文字障礙、語詞理解障礙、古今語境障礙等。所以這門課程需要學習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后才會有所收獲。而“90后”大學生,務實功利,對古代文學學習投入的時間非常有限。面對這樣的困窘,教師適當引入直觀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達到與古代文學作品真正親密接觸的效果。例如講到建安詩人曹植時,筆者提前布置,讓同學們搜集網絡資料。在課堂上播放了同學找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一段視頻。視頻內容如下:在曹植的封地,諸侯王曹植正在和朋友們飲酒賦詩,曹丕的使者突然闖入要押解曹植到洛陽奔喪,使者非常的傲慢而無禮。曹植含著淚,邊舞劍邊吟唱起了自己剛寫的新詩句“父母且不顧,何況子與妻?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接下來是曹植到洛陽以后,哥哥曹丕步步緊逼,眼看曹植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他憑著出眾的詩賦才華,七步成詩,撿回了一條性命……。這段視頻直接將學生引入了詩歌情境中,讓他們了解了為什么詩人曹植前后期的詩歌創作會發生那么大的變化?讓學生對詩人曹植自父親死后“名為王侯,實為囚徒”的處境印象深刻。進而對曹植“才高八斗”的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講到杜甫《自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時,筆者也讓學生找與此詩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學生找了很多不同時代“土豪們”的奢侈的生活場景圖片和一些衣著襤褸、食不果腹的街頭乞討者的場景圖片,在課堂上一起展示,他們看完就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深切情感。在這個過程中,針對“90后”大學生對計算機和網絡的精通,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群等方式與學生進行課后的交流與資源共享,也可以引導學生辨別網絡上良莠不齊的資料和數據,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利用網絡來輔助自己的學習和研究。
四、結語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苑;教學資源網站;創新特點;創新功能
“中國古代文學苑”(gx.省略),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自行設計和建設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資源網站。自2006年6月正式啟動以來,該網站幾經變更,幾經擴充,幾經升級,目前已具備豐富的內容、穩定的受眾、成熟的管理模式以及活躍的影響力,充分顯示了北京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全體教師將現代化手段應用于傳統課程教學的觀念與實踐、艱辛與成績,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系列課程教學的最新數字化成果。
一、“中國古代文學苑”網站建設的緣起及歷程
迄今為止,國內大多數高校教師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系列課程時,大都采取紙質平面教材、課堂口頭講授、課后查閱資料這三種傳統的也是基本的教育教學形式。雖然有不少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制一些計算機課件,但仍然苦于沒有豐富的相關數字化資源可資利用,而陷于東尋西找、重復勞動的低層次循環中。傳統的教育教學形式既難以有效地調動高校內外更多的師資力量與學術資源參與課程建設,也難以調動教師與學生在交流互動中促進對課程自身的積極建設。
有鑒于此,北京師范大學古代文學所教師提出實施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工程的設想,力圖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進行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教學及傳播工作,建立一個融合國內外各種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資源的開放的、立體的、共享的平臺,嘗試一種進行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有效方法,并探索與實踐其作為進行互動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模式的實際效果,最終建成一套完整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資源數字化的軟、硬件環境。
上述設想的實踐,經歷了一個逐步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2005年,北京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以校園網為平臺,建成“中國古代文學史”精品課程網。2006年,北師大古代文學所所長郭英德教授主持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資源數字化工程”被批準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國古代文學苑”網站隨之初步成型。2009年12月,北京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與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CENTV)簽訂協議,建立密切的協作關系,利用該臺“學習超市平臺”(果實網(省略))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軟件開發技術,對“中國古代文學苑”網站進行了全面改版,建成一個全新的教學資源網站(gx.省略/)。該網站的建成與運作,標志著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工程進入了良性循環的成熟階段,確立并發展了一系列創新特點和創新功能。以下是目前“中國古代文學苑”網站的主頁面:
二、“中國古代文學苑”網站的創新特點
一般而言,高校傳統的課程教學,在教材上選擇紙質教材讀本,具有平面化特點;在教學模式上采取課堂口頭講授方式,具有單向性特點;在學習模式上要求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完成作業,具有封閉性特點。在信息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在“交往理性”、“公共領域”等理念成為社會共識的時代,高校傳統的課程教學也需要突破平面化、單向性、封閉性的窠臼,而“中國古代文學苑”網站就是力圖在教材、教學、學習三方面都突破常規的創新典范。
(1)“中國古代文學苑”網站的教材建設呈現立體化特點。
該網站以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章培恒版《中國文學史》、北師大版《中國古代文學史》等三套教材的全部文本為對象,按照斷代、文體、主題、思想、流派、群體、作家、作品等不同層面,分別提取和加工相關內容,進行系統的、細致的信息標引工作,對信息進行科學的歸納整理;同時,建立豐富的關聯功能和強大的搜索功能,使任何一個知識點經由超級鏈接功能出現在不同的知識譜系中。
