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差異的概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他們在行為、言論、思想上都追求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認為保持一致、順其自然是個體人格喪失的表現。(五)人際關系的差異———仁義對人與利益為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根據儒家的原則,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會關系非常重要。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注重情義,輕視物質利益。在這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這種現象致使中國人把人們之間的交情或友誼看成是最重要的,為了友誼而犧牲物質財富也是理所當然的。美國文化主要承襲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級觀念淡薄。美國人主張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人人平等和個體的優先地位。與中國人的重情重義不同,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3]。由于強調外在的、個人的、權利的、功利的東西并且崇尚競爭的個人主義,美國人在爭取個人利益和福利時會采取主動的方式,與人打交道時十分直接,人與人之間多為互利關系,人情較為淡漠。由中美文化心理差異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性本善的人性論,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主張過去價值取向,具有追求穩定的民族性格;美國的文化則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觀,性本惡的人性論,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主張未來價值取向,具有喜愛冒險、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而文化又是影響消費者行為最持久、最廣泛和最深入的環境因素。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作為文化內核的價值觀、信念等將長久地影響著本文化群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4]。因此,同一國家的消費者在消費需要、消費對象、消費決策、消費時機等方面會表現出共性,而不同國家的消費行為模式則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
中美消費行為的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中的各個要素,影響消費者的觀念,進而影響到消費者的行為。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中美兩國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差異。(一)消費需要的差異消費是由人的需要推動的,是人的需要的一種主觀的選擇形態和特定的滿足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消費者對消費需要的態度是不同的。幾千年來,中國人形成了一種“求穩”的文化心理,“無債一身輕”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國人在消費過程中竭盡全力回避競爭和沖突。所以,在生活消費方面就會有所節制,中國人有節約的美德,不會盲目消費,每個家庭收入再少也要存點錢。同時,在傳統的宗法觀念和知恩圖報觀念的影響下,“人情”消費也就成為一種突出的消費行為特征。在美國,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在美國人的觀念中,消費是創造財富,掙錢是為了花錢,有錢就花是與創造財富聯系在一起的,而留遺產是不為上帝創造更多的財富。他們認為人生要付出,付出就該享受,年輕時借款買房消費,退休后將房抵押給銀行“倒按揭消費”,付出與收入均等,無須以積累防患于未來[5]。因此,美國人從來不壓抑自己,他們崇尚及時享樂,強調實用主義,希望商家能夠按照自己的消費需要來生產產品,他們的消費行為都與自己的需要息息相關,不存在所謂的“人情”消費。(二)消費對象的差異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方面呈現出一種重群體輕個人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主要是以群體取向為基礎的。群體取向的價值觀體現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一個家庭看做一個整體,在消費時從整個家庭進行全面考慮,注重產品對于維持家庭正常穩定運作的作用,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往往與整個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每個家庭成員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要,更要考慮到整個家庭的需要,對整個家庭都有用的商品往往會比對一兩個家庭成員有用的商品更容易被選擇,在作決定時也要求全家人一致同意;另一方面,體現為中國人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和親慈子孝的心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更是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傾囊投資。