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教學優秀案例范文

人工智能教學優秀案例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人工智能教學優秀案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人工智能教學優秀案例

第1篇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including abstract content and complex algorithm,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s up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undergradu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from th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P鍵詞: 人工智能;創新;本科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novation;undergraduate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2-0230-02

0 引言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是當前科學技術中正在迅速發展、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一個學科,其屬于一門邊緣學科,同時也是多個學科交叉而成的一門學科,包括語言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計算機科學、數學等[1]。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是很多高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它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類各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智能技術、問題求解和搜索算法、知識表示和推理機制、專家系統和機器學習等,國內外很多大學都意識到了其重要性,紛紛對其展開了教學和研究。人工智能課程包含多個學科,具有內容抽象、理論性強、知識點多等特點,且算法復雜,但是多數高校采用的教學方式仍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即“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信息單向傳輸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接收知識;存在過分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活動教學的問題,導致教育內容無法和社會接軌;人工智能教材理論性過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對學習該課程失去熱情[2],久而久之,不僅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甚至學生還會產生厭學心理。針對人工智能課程中現有的各項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豐富人工智能教學實踐經驗,參考人工智能課程特點和教學目標,從多個方面探討和總結了人工智能,包括教學內容、教材選擇、教學方法和考核形式等。

1 教學內容優化與更新

人工智能是一門嶄新的學科。開設本課程首先是確定教學內容。通常來講,人工智能學科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具體:一是知識表示和推理;二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前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礎,后者主要介紹了幾種人工智能應用系統,包括自動規劃和機器視覺、機器學習、專家系統等。另外,課程內容中還包括了一些人工智能應用的實例,將實踐和理論緊密結合起來[3]。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學科也取得了較大發展。基于此,人工智能學科也應該與時俱進,更新人工智能教學大綱,進一步完善其教學內容。修訂后的人工智能教學大綱將人工智能分成兩個部分,即基礎部分和擴展應用部分。前者包括計算智能、搜索原理、知識表示等,后者包括智能機器人、智能控制、多智能體、自然語言理解、自動規劃、機器學習、知識工程等。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應綜合考慮多項因素,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也應注意推陳出新,隨著科技的進步做到與時俱進,同時教學內容應符合現實的需求,能夠與社會接軌,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 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由于人工智能課程具有算法復雜、內容抽象、理論性強、 知識點多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工智能課程的需求,教師應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確保人工智能課程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具體的改革和創新人工智能課程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無論是經驗還是常識都在告訴我們每個人最好的老師就是興趣,學生只有對某門學科存在興趣,才會更加主動積極的學習該門課程,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作者在課程的一開始先播放了一段著名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相關片段,由這個電影學生知道了世上存在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學生們隨著電影情節的發展而深深感動,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思考和談論人工智能是什么?研究人工智能的意義在哪里?實踐發現,在課堂中加入電影因素,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專注在教學任務中,有效提高了學生探索人工智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用動畫、視頻、圖片等手段將反映人工智能最新研究和應用的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人工智能的奧妙,從而投入更多熱情學習人工智能課程。

2.2 面向問題的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方法[11]。針對學校學生特點,我們采取了以下幾種教學形式實施案例教學。①講解式案例教學:這種案例通過教師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點。案例的呈現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案例―理論”,即先給出教學案例,然后再講解理論知識;二是“理論―案例”,即教師先講解理論知識,再給出教學案例;通過情境體驗與案例剖析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引導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注意,有利于教師導入新課。②討論式案例教學:在課程初期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小組3~4人;教師將提前設計好的一題多解的教學案例以及收集的相關資料分配給每個小組,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自學和組內討論的方式給出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案。③辯論式案例教學:在課程后期,采取專題辯論的方式對綜合應用案例進行討論,能有效地啟發學生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加深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

2.3 個性化學習與因材施教 在開展課程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結合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比如,在日常教學中多觀察學生情況,鼓勵那些應對教學任務后仍存在余力的W生深入探索較深層次的課程及相關知識,同時友善面對學習較差的學生,分析其學習過程中面對的困難,有的放矢地采取應對措施,幫助其不斷進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讀書報告的形式多多思考,鼓勵學生發散性思考問題,鼓勵優秀學生進行深一步的探討,并且教師應幫助具有新穎思想或論點的學生將其智慧以科技論文和發表文章的形式轉化為成果。

