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特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很多,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其應對措施也應采取綜合手段,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推動農村多項改革事業的發展。
一、生態文明及農村生態文明的涵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核心。概括的說,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的總和;是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農村生態文明則是以生態農業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
二、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不強
農村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視經濟利益,忽視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薄弱,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落后。主要表現:一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思想觀念。“以糧為綱”的傳統格局,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在農村仍然存在。二是故土難離的思想根深蒂固。現在的農村人多地少,有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造成了農村土地對農民實際承載量嚴重不足。
2、農村環境和資源保護方面的制度缺失。雖然我國已頒布了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但很不完善,有不少條文和規定已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社會情況。在農村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還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各基層政府把工作重點都放在經濟建設上面,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關注較少。
3、農村環境污染非常嚴重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村以破壞環境、消耗資源來換取糧食產量的做法仍然存在,農民對資源的依賴性, 導致很多生態系統功能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超載放牧極其嚴重。二是農民大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及農用薄膜,導致很多有害的化學成分殘留在土地中而破壞土質,導致農作物品質下降,市場競爭力差,影響農民增收,破壞生態環境。三是農村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加上城市的垃圾也源源不斷地送往設在城鎮郊區的垃圾處理場,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嚴重惡化。四是污染大、能耗大的企業向廣大農村地區聚集,使農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保障事業薄弱
近年來,盡管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但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后,長期成為影響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農村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里了。
三、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應采取的措施
針對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扎實有效地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1、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關鍵在于農民自己是否形成科學的發展理念。由于歷史和現實多重因素的制約,大多數農民的生態文明觀念比較落后。首先,基層政府要進行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辦農業知識補習班,讓農技所的工作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生產進行科技和技術指導。其次,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倡導綠色消費。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文化生活質量和水平,遏制封建迷信沉渣、黃、賭、毒現象和農村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畸形消費。提倡合理消費、綠色消費。最后,搞好環保宣傳工作。要充分利用報刊、網絡、新聞媒體等多種渠道,對鄉村干部、群眾、中小學生進行環保知識宣傳,形成人人關心環保、參與環保的良好環境。
2、加大農村環境治理投入
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和力量是不夠的,應充分利用外部的資源和力量,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政府部門除了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外,還應通過財稅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進行環境污染治理。要鼓勵農民積極探索環境污染治理的新方法,努力達到投資少、效果佳的目的;引導鄉鎮企業和農民節約資源,收集利用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對農村物業管理站或管理公司的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等進行政府財政補貼等,用經濟手段激勵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農業生態化。
3、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要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整治。應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由于新農村建設以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內容為切入點,對改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狀況,豐富鄉村基層文化活動,加強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都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農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必然對農村生態文明工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綠色城鎮化;綠色產業;協同發展;措施
【導言】:
我國已進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也處于城鎮化深人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城鎮化是在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的,存在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因此,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既是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破之題。
1、綠色城鎮化及綠色產業