因此,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中國人所作出的決定往往綜合考慮老人和孩子的需要,特別注重是否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在美國,清教主義的文化價值核心是強調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響,美國人認為每個人均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有什么需要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不是寄期望于父母和任何外部力量。由于強調個體的自由和獨立,美國人的消費也往往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消費行為也比較注重商品對自己的用處,而不是對整個家庭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有用性。(三)消費品牌選擇的差異一個人的文化價值觀會影響他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動等。這些因素又必然會進一步影響他所青睞的品牌和對品牌的選擇。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不僅把“安居樂業”當做永恒的幸福,而且認為“安居樂業”能促進國家的穩定和進步。所以,中國人在消費品牌的選擇上傾向于選擇一些常用的、多數人使用的、長輩們也用的商品,對新奇的高科技產品或新型產業大多抱有懷疑否定的態度。美國人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觀和性本惡的人性論,在價值取向上主張未來取向。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生活就是一場追求成功的競賽,均等就意味著人人都有同等的機會參與這場競賽并取得勝利。為了獲得成功,美國人講求競爭,追求創新,很少循規蹈矩。這種追求冒險、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引發了對新奇事物的消費投資傾向。美國人對一些新奇的、富有創意的品牌更為青睞。(四)購買決策的差異中國文化強調集體意識,要求個人服從整體。美國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個人權益。這一文化差異在消費者購買決策中具有多重體現。在購買決策方式上,中國人往往以集體為單位進行決策,如家庭成員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起來由一名“當家人”統籌安排,在具體購買特別是單筆支出較大的購買決策中,還需要家庭成員的集體討論。而美國人在購買決策上通常由自己做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對自己的財產具有獨立的支配權,無論購買什么,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自己決定。在購買決策的最后確定上,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理性有限價值原則,在家庭和個人消費上強調節欲勤儉,主張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反對奢侈浪費、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因此,中國人的收入變化對購買決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響。當收入減少時,消費者會很快節省開支,降低支出,先前開支額較大而又非必需品的購買意圖將被最先取消或者暫時擱置起來[6]237-242。而美國人在付出就該享受的思想支配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常規的消費和隨機的消費。常規的消費是必須支出,如各種保險費支出、學費支出、房租、購房和汽車開支等;隨機的消費具有彈性,旅游、運動支出屬于這一類。美國人的消費一靠收入推動,二靠預期推動,三靠信貸推動。據報道,美國70%的家庭都把信用卡借貸作為家庭財務的應急手段[5]。由此可見,美國的消費者具有較強的消費不可逆性,不會因為收入的變化改變對產品的購買,大多數人會通過借貸來滿足即時的消費需要和欲望。(五)身份消費行為的差異在中國,身份消費行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身份所具備的含義以及在社會交往中發揮的功能要復雜很多。首先,中國消費者通常具有更強的身份意識,維系身份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身份消費行為非常頻繁。其次,中國社會中人與人緊密相連,彼此高度依賴,這使得身份消費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現異化。因此,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所購買的產品是不是真的好,往往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別人說了算。他們在購買時,通常特別看重產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給他們帶來社會性結果,并對于產品的外在可見特征給予特別的關注。因為人們在消費中需要顧及自己的社會身份,保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出于維護面子的需要,中國人會在消費中關注自己的行為是否和身份地位相符合。這同美國個體主義文化下的消費者很不一樣,美國消費者強調“獨立自我”,傾向于將自己看做獨立于他人而存在,他們的消費選擇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態度,而沒有羞羞答答的面子觀[7]。