新建成的立體化電子版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包括“大文學視野”、“斷代文學史”、“分體文學史”、“主題文學史”、“文學思想史”、“文學流派與文人群體”、“文苑傳”、“藝文志”等板塊,看似是各自獨立的部分,其實相互之間具有極為深細、廣闊、多元、多變的有機聯系。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頁面左側是網站整體框架的壓縮,學生可以隨時點擊,實現跨越。頁面正文提取自北師大版《中國古代文學史》,標引為“《西游記》成書過程”。這不是原教材的一個完整小節,而是網站編輯對教材內容所做的更為精細的單元切割和意義概括。不僅具有獨立的知識內涵和邏輯結構,而且具有可引申性、可發揮性甚至可研究性的豐富價值。標題下方“《西游記》成書過程”等三個主題詞,則是對標題的進一步提示和引申,便于搜索功能的最大化發揮。頁面下方“明中期文學”等6個分類,則足以實現豐富的關聯功能,導引出新的“知識簇”。比如點擊“白話小說”分類按鈕:
學生可以從“分體文學史”的角度檢索到白話小說的發展史、概念流變,還可檢索到該文體范圍內的文學主題、主要作品、主要作者等等相關信息,從而迅速地形成發散性思考,便捷而有效地把握多套知識譜系。
因此,這種新型的立體化電子版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不僅突破了紙質教材讀本平面化的單線式信息結構,構成一種立體化的網狀式信息結構,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基礎知識全新的傳授媒介,更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新想法、開發新課題的催化劑,從而促使學生把知識記憶和創新思維很好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古代文學;傳播;語言;
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諸多情形
從整體上來看,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是一個系統,從傳播學角度思考,主要包括傳播的目的與功能、傳播媒體與介體、傳播環境、傳播內容、傳播對象與傳播效應等子系統在內,具體情形如下:
(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與原因
任何一種傳播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也彰顯了傳播的功能。同樣,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也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動機。其中,功能是客觀性的,目的和動機是主觀性的。
1.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總體說來,其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娛樂功能以及記錄歷史發展變遷和反映人生酸甜苦辣的功能,具體如下:
(1)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政治功能
主要體現為介入政治和影響政治。古代文學傳播干預政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民間作家的文學創作表達,比較典型的就是漢朝樂府詩詞,由統治者采集匯編而成,以便了解和知曉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是當政者通過文學創作,表達自己對時政的看法。
(2)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經濟功能
主要體現為文學創作者出于維持基本生存需要而著書立說。這一方面比較典型的體現在明清時期小說的創作與傳播中,此一時期作家寫作基本是出于商業目的,維持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傳播小說的目的也是為了賺取一定的經濟利益。
(3)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抒情言志和娛樂功能
文學創作首先源于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達作者的理想、夢想等之類的東西。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比較典型的是兩大類,一是古代詩歌;二是古代小說。
(4)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社會功能
主要體現為對社會風氣有巨大的感染和凈化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文學傳播打破了文學創作個體的自娛自樂和孤芳自賞狀態,能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5)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文學鑒賞和文學追求功能
這主要是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一批專門沉浸于文學追求的高層作家群,比如較為典型的是形成一些文學傳播團隊,相當于今天的文學沙龍。
2.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驅動原因與目的任何一種文學或者文化傳播總是有一定原因的,這些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從中國古代文學傳播客體來看,其動因如下:一是人們心靈世界波動引發的主觀動因;二是企圖建立一種人們生存生活和發展秩序的現實動因;三是獲得生存知識和技能的功利性動機;四是感嘆人生苦悶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快樂和滿足人們特殊興趣的心理動因。
(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媒體與方式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都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介體和媒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能傳播開來。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傳播媒介對整個文學發展具有很大的助推。
1.形式多樣的口語傳播媒體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口語傳播媒體形式多樣,從口語語音的強調、傳播場所場合和傳播廣度與效果來看,有以唱為主的演唱、吟唱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講為主的講學和論辯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誦為主的吟誦和朗誦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說為主的說話和說書口語傳播媒體等。
