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小學音樂課教學特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布魯納曾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新的教學理念孕育著新的教學方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他的最佳起點出發(fā),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一、課前的充分準備
課前的充分準備決定了老師是否能夠在課堂上有好的發(fā)揮,如果課前的工作沒做好,那么就不能保證你在課堂上應對自如。所以,我認為要打造魅力高效特色課堂,課前的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備好課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備教材。
我們要樹立音樂課程興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對教材要科學地使用或"再度開發(fā)",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fā),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水平的基礎上,對教材精選和整合,根據學生的愛好、需要和學校的實際,開發(fā)和利用好當地課程資源,拓展開設學生喜聞樂見和感興趣的教材。
2、備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要想教會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要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知識和能力基礎、思維特點和思維水平、學習方法、愛好和對教學的期望等。
3、備教學設計。
教師在課前要合理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必須從學生出發(fā),從教學目標入手,這樣才能為實現音樂課堂的魅力高效教學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只有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才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創(chuàng)造有魅力的課堂。
二、發(fā)揮教師語言的藝術魅力,磁石般吸引學生,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給人的感覺是和諧的,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進行描述,或用富有童趣的動作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段學生,使他們在充滿好奇的課堂中能做到靜心聆聽,也能使自己去品味、想象。
俗話說"言為心聲,音為心語",音樂要借助想象,正因為想象的存在,音樂才會變化無窮。如欣賞《大海搖籃》,我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描繪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藍藍的海水,靜靜的沙灘,海濱是我童年的搖籃,浪花吻過我天真的笑臉,螺號撥動我快樂的心弦......
三、發(fā)揮教師的親和力,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情感交融,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課堂氣氛
《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而不應居高臨下,整天牽著孩子的鼻子跑。對所有的學生都要給予熱情的關懷和鼓勵,特別是對音樂能力較低的孩子,更要給予幫助和輔導,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自信地參加各類音樂活動。
教師的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表情,都會讓善解人意的學生心領神會,尤其在低年級教學時應多給孩子一些親密的語言與動作。
在課堂中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你是好樣的!""加油哦!"等話語,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又激發(fā)了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
四、課堂教學方法新奇多樣、靈活多變,在音樂課堂中以"趣"貫穿始終,讓學生真心喜歡音樂課
教學方法的豐富主要體現在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實效性。比如說在音樂課中運用以下手段:
(一)跳一跳
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欣賞樂曲后,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來激發(fā)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感。
(二)畫一畫
在我給學生欣賞過一段音樂后,學生會用相應的圖示表現出來,有時書中圖示或者線條已經給出,供大家選擇;或者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創(chuàng)造性地畫出適合音樂情感的線條、圖像、色塊,等等,別人猛一看還以為是一節(jié)美術課呢,可是這種教學方式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師講述給學生音樂的內涵以及情感更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本身的喜愛,也更能說明學生的內心世界對樂曲的理解。
(三)敲一敲
每個學生都是創(chuàng)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給他,他絕對能給你即興敲出不同的節(jié)奏、聲響、音色。這是他的潛能,他的興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現,他的自我肯定。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音樂情緒及不同的音樂形象選擇恰當的打擊樂器,為欣賞的歌(樂)曲伴奏,不僅使學生動了起來,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音樂,加深他們對音樂的理解。
五、課后反思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使我對課后反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正是陶行知先生孜孜不倦的"四問"精神引領著我們青年教師的成長。一堂課結束后的反思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就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從而真正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氛圍;導入;反思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音樂課堂是音樂教育、美育教育和藝術教育的人生起跑點。在音樂課堂中需要講究教學過程的藝術性,以體現藝術的美、教學的美。《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應發(fā)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的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于新時期的小學音樂課堂,做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忽視,反而要更加重視,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從而合理的創(chuàng)建特色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作為懷文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以及參閱大量的文獻,對于新時期創(chuàng)設特色小學音樂課堂有著深刻的體會,在此表述,供同仁參考指正。
