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自然災害的措施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任何自然災害都可以分為發生之前、發生之中和發生之后三個階段[1],在面向自然災害的旅游業危機管理中,由于自然災害的發生常常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在實際中更側重于危機管理計劃的制定以及危機后的恢復,而非危機發生前的規避[8]。
1.發生之前階段的旅游業管理
自然災害的發生具有突發性,管理者無法對其具體情況進行預測,只能通過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行業規范,成立專門管理組織等方式來積極預防。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遵守法律法規,制定行業規范。二是成立自然災害管理小組。三是制定危機管理計劃。四是培訓從業人員。
2.自然災害中間階段的旅游業管理
在自然災害發生的中間階段,進行旅游危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保證游客的人身及財產安全,降低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因此,在這個階段管理措施主要有:第一,加強部門合作。通過危機管理小組的協調作用,在統一領導下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通過信息共享、強化交流、共享救災資源等方式,來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第二,保證游客安全。保證游客安全是災害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危機管理小組應當指定專人負責游客的疏散和安撫工作,盡可能保證游客人身安全和財產不受損失,同時,避免混亂情況下引發其它的連鎖危機。第三,核查損失。在對災害發生地現場清理的基礎上,對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應進行調查與核實,為以后災害評估和災后重建做好準備。
關鍵詞:公路;極端自然災害;應對措施
地球及其地球周圍環境(大氣圈、水圈、巖石圈)運動、變化的本質規律及其人類社會利用自然資源的活動后所產生的災害(人的生命及其技術和所創造的財富之不能承受的威脅),隨時威脅著人類局部地區的生命財產的安全,而不論人類的科學技術如何發達,人類在一些極端自然災害面前卻顯得無能為力(世界上因災害遭毀滅的城市有53座,因地震而毀滅的為27座,另一半為水災所致。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數占54%大多數是被震垮的房子壓死的),但人類的技術和綜合能力可以避免或減少極端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
一、自然災害的種類
我國地域、海疆遼闊,江河湖泊水系發達,山高盆低,地質構造復雜,氣候變化異常,雨量不均,植被不勻,濕地減少,人口較多,各種復雜因素的構成和地球及其地球周圍環境運動、變化的本質規律,其自然災害的潛在與發生是客觀存在的。
(一)原生自然災害的種類
原生自然災害的種類大致有:地震(特別是地表15公里以內的6級以上的強震)、火山噴發(伴有地震)、海嘯(5米以上)、高海潮(5米以上)、大洪水、山洪暴發(強降水)、颶風、龍卷風、臺風(12級以上)、砂塵暴、雹雨、暴雪、雷暴、自然森林火災、沙漠化、泥石流、山體滑坡、大雪崩、連續的高溫干旱、連續的低溫凍雨等。
以上自然災害的發生都將造成人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尤其是大地震,范圍大、波及面廣,對人的生命(動物)和財產損失最為嚴重。
(二)次生自然災害的種類
次生自然災害是原生自然災害發生后所產生的另類自然災害。同時也包括人類行為工程(采油、采礦、開山、圍湖、改河、建筑、化工、戰爭等)后所導致的自然災害。
次生自然災害的種類大致有:地震時所造成的海嘯、火災、爆炸、堰塞湖;水災和地震過后的疫情;環境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金屬污染、放射性污染、固體污染、液體污染、聲污染、光污染、磁污染等);氣候異變(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懸河、懸湖、水庫決口(堤);地面變形(地陷、地裂);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山體失穩等。
