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問題主要表現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環境問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環境問題的表現和分布》是本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三部分:①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既是前面各章內容的總結,又是本單元的知識基礎,引出本節所要討論的對象——環境問題。②環境問題的表現。③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后二者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討論,能概括人類與環境二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能從發生機理上用清楚的語言表述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能結合實例和有用的信息歸納出環境問題的兩個表現;能在對圖表等信息的分析中概括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能對鄉村和城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進行分析比較。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表、文字等資料的閱讀,能獲取有用信息并進行初步分析;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結果及地域差異的分析,學生在對綜合問題分析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德育目標:通過引導,使學生能夠認識環境破壞的嚴重后果,提高對環境問題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通過對環境問題分布特點的分析,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局部和全體的關系等辨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對家鄉環境資料的搜集和環境問題的調查,樹立環境意識、參與意識。
三、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是個全球性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環境問題的兩類表現及其分布特點應是本課的重點。
四、教學難點
人地關系涉及比較深刻的地理原理,是本課的難點
五、教學過程
導入:2004年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開幕式上,來自183個國家的國家元首,以及參加會議的4萬名代表全體肅立,為地球的委屈、不幸與悲哀默哀3分鐘。這些代表們為什么要默哀?又是什么使得地球產生委屈、不幸與悲哀呢?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我們今天的課堂。
(板書)第八單元第一節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
首先我們學習第一個知識——人類與環境
(板書)一、人類與環境
(設問)人類這個好理解,我們就是人類。那么什么是環境呢?
環境通俗的講,就是我們周圍的事物,(教師邊講邊以自身為中心比劃)如果我們用一個圓圈來表示人類社會的話,(板畫 小圈并標示人類社會)那么人類社會所處的環境在哪呢?很顯然在這個小圈的,它的范圍可以無限制地擴展,擴展到浩瀚的宇宙,也可以不斷的縮小;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所處的環境也用一個圓圈來表示,顯然這個圈應位于這個小圈之——外。
從這個圖中,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看到,人類社會占據了環境中一定的空間,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人類也會通過自身的活動來影響環境。我想問一下,大家每天起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學生回答)
我聽到了兩種聲音,一種是起床后洗漱,一種是起床后去廁所。我先問一下起床后洗漱的這類同學,你們洗漱用的水來自于哪?(生答)來自于周圍的環境,也就是說,人類要從環境中獲取物質(板畫)除了水之外,我們還從環境中獲取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除了物質之外,我們還要獲取什么?(生答——能量)
對,還要獲取能量,比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
我再問一下起床后去廁所的同學,你們是去排泄新陳代謝的廢物去了,這些廢物都排到哪去了?(生答——環境中)除了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外,我們還把一些生產活動產生的廢物如廢水、廢氣、廢渣排入環境中。而環境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納并清除這些廢物,我們把環境的這種能力稱為環境的自凈能力。(板書環境的自凈能力 在圖下)
不管是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還是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都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作用(板畫)那么對于人類的這種作用,環境會無動于衷嗎?我們平整了土地,大自然就賜于了我們豐富的糧食;我們向河流中傾入廢水,大自然就呈現給我們無法飲用的水。也就是說環境會把它所受到的影響或者作用反過來作用于人類,我們把環境的這種作用稱為環境的反饋作用。(板畫)人類作用于環境,環境又反過來作用于環境,兩者是一個什么關系?
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密切聯系這樣一種關系。既然這樣,如果人類從環境中獲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環境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這時人類就會招致環境的報復,這種報復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給人類的生產生活,甚至生存帶來了很多嚴重的問題,我們把這樣的問題稱之為環境問題。
請學生舉出這樣的例子,學生邊舉,老師邊在黑板上寫。
我給大家兩個標準:我們把人類向環境中任意排放廢棄物甚至有毒物質,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的環境問題稱為環境污染;第二個標準我們把人類破壞環境導致環境功能退化,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問題稱為生態破壞。
請學生依據這兩個標準,將其所舉事例分類。
這兩個標準是環境問題的兩種表現,這是我們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
(板書)二、環境問題的表現
1.環境污染
2.生態破壞
再請學生分別舉一個發生在身邊的環境污染事例及生態破壞事例,后教師分別補充一個事例。
1986年在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露事故,導致31人當場死亡,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有一萬多人因受到核輻射而喪命,有27萬人患上癌癥,全球有20億人受到影響,專家稱消除這次核輻射所帶來的后遺癥至少需要800年。震撼吧?!我們看到環境的一次污染是短暫的,但所產生的影響確實長遠的、嚴重的。我們還能不能在向環境中任意排放廢棄物?
