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土地規劃技術規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土地規劃;信息化管理;GIS;國內外比較;發展趨勢
Progress and Tren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Land Use Planning*
SHEN Ming
Guangdo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Abstract: I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lanning is a necessary wa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use in land resources. In recent decades, GIS, DSS and other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been applied gradually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T progress of land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 analyzes features in theoretical method, system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in China and the tren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I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rends
一、引言
規劃是城市建設各項工作的龍頭,土地規劃是其核心工作內容。土地規劃是對一定區域土地的未來用途的計劃和安排。從管理的角度,土地規劃可以分成規劃編制和規劃實施兩部分。土地規劃具有強烈的空間特征,和地理信息有著天然的聯系。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GIS是土地規劃信息管理的基礎與平臺。土地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其管理信息系統屬于GIS的分支領域,三者關系如下圖1所示。
圖1地理信息系統、城市建設管理系統、土地規劃管理系統三者關系
加強土地規劃管理,可以從源頭上促進城市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因此其理論與應用研究歷來受到各國重視。
二、國際相關研究及特點
自全球信息化浪潮以來,世界各國重視應用GIS、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GPS)、決策支持系統(DSS)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向社會提供空間信息服務。在以西方學術界為代表的國際研究中,土地規劃較多納入城市規劃的范疇,并與土地管理、資源利用、城市建設等領域有緊密聯系。土地管理系統已從側重于地籍記錄的數據處理系統轉向側重于支持規劃決策的智能用戶系統。目前,發達國家大多數城市已建設基于Internet,集成RS、DSS等新技術的GIS綜合管理系統,這些系統成為許多機構必備的工作系統,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
在理論方法方面,西方學界提出了規劃支持系統(Planning Support System,簡稱PSS)理論并開展了相關研究。土地規劃支持系統是其中一個重要領域,在當前國外戰略性規劃研究中得到了初步嘗試。PSS支持多方參與規劃的模式,可以為代表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價值觀參與規劃各方(決策者、專業規劃師、普通公眾)提供一個互動、溝通、交流的平臺,提高規劃過程的可參與性,適用于規劃編制管理[2]。
在系統應用方面,GIS、DSS、RS等技術主要在規劃編制、決策支持、環境和社會問題模擬等環節采用,應用領域包括土地植被和土地利用、景觀保護、土地使用管理、區域與城市規劃、綜合管線管理等。土地管理系統以空間數據作為核心,不僅提高了土地登記的準確性和精度,而且為制作土地交易、資產評估、征收稅款等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發展空間。很多政府規劃管理部門已經實現了操作行為的計算機化,正逐步使用完全集成的GIS進行資源勘查、現狀分析、規劃模擬、方案擬訂、方案選擇、規劃實施、規劃評估、監測與反饋等,加強規劃的實施管理。
在技術規范方面,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地理信息的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極為重視。ISO于1994年成立地理信息標準化委員會(ISO/TC211)。同年,美國總統令,要求全國執行地理空間數據交換標準(SDTS)和元數據標準。近幾年成立的開放地理信息系統聯盟(OGC),致力于研究推出地理空間數據互操作規范,使不同的GIS和空間數據庫管理系統之間達到在線實時共享與互操作空間對象的要求。
三、國內研究最新成果
中國的GIS與規劃信息化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90年代以來,隨著“數字國土工程”與“數字城市工程”陸續啟動建設,城市建設、土地規劃等部門與技術團隊合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建立了城市建設、區域規劃、土地利用等管理信息系統[3]。
