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歷史片段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視頻資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B-0039-01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提到,歷史教學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化教學方式,要引導初中生在課堂上進行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形式,學習效率的高低與學習內容具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材呈現的歷史內容具有靜態性與單一性的特點,因此,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研究性學習的興趣,而視頻資源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適時穿插一些視頻資源能夠有效地調動初中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的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一、借助視頻資源,點燃研究性學習熱情
每個人都有對歷史的興趣,但是在歷史課堂上,我們看到另外一種場景,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昏昏欲睡。從老師的角度看,是學生不努力學習,不認真聽講,從學生角度看,是課堂沒有趣味,自然提不起興趣。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視頻導入點燃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時,我在導入階段給學生播放《大刀王五》的視頻片段,以生動、感性、直觀的歷史劇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題,產生研究性學習的動力。在視頻中,各種政治力量、社會力量的交織,還原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把有限的教材知識進行了拓展,僵化、枯燥的歷史教材生動化、豐富化。
歷史教學素材應該具有豐富性,在教學導入過程中,趣味性、生動化的導入材料需要教師進行挖掘,而視頻資源是一種有效的形式,是調動初中生歷史研究性學習熱情的一劑良方。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導入環節,視頻資源的穿插運用要為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熱情服務,選擇的視頻資源在緊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要“短而小”,不能過多占用他們接下來研究性學習的時間。
二、借助視頻資源,優化研究性學習過程
問題是研究的基礎,缺乏問題就缺乏研究的動力。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初中生對歷史問題的研討過程,強調的是這個過程中他們思辨能力的產生與發展。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借助視頻資源引出研究問題,這樣才能優化他們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秦王掃六合》時,我給學生播放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加強中央集權的視頻,結合這段視頻,我引導學生針對秦始皇在我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歷史學界和民間對這一人物褒貶不一的爭論展開辯論賽。正方,千古一帝秦始皇,功在千秋;反方,一代暴君,罪惡滔天。同學們分成兩大組,分工合作,課前做好資料收集、準備工作。在辯論賽上,雙方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辯論中秦始皇的形象凸顯。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秦始皇進行總評,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構建,也是能力的提高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借助視頻資源,拓展研究性學習空間
實施新課程以來,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特別強調引導初中生進行拓展性學習,提高初中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也主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初中生走出歷史課堂,讓他們在課后能夠進行更為有效的歷史學習。確實如此,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光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也不利于初中生進行拓展性學習。
例如,在給學生教學《第二次》時,當初中生通過自主學習對第二次的主要經過及給中國造成的影響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在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把《林則徐》和《》兩部電影中的部分片段給學生播放。因為在教材中對第二次的介紹與呈現是以線性形式進行的,缺乏了深入性,而這兩部電影是對第二次的形象化反映,具有放大歷史背景的效果。當把這兩部電影片段給學生播放以后,筆者提出這樣的問題:“在中國實施了哪一些禁煙運動?對林則徐大人你是如何評價的?”這樣,初中生就能在這兩部電影片段的引導下,對第二次進行研究性學習。
可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在結課環節為初中生適當地穿插視頻資源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就能為他們拓展歷史學習的時空,從而讓他們的課后研究性學習更有效。
總之,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教材不再是課堂教學中不可逾越的藩籬,知識不再是課堂教學要達到的唯一目的。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進行大膽的教學創新,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高效課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進行一些視頻資源的穿插是十分重要的,通過視頻資源能夠活化歷史教材,能夠點燃初中生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優化初中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拓展初中生研究性學習的空間。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培養
初中歷史新課標指出,初中歷史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初中生年齡較小,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初中歷史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對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初中歷史教學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能夠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述豐富的史實,展現精彩的歷史人物案例,可以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對社會中不良風氣的辨別能力,使學生自覺抵御不良風氣的影響,約束自身的行為習慣,并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
(二)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社會要進步,需要提高社會人員的綜合素質,初中生綜合素質的水平關系到未來社會人員的整體素質。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自覺爭做社會文明的先鋒人員,樹立刻苦學習,奮發進取的生活態度,爭做社會的有用人才。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對教師的要求
(一)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理論水平
初中歷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根據初中歷史的學科特點,閱讀多學科方面的知識,多角度,多學科深挖教材人文思想,適當運用探究式,討論式,問答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并提高自己語言組織能力,力爭展現給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堂。
(二)初中歷史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人文教育
初中歷史教師要有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主動意識,改變只重視學生考試分數,輕視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與人文精神的觀念,多關心那些有網癮,厭學的后進學生,關注他們的精神成長,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多與他們探討著名的歷史人物成長的經歷,引導他們樹立信心,使教學內容和教學知識上升到精神層面。
三、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策略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深入領略歷史人文風采