二、自然災害對公路及交通運輸的危害
各種自然災害都會對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有的自然災害雖然不是直接對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但是,它會惡化人類的生存條件,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極端自然災害的發生,都將造成人的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不但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制約了人們的衣食住行,而且給減災救災工作造成極大的困難。有的原生極端自然災害發生后所產生的次生自然災害,如不及時排除或處理不當,將會再次造成人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比如說,發生原生自然災害是“致命打擊”,那么,次生自然災害則會“產草除根”。
(一)地震自然災害發生時對公路及交通運輸的危害
我國地域的地震大多屬于地質構造性質的地震。淺地表強震(大于6級以上)往往造成橋梁倒塌,隧道、路面、路基開裂,設施倒塌,路基路面坍塌,山體塌方堵塞路面,電源、通信、交通運輸中斷。地震發生時,嚴重威脅著公路工程建設和公路運輸過程中人員及其財產的安全。地震發生后,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震級不同的、彼此起伏的余震發生。
(二)海嘯自然災害發生時對公路及交通運輸的危害
海嘯是沿海地區或海洋區域發生強烈地震所引發的自然災害,海嘯形成的海浪高度可達30多米,海嘯能量推進可達數千海里,沖擊海岸線陸地,對海岸陸地的生命財產將造成重大損失。海嘯對沿海公路、橋梁及其設施將造成嚴重破壞。
(三)臺風(颶風、龍卷風)自然災害發生時對公路及交通運輸的危害
臺風影響范圍較大,臺風經過的區域將對公路設施造成破壞。臺風不但風力強勁,而且都伴帶大量的降水,臺風經過的局部區域將造成山洪暴發,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塌(坍)方,損壞公路綠化,沖毀或掩埋公路、橋涵及其設施,造成公路交通運輸中斷。
臺風的形成時段如遇天文某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沿海區域將產生較大的風暴潮。颶風、龍卷風經過的區域,公路的設施及其橋梁的局部將遭受破壞,但對公路的影響面比較小。
(四)砂塵暴自然災害發生時對公路及交通運輸的危害
砂塵暴是內陸地區某些特定地理環境(山口、風區、戈壁)和大氣氣流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自然災害。發生砂塵暴時的風速可達14級,在風力作用下,刮起塵、砂、石。砂塵暴持續時間可長達28小時。發生砂塵暴時,大量的砂石會堆積公路局部路段,公路被砂石掩埋深度可達2.6米,交通運輸被迫停止,砂塵暴對公路標志及其附屬設施造成嚴重創傷。
(五)洪水自然災害發生時對公路及交通運輸的危害
大面積持續的強降水將導致洪水泛濫成災,一般情況下,洪水持續的時間在3~6天,1998年的長江特大洪水持續了28天。洪水會淹沒(沖毀)公路、橋涵及其設施;水面上的各類漂流物隨著水的流速會撞擊下游的各類橋梁,給橋梁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強降水還會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塌(坍)方,沖毀或掩埋公路、橋涵及其設施,造成公路交通運輸中斷。
地震時所造成的堰塞湖如不及時排除以及江河、水庫決口(堤),同樣會淹沒(沖毀)公路、橋涵及其設施。
(六)高溫干旱、低溫凍雨自然災害發生時對公路及交通運輸的危害
持續的高溫(38℃以上)干旱會造成砂石路面結構松散,塵土飛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塊拱起,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層發軟,強度降低,產生擁包、波浪、車轍等病害。持續的低溫(-10℃以下)凍雨會造成公路路面嚴重結冰,路面打滑,車輛無法通行,還會造成電力設施倒塌,電源及通信信號中斷。持續的低溫天氣也會產生大暴雪,導致公路交通運輸中斷。