在系統應用方面,管理系統已由檔案管理導向、日常辦公導向發展為以“辦公―決策―服務”為導向的綜合、多層次信息系統。根據管理業務范圍,可大致將些系統劃分為綜合性城市建設管理系統和房地產建設、交通建設管理、綜合管網建設、土地規劃管理等專項業務系統[4]。
在技術規范方面,國家于1997年成立了全國地理信息系統標準化委員會,先后制定基礎地理信息編碼標準、地球空間數據轉換標準等國家級標準。城鄉建設、國土資源等行業部門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地理空間信息的行業標準與規范,初步形成信息化標準體系。
在數據基礎方面,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城鎮地籍調查基本完成,技術路線較成熟規范,成果較豐富完整,數據現勢性強,為城市建設、土地規劃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數據基礎。
四、我國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
1、面臨問題
較之發達國家,我國規劃管理研究與應用水平仍相對滯后,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在理論方法上,適合我國體制和機制的土地規劃支持系統需要在理論、方法上開展研究;在系統應用上,主流信息技術整合、多源數據整合相對薄弱,需要融合更多最新的專業技術和系統工程方法、集成方法;在技術規范方面,土地信息化標準體系尚不健全,各個部門及行業之間的標準互相獨立甚至存在矛盾,造成數據難以共享,需要更高層次的技術標準進行規范與協調[5,6]。
此外,采用統一標準可能需要更改內部程序,變革實施將致昂貴花費,而且工作對部門沒有直接利益。另外文化和法律上的異議也會妨礙數據的,如軍事部門可能會限制對一些測量和繪圖數據的訪問。
2、解決思路
土地規劃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試點先行、統一標準、全面規劃”戰略,根據當前規劃管理的現狀和信息化水平,以最新的地籍、地形數據為基礎,以規劃流程為主線,滿足規劃編制、成果管理、輔助決策等管理需求,適應信息社會發展趨勢。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任務是:以省、市、縣、鄉四級規劃信息的管理為核心,以規劃的實施管理為主導,構建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落實的省、市、縣三級規劃數據庫和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重點開展省級管理系統和縣級數據庫建設。規劃管理信息化的建設框架見圖2。
圖2土地規劃管理信息化框架
在具體技術上,進一步擴展GIS集成,尤其是與PSS的集成,從數據集成、應用集成和平臺集成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地理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的集成、多源空間數據的集成、基于空間元數據的集成、GIS與應用模型集成、GIS與知識規則庫集成、GIS與超媒體的集成、GIS應用平臺集成等多項技術。
五、前景展望
1、系統支持下的實施管理、評估修改和綜合監管
我國規劃修改是下級報上級批準,規定“凡涉及改變土地利用方向、規模、重大布局等原則性修改,必須報原批準機關批準”,但未對修改幅度進行限制。隨著信息系統的實現,數據精度顯著提高。傳統的規劃管理和用地管理模式已難適應規劃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是否符合規劃、是否滿足規劃修改條件,亟需確定合理的數據內容、數據質量與數據精度等一系列技術規范。規劃修改既要考慮規劃的彈性,有利于依法定程序進行修改,又要盡量避免隨意改變規劃內容而損害國家或地方的長遠利益。明確限定規劃修改的程序、范圍和幅度,有利于維護規劃的相對穩定性,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結合調查技術、遙感技術,系統可以用來監測土地利用的變化。隨著現狀調查、遙感影像、土地規劃等三個數據庫的完善,系統可以此為基礎建立綜合監管體系,今后將廣泛應用現狀調查圖、遙感影像圖及其它專題圖疊加在土地規劃圖上,可檢查土地開發是否按照批準的規劃進行。
2、以WebGIS的公眾參與
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相結合,是近幾年的新發展,它對土地規劃會有很大影響。將圖像、視頻、遙感影像、航空照片、聲音等多種媒體和GIS結合起來,可幫助規劃人員和決策者更全面地了解所面臨的問題[7]。互聯網對設計思想在專業人員之間的即時溝通有所幫助,也便于向公眾傳播,提高規劃過程的公眾參與程度。在將來,公眾可以在辦公室或住宅里通過互聯網隨時查看規劃的具體內容。借助互聯網絡,可以開發出基于多媒體的協作式規劃系統,便于公眾參與規劃的GIS,并有可能影響到公眾參與規劃的模式和規劃管理的體制。
(*本文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村鎮空間規劃與土地利用關鍵技術研究” 的部分成果,課題編號為2006BAJ95A10。)
參考文獻:
[1] Paul A. Longley,Michael F. Goodchild: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Volume 2,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John Wiley & Sons,Inc,1999.
