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腰椎膨出的運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退行性腰椎滑脫癥是臨床常見病之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發病率日趨增多。臨床癥狀腰痛及下肢神經根性阻滯主要是由腰椎管相對性狹窄及不穩綜合所致,對于非手術治療無效并明顯影響生活質量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現就腰椎滑脫的CT表現論述如下。
1 腰椎滑脫的發病原因
腰椎滑脫是上位椎體于下位椎體表面的滑移,其原因很多,按國際公認分為發育不良型、峽部病變型、退變型、創傷型和病理型5類。退變型是臨床最常見的腰椎滑脫,其主要是腰椎間盤及腰椎后關節突的退行性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負重及運動負荷增大,腰椎間盤不斷受到磨損和反復微小損傷,出現纖維環的變性、松弛,髓核脫水、纖維化,椎間隙變窄。由于椎間盤高度下降使小關節承受負荷明顯增大,導致小關節發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變(關節囊松弛、關節突增大、硬化、變形),由原來近似冠狀面的小關節向矢狀面改變。這種椎間盤的變性塌陷及小關節的退變、變形,失去了對腰椎的制約力,從而在外加應力作用下發生滑脫,腰椎滑脫者的下腰部不穩,改變了脊柱的正常負荷結構,使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組織處于勞損狀態,引起腰背疼痛;創傷性小關節炎也是腰脊疼痛的原因。
2 腰椎滑脫的分類方法
腰椎滑脫多為L5滑脫,根據梅爾丁分類方法,將下位椎體的上緣平均分為4等份:Ⅰ度表示滑脫的移動75%為Ⅳ度。筆者發現腰椎滑脫常合并椎弓崩裂,CT掃描在椎弓峽部見明顯缺損。病變時間較長者,缺損的邊緣圓而光滑,如果由于外傷性引起則缺損緣不規則,常呈鋸齒狀改變,若為軟骨處的骨折可形成假關節。有時缺損緣可見骨質增生和硬化,若為單側椎弓損傷,則對側椎弓峽部可代償性肥大及硬化。脊椎向前滑脫可導致椎間盤纖維環牽拉變形,形成上位椎體的下緣、下位椎體前上緣對稱性軟組織塊影,無髓核突出,容易誤診為椎間盤突出。由于脊柱向前滑脫,椎間盤異常運動,持久的反復過程,使局部軟組織鈣化或骨化,使椎管變形、縮小,可呈三葉草形改變崩裂的椎體向前滑脫,使椎管前后牽拉扭曲,呈雙管征或啞鈴狀,崩裂的椎弓其裂隙處可形成鈣化、骨化塊,向前使側隱窩或椎間孔變窄而壓迫神經根,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
3 腰椎滑脫的CT表現
一般以下位腰椎為坐標,上位腰椎滑移的方向為滑脫方向。腰椎滑脫在CT上有特征性表現,上位椎體下緣、下位椎體上緣的邊緣出現椎間盤向某一方向膨出,即所謂的假性膨出影,而椎體對側邊緣無椎間盤組織。從CT圖像上看,腰椎滑脫的方向與上位椎體下緣椎間盤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反,而與下位椎體上緣椎間盤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同。
4 討 論
1955年Newman發現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脫與脊柱退變有關,命名為退行性脊柱滑脫[1]。隨著椎間盤和椎小關節的老化,導致椎間盤、關節軟骨的脫水、變薄而失去彈性,椎間隙和小關節間隙狹窄,周圍韌帶松弛,活動度加大,進一步導致對脊柱穩定性起關鍵作用的椎間盤、周圍韌帶、肌肉和椎小關節的勞損、退變,這樣脊柱因退變而失穩,即為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脫的成因。