城鎮化是指伴隨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國家或地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從傳統鄉村型向現代城市型變化的過程。綠色城鎮化區別于一般的城鎮化,而是在城鎮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求,即具有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有序的特點,以環境友好為特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著眼于生態平衡,以人為本,將人們的舒適生活作為目標,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例如金融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和文化產業等服務業,同時更要合理有效地處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等問題,綠色城鎮化創建出的綠色社會也要滿足人們的綠色需求,帶動綠色消費。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一2020年)》,推進綠色城鎮化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尊重自然格局,保護自然景觀,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嚴格新城、新區設立條件和程序,強化城鎮化過程中的節能理念,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綠色產業主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消除環境污染物的排放,以達到節約資源、降低能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更多地采用節能環保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高新技術。綠色產業以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為理念,以綠色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為基礎,能夠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環保設備的生產以及垃圾的回收和處理等環保產業屬于綠色產業,也是綠色城鎮化進程的主力產業,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勺的市場。其實綠色產業還是區別于第三產業的,因為第三產業的定義使用的是剩余法,并不是所有的第三產業都屬于綠色產業,并且綠色產業也廣泛地滲透到第一、第二產業中。綠色產業更有一種積極的態度,是符合產業經濟發展規律和現階段國情的綜合性產業群體。
2、綠色城鎮化與綠色生態文明產業建設協同推進的現實障礙
2.1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本身機制不健全
生態文明建設是理念、制度和行動的綜合體系,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中央通過頒布《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從實踐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機制還不健全,手段上主要采取了示范試點建設、強化監督與獎懲等措施,自上而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不足,地方政府始終處于發展與約束的動態博弈中,歸根結底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導主體不明確,全國32個省市區組建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工作小組基本屬于一種議事性機構,沒有常設性領導機構。
2.2我國的綠色產業數量少,發展艱難
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相距甚遠,中國的綜合現代化水平指數為33點,排世界108個國家的第62位,而中國第二次現代化,即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R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綠色文明轉變的指數為33點,排世界108個國家的第55位。綠色產業研發需要科技人才和新型設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因為綠色產業具有正外部效應,具有高風險的特點,因此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愿承擔風險而貸款給綠色產業,導致了綠色產業的金融支持少。例如:在北京地區,只有北京農村商業銀行定位于立足城鄉,服務三農,因此商業銀行對于滿足北京市綠色產業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
3、促進綠色城鎮化與綠色產業協同發展的對策
3.1政府應多出臺扶持低碳高新綠色產業的相關政策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調整產業結構,以低碳高新產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資金、技術和市場競爭力上給予支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國家相關部委應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聯合開展工業綠色發展重點項目推薦工作,共同支持一批重點項目。
3.2積極發展綠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
進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能力;重點發展集安全、環保、節能、降噪、防滲漏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滿足綠色建筑發展需要;加快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成立綠色建筑推廣和協調應用組織,集中解決綠色建材在生產和應用中面臨的困難,不斷積累綠色建材推廣工作經驗,切實保證各項工作有效推進,帶動建材工業順利轉型升級。
3.3嚴格相關綠色標準,保障工程建筑標準
在引導集約利用資源能源方面發揮強有力的約束作用。力爭在2020年實現建筑節能3.51億噸標準煤的目標;擴大綠色標準的應用范圍,不僅要在建筑領域明確有關“綠色目標”,在能源、交通、產業等領域也應細化具體的綠色標準,并結合行政法規加強監管。
3.4大力發展生產業
將企業的制造方式、制造模式轉向專業化程度高、知識技術密集的方向,去除無效低端的過剩產能,擴大中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通過供給側改革,發展中高端綠色產業,切實滿足人民需求,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兩者的協同推進是實現“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現實途徑。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社、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裴瑋,鄧玲.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的機理與實現路徑[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106-113.
關鍵詞:系統工程;生態化改造;環境友好型社會;可持續發展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促使人們思考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生態文明成為學界和政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從戰略高度確立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從此學界再度掀起生態文明研究熱潮,這里就近期的進展做一介紹。
一、對生態文明概念的不同解說思路
生態文明在我國的研究已經將近30年的時間,但對于生態文明的定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目前主要有三種解說思路:
第一,以文明的涵義理解生態文明。認為“文明”一詞的含義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層面的含義,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的文化狀態,通常以文字的出現為標志;二是道德層面的含義,指人們具有的良好行為習慣或道德素質。“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應該是“生態學”的簡稱,“文明”則應該屬于上述“文明”的第二個含義,也即道德層面的含義,而非“文化”。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應該指的是遵循生態學規律,符合生態學原理的道德行為,也就是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所要求的一種新的行為模式。
第二,從生態文明的本質屬性角度認識生態文明。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及其社會通過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在處理人(社會)與自然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社會)關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在這里,生態化的社會實踐方式的形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礎,人(社會)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系是生態文明的基本關系,在此基礎上所取得的積極生態環境成果是其本質,而生態化的觀念以及所創造的良好資源環境條件等精神、物質和制度的成果則是其具體表現。