2.4 注重綜合能力培養 在研究型教學中任務驅動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其中心導向是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在吸收和掌握知識。通常來講,該教學方法的步驟是:教師提出任務師生共同分析以得出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步驟適當講解或自學、協作學習完成任務交流和總結。”[3]該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還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實力。不僅如此,由于該教學模式通常是以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教師給出研究范圍,學生自愿結組并選擇具體的題目,經過分析和討論后以程序設計或者論文的形式協作完成研究。由此可知,學生是在以團隊的力量解決問題,這十分考驗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對于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久而久之學生收集資料和創新能力勢必會得到提升。

2.5 采用啟發式教學 人工智能的很多問題都較為抽象,對學生理解力的要求較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就課程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然后回歸到課程上,對比分析教材上的解決方案和學生自己的解決方案,如此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增加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到較為抽象的“遺傳算法”時,先提出一個問題,即“遺傳算法如何用于優化計算?”,然后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入手,討論“遺傳”、“變異”和“選擇”作用,之后舉例分析,啟發學生思考“遺傳”、“變異”和“選擇”的實現,最后師生一起導出遺傳算法用于優化計算的基本步驟。如此既完成了教授遺傳算法的目的,也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教學效果良好[4]。

3 作業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創新

過去的課程作業都是單一書面習題作業,發展至今,課程作業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更加豐富多樣,包括必須交給教師評閱的書面家庭作業和不必交給教師的課外思考題目、口頭布置的思考題或閱讀材料以及大型作業等。其中通過網絡就可以完成上交作業,并且教師批閱作業后也可以通過網絡返回給學生,實現了網絡化。課程的考核方式較之以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加強了平時思維能力的考核,更加注重學生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不再是絕對的一次考試定成績,而是在總評成績中加入30%的平時成績,如此不僅減輕了學生的期末負擔,也迫使學生更加重視平時的學習思考,有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4 結束語

本文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對本科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總結了該課程在教學和實踐方面的一些教改舉措。這些舉措符合二十一世紀高校教學的要求,可以支持教師提高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水平,同時更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該課程的授課教師應始終保持對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能力,最終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從學生的反饋來看,作者所總結的教學實踐具有明顯的教學效果。但仍有許多方面做得不夠,今后將繼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

參考文獻:

[1]蔡自興.人工智能及其應用[M].三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謝榕,李霞.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及案例教學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4(19):92-97.

[3]蔡自興,肖曉明,蒙祖強.樹立精品意識搞好人工智能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4(1):28-29.

第2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知識結構;TPITK;案例剖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05-0038-03

引言

教師知識結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信息技術教師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實施者,其知識和知識結構直接影響著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TPACK框架自2005年首次提出以來,對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知識建構及知識結構梳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國內對于信息技術教師的TPACK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尤其是基于案例的信息技術教師TPACK特征分析還不多見。因此,本文在TPACK基礎上提出針對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識結構模型TPITK,并對其做出基于案例的深入剖析。

一、TPACK簡介

(一)TPACK內涵

2005年,美國學者Koehler和Mishra從教師知識角度出發。在學科教學知識的基礎上,首次提出TPACK這一教師知識新框架。

TPACK框架在Shulmanl31141教授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基礎上加入了技術知識,并突出在技術使用中學科內容和教學法的角色,以及技術對它們產生的反作用。它是學科內容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和技術知識三者的復雜互動,是整合了這三種知識而形成的新知識。它強調其中的三種知識元素都是有效技術整合必不可少的成分,并且這三種知識領域不能分離,應形成一個整體。

(二)TPACK構成要素

TPACK模型有三個單一的知識要素:學科內容知識、

一般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PK)和技術知識(TechnologicalKnowledge,TK),以及這些知識要素交互所形成的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整合技術的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Knowledge,TP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二、TPITK理論框架分析

TPACK框架應用于信息技術教師可進一步衍化為TPITK框架。TPITK框架由七種知識要素構成,即信息技術知識(ITK)、一般教學法知識(PK)、技術知識(TK)、信息技術教學知識(PITK)、整合技術的信息技術知識(TITK)、整合技術的教學知識(TPK)和整合技術的信息技術教學知識(TPITK)。