1.創(chuàng)設愉快學習環(huán)境,營造歡快學習氛圍
不容否認,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因此,新時期,作為小學階段音樂教師,我們應該從這方面入手,積極創(chuàng)設愉快學習環(huán)境,營造歡快學習氛圍。情境教學主要是由某種富有感彩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音樂課情境教學則是運用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教師通過聲光圖等各種教學手段,感染學生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從而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音樂。對于小學階段音樂課堂。教師可以借助語言帶入情境。語言也是音樂課情境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的語言應充滿激情。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音樂老師要善于用語言來表達作品的構思、韻味及其含義,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進入作品的氛圍和境界,全神貫注地沉浸在音樂欣賞中。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表演體會情境。學生喜歡表演,也喜歡看表演。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和作品的實際內容,在教學前,讓學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內容,然后根據本人的理解,構思表演動作,再現作品情景。教師也可課前根據作品內容配好音樂,一邊表演,一邊放音樂,這樣一來,更能使學生盡快進入音樂表現狀態(tài)和教學氛圍,既讓學生理解了作品的內容,又讓學生獲得了教學帶來的快樂。同時,我們還可以借助生活領略情境。教學生活情境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教師為了使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領悟,可以根據課程作品的需要和實際條件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有選擇性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以便學生更好的領悟和體會音樂作品的韻味和意義。在教學中,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營造歡快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fā)小學生學習音樂的樂趣。
2.重視課堂導入,從一開始吸引學生
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時期,我們要重視課堂導入,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靈活多樣的導入形式不僅能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使用情境導入法、對比導入法、以及謎語導入法。這些方法都是依照小學生的特性準備的,完全符合小學階段的學生使用。情境導入法,音樂是視聽藝術,直觀形象的視覺感受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而學生的想象力也會在情境的誘導下產生無限的能量。通過情境導入法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對比導入法就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正反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以造成一種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新課程標準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力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都有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情智的平等權利。"導入新課時,采用對比的手法,可以深化學生的認識,激發(fā)他們學習新課興趣。謎語導入法 。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之源。"課堂伊始,讓學生猜猜生動形象的謎語,能極大地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謎語導入法最人的特點是能夠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他們的學唱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其實,課堂導入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一節(jié)課的教學質量,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并加大投入,從而構建優(yōu)質課堂。
3.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優(yōu)質的課堂構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我們要經常反思,不斷地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前進。當一堂音樂課結束了,接下來就是教師的教后反思。教師對反思結果若能及時處理,對教學效益的提高將十分有益。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及時、有針對性地組織訓練,教學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教師通過對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反思。有助于及時發(fā)現自己在語言組織水平或音樂素質等方面的不足之處,若能進行自主訓練,就一定會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有更好的提升。平時生活中,我么總會被假象蒙蔽,而實施了反思性教學后,才發(fā)現教學中漏洞百出。反思性教學改變了原來從教師的主觀感受出發(fā)進行教學的弊端,使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反思自身的缺點,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不怕失敗,要敢于面對,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會改正,每天都在進步,最終定會構建優(yōu)質的小學音樂課堂。
4.改變觀念和思維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
我非常欣賞這樣一句話:"蹲下來,同孩子一起看世界。"這個世界絕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在教育變革時期,音樂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改革傳統的音樂課,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性地使用教材,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或促進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的發(fā)展變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音樂學;聲樂課程;特色教學