由于中國早期是屬于粗放型的經濟,受到農民畫的影響,農民畫色彩艷麗、復雜、粗俗、過度夸張對比的色彩,形成艷俗的地域風格,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等因素也影響其色彩,導致了現今包裝市場的粗俗化,在本土的設計中,很難有能夠吸引眼球的設計出現,大量的外來設計再次沖淡了大眾口味的本土設計,在食品包裝設計中,顏色可以代表產品的性質特點,色彩的運用也有很大的差異,日本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而中國認為紫色代表著浪漫,象征女性、愛情,所以在化妝品的包裝設計中,大量地運用了紫色,甚至在有些女性衣服的手提袋設計中也運用了紫色,寓意了溫馨、浪漫的情調,其實有些在家裝中窗簾和燈飾也運用了紫色。綠色,在日本最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所以很難看到有全綠顏色的包裝設計,只有少量的采用一些,是一個日本茶葉的包裝,色彩的運用是根據產品的特性來考慮的,在日本,而圍繞著“日本傳統色”的應用,從傳統繪畫、圖案、服裝、食品等領域中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色彩語匯,并在包裝上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色彩。國槐綠在中國被認為是中國奧運的指定色彩,綠色包裝設計中被大量運用,食品包裝、化妝品包裝、飲料包裝、藥品包裝等等,通常被理解為綠色的、向上的、健康的、自然的意思。想象一下如果在日本藥品包裝設計用的是綠色,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總體色彩運用來看,中國所使用的花俏色彩被日本人認為是不可理喻,而日本人清淡樸素的色彩被國人認為是蒼白無力,但也不是完全絕對的。日本的包裝設計中,色彩多為白色,是因為受禪文化的影響,白色表現了一種離塵、空靈、脫俗、純凈、與自然融合的和諧。
二、包裝造型結構的差異性
日本的木結構建筑是傳統建筑的重要樣式,比如伊勢醬油的紙盒包裝是傳統木結構建筑在包裝設計領域的應用。設計者把包裝結構的合理功能性與日本傳統建筑的外形特征構建相聯系了起來?,把簡潔明快色彩與日本古代傳統建筑的常用色結融合,甚至把現代設計的簡約、直線風格與高度單純的傳統建筑風格相融合。理解插圖的意義必須要熟悉傳統建筑的日本消費者,而中國消費者理解起來較吃力,圖案由的白描的手法表現,也體現“實中有虛”與“虛中有實”的傳統藝術理念,伊勢品牌穩中有變、特色不改的悠久歷史感也盡在不言中。而中國的受到封建制度的影響,連包裝設計也講究規規整整,大多的醬油瓶都是圓柱體的玻璃瓶,如果有設計感的作品會加入一些中國的建筑元素,但只是作為圖案出現,而不是形狀出現。這個鳶尾花型的包裝其實并不是一個標準包裝袋。它的結構和前面提到的那個類似。當拆解開的時候,它的折痕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傳統折紙技術。如同傳統折紙技術一樣,這個“包裝袋”僅是一張方形紙形成的立體構成而已。不同的是,日本的包裝設計打開的過程是一直被專注的。就像從一個形態到另外形態的轉變,從購買商品的那刻起,開始被吸引到拆開包裝時的期望,一直到見到商品的驚喜再到欣喜,這一過程被人們極大的關注著。整個禮物的拆解過程中,花費的很多的精力,也無形中使得禮物的含義發生了變化,這時候以不再僅僅是關注內在的那個商品,而是從接收到,拆解,知道到找到心靈禮物的整個過程了。這就是日本文化中“禮”的精髓。然而在中國的包裝中,普遍都已經西化了,沒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同樣是糖的包裝,一撕開就可以吃,速戰速決,中日在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個注重過程,一個注重結果。
三、包裝設計中的人文思考
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有這種習慣,每當打開中國的磁帶盒、VCD或DVD包裝時,都感到非常的麻煩,常常把塑料盒弄壞。中國幾千年封建傳統的特性,具有把東西層層密閉起來的技術,似乎認為包裝、密封是生產廠家的責任,而把它打開要靠消費者的努力。只要密封好,后面的事就不管了,不像前面所談到的具有人性化的后續,而在中國為消費者提供開啟產品時的方便卻考慮不夠。在日本,賣板栗都有板栗專用“開啟器”奉送。那其實是個很簡單的金屬件,有了它就能讓板栗殼輕而易舉地裂開,這就是對生活的細節思考,人性化的設計理念,簡單卻貼心。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點子,在包裝設計中,中國的方方盒盒都是用膠水粘死的,屬一次性產品,用完就丟棄了,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在日本受當地的“結”文化影響,大多的包裝中采用了絲帶打成結的模樣,整個外盒用完后還可以重新裝東西再次送給別人,不斷地循環利用,而這時候中國人很納悶為什么用過的東西還可以送人呢,在中國甚至送禮送的就是各色的精美包裝,過度的包裝只能是浪費資源,由于日本是個節約的民族,本土資源有限,他們不會在乎是不是別人用過的,照樣能夠接受,所以說,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地理條件使得設計作品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結語
關鍵詞:文化差異,國際商務談判,影響,對策
在當今中美貿易中,由于雙方生活消費習慣、價值觀等文化差異的影響,國際商務談判會產生很多誤會甚至沖突,從而影響談判的順利進行,甚至導致合作失敗。因此,在中美國際商務談判中,要注重細節,學習和把握對方國家的文化差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更好地探討國際商務談判的策略,以求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游刃有余,維護我方利益。
1、中美文化差異概述
文化差異是指不同國家或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差異所產生的習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呈現巨大的差異性,從而導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當事人對同一事物或者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或看法。導致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域、民族、宗教、經濟、政治、歷史等方面。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作為世界兩大經濟實體,兩國的國際商務活動將日益頻繁。但是,兩國之間文化上存在著時間觀、空間觀、法制觀、集體觀以及語言和思維等方面巨大的差異,對兩國國際商務談判及活動造成了一定影響。
2、中美國際商務談判現狀
2.1國際商務談判概述
國際商務談判是國內商務談判的延伸,是跨越了國界的商務談判,具體是指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為了滿足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商務活動當事人一定的需要而彼此通過交流、協商、溝通、妥協而實現交易目的的行為過程。國際商務談判由談判主體、談判客體、談判信息、談判時間、談判地點構成。