TPITK框架是TPACK框架的子集,是特定適用于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識結構模型。框架中的三個基礎知識要素——ITK、PK和TK代表了信息技術教師需具有的三個專業特性——學術性、師范性和技術性。當然,技術性能否成為與學術性、師范性并列的第三向度尚有疑問,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技術在今天的教師職業養成和職業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礎知識經由互動整合和動態平衡形成的核心知識——TPITK正是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綜合素養的體現。

核心知識TPITK指在不同境脈下重建信息技術知識、一般教學法、技術三者之間動態平衡的意識和能力。TPITK是一種策略性的思維方式,它的形成不是各知識要素的簡單組合或拼湊,而是經由陳述性知識(信息技術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的定義、術語、事實和描述),通過在相同或不同情境中的練習和運用,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完成一項或多項信息技術教學任務所涉及的步驟),最后形成策略性知識(在技術環境下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者、課堂境脈的計劃、組織、評價與概括)。

三、基于教學案例的教師TPITK剖析

對教師知識框架的分析不能脫離特定的課堂境脈。為此,下文結合2011年“永中杯”全國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優質課特等獎案例,挖掘特定情境下優秀教師TPITK框架中的具體知識構成,并分析教師在實踐中運用TPITK的特征表現。

(一)教學過程

本案例涉及內容是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術(選修5)中的第1章第2節,主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內容,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題引入、實例分析、分組實踐、課堂延伸四個部分。

1.課題引入

首先,教師通過圖片和視頻展示校機器人隊訓I練和比賽場景,吸引學生注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然后,教師引入限時還原魔方環節,并提問學生:你在解魔方時用到了身體的哪些器官?學生通過現場體驗回答出眼睛、大腦、手三個必不可少的器官。最后,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由這三個器官歸納出人類智能的三大要素:感覺要素、思考要素、運動要素。

2.實例分析

教師展示自制教具——魔方機器人,并提出問題:機器人解魔方需要哪些器官?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及類比人類智能,思考后得出答案。

教師通過實物結合PPT介紹機器人各器官,使學生對機器人有一個整體印象。然后教師操作機器人,使之分階段演示解魘方。通過電腦攝像頭,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機器人的局部特征。在此過程中,教師步步遞進,引導學生歸納出人工智能三大要素:感覺要素、思考要素、行為要素。

教師播放機器人解魔方完整視頻,讓學生思考導致視頻中機器人與現場機器人智能差異的原因,為后續探究作鋪墊。

3.分組實踐

教師用實物及PPT展示“百變飛碟”機器人,使學生對該機器人的結構及功能有一個整體了解,激起學生探究欲望。然后教師介紹圖形化編程軟件——能力風暴,讓學生大致了解編程的思想及流程。

教師按小組分發“百變飛碟”,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圖形化編程實現機器人行動。在學生探索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并通過電腦攝像頭展示學生探索過程及學生作品。最后,各小組匯報成果,教師層層設問,幫助學生總結影響機器人智能差異的因素。

4,課堂延伸

教師通過提問:你還想讓機器人做哪些事情?未來的機器人又會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暢談現在,憧憬未來。最后,教師與學生一同總結課程。

(二)具體知識

通過對上述教學過程的整理分析,筆者總結出該教師的TPITK具體知識構成及能力體現,如表1所示:

(三)特征表現

通過深入剖析本案例,以及對2011年“永中杯”全國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優質課30個案例的梳理分析,筆者總結出具有良好TPITK的教師會呈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擁有扎實的教學主題知識和良好的課程整合能力。從本案例可以看出,教師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相關概念、理論及發展脈絡,熟練掌握機器人工作原理和實踐操作,正確把握知識點間的聯結與層次遞進關系。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整合進通用技術“簡易機器人制作”模塊相關內容,使學生對技術的思想有所領悟,技術的方法得以運用。在其他案例中還體現了信息技術教學主題與數學、美術等學科的整合。