(七)雪崩自然災害發生時對公路及交通運輸的危害
雪崩是常年積雪的高原地區的一種自然災害。大雪崩所形成的“雪龍”速度可達97米/秒,對高原地區的公路作業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大雪崩產生的大量積雪將會掩埋公路局部路段及其公路設施,導致公路交通運輸中斷。
三、公路安全應對自然災害的原則及措施
極端自然災害發生所產生的危害(破壞)大,波及面廣,持續時間長,其抗災、救災的工作任務單靠一個行業、一個部門是無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多方面的配合與協作才能完成。
(一)應對自然災害的指導思想
應對自然災害的指導思想:應從社會全局角度出發,綜合利用全社會的力量,建立與完善技術、監測、跟蹤、預報、預案、制度、規章、法律、行政和科普為一體的防災、避災、減災、救災、賑災工作體系。
運用科學技術,把水土保持、固沙育林、保護濕地、增加植被、江河治理、節制汲取等工作做好,努力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
加強調查研究,把地質、水文、氣象、天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產生自然災害的宏觀、微觀規律認識清楚,依靠現有技術與手段,認真做好自然災害及次生自然災害的監測、跟蹤、預報工作,依照相關法律及時災害信息,努力實施防災、避災、減災、救災的具體方案。
大力開展科普,把先進的思想、科學的技術、防災的理念、救災的原理、減災的方法、成功的經驗進行宣傳與普及,努力提高民眾自身防災、避災、減災、救災的綜合素質和水平。
(二)行業、部門(實體、部落)應對自然災害的思路
認清與把握行業、部門(實體、部落)自身所在地理位置的特征、特點,發生極端自然災害對本行業、部門(實體、部落)所造成的破壞(危害)程度,以及自然災害或本行業、部門(實體、部落)遭遇自然災害所產生的次生自然災害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程度。
發生極端自然災害時,行業、部門(實體、部落)是遭遇自然災害的第一人,也是第一見證人。因此,行業、部門(實體、部落)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一切資源和科技手段,建立靜態、動態預警機制和聯防機制,并認真做好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防范措施。對可預見性的自然災害,要做好相應的工作《預案》,對突發性(不可預見性)的自然災害(事件),要做好相應的《應急預案》,并用自身的規章制度和工作任務保證《預案》、《應急預案》的有效性,開展各種《預案》、《應急預案》演練,完善各類《預案》、《應急預案》,不斷提高應急響應能力和水平,以達到避災、減災、救災的目的。
(三)公路應對自然災害的原則及措施
公路安全與暢通是減災、救災工作中的生命線。因此,保證公路的安全與暢通是交通公路部門的天職。公路在遭遇極端自然災害時也將遭到嚴重破壞,為此,搶通公路就成為交通公路部門的首要任務。
1.針對不同地區、自然災害的種類與特點,合理提高公路工程的技術設計標準,以增強公路工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公路工程的技術設計要嚴格遵循自然環境自身運動規律,設計與工程施工都要盡最大努力減少對自然環境自身運動規律的破壞。
2.嚴格把好公路工程施工的質量關。同時,要努力保護公路沿線的地質、地貌、水流等自然環境;因公路工程建設需要而對公路沿線的地質、地貌、水流等自然環境所造成破壞的,要采取保護性技術措施,加以修復,確保地質、地貌、水流等自然環境的穩定。
3.加強公路安全、暢通的全面養護、巡查與管理,開展公路隱患的排查與整治。同時,要對公路沿線的地質、地貌、水流等自然環境的穩定性進行技術檢測、監測,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確保公路暢通和交通運輸的安全。
4.必須堅持重新設計和提高技術標準的原則。公路及公路設施遭受自然災害破壞需要重新修復時,必須做好工程相關技術的調查分析,重新設計,以避免或減少同類自然災害對公路造成新的破壞
5.根據行業、部門(實體、部落)應對自然災害的思路,要以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指揮組織系統、人員力量調動、機械設備調配、通信聯絡手段、生命線路保障、搶救醫療安排、心理調節安撫、食品調集分發、資金物品管理、次生災害處治、災情技術監控、新聞報道主線、發動賑災方法、恢復生產生活、災后重建思路等方面的工作任務為模式,建立起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預案》和《應急預案》。