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大部分課堂,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極大的突破教材的局限,通過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多元展示,生動直觀的展現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通過一些影視片段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多媒體多元展示下,也是對多元人文精神的生動感知體驗。例如,教師在講述某個著名歷史人物時,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在講到玄奘西游這一節,介紹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譯家,玄奘冒著生命危險,走了2萬多公里,歷經4年時間,終于到達了那爛陀寺。他在印度游學17年,帶回了梵文佛經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贊賞和推崇。可以向學生們播放黃曉明主演的《大唐玄奘》,讓學生們的通過影片了解他的精神和他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
(二)構建人文教學環境
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必須構建人文教學環境,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幫助學生積累人文知R,經常舉辦針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辯論比賽,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名勝古跡,組織學生觀看歷史題材的電影,在校園走廊粘貼歷史名人畫像和他們的事跡,通過校刊校報,櫥窗板報,校園廣播等媒介,宣傳歷史人物故事,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他們的思想,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健康的人格,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落實到位。
(三)深挖教材中人文教育思想
1.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比如,講到遣唐使與鑒真東渡日本,日本根據唐朝制度改革自己的政治制度,根據漢字創造了日本文字,目前日本文化生活中服飾,飲食文化都受到了漢文化的巨大影響,進而講述包括東亞,東南亞甚至中亞國家,在歷史上都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引導學生產生對祖國悠久的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2.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根據初中歷史有關東海和南海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合如今東海問題,,,講述這些事件產生的歷史,以及他們為什么屬于我們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愛國精神。
3.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多用歷史教材中的著名人物激勵他們,比如,蔡倫,改進造紙術,賈思勰著《齊民要術》,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等,這些閃耀的歷史人物都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俗話說:“人無志而不立.”一個人假若沒有遠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王陽明先生也說:“誠以學不立志,如植木無根,生意將無從發端矣.自古及今,有志而無成者則有之,未有無志而能有成者也.”激發學生們特別是那些沉迷網絡,厭學的學生向歷史名人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習慣。
總之,初中歷史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學科,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教學理論水平,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學策略上,多使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理解和記憶,構建人文教學環境,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落實到位,深挖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內涵,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薛文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探析[J].新課程學習(上),2014(02).
[2]趙曙梅.試析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2).
[3]顧春燕.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探析[J].學苑教育,2015(24).
[4]于曉麗.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情境 有效創設
一、引言
就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來看,老師大多是照本宣科,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到了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學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創設教學情境有著重大意義。
二、初中歷史教學情境創設的作用
初中歷史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情境對歷史教學質量有著重大影響。教學情境就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對于學生來講,教學情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學習的積極性。就歷史這門學科而言,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情境中去,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初中歷史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
(一)歷史圖片的運用
在人類的生存、發展活動中,圖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記錄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折射出人類的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體現了人類的認知水平和發展能力。圖片所儲存的大量歷史信息,將歷史的片段連接起來,組合成為人類歷史較為完整的畫面。圖片與文字一樣,完成了對歷史的記載和傳承,形成了人類對歷史的基本印象,留下了歷史現象的全部或者局部痕跡。可以說,圖片記錄了歷史,圖片說明了歷史,圖片演繹了歷史,圖片也證明了歷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歷史圖片,可以展現豐富、生動的歷史場景,再配上文字的敘述,可以更好地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二)問題情境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載體,可以更好地進行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課時,我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三國有哪些名人嗎?”同學們紛紛給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有說諸葛亮的、有說劉備的、有說張飛的、有說曹操的……我接著問:“草船借箭是誰向誰借的箭?”……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角色的轉換
長期以來,我國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是主體,直接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方式不僅造成了課堂氛圍的沉悶,同時也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就必須積極地轉換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要圍繞學生來創設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歷史情境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當前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就我國初中歷史教學而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對書本知識進行簡單的介紹,沒有深層次地挖掘歷史,沒有結合教材上的歷史照片來重現歷史場景,教學效率不高。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再現歷史場景,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集聲音、文字、語言、動畫等于一體,能夠緩解學生視覺疲勞,活躍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印象。例如,在學習《的烽煙》這一課時,我將這一課的課件制成PPT,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的視頻片段,通過這種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五)故事化的情境
初中歷史知識大都比較具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創設故事化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方便學生學習,加深印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講述一個有情節的故事,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置身于故事情節中,去體驗故事情境中的角色,進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迫使他們去主動探究、去解決問題。創設故事化的情境,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四、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朱建國.初中歷史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