第二,具有清晰系統的教學策略。在本案例中,教師設計的教學主線、教學互動和任務都緊密圍繞“人工智能基礎知識”進行,教學中每一步驟都以前一步為基礎,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逐層深入。并且,教師通過不斷提問,促使學生將“思考”貫穿于“看聽做”整個過程中。從另一些優質課案例也可看出,教師能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教學推理,以適合學生理解的方式授課。

第三,勇于設計基于技術支持的課,樂于將技術交到學生手上。“人工智能初步”是有關基礎性知識的純理論課,但在本案例中,教師精心設計,使各個理論知識點都具有技術實踐的支撐,并使用觸手可及且不斷變化的技術手段,如電腦攝像頭、簡易計時器軟件等優化知識表征、加強師生互動。教師不僅通過演示機器人使學生對人工智能有整體直觀的把握,而且將機器人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在探索中直接體驗人工智能。在此,技術不僅是教師呈現內容的工具,更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在另一些優質理論課案例中,教師均通過技術使理論先落實到實踐,待學生有經驗性的感知后,再將實踐上升到理論。

第四,敢于將即興的創作融入精心的教學計劃中。教學是一個復雜和結構不良的問題,很少有——也許沒有一般的原理可適用于任何情境。同樣,也很難有一成不變的教學計劃能框定整個教學過程。本案例中,教師并不忽視或排斥學生在探索機器人過程中的失敗,而是即興于學生的失敗中挖掘共性,臨時增設內容,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在其他案例中也能看到多處此種超越教學計劃的即興創作。

第3篇

關鍵詞:雙語教學;人工智能;體系結構

根據《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中的定義,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指的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達到掌握第二語言的目的。雙語教學作為學科教學延伸,不是簡單的母語加第二語言,而是將第二種語言融進學科知識,通過學習學科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第二語言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用第二語言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以適應信息時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標是讓機器具有應用符號邏輯的方法模擬人的問題求解、推理、學習等方面的能力,能夠在各類環境中自主地或交互地執行各種任務,比如水下作業、輸油管道、森林救火等。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代表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也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這對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選擇人工智能課程的雙語教學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1人工智能課程分析

人工智能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課程,特別涉及控制論、信息論、語言學、神經生理學、數學、哲學等多種學科[1-2]。學習該課程需要具有較好的數學基礎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大多教師、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都顯得比較吃力。如何結合課程的特點,幫助學生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成為教學研究過程中的首要目標。在目前高校提倡雙語教學的環境下,我校已將人工智能立項為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人工智能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1) 是一門非常前沿的學科。

計算機最初是用來做科學計算的,但隨著計算機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開始考慮計算機還可以做些什么,能不能像人一樣學習、思考,然后解決問題?這就是基于人的知識和經驗,用符號推理的辦法讓計算機來做事情,是人工智能最早的研究成果。但是,知識并不都能用符號表示為規則,智能也不都是基于知識的。人們相信,自然智能的物質機構――神經網絡的智能是基于結構演化的。因此,20世紀80年代在人工智能理論發展出現停頓時,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出現新的突破,基于結構演化的人工智能迅速成為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方向。事實上,智能問題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都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因此,我們一刻也不能放棄鉆研,并且要時刻關注該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在高校開展人工智能課程的雙語教學,可以促使學生了解該領域以及相關領域,如模式識別、機器視覺、智能檢索、人工生命等發展的最新動態,掌握大量的專業詞匯,鍛煉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了解領域文化等實際能力,對培養國際化、工程化、實用化的復合型人才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涉及面寬、難度大。

人工智能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極富挑戰性的前沿學科,它幾乎涉及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每個領域。人工智能課程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知識點比較分散、知識更新快的課程,它以編程語言、數據庫原理、概率統計、數據結構、離散數學以及編譯原理等前趨課程為基礎,還涉及到控制論、信息論、通信原理、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等課程。因此,人工智能課程的知識點難度較大。通過該課程的雙語教學過程,學生不但學習了課程的專業知識,而且還學習了相關理論課程的第二語言表示方法及應用情況,對于培養具有個性化的多層次人才具有重要的價值。

人工智能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的雙語教學也具有很大的難度。根據普通高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組織了人工智能的雙語教學體系結構,教學實踐表明,該模式行之有效。