腰椎滑脫的CT 特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即腰椎峽部裂和脊椎滑脫,腰椎峽部裂的特征是:關節突間部骨性缺損,邊緣不整伴骨質增生,同層面椎管前后徑延長,脊膜囊變形;退行性腰椎滑脫可伴有小關節成角改變,但不伴有椎管前后徑延長,脊椎滑脫的CT特征有:椎管前后徑延長,終板呈雙重輪廓征以及椎間盤以相反的方向超出相鄰椎體的邊緣,椎管前后徑延長是外傷性椎體滑脫椎體前移的必然結果。終板的雙重輪廓征,是脊椎滑脫的典型征象。脊椎滑脫時的椎間盤改變頗具特征性,椎間盤位于上終板的后方,位于下終板的前方,但脊膜囊無受壓變形,這與椎體錯位周圍附韌帶拉長有關。這種征象與真正的腰間盤脫出或膨出有根本的區別,腰間盤脫出或膨出必然會導致脊膜囊受壓變形及椎間盤后緣至椎管后界距離縮短。
文獻所述[2,3]脊柱滑脫大多為相對于下位椎體的上位椎體向前或向后的滑移,而脊椎的左右滑移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當人體承受重力不對稱時,比如單側負重、脊柱側彎、長期坐姿不正等都可能引起脊柱側方穩定性的改變。在承受負荷時,腰椎后結構在傳遞中起著重要作用,最容易應力的部位為椎弓和關節突。不對稱的應力導致小關節不對稱,增加了小關節的不穩定性和松弛性,椎小關節退變是退變性滑脫的重要誘因。橫向滑脫臨床上除引起常見的腰部酸痛外,單側側隱窩狹窄是常常造成神經根受壓癥狀的主要原因。
臨床上判斷滑脫程度常用Meyerding法、Ednonson法和Ullmann法,三種方法大同小異,但都是根據X線側位平片所設計的測量方法。考慮到在CT橫斷圖像上無法準確測量到上位椎體滑移的長度,而且測得的假性膨出距離小于椎體滑移的長度,本文對上述三種方法進行了改良,使其適合在CT檢查時評估脊柱滑脫程度,同時可以對脊柱的縱向、橫向或斜方向的滑脫程度作出評估。其可行性及使用效率還有待于大量病例以及與上述常用方法的進一步對照研究。
【參考文獻】
[1] 于建秀,王清山,初成剛.退行性腰椎滑脫的CT表現.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1):78-79.
第一個原因是:腰椎間盤膨出,多數是因為長期不端正的姿勢所早餐店最初的表現只是姿勢不正彎腰駝背,局部的過度受力,時間久了會造成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形成腰肌勞損等慢性腰痛,所以也稱姿勢性腰痛,而腰椎間盤膨出則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積累的結果。所以,矯正姿勢是關鍵中的關鍵的,合理的姿勢是康復運動的基礎和前提。
第二個原因是:引起腰椎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退行性病變,外傷,長期不良姿勢,過度勞累,勞損,震動等原因都會引起這種病的,沒癥狀就不需要治療,一旦有癥狀時就要及時治療,因為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保健,不適當的運動也會加重病情,可以采用中醫外敷多能取效,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勞逸結合,姿勢正確,避免久站久坐,宜選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彎曲.