如:《地震公路搶通應急預案》(最高層次的應急預案)、《公路、橋梁、隧道突發性應急預案》、《砂塵暴公路應急預案》、《山洪暴發公路應急預案》、《泥石流、山體滑坡公路搶通應急預案》、《公路防汛、防洪工作預案》、《公路防臺風(颶風、龍卷風)工作預案》、《公路防凍、防滑工作預案》、《公路防暴雪、防凍雨工作預案》、《公路春節運輸保暢通工作預案》、《公路設施防雷暴工作預案》等。
6.開展各類《預案》的演練,驗證《預案》的有效性,充實和完善《預案》,保證《預案》的科學性和存在的應有價值。
7.加強公路安全信息體系、應急技術儲備、應急物資儲備、應急搶險隊伍和應急指揮系統的綜合建設,不斷增強公路應急的總體水平。
8.加強公路應對自然災害工作的立法和規章制度建設,把公路應對自然災害的任務列入工作日程。
9.以人為本,加強公路應對自然災害工作的宣傳,大力普及自身防災、避災、減災、救災的科學技術和知識,不斷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認真研究和判斷嚴重自然災害后果的潛在危險的防范
極端自然災害發生后,需要緊急調集大量的人力和各種資源,即時應急救援,同時還要認真應對和消除極端自然災害發生后的各類次生災害。
這里需要指出,極端自然災害發生后,同時也產生各類次生災害,當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實施應急救援、消除各類次生災害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我們還必須冷靜地認真思考、分析、研究、評估、判斷極端自然災害發生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相對地域內存在的潛在危險。一是同類自然災害的繼續發生和各類次生災害的再次產生,需要認真防范和再次消除。二是極端自然災害發生后對原有地質構造的嚴重破壞,在嚴重破壞了的地質構造狀態下,再加上氣象環境各因素變化的作用下,將會發生另類極端自然災害并產生各類次生災害,同樣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公路橋梁同樣將會遭受再次破壞(2010年8月13日,四川遭受強降雨,汶川縣城、映秀鎮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的襲擊,河道上形成了雍塞體、堰塞湖。8月19日,四川一天垮塌四座橋,寶成鐵路廣漢石亭鐵路大橋、安縣先林大橋、華陽通濟古橋、崇洲懷遠老定江大橋。此次降雨至22日)。
極端自然災害發生后,搶險、搶修、搶通、臨時建設是必須的,但在改建、新建、重建決策時,則要做好全地域范圍內復雜多因素綜合性的科學考查與論證,并就改建、新建、重建的時間段給出一個合理起建的時間表。
四、結語
作者簡介:邱明江(1963-),男, 漢族,大學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及自然災害預防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介紹了雷電的形成過程、雷電災害的種糞及對人們生活、工作的危害,閘述雷電自然災害對社會危害的重要性,介紹人們生活如何預防雷電自然災害的方法與建筑、設施的防雷措施,提出了對防雷裝置的安全措施。
關鍵詞:生活安全 雷電危害 防雷措施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8-0001-03
前言: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自然現象。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的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全世界平均每分鐘發生雷暴二千次,每年因雷擊造成的人員傷亡超過一萬人,導致火災、爆炸、信息系統癱瘓等事故頻繁發生,每年因雷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美元以上。