2人工智能雙語教學體系結構

要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就必須將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改變為新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然而,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雙語教學模式是多樣化的,其教學過程是復雜的,在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3-5]。在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采用課堂教學多樣化、基于CDIO理念的實踐教學,不斷地探索研究,形成高校人工智能雙語教學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計算機雙語教學的正常開展,必須依托優秀的計算機專業外語教科書和教學參考用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采用了Nils J.Nilsson教授編著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該教材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本科教材,不僅內容豐富、取材新穎,更重要的是內容組織結構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學習、理解。參考書主要選用了蔡自興、徐光v老師的《人工智能》。

3雙語教學方法

由于人工智能是一門非常前沿、涉及知識面寬、應用范圍廣的學科,因而在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我們多種教學手段并用,主要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案例驅動講授、CDIO實踐模式、綜合考證等講授方法。

3.1理論教學

(1) 修改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的實驗大綱。參考吸收國外先進教材中的內容,結合普通高校的實際情況,形成有針對性的、合理的教學體系。

(2)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和制作簡潔、易懂的英文電子教學課件,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建設課程網站,電子課件在網上公開,幫助學生預習專業詞匯、了解教師講解線索和重點內容,降低學習難度。

(3) 課堂提問。提問一些重要內容,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既能加深學生對所學課程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其英文表達能力的提高。

(4) 案例驅動法。將有意義的案例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課后小組討論。每6~8位同學分為一組,實行小組長負責制,組織學生討論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學習心得,一方面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時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3.2實踐教學

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知識面都有差別,因此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興趣。實踐課題來源于實際工程,將CDIO理念貫穿于實踐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能力與團體協作精神。

(1) 實驗題目多樣化。學生可以選擇,也可以根據老師的要求自己構思,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查閱資料的能力。

(2) 分工與合作。來源于工程實踐的題目,學生通常很難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因而需要分工合作,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3) 整體設計方案的靈活性。學生領會題目本意,自主設計解決方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創新能力。

(4) 編程實現。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形成科學的編程風格。

3.3考核方式

(1) 多種形式的平時測試(30%)。主要包括平時測驗、討論、作業等。主要考察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英文表達能力以及知識面的拓寬等。

(2) 實踐教學(30%)。主要考察學生對實踐題目的理解、整體方案的設計、團隊間的協作精神以及實現結果等。

(3) 期末考試(50%)。試題全部用英文形式出現,鼓勵學生用英文作答。

人工智能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可以使學生最準確地理解專業知識,又可以使英語和專業課的學習相互促進。

4教學效果分析

課程結束后,我們對學生進行了教學效果討論與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從本課程討論和調查的結果以及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雙語教學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雙語教學效果基本上達到了要求。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不適應的人數比例偏高,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一般,甚至有學生因為跟不上進度放棄專業課的學習。為此,提出以下的建議:

(1) 加強學生認識。學生必須從思想上認識到人工智能雙語教學的重要性,克服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困難、持之以恒,主動與同學、老師進行討論,密切關注學科發展動態。

(2) 提高實施條件。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因此,要求老師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學生要有較好英語基礎。

(3) 完善教學體系結構。雙語教學在我國還處在探索階段,因而必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改進完善雙語教學的體系結構。

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培養出更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適應國內外科學與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Nils J Nilss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2002.

[2] 蔡自興,徐光v. 人工智能[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 賀志榮. 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8,62(10):45-46.

[4] 王樹根,姜昕. 我國雙語教學的歷史發展階段綜述[C]. 安徽黃山,2007年全國測繪學科教學改革研討會,2007.

[5] 湯東. 中外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8,62(11):69-7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Bilingual Teaching Architectur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

LI Zhu-lin, HAO Ji-sheng, MA Le-r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 | 日日网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成人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2021 | 酒色婷婷|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色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 a级日本高清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 性视频网站在线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最近的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蜜桃 | 激情五月社区 | 中文字幕第二十页 | 羞羞网址 | 四虎影视最新网站在线播放 | 久久蜜视频 | 日本欧美黄色 |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拍视频 | 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美女私密视频网站 | 久久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 欧美 日韩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不卡 | 全黄性性激高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直 |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水蜜桃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青青久久 | 一木道一二三区精品 |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视频32 | 新国产视频 | 国产羞羞网站 | 自拍偷拍免费 |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 最近电影免费观看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