[2] 葉嘉安,宋小冬. 地理信息與規劃支持系統[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 陳述彭,魯學軍. 地理信息系統導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4] 張新長,曾廣鴻. 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導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5] 龍瀛. 規劃支持系統[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6] 龔健雅,杜道生. 當代地理信息技術[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7] 宋小冬,鈕心毅. 城市規劃中GIS應用歷程與趨勢[J]. 城市規劃,2010,34(10).
【關鍵詞】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村鎮規劃;協調
近年來我國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成績斐然,同時很多問題也在發展的過程中顯現出來。土地資源匱乏是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社會諸多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土里的利用。因此怎樣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土地資源匱乏問題,提高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利用效率成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中的重要課題。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是促進經濟涉水統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相關部門應當促進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協調,為土里使用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差異性分析
第一,具有不同的規劃時間尺度和空間范圍。局域性規劃是村鎮規劃的空間范圍,全面性規劃是鄉級規劃的范圍。二十年是村鎮規劃的實踐期限,而鄉級規劃的時間期限多為十年到十五年。第二,兩者具有不同的內容重點。建設用地的布局和分類的綜合統籌是村鎮規劃的重點,生產設施用地規劃、公共設施用地規劃、居住用地規劃是其主要內容。用地布局的總體安排和控制以及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是鄉級土地規劃的重點,城鎮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基本農田的調整和布局等是其主要內容。第三,具有不同的規劃用地分類。規劃用途是鄉級土地的分類標準,而村級的分類標準是土地使用性質,各自的種類數也不同[1]。
二、鄉級土地規劃的村鎮土地規劃的矛盾因素分析
(一)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對村鎮規模的確定存在沖突
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土地利用規劃的村鎮規模確定矛盾包括:對建設用地的數量進行限制;對可占用更低的數量和位置進行限制。我國城鄉規劃法規定由縣級以上政府在鎮總體規劃中對鎮的建設標準、發展規模等進行確定。但土地管理法卻規定逐級分解和用地指標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依據。進而使得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對建設用地指標無法達成一致[2]。
(二)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編制結構協作力度不夠
目前,城鄉建設部門是村鎮規劃的責任主體,土地管理部門是鄉級土地規劃的責任主體。兩個編制主體級別相同,但卻具有不同的監督指導單位,并在各自的體系內完成規劃編制工作。雖然兩個規劃編制主體實行了規劃成果互檢和資料共享,但兩者的溝通仍然不夠,常常出現一個編制主體根據另一個編制主體的規劃成果進行套核的現象。
(三)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規劃技術規程存在差異
由不同的規劃主體負責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必然會導致制圖規范和編制規程上的不同。主要包括:第一,人口統計口徑不同。《鎮規劃標準》是村鎮規劃人口預測的依據,流動人口、通勤人口、常住人口是其人口組成的部分。而流動人口在鄉鎮規劃人口預測中被排除。鎮區用地面積應人口規模內涵不同而產生不同。同時控制性人均指標也因為人口統計基數不一致而難以銜接。第二,用地分類和范圍統計標準不一致。行政區劃為范圍是現行土地利用規劃統計用地數據的依據,規劃區是村鎮規劃各類用地的統計范圍。兩項規劃具備不同的統計范圍,使得同種地類具備不同的數量。另外,不同的分類體系也是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中的重要問題,使得各種地類的認定難以一致。第三,具有不同的規劃期限。由于村鎮規劃期限為二十年,而鄉級規劃為十五年,不一致的規劃期限必然導致規劃內容的不協調和不可比。
三、協調鄉級土地規劃和村鎮土地規劃的途徑
(一)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土地利用規劃進行統籌