不能(生答)
我們應該怎么辦?(盡可能的回收利用)
森林和植被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基礎,如果我們破壞了森林和植被,不但會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甚至會影響我們的生存。
美索不達米亞是誕生古代巴比倫文明的地方,這個地方農業歷史長達7000年,建立過11個王朝,在公元前4500年就創立了非常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而非常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又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明,他們鋪設了具有路面的街道,創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發明了天文、楔形文字,創立了歷法。那時的美索不達米亞郁郁蔥蔥,放眼望去,一片碧綠。
但是為了供養越來越多的人口,他們不斷地砍砍砍,結果砍來了洪水橫流,砍來了田園荒蕪,砍來了土地沙化。(邊講邊板書 森 林 木)最后的結果,他們把當時世界上最強盛、最繁華的城市巴比倫砍到了一片黃沙之下,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
(設問)我們還能不能亂砍濫伐森林?還能不能肆意破壞植被?我們應該怎么辦?保護森林和植被,如果要利用,要做到斧斤以時如山林。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環境問題的兩種表現,那么是不是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以這兩種為主呢?接下來我們學習本節課的第三個知識環境問題的分布。
(板書)三、環境問題的分布
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從地里長出來的,還是在工廠里生產的?
在工廠里生產的。 (生答)
工廠除了生產衣服外,還要產出——三廢物質,它們會污染環境,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產生——環境污染,這樣的環境問題。而工廠的這種工業生產活動主要是在城市里還是在鄉村中進行的?(生答城市)所以城市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
(板書)1、城市:環境污染
而鄉村是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所以鄉村的環境問題是以生態破壞為主。
(板書)2、鄉村:生態破壞
在90年代的時候,中國有一位很著名的環保人士來到曾經發生過水俁病的日本的水俁鎮,結果看到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他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道:當年水污染的陰影早已散去,出現在我面前的是鮮花競放、草木吐綠,一片秀麗的風景 。非常巧合的是在同一時期,也有一位日本的著名環保人士來到中國,他來到中國的秦淮河岸,結果看到的景象也讓他大吃一驚,他也用日記記錄了這一驚:當年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繁華景象早已不在,映入我眼簾的是垃圾滿地、臭氣熏天的慘景。通過這兩則日記,我們可以看出,同一個時期的中國和日本,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一樣嗎?
不一樣 (生答)
哪個國家嚴重些? (師問)
中國 (生答)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日本是——發達國家 (停頓)
所以第三個特點是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嚴重。
(板書)3、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嚴重
為什么? (師問)
讓學生歸結,后教師總結。
(板書)原因:
(1)發展、經濟
(2)能力有限
(3)工業轉移
這樣我們看到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環境問題的分布是不一樣的。這是第一個大的特點:
(板書)(一)地區差異。
日本每年都會派一些科技人員來到中國,義務幫助中國的火電廠檢修脫硫燃煤裝置,日本為什么要這樣做?日本這樣做難道僅僅是為了中國嗎?
這里面有一個酸雨問題,中國火電廠排放的硫氧化物隨著大氣的運動來到日本的上空變成酸雨降下,所以日本幫助中國,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也就是說,酸雨已不是某個地區或國家的環境問題,已變成全人類共同的問題。這是環境問題分布的第二個大的特點。
(板書)(二)全球性
除了酸雨之外,還有哪些環境問題屬于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 (生答,教師總結)
這樣我們看到目前的人類社會,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已使我們這位具有46億年高齡的地球母親變得千瘡百孔,使她蒙受了委屈、不幸與悲哀,因此我們應該為地球默哀。
但是我們還能讓地球繼續委屈嗎?
我們還能讓地球繼續不幸嗎? (聲調提高)
我們還能讓地球繼續悲哀嗎?
不能! (生答)
我們應該怎么辦?
保護環境,
我一個人能做得到嗎?
人人有責; (師生配合一起回答)
光喊口號行嗎?
保護環境,
從我做起!