我國是雷電高發的國家之一,每年遭受雷電都會生成人員的傷亡和經濟損失。雷電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多出現在夏季。在這電閃雷鳴的季節里,人們在感覺“天威難測”的同時,更加關注雷電危害與防護。 我們通常所謂雷擊是指一部分帶電的云層與另一部分帶異種電荷的云層,或者是帶電的云層對大地之問迅猛的放電。這種迅猛的放電過程產生強烈的閃電并伴隨巨大的聲音。雖然放電作用時間短,但放電時產生數萬伏至數十萬伏沖擊電壓,放電電流可達幾十到幾十萬安培,電弧溫度也可達幾千度以上,對地面上的建筑物和人、畜沒有很大影響。然而,云層對大地的放電,則對建筑物、電子電氣設備和人、畜危害甚大。這也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對象。對建筑群中高聳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曠區內孤立物體以及特別潮濕的建筑物、屋頂內金屬結構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屬設備等有很大威脅,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特別是煤礦企業、油氣生產地區,皖北地區年雷暴日常達40多天,頻繁的雷擊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近幾年,皖北煤礦因雷擊,都造成停電,辦公自動化以及生產通訊,監控等系統也因雷電感應而擊穿,雷電災害已經嚴重影響安全生產。因此我們要做好防雷措施。
1 雷電災害的大約分類及危害
1.1 直擊雷:由高空云層直接對地面的建筑物、避雷針、輸電線路、樹木、人體放電。產生的放電電流最大可達幾百萬安培,雷電流高壓技應會產生高達數萬伏甚至數十萬伏的沖擊電壓(2011年8月17日凌晨1-3時淮北市中部百善區域閃電達380多次)。如此巨大的電壓瞬間沖擊電氣設備。足以擊穿絕緣使設備發生短路,可以造成建筑物的直接損壞。引發火災和人員傷亡。
1.2 雷電感應:在遭到直擊雷時,強大的雷電流在通過避雷針引線對地放電時會在導體周圍產生高壓感應電動勢,產生強大的交變電磁場,這種感應電動勢會使與其平行或交叉的供電線路、通訊線路及其它線路產生出上萬伏的高壓電勢,破壞供電系統,擊穿電腦設備和其他通信設備的電子器件,使設備損壞,甚至引起火災。
1.3 飄雷:直擊雷發生后有時會有紅色或蘭色火球出現。在空中隨風飄移.再次遇到物體和人蓄時放電.對建筑、設備人蓄形成危害。
1.4 滾雷:雷電對大地放電時沒有一次放完,產生帶電火球接地面滾動直到電能釋放完為止。同樣會對建筑、人畜構成危害。
1.5 雷電流高熱效應會放出幾十至上千安的強大電流,并產生大量熱能。在雷擊點的熱量會很高。可導致金屬熔化。引發火災和爆炸。
1.6 雷電流機械效應主要表現為雷擊物體發生爆炸、扭曲、崩潰撕裂等現象導致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1.7 雷電波的侵入和防雷裝置上的高電壓對建筑物的反擊作用也會引起配電裝置或電氣線路斷路而燃燒導致火災。
2 常用防雷設備與措施
針對直擊雷、雷電波侵入,雷電感應三種雷電危害,采用不同的防雷設備和措施。其中常用防雷設備有接閃器,是專用于接受直接雷擊的金屬物體,通過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而起到防雷保護作用。根據接閃器金屬物體加工形式不同,接閃器又分為避雷針、避雷線、避雷網。另一種防雷設備是避雷器,主要防止雷電波侵入和雷電感應。以保護電器設備。避雷器應與被保護設備并聯,并安裝在被保護設備電源一側,遇雷電波侵入和雷電感應時,避雷器導通將過電壓泄放大地,從而保護用電設備。
3 市民生活中雷電危害的防范
3.1為了避免或減少雷擊事故的發生,保證人畜及建筑物的安全,對建筑物而言,首先把好建筑設計第一關,按建筑物的功能綜合考慮防雷避雷設施,特別要考慮清理到室外附加在屋頂上的霓虹燈、廣告牌、金屬旗桿、微波塔及共用天線等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把好施工質量檢查監督及竣工驗收關,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驗收建筑物的避雷設施。對共用天線、居民住宅樓的總電源、電子計算機網絡用戶以及架空電話線用戶等應加裝專用避雷器,并在每年雷雨季節到來之前,對這些避雷裝置進行一次安全性能檢測維修,并取得防雷裝置檢測合格證。