從整體利益出發、帶有控制性是鄉級土地規劃的特點,因規劃結果和規劃特征帶有指令性,使得規劃內容無法充分考慮局部利益,進而為規劃的實施設置了障礙。而深入的分析地區的實際情況是進行村鎮土規劃的基礎,相對于鄉級規劃更加貼切實際,有利于規劃的具體落實。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矛盾也由此產生,具備發展和保護兩個不同目的使得兩者在實施中被對方牽制。因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是從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區域糧食安全的角度進行的,因此村鎮規劃服從于鄉級土地規劃的控制和指導是毋庸置疑的,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范圍是村鎮規劃確定用地規劃的依據。
(二)加強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編制主體的協作
現階段兩個相對獨立的同級部門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進行編制,兩項規劃無法協調的重要原因在于兩個編制主體缺乏有效溝通。對土地管理部門和城鄉建設部門進行合并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例如在我國深圳建立了規劃與土地資源管理局,對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進行統一編制,并獲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不同規劃編制主體合并較為困難,現階段較為可行的辦法是加強不同編制主體間的溝通,強化兩個的協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兩方編制主體在修訂或者編制規劃前,要對規劃成果和規劃現狀的資料進行溝通,資料應體現為圖件和文字兩種形式。第二,在編制規劃過程中,兩方編制主體應當安排人員參與對方的具體編制工作,并解釋規劃思想和提供的資料。第三,對草案的審查應由雙方的技術人員和領導共同進行,逐個核對控制性和原則性的內容,修正兩項規劃沖突的地方。
(三)對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不協調的根源在于具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和編制規程,因此為降低兩項規劃的沖入必須尋找新方法。具體包括:第一,統一基礎數據。第二,選擇預測模型預測人口時,應當在充分考慮地區情況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多種預測模型,使預測的準確性得到有效提高。第三,協調兩項規劃的難點在于用地的分類,用地標準、分類標準、統計范圍不一致是其主要體現。應當以兩項規劃使用的標準為基礎,對兩者同時使用的新標準進行制定。而用地標準則應當依據村鎮發展的現實情況具體確定[3]。
四、對《武漢市江夏區鄭店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研究
鄭店位于江夏區西部,總面積為12093.7公頃,占武漢市總體面積的1.67%。鄭店現轄23各行政村,1個社區,230個村民小組。2005年常住問口為4.8萬人,城鎮人口有0.9萬。鄭店2005年規劃數據如圖1所示。
為了實現兩規的統一管理,鄭店采用了土地規劃用地分類作為鄭店總體規劃的原則,兩規對接情況如圖2所示。通過鄭店對兩規的協調,實現了對土地的 有效利用。
結語:
現實中,我們應當從保護和發展相互統一的原則出發,依據規劃要求,有效解決兩項規劃中的用地問題。使規劃目標、各類用地邊界、數據口徑等在兩項規劃中實現統一,進而實現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的協調。
參考文獻:
[1]鄶艷麗,劉海燕. 我國村鎮規劃編制現狀、存在問題及完善措施探討[J]. 規劃師,2010,(09):69-74.
關鍵詞:土地規劃;村鎮規劃;現狀圖
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和規范健康發展,必須以科學的規劃為先導和基礎。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總體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各地有關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方針,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發展水平、現狀特點,突出發展生產,統籌兼顧,分類指導,綜合部署,逐步完善新農村規劃的有關內容,建立健全覆蓋農村的規劃體系,科學制訂新農村建設規劃,已成為當前各級規劃與管理部門面臨的核心工作之一。
新農村建設規劃是在現狀圖的基礎上進行的。底圖的內容對于規劃圖的完備性、對比性具有重要影響。以現狀圖作為規劃底圖,既可以為各種規劃內容在圖上轉繪提供控制基礎,又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規劃內容與現狀之間的相互聯系,能直觀地看出何時、何地將進行何種建設,使規劃的實施更具可操作性。要測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所用現狀底圖,為科學規劃提供保障和依據,首先要分析和理清規劃的內涵、底圖規范等問題。本文以新農村建設規劃體系中的土地規劃和村鎮規劃(簡稱“兩規”)為例,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綜合論述。
1 兩規的內涵及聯系
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作為新農村建設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引起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土地,使用土地不能沒有土地利用規劃,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先行進行土地規劃;另一方面,通過村鎮規劃,可以合理制定村鎮布局體系,有效控制農村人均建設用地規模以更好地節約、集約用地,完善村鎮基礎設施,積極促進村鎮經濟和其他的建設合理發展。
1.1 鄉鎮土地規劃