2.2中美國際商務談判現狀分析
國際商務談判對人員要求較高,需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我國目前缺乏專門從事國際商務談判的人員,現有談判人員的談判技巧不夠成熟。當前我國與美國進行國際商務談判狀況整體不夠理想,主要體現在:我國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較多的考慮本方經濟利益,不太去關注對方的經濟利益,這樣不利于雙方長期合作;我國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不重視商務關系和人情關系的建立,也不利于雙方以后的順利合作;我國國際商務談判大多集中在國際商務活動頻繁的沿海地區,對美國的商務談判尤為如此;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對外開放,我國的國際商務活動才得以發展起來,開展國際商務談判時間較短,缺乏對專業人才的培養。
3、中美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中美文化差異不僅影響著國際商務談判的溝通交流,還影響著國際商務談判的風格以及決策方式。
3.1文化差異對溝通交流的影響
語言差異影響著中美談判者的溝通交流。在正規的中美商務談判中,雇傭翻譯是一種常態,但是翻譯是對語言的一種轉義,可能導致信息的缺失或誤解,從而影響談判目標的實現。
肢體語言差異影響著中美談判者的溝通交流。談判人員往往在談判中用肢體語言的方式發出或者接受大量的、可能比語言更為重要的信息。所以,談判一方發出肢體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方極易誤解這些信號,且意識不到發生的錯誤,可這能影響談判的順利進行。
語境差異影響著談判者的溝通交流。中國是高語境文化的國家,談判者往往含蓄而間接地表達見解,很少直接予以拒絕或反駁;美國是文化多元的移民國家,亦即低語境文化的國家,談判者往往直接而清晰地表達見解,經常直接予以拒絕或者反駁。
3.2文化差異對談判風格的影響
談判風格,是指談判過程中,談判者所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習慣愛好及處事方式等特點。比如,美國人性格外向、隨意,中國人性格含蓄、內斂,這注定了兩國談判者在中美商務談判中談判風格的不同。中美文化差異主要從時間觀差異、“面子”觀差異、法制觀差異、集體觀差異等方面影響著中美商務談判的談判風格。
3.3文化差異對決策方式的影響
美國文化偏好形象思維和分析思維,他們談判決策往往采取順序決策法;而中國文化偏好形象思維和綜合思維,中國人的談判決策往往采取通盤決策法。思維方式的區別,導致決策方式的不同,決策方式的大相徑庭往往影響著中美商務談判的順利進行。
4、基于中美文化差異的國際商務談判對策
中美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影響很大,基于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中美文化差異,企業自身應高度重視,精心研究,具體包括基于溝通交流差異的對策、基于談判風格的對策和基于決策方式的對策。
4.1基于溝通交流差異的對策
溝通交流差異的存在,不僅要求談判人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而且要求談判人員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4.2基于談判風格差異的對策
4.2.1時間觀差異
赴約,美國人時間觀強,強調對赴約的守時,所以,與美國人談判,一定要守時。
寒暄,是為了了解談判對方的背景與興趣,以此來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但是,不同文化對談判中的寒暄看法不一。美國人時間觀強烈,注重實效,他們感興趣的往往是談判的實質性問題。所以,美國談判者花在寒暄上的的時間較少。與美方談判時,盡量避免東拉西扯,最好盡快進入主題。
4.2.2面子觀差異
中國人面子觀較強,他們更愿意采用間接的方式;美國人大多面子觀較弱,他們不太重視談判前建立的私人關系。對他們來說,朋友和生意是分開的,所以它們在談判中會不斷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對談判中的不滿之處也會直接予以指出。
4.2.3法制觀差異
中國法制觀念淡泊,美國法制觀念強。所以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美國人對合同條款非常重視,履約行動以合同規定的條款為準。所以建議與美國人簽署的合同中要把權利和義務表達詳盡,盡量避免模糊的易造成誤解的條款。
4.2.4集體觀差異
中國人集體觀較強,個人服從集體,強調集體責任;美國人集體觀較弱,強調個體主義,個人意識強烈。因此,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美方一般只派一至兩人出席,在談判過程中的出現的一些決議,美方代表可直接確認。中方可根據這個情況收集信息了解對方談判人員的身份、性格、興趣、能力、弱點以及談判意圖等等,以在談判中對癥下藥,游刃有余,從容應對。美國談判人員一般較少,這為收集美方談判人員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4.3基于決策方式差異的對策
中美談判人員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決策上存在巨大差異。美國文化偏好分析思維,談判決策采取順序決策法。他們往往從具體問題入手,一個問題解決了,再解決下一個問題題,最后的協議就是已經解決的一連串協議的總和。所以,與美方談判最好適應他們的節奏,從細節入手,在一些不必要的小問題上做適當讓步。
中美國際商務談判比較復雜,企業及談判人員要根據具體情況精心策劃,認真準備,放松心態,揚長避短,從容應對。
參考文獻:
[1]劉遂.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的影響分析.文摘版:經濟管理.2016.1
[2]王寅.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及應對策略.商場現代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