本論文是課題《喀什師范學院音樂學專業(yè)民語言班級聲樂課程特色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KJDZ1308
G642
聲樂課程是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必修和重點課程,聲樂課程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不僅關乎音樂學專業(yè)學生的聲樂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時也是衡量音樂學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參照依據。開展聲樂課程特色教學是民族地區(qū)高校音樂學專業(yè)教師探索聲樂教學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徑,也是民族地區(qū)高校音樂學專業(yè)提高聲樂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研究,探索建立適應民族地區(qū)高校音樂學專業(yè)學習特點的聲樂課程教學模式,是學校音樂學專業(yè)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區(qū)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區(qū)音樂學專業(yè)聲樂課程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國Z水平影響學習積極性
語言始終是影響民族地區(qū)音樂學專業(yè)聲樂課程學習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區(qū)音樂學專業(yè)生源主要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時國語水平較低,這樣的語言能力在專業(yè)學習中就會遇到重重困難。例如: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不暢、對漢語歌詞的熟練程度較差、普通話咬字發(fā)音準確性不高等。長此以往,本來對于歌唱很有積極性、很喜歡歌唱的許多的少數民族學生慢慢對聲樂學習產生了倦怠和抵觸,積極性也就越來越差。聲樂課就會出現學生曠課、請假或者無法繼續(xù)課程學習的現象。
(二)音樂基礎知識薄弱影響學習積極性
由于地域、社會、經濟等諸多原因的影響,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時音樂基礎知識非常薄弱,識譜能力非常差。少數民族學生在藝考之前音樂知識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較差,更沒有針對性音樂知識的學習。在藝考中,幾乎沒有少數民族考生能夠完整演唱一首視唱曲目。從而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在入學后的聲樂課程中自主學習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經過聲樂教師課堂上反復教授,不僅浪費大量課堂教授時間,而且作品的課后完成情況也是不容樂觀。久而久之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下降。
(三)單一的教學模式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目前,國內大部分民族地區(qū)音樂學專業(yè)聲樂教學仍然處于模仿專業(yè)音樂學院教學模式的狀態(tài)。學院派、西方化教學形式充斥教學過程,教學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師們對民族文化的重視不夠,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聲演唱為所謂的科學的聲樂教學方法,忽視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教學模式與民族地區(qū)音樂學專業(yè)學習特點、需求的脫節(jié)則必然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
(四)傳統教材體系難以支撐專業(yè)學習的需求
傳統的聲樂教材體系以中西方聲樂作品集為主,中國聲樂作品集基本采用漢語普通話的聲樂作品,西方聲樂作品集則主要以意大利語為主的西方歌劇詠嘆調為主。由于受到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音樂背景等條件的限制,傳統的聲樂教材體系很難適應學生的專業(yè)學習需求。使用傳統聲樂教材體系帶來的的教學結果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現狀:一方面是少數民族聲樂學生在演唱作品時呈現西方化傾向,但卻無法完整掌握西方音樂體系下的音樂風格。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通過所謂的科學訓練基本喪失演唱本民族聲樂作品的能力,民族音樂的元素受到較大的破壞,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變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謂人才。
二、民族地區(qū)高校音樂學專業(yè)聲樂課程特色教學對策
(一)堅持民族文化傳承觀
民族文化傳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體現與表現方式。民族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較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民族文化傳承視野下的聲樂教學不但可以將少數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藝術通過高校聲樂教學的方法進行科學的保護與傳播,還可以通過以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豐富當前的聲樂教學模式,提高聲樂教學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方式,又是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二)構建體現“雙重樂感”理念的聲樂教學體系
“雙重樂感”是由美國音樂家曼特爾?胡德提出的一種多元文化思維體系的音樂理論。其核心是指當我們去研究一種音樂文化的時候,就必須具有參與這種文化體系的能力,只有通過本身的實踐與體會后,才能更好的描述這種音樂的特征。從根本上講,“雙重樂感”思維是讓我們擺脫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導的音樂文化格局,即打破過去一元化音樂審美標準,主導多元音樂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動“雙重樂感”思維體系的應用和實踐,就是要將民族文化以及少數民族聲樂作品作為當前聲樂教學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培養(yǎng)學生多重音樂的鑒賞與實踐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與單一化的民族內卷化發(fā)展模式,不但要將少數民族聲樂元素與世界聲樂藝術接軌,更要獨創(chuàng)出一條特色化并且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合理途徑。
(三)在聲樂教學中開展少數民族聲樂作品的應用與實踐
聲樂是一門技能型較強的表演藝術學科,聲樂的教學與學習不能僅限于琴房和教室,要通過不同形式、不同環(huán)境、不同類別的表演、考核、觀摩等進行聲樂的再學習。聲樂表演是聲樂藝術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也是聲樂學習的最終目的,少數民族聲樂作品的發(fā)展與傳播需要聲樂表演的承載與推動,更需注入更多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