土地規劃,又稱土地利用規劃,是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組織利用和經營管理的一項綜合性技術經濟措施。按照我國現行行政區劃體制又可將土地利用規劃相應地分為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地級市)、縣(縣級市)、鄉(鎮)等五級[1]。針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需要,要在做好縣級以上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和做好鄉(鎮)土地利用規劃。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是根據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和本鄉(鎮)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綜合研究和確定土地利用的目標、發展方向,統籌安排田、水、路、林、村各類用地,協調各業用地矛盾,重點安排好耕地和基本農田、村鎮建設用地、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用地及其他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用地,劃定土地用途區,合理安排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定實施規劃的措施。
依據規劃對象的層次和工作深度,通常可將鄉鎮土地利用規劃進一步劃分為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鄉鎮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和鄉鎮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總體規劃是對鄉鎮區域內的土地利用在總體上的宏觀控制和戰略安排,具有綜合性、長期性、區域性和指導性。土地利用詳細規劃是在總體規劃的控制和指導下,詳細規定各類用地的各項控制指標和規劃管理要求,或直接對某一地段、某一土地單位使用的土地作出具體安排和規劃設計。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也是在土地總體規劃的框架控制下,針對土地開發、利用、整治、保護的某一專門問題或某一產業部門的土地利用問題而進行的規劃設計。
1.2 村鎮規劃
村鎮規劃,是為確定村鎮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協調村鎮布局和各項建設而制定的綜合布署和具體安排。由于我國村鎮一般包括村莊(基層村、中心村)和集鎮(一般鎮、中心鎮),因此,在規劃體系上,村鎮規劃通常可相應地區分為村鎮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2]。
村鎮總體規劃是對鄉鎮域范圍內村鎮體系及重要建設項目的整體布署,其中村鎮體系規劃具有“準區域規劃”性質。村鎮建設規劃以村鎮總體規劃為依據,確定鎮區或村莊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預測人口和用地規模、結構,進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項基礎設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設的時間順序,并具體落實近期建設項目。村鎮建設規劃是在村鎮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對鎮區或村莊建設進行的具體安排,分為鎮區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
兩規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一方面,二規分屬于兩種規劃體系,在規劃的指導思想、主體目標、規劃期限、統計方式、管理機構和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一致;另一方面,兩大規劃的編制都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為依據,都以土地合理利用布局為核心,規劃成果都落實在“地”上,用“圖”加以表示,但在用地方式、分類標準、評價系統上又不盡一致。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兩規之間脫節甚至矛盾沖突的現象比較普遍,迫切需要統一認識、使二者互相協調、有機銜接、彼此制約和互為補充[3,4]。
2 兩規底圖規范及要求
為規范規劃的編制工作、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提高規劃的質量、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規范性文件,其中對兩規現狀圖的要素構成、成圖比例尺等內容提出了基本要求,現概括如下:
2.1 鄉鎮土地規劃底圖規范及要求
鄉鎮土地利用現狀底圖,要求既能反映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又能顯示出項目區地形地貌,以滿足土地利用項目規劃設計之需要,符合空間直觀性、可量測性、概略一覽性等基本要求。
根據國土資源部頒發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5],鄉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主要由以下三類要素構成:
(1)基礎地理要素:包括行政界線、政府駐地、高程特征點、等高線與等深線、其他重要地物等。其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專業要素轉繪的骨架;二是指示專業要素與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2)專題要素:包括土地現狀用途、大型工礦企業等的范圍和名稱、鄉域及周邊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干道、民用機場、重要港口碼頭、重要水利設施等。