(結語)最后讓我們一起吶喊來結束本節課的學習: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附:板書設計:
第八單元 第一節 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
一、人類與環境
二、環境問題的表現
1.環境污染;2.生態破壞
三、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
(一)地區差異
1.城市:環境污染
2.鄉村:生態破壞
3.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嚴重
原因:發展、人口能力有限工業轉移
(二)全球性環境自凈能力
技巧1 如何確定不同地區環境問題的表現。
全球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同地區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一般需要通過綜合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來確定。
例1 下圖為黃河部分河段示意圖,據圖中所提供的信息,結合相關知識,完成(1)~(3)題。
(1)關于A、B兩河段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A河段水量小于B河段,但水質要好于B附近河段
B. A河段附近農耕區農業用水最大,所以水量小
C. B河段徑流量明顯增大,因為有眾多支流注入
D. B河段工農業及生活廢水排入量大,所以水質更差
(2)甲、乙兩地目前主要的環境問題分別是( )
A. 甲以荒漠化為主,乙以水土流失為主
B. 都以水土流失為主
C. 乙以荒漠化為主,甲以水土流失為主
D. 都以荒漠化為主
(3)土壤鹽堿化是圖示平原地區發展種植業的障礙,其形成的人為原因主要是( )
A.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B.春季氣溫升高快,蒸發旺盛
C.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D.過度放牧,水土流失嚴重
解析 (1)A、B河段之間有大面積的灌溉農業區,有較多的工業和城市,大量從黃河干流取水,故B處水量比A處小,同樣的道理,A、B河段之間有農業、工業和城市,會排放大量的污水,故B處水質也較差。(2)確定不同地區的環境問題類型,需要先研究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甲地處于陜西東北部,緊鄰黃河干流和支流,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區,土質疏松,地表支離破碎,夏季多暴雨,隨著大規模煤礦的開采,環境問題表現為水土流失;乙處為鄂爾多斯草原,降水少,植被稀少,為內流區,隨著氣候變得干旱,以及西北風沙的侵襲,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荒漠化。(3)鹽堿化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導致的。
答案 (1)D (2)C (3)C
點撥 鄉村和農業區的環境問題一般表現為生態破壞,氣候干旱區一般表現為荒漠化,多雨地區一般表現為水土流失,森林等植被茂密地區往往有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采礦區多表現為資源短缺,以及不合理開采導致的生態破壞或環境污染;城市和工業區的環境問題一般表現為環境污染,排放污染氣體的為大氣污染、酸雨等,排放污水的為水污染,有噪音的為噪聲污染等等。
技巧2 從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整體性規律,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例2 下圖是我國歷史時期森林植被遭破壞地區分布圖。讀圖回答(1)~(3)題。(雙選)
[秦代以前
西 漢
隋唐元明清
清以后][a][b][c][d][e]
(1)圖中秦代以前和西漢時期相應地區森林植被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是( )
A.氣候變化 B.興修水利
C.毀林開荒 D.營造帝王宮殿和陵墓
(2)關于下列地區森林現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a地區為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
B.b地區以人工林、次生林為主
C.c地區森林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D.d地區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采伐林區
(3)圖中e地區與森林破壞有關的常見自然災害和生態問題有 ( )
A.沙塵暴 B.泥石流
C.水土流失 D.臺風
解析 在本題中,給定的條件是森林減少,解答之前我們先搞清各條件之間的關系:秦漢森林減少與氣候的變化無關,這時的水利工程量不大,不足以使森林遭受破壞而面積減少。正是在這一時期,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大面積的毀林開荒使森林受到破壞,以及帝王大建宮闕砍伐了大量的森林,才使森林的面積減少,正是由于圖示地區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才導致現在的植被為人工林或次生林。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因為森林受到破壞,才導致了水土流失與泥石流。這是一系列的問題,只有搞清楚這些條件之間的關系才不會出現失誤。
答案 (1)C、D (2)A、B (3)B、C
點撥 在中學地理中,同學們要通過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來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對于這些關系我們總結如下:
①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及大量的汽車尾氣的排放造成了大多數城市粉塵污染加重(城市的霧霾)、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陽光(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酸性氣體的排放形成酸雨、過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變暖等。
②水資源的短缺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進一步加重了江、河、湖、海的污染。(沿海的赤潮、淡水湖中的藍藻及魚類的大面積死亡等。)
③交通噪聲成為影響城市環境的重要因素。固體廢棄物的堆放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氣。
④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熱帶雨林消失等環境問題直接威脅著我國的環境。
技巧3 從產生的原因分析解決的措施。
在高考中,有的環境問題我們準確知道其產生的原因,對于這樣的題目我們就可以通過已知的環境問題的原因推出其解決的措施。
例3 (1)觀測表面,近百年來,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了0.20C~1.50C。地球氣候變暖,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為原因是重要的因素。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人為原因是大氣中 保溫氣體含量的上升。它能 ,從而引起保溫作用。
(2)大氣中保溫氣體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① ,② 。