第三個原因是:椎間盤是由髓核、纖維環、軟骨三部分所組成。當髓核及部分纖維環向周圍組織突出,壓迫 相應的脊髓或者神經根所致的一種病理狀態成為椎間盤突出或者膨出。當纖維環彌漫向周圍膨隆,相應的椎間孔以及神經組織無明顯受壓,成為椎間盤膨出。 治療建議采用現代灸療治療方法, 今古通消痛帖,今古通獨創現代灸療,集“灸療,熱療,磁療”于一體,三效合一,不僅能控制阻止骨關節病的發展惡化,而且患者是康復后不易復發.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硬膜外腔注藥 按摩牽引 椎間盤膨出
腰椎間盤膨出癥又名“腰椎間盤纖環破裂癥”,是一種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35歲以下,男性多于女性,臨床上3、4、5腰椎及骶椎之間最易發生本病。本病主要原因為腰椎間盤纖維環外側較為薄弱,后縱韌帶在脊椎的全長中都無間斷,但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后縱韌帶漸漸變窄到第5腰椎和第1骶椎間寬度只等于原來的一半,腰骶部是承受動、靜脈力最大的,故后縱韌帶變窄,造成自然性結構方面的弱點髓核易向后方兩則膨出,從內因上講是椎間盤本身退行性變化和椎間盤有發育上的缺陷,或因外傷、勞累、受寒等引起發病。
椎間盤缺乏血液的供給,修復能力較弱,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負重和脊柱運動,椎間盤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擠壓或扭傷,因此容易發炎萎縮,彈性減弱等退行性變化,這就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資料與方法
本法治療腰椎間盤膨出癥共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齡28~59歲,椎間盤3~4膨出者8例,4~5膨出者42例,1~5膨出者5例,節段膨出者10例。全組病例均有腰痛病史,患者經CT確診,病程5天~17個月。本組單純腰痛3例,腰痛伴單側下肢放射性疼痛42例,伴雙側下肢放射性疼痛42例,伴雙側下肢放射性疼痛4例,單側臀部下肢疼痛3例,腰及單側臀部疼痛7例,腰及雙側臀部疼痛6例。查體:腰活動受限62例,腰臀部65例,加強實驗陽性62例。
治療方法:在麻醉師協同下,患者取側臥位,彎腰抱膝,在無菌操作下,選病變上一腰椎棘突間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將2%利多卡因20ml及痛息通40mg緩慢注入硬膜外腔。注入后5分鐘,測患者生命體征正常,把患者送入按摩牽引床上,令患者平臥,按操作方法進行按摩牽引30分鐘,7天為1個療程,一般1~2個療程及愈。重者3個療程。
療效標準:①痊愈:腰腿痛消失,體征陰性,活動自如。②顯效:腰腿痛大部分消失,體征陰性,活動自如,參加勞動。③好轉:腰腿疼痛減輕,仍有部分陽性體征,可從事輕度工作。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改變,活動不能自如。
結 果
療效評定結果:病愈38例,顯效21例,好轉4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9%,無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適應證:適應于各型腰椎間盤膨出癥及伴有椎管狹窄、梨狀肌綜合征以及坐骨神經痛。
禁忌證:①全身發熱。②注射部位有感染者。③活動性結核,潰瘍癲癇及精神病。④全身膿性感染。⑤各型心臟病。⑥高血壓、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者。⑦婦女妊娠及月經期。⑧過敏體質者。
討 論
一般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而外傷是發病的重要誘因。①腰椎間盤的生理性退變因素:正常的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組織易產生退變,這種退變即老化的過程。一般認為人在20歲以后,椎間盤即開始退變,髓核的含水量逐漸減少,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之減退。其中纖維環、軟骨終板、髓核均產生病理性退變。②外傷因素:當椎間盤有了生理性退變或纖維環有了裂隙時,外傷是引起纖維環破裂的主要誘因。若腰椎間盤突然受到擠壓或扭曲,造成髓核壓力增高,可使髓核從纖維環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內。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理期與分型:①突出前期:此期髓核因退變和損傷可變成碎塊狀物,或呈瘢痕樣結締組織,變性的纖維環可變薄變軟而產生裂隙。②突出期:當椎間盤承受壓力增加時,退變髓核可從纖維環薄弱處或破裂處突出。③突出晚期:椎間盤突出物纖維化或鈣化。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皺縮,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硬化,形成骨贅。神經根損害,長期壓迫可導致神經根發生粘連、變性和萎縮。黃韌帶肥厚,為繼發性病變,可導致椎管狹窄。椎間關節退變與增生,因椎間隙變窄,椎間關節代償性負荷增大,可發生關節炎、增生等改變,可發生獲得性椎管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