(3)整飾要素:主要包括注記、圖名、圖例、比例尺、方位坐標、編圖說明、拼接合圖表等。其作用是使整幅圖要素完備、說明清楚、圖示清晰,讓人一目了然。
目前,各地鄉鎮土地利用規劃中一般采用1:10000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圖作為規劃底圖。事實上,這種比例尺的現狀圖很難準確、清晰、客觀地反映出地塊的實際變化和規劃情況,達不到按圖審批用地、畫出用地紅線的要求,僅為示意圖,在規劃的實施中較難操作[6]。因此,有必要重新規定鄉鎮土地規劃圖底圖的比例尺大小。
為了能在圖上把實際變更的最小面積清晰地表示出來,在個別地方已經出現了1:1000和1:2000兩種比例尺的工作底圖。與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圖相比,1:1000比例尺的圖件雖然圖面更詳細,但同時圖面荷載量也大大提高,而且變更修改也更頻繁。這不僅使測量工作量大大加重,而且也使財力、物力的負擔加重,并影響成圖時間。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不適宜在我國各鄉鎮推廣。況且就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圖件編制的要求和作用而言,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圖荷載的詳細程度已完全足夠。因此,我們建議以1:2000作為鄉鎮土地利用底圖的首選比例尺。
2.2 村鎮規劃底圖規范及要求
為規范村鎮規劃編制工作,建設部于2000年了《村鎮規劃編制辦法(試行)》[2],該辦法在種類、要素構成、比例尺等方面定義和規定了村鎮規劃現狀圖的內涵以及有關的繪制技術要求。村鎮現狀圖是用圖的形式表示規劃范圍內村鎮建設的現狀,分為鄉(鎮)域現狀圖、鎮區現狀圖、村莊現狀圖等三種基本類型:
(1)鄉(鎮)域現狀圖:主要包括鄉(鎮)域行政轄區內農業、水利設施、工礦生產基地、倉儲、河湖水系、綠化等土地利用和分布情況;行政區劃,各居民點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圍和人口規模;道路交通組織、給排水、電力電訊等基礎設施的管線、走向,以及客貨車站、碼頭、水源、水廠、變電所、郵政所等的位置;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規模及其服務范圍;防洪設施、環保設施的現狀情況;以及其他需要在現狀圖表示的內容。
(2)鎮區現狀圖:主要包括行政區和建成區界線,各類建設用地的規模和布局;各類建筑的分布和質量分析;道路走向、寬度,對外交通以及客貨站、碼頭等的位置;水廠、給排水系統、水源地位置及保護范圍;電力、電訊及其他基礎設施;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和規模;固體廢棄物、污水處理設施的位置、占地范圍;其他對建筑規劃有影響的,需要在圖紙上表示的內容。
(3)村莊現狀圖:可參考鎮區現狀圖所應包含的內容,適當簡化。鄉鎮域現狀圖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00,根據規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間選擇;鎮區現狀圖的比例尺一般為1:2000,根據規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間選擇;村莊現狀圖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0,根據規模大小可在1:500~1:2000之間選擇。
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形成統一的規劃現狀圖精度標準。因此,在測制各種規劃現狀圖的實踐中,各地要以能滿足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為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和經濟能力,參考已有相關國家測量技術規范(如《工程測量規范》、《城市測量規范》等),靈活設置和規定各種比例尺現狀圖的精度指標[7,8]。
3 結束語
土地規劃和村鎮規劃是統籌新農村建設發展的主要藍圖,而現狀圖是編制這張藍圖的底圖。沒有現狀圖作為底圖,規劃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快速測制形成高質量的規劃現狀圖,積極發揮測繪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保障服務作用,本文嘗試論述了規劃現狀圖測制的若干問題。當然,這些內容只是初步的和描述性的,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對相關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歐名豪.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5):41-44.
[2]建設部.村鎮規劃編制辦法(試行)[S],2000.
[3]張明鋒,魯成樹,費羅成,呂軍.土地利用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協調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24(6):517-519.
[4]梁湖清,沈正平,沈山.村鎮規劃與土地規劃的比較及協調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67-70.
[5]國土資源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S].2009.
[6]歐海若,吳次芳,高宏偉.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編制的底圖規范和成圖方法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28(2):45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