(3)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危害:
① ,② 。
(4)當前控制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主要途徑是:
① ,② ;
③ 。
解析 在本題中我們知道全球變暖的原因是溫室氣體,特別是CO2的增加,而CO2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從而使大氣中的CO2量增加;人類大量砍伐森林,從而導致綠色植物吸收CO2量減少。我們從原因入手,就能很容易的答出解決措施。本題(4),由全球變暖的原因① CO2排放增多得到措施: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等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原因②森林的破壞,吸收CO2的能力降低,得到措施:保護森林,植樹造林。
答案 (1)CO2;大量吸收地面長波輻射 (2)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CO2;森林面積減少 (3)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全球干濕地區和降水發生變化 (4)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等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森林,植樹造林;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技巧4 答全球性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途徑時,不要忘記答“全球合作”或“全區域合作”,這往往是得分點。
因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球各國共同應對才能有效治理,所以治理措施也應加強國際合作。如上例3的第(4)小題。
1. 讀下圖“環境問題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
[發展中國家][ 海洋污染 ][有害物質遷移][資源過度消耗][森林銳減][野生物種瀕危、滅絕][④][①][②][③][人口快速增長] [發達國家][經濟活動][氟氯烴][化學物質利用][二氧化碳][硫氧化物
氨氧化物][濫墾過牧][濫伐][木材生產][國際貿易] [化石燃料]
(1)說出圖中序號分別代表的環境問題。
① ,② ,
③ ,④ ,
(2)從圖中可以看出環境問題的表現包括環境污染和 ,你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 (選擇填空)。
A.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B.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C.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D.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
(3)據圖分析導致全球性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
(4)據圖說出治理全球性環境問題的主要措施 。
2. 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石漠化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類活動干擾,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基巖大面積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是巖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材料二 云南是全國巖溶分布最廣、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治理難度最大的省區之一,巖溶面積達1108.76萬公頃(居全國第二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8.14%。“九分石頭一分土,寸土如金水如油;耕地似碗又似盆,但聞鋤頭聲,不見耕作人”是云南嚴重石漠化地區的典型寫照。
(1)試分析云南石漠化嚴重的原因有哪些?
(2)請就云南石漠化提出防治的對策。
1. (1)①臭氧層空洞 ②酸雨 ③氣候變暖 ④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壞)
(2)生態破壞 C
(3)人口快速增長,資源過度消耗。
(4)控制人口數量,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清潔生產,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加強國際協作。)
一、環境問題的類型、成因及影響分析
1.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并對人類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和破壞的問題。從環境問題的概念可以推出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可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是主要原因。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是人類從環境中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類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壓力過大。全球人口急劇增長和龐大的人口數量使人類對資源的需求超出了環境供給資源的能力,從而使資源短缺;同時人類排放的廢棄物超出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人類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造成資源破壞和浪費,從而出現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造成了高投入、低產出和高污染,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影響
環境問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環境污染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長;生態破壞影響人類和生物的生存和發展;資源短缺和資源供應緊張,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環境問題的類型、形成原因及影響(表1)
二、我國三大生態破壞問題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對策分析(表2)
三、全球性環境問題分析(表3)
四、環境問題的地區差異分析
1.城市與農村的差異
城市人口集中、房屋集中、工業產業密集、交通運輸繁忙,廢氣、廢水、廢渣、噪聲排放量大,環境問題以環境污染為主。
農村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人口增長較快,毀林開荒、過度放牧、過度樵采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故農村環境問題以生態破壞為主。農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物質,造成一定程度的水體、土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