3.2 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首先要多了解防雷知識,增強防雷意識,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避免雷電擊傷人。人們已步入信息化、自動化時代,但就目前的科學水平,對雷電的危害,僅停留在預測預報階段,還不能達到消除或利用雷電程度,因此在雷雨季節,防止雷電危害,注意在雷電時工作生活的某些禁忌,對減少雷電所造成的損失將大為有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2.1出行:雷雨時出行在外,避雨時不要靠近孤立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如高樓、電桿、煙囪、屋檐,因為這些地方由于特別高而尖,容易與帶電荷的雷云之間形擊穿放電效應,遭受雷擊。行人在雷雨時也不能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躲雨。城市居民外出候車適逢雷雨時。應盡量在公交站臺候車,因為一般公交站臺是鋼結構站臺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站臺,建造時已考慮等電位連接并設有接地裝置,在此候車是安全的。
3.2.2 居家:現在新建的商住樓或住宅小區已很注意防雷接地均壓環等施工質量。國家也對此項要求作為強制性質量標準。雷電交加之時,人在室內是安全的。但一些陳舊住宅則有可能防雷接地系統受到損壞安全性差些,應在雷雨季節前測試檢修,居住才安全。同時要注意雷雨天盡量關閉窗戶,不要把頭手伸出窗外或接觸戶外金屬架、晾衣鐵絲,以防引雷入室。
3.2.3看電視:雷雨天看電視(即使是有線電視)極有可能損壞電視機。雷電產生的電磁波,會沿電源線進入電視機,空間強大的電磁場形成的感應電壓的脈沖作用有可能損壞電視機元器件,其破壞作用依靠避雷器或避雷網是不能抗御的,建議雷雨時不看電視,并拔掉電源插頭和有線電視插頭。以保證電視機不被損壞。
3.2.4上網:與雷雨天看電視的情況類似。在雷雨天上網極易造成電腦硬件損壞和通訊故障。即使電腦有良好的屏蔽和接地,雷電也可能沿網絡信號侵入電腦內部,破壞其芯片和接口。因此建議雷雨天不上網,拔掉電腦電源插頭及網線接口插頭。讓電腦與電源和網絡信號線徹底斷開。
3.2.5洗澡:現在不少居民都在屋面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雷雨天能否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那要看具體情況,如果該建筑屋頂接閃器防雷接地裝置質量達標,接地電阻小于規定值(一般1歐),同時太陽能熱水器的水箱和真空管支架在接閃器保護范圍內,加之太陽能自身的接地系統安裝可靠。滿足這些條件,雷雨天洗澡是安全的。否則相當危險。檢測判斷防雷接地系統可靠性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普通居民則無法判斷防雷接地系統可靠性,建議雷雨天不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為好。
3.2.6開車外出:雷雨天開車外出,在車里要比露天安全,因為車殼是一個封閉金屬空間,相當于一個等電位連接系統,所以在車內應是安全的。但雷雨時段開車收聽無線電廣播,則容易導致接聽設備損壞。
4 高大建筑物防雷裝置及預防措施
4.1直擊雷防護:防雷裝置由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三部分組成,其作用是將雷電流引入大地,防止直接雷擊建筑物。保證人身及建(構)筑物安全。
接閃器包括避雷針、避雷線、避雷網、避雷帶等是直接接受雷擊的金屬部分。避雷針一般設在高層建筑物的頂端和煙窗上.保護建筑物免受直接雷擊;避雷線常用來架設在高壓架空輸電線路上,以保護架空線路免受直接雷擊,也可用來保護較長的單層建(構)筑物。避雷網和避雷帶普遍用來保護高大建筑物免受直接雷擊和感應雷。
引下線是避雷保護裝置的中段部分。上連接閃器下接接地裝置。并經最短線路接地。每座建筑物的引下線一般不少于兩根。為了減少引入下線的電感量,引下線應沿最短接地路徑敷設。對于建筑藝術要求較高的建筑物,引下線可采用暗敷設,但截面要加大。由于建筑物的造型不同,不能做直線引下時,應注意彎曲開口處兩點間的直線距離不得等于或小于彎曲部分線段的實際長度的0.1倍,一般彎曲處不用銳角盡量避免用直角。引下線應裝在人員不易碰到的隱蔽地點,以防接觸電壓的危害。
4.2配電設施及信息系統防護:按智能建筑物要求分等級安裝避雷器(SPD)。
5 結束語
以上是本人在實踐工作中對指導我市防雷災害的一些的體會,我們只有在生活、生產實踐中不斷分析、研究雷電自然災害的特點,電流產生的原因,正確掌握避雷、防雷減災的知識,采取積極有效的辦法和措施,才能徹底預防雷電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