第三,從可持續發展看待生態文明。認為生態文明是建筑在知識、教育和科技發達基礎上的文明,是人類在環境問題的困擾中,為了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理性選擇。它以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強調了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夠持續發展。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核心觀念,其本質在于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生態文明不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系統,而是一個經濟、社會和自然三者和諧發展的整體系統。
二、關于生態文明特點的多維概括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強調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二是在實踐途徑上,生態文明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三是在社會關系上,生態文明推動社會走向和諧。另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從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角度所提出的一個文明概念,反映了社會文明發展在生產方式上的進步和要求,它要求對工業化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的改造,形成生態化的生產方式,這是生態文明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生態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形式的本質特征。如果說以工業生產為核心的文明是工業文明,那么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或產業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
在經濟發展模式上,以往的文明實行的是線性經濟,高強度開采、高強度消耗,高強度排放,是在浪費資源中求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而生態文明卻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換,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特色,實行“全程控制”,把環境的治理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因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合理開發和利用一切資源,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有學者提出生態文明整合性特征的新觀點,認為生態文明在人類發展自身,面對未來生成的過程,共時性地整合了多種文明的形態。從現實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已經結晶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形態,這多種文明結出了“人文化成”的累累碩果。生態文明的整合性特征就表現在,作為多種文明形態的整合性文明,在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一致的關系中,依據生態整體性的運行節律和方法,使多種文明形態形成辯證的統一體,并從中合理而有效地發揮各種文明形態的職能,保證人類這個生命有機體的文明能夠在與自然建立和諧自由的生態關系的條件下合理演進。
三、走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建設生態文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文明發展之路,學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發展是第一要義”的思想。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第二,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就是為了充分實現人類自身全面、持久、健康的發展,為了維護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環境友好與社會和諧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又要體現社會的和諧,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實現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四,生態文明建設要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
(二)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
一些學者建議,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突破口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付諸實踐,就是要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制度支撐,因而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健全完善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制度是基礎性的;必須維護法律的權威,做到依法行事;必須規劃先行,在實施禁止開發、保護性開發的區域,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在推行科學決策的同時,必須建立各級政府官員重大環境事故問責制;必須把轉變現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實施重點,摸索出適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節能減排措施,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必須加大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維護環境執法的權威,改變環境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建立環保產業的金融財稅優惠政策,推進環保科技的自主創新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根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這難以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必須是政府引導、激勵和公眾廣泛參與、監督。要切實轉變觀念,建立以人為本、生態先行的運行機制,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的交往領域。另有不少論者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鍵在于人類價值取向需要發生深刻轉換。人類需要重新審視自然的價值,承認自然內在價值的存在并重視它,審慎地把它轉化為工具價值。生態文明認為自然界不僅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外在“工具性價值”,而且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生態價值”。我們對自然價值的認識應體現出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局部價值與整體價值的統一、當代價值與后代價值的統一,這是生態文明不同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時代的自然價值觀而應體現出的新的價值取向。
總之,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人們摒棄工業文明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開拓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開拓新的價值理想和社會運行機制,從觀念到行為,從表層到深層,從局部到整體,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完成一次徹的轉向。
參考文獻:
1、李校利.先進生產理論研究豐富和創新了生產力原理[J].蘭州學刊,2008(2).
2、李黎明.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理論和實踐問題述要[J].改革與戰略,2007(2).
3、王孔雀.關于文化生產力概念、特征和現實道路簡述[J].生產力研究,2010(2).
4、袁霞.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生態經濟,2008(6).
5、王孔雀.走中國式的跨越發展道路[J].前沿,2007(3).
6、李黎明.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是中國的必然選擇[J].生態經濟,2010(1).
7、王孔雀.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新形態[J].生態經濟,2010(2).
8、劉小英.文明形態的演化與生態文明的前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9、毛世英,劉艷菊.全面理解生態文明與三大文明之間的關系[J].社會主義研究,2008(4).
10、趙建軍.生態文明的內涵與價值選擇[J].理論視野,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