2.豐富多彩的實體傳播媒體
我國古代的傳播媒介都是比較傳統和原始的,這和當時中國文化傳播的媒介相通,主要包括兩大類:
一類是刻在特殊媒體上的傳播。如甲骨文通過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傳播,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文學傳播形式;金文刻在青銅器上而傳播;石刻文是利用石頭作為傳播媒介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圖書形式.另一類是寫本媒介。它是指用筆將文學作品寫在一些類似紙張的媒體上,比如寫在竹子上的簡稱竹寫文;寫在木頭上的叫木寫書;寫在絲制品上的叫帛書;寫在紙上的,叫紙寫書---這是一種比較發達的文學傳播媒體,與我國古代造紙術發展息息相關,比前面媒體有諸多優點,后來慢慢裝訂成冊,形成了現在書本形式;雕版印刷體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文學傳播媒體,由于其傳播速度的加快,漸漸成為后來文學傳播的主要媒體。中國古代文學傳播媒體經過了三個前后相繼的階段:口語傳播媒體、手寫本傳播媒體、雕版印刷傳播媒體。
(三)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主體構成與傳播觀念
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不光是在傳播形式上多種多樣,在傳播動因與功能上多姿多彩,在傳播思想和觀念上也具有諸多豐富的內涵和要求。
1.多彩的傳播思想,閃爍古代人思想的智慧火花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背后都有一套傳播理論和思想,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也不例外。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思想主要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再次立言和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文章可以立身"、"以幻為真和聲律傳文"等等,這些傳播思想,一些是通過文人的理論闡釋表達出來,另一些是通過文學創作的傾向和實踐活動展現出來的。
2.多樣化的傳播主體,彰顯了傳播者不同的心態和風格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都是需要一定的傳播主體的,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發展史,其傳播主體主要有兩大類別,一是文學作品本身的原創者個體;二是團體性的傳播主體,比如古代的樂府。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主體具有多彩的特點:一是傳播主體彰顯了非常個性化的要求和傾向,比如政府機構為文學傳播主體,展現了其強烈的政府信息;文學印刷和出版傳播主體,展現了諸多商業性的目的;其他文學團體傳播主體展現非常多的文學氣息。二是傳播主體的影響力具有巨大的層次性和差異性。其中,作為政府性的主體機構文學傳播影響最大,作為文學創作個人的傳播主體,其傳播影響力最小。三是傳播主體采用的傳播媒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其傳播的效果。
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經驗帶來的諸多經驗啟示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達繁榮除了原創作者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傳播體系的成功運行,它包括傳播主體、目的和功能、媒介與方式和傳播客體及傳播的效果等等,具有十分豐富的成功經驗,這些方面對當今中國文學和文化傳播帶來了諸多啟示.
第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多樣化,既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也有個人的功能。這一點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務必要注重其功能的發揮和挖掘,盡可能為其創造各種條件,讓文學傳播真正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和造福人類。第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媒體和方式多種多樣,經歷了原始的人工傳播媒體和非人工式的傳播媒體,啟發我們既要注重傳統的文學傳播方式,比如充分利用口語傳播媒體和紙張傳播媒體,又要利用現代化的文學傳播媒體,比如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網絡文學傳播媒體,積極整合和優化組合各種文學傳播媒體,力求形成和建構一套復合創新式的文學傳播媒體體系,從而推動文學更好地服務人類和社會。第三,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主體既有個體主體,也有集體形式的團體傳播主體,這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要充分發揮文學作品原創者個體利用各個場所和場合,包括利用網絡傳播媒體,給予文學作家真正的獨立創作空間和自由;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發揮政府團體、民間團體等機構來傳播文學,彰顯團體傳播的巨大力量。第四,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思想豐富多彩,具有一定的高度,這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要注重文學作品本身的文采美和內容美,還要注重通過文學作品傳播來彰顯時代的風采。
三、結語
我國古代文學傳播與文學創作幾乎同步,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過程,從傳播階段、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內容、傳播觀念、傳播媒體和效果等方面,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諸多特點,彰顯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歷史的種種情形,也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繁榮,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當今文學傳播借鑒和運用。
參考文獻:
[1]草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目的與功能[J].甘肅理論學刊,2009,(6)。
[2]鄭艷玲。中國古代文學的口語傳播形式[J].當代傳播,2010,(5)。
[3]曹萌。略論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媒介[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