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網絡安全的研究背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大數據;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6-0093-02
一、 引言
近年來,“大數據”(big data)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大數據與網絡相輔相成,一方面,網絡的發展為大數據帶來了更多數據、信息與資源;另一方面,大數據的發展為網絡提供了更多支撐、服務與應用。大數據是網絡的基礎,這意味著大數據更多來源于網絡,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保障網絡安全,使得大數據的利用合法、安全,必將成為高難度的世界課題。
目前,大學生依賴網絡程度越來越高,無論是學習、娛樂或是購物等方面,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5年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6.2個小時,相當于每天上網3.75小時,[1]其中學生群體、特別是大學生成為貢獻上網時長的主力軍。如果不能很好地對網絡環境進行改善,增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可能會造成大學生經濟財產損失,個人信息泄露等損害;同時,也對高校管理造成風險。
二、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現狀調查
(一)調查對象、內容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中國民航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四所高校共480名在校大學生,內容為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高校間開展的網絡安全意識程度,方法為網上問卷和實地考察。調查問卷采取選擇題的形式,共計十二題,分別調查了大學生上網情況、自身網絡安全意識及學校網絡安全教育情況。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上網情況
調查顯示有24%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長在2小時以下,36%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長為2-5小時,40%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長為5小時以上,若以2015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為基準,那么在校大學生有一半以上超過了每日上網的平均時間,說明在當代大數據背景下,隨著智能手機以及其他網絡通訊設備的普及,可以很便捷地使用網絡,大量的上網時長可能加大網絡安全方面的隱患,還造成網絡成癮等一系列問題。調查學生上網的主要內容,購物、游戲、學習、通訊這四類占據學生上網內容的主流,其中網絡購物與大學生的財產信息安全直接掛鉤,通訊則與用戶自身的個人隱私息息相關。
2.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情況
調查“大學生是否有意識地去了解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問題時,結果為大學生有20%“經常”、28%“偶爾”、42%“很少”、10%“沒有”去有意識地了解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這表明大學生每日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卻忽視網絡安全,這是大學生易遭受網絡陷阱、受到網絡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看到一些未證實的有關社會敏感問題時會怎么做”調查的是當學生遇到社會輿論的導向時做出的反應,調查數據為38%的學生“不理睬,直接跳過”,58%的學生“了解后,不管”,4%的學生“轉載并評論”,未經證實的社會敏感問題和不良信息有潛在的網絡安全問題,大部分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不強,不能給出自己的判斷,更不能依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做出回應,總體缺乏判斷能力。調查學生在遇到諸如網絡病毒、垃圾郵件之后的反應以及平時使用網絡的習慣,數據顯示大學生整體擁有基本的網絡安全常識,例如有害郵件需刪除,病毒用殺毒軟件查殺等等。統計大學生遭受過的網絡安全問題,數據顯示多數學生曾遭受過有害郵件和病毒攻擊,占總人數比例的90%和71%,沒有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范措施很難徹底杜絕垃圾郵件和病毒攻擊。遭受過財物被盜(4%)和信息被盜(15%)的學生較少,能夠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網絡個人信息和財產的保護擁有最基本的認識,但經驗不足。調查“大學生受到的具體侵權行為”,每種侵權行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其中受到垃圾信息(94%)、騷擾(61%)和盜號(54%)的學生最多,這幾類侵害行為的成因多為學生因網絡安全意識不強,自我保護能力差造成的,產生的后果輕者頻繁收到垃圾信息,擾亂個人網絡環境,重者被竊取個人隱私,造成人身和財產的雙重侵害。
3.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情況
統計了四所高校的網絡安全教育情況,依據調查的數據顯示,理工大學的網絡安全教育情況較好,有47%的學生接受過較為全面的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教育范圍較廣,主要原因與理工大學自身教學環境相關;外院有72%的學生在校期間從未受過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教育的進行并不理想;中國民航大學和南開大學網絡安全教育情況在與另外兩所高校的比較中成中游態勢,總體而言網絡安全教育在整體學生中覆蓋面不廣且不精。
在“大學生在校期間受過哪些形式的網絡安全教育”的調查中,數據顯示,開設講座的形式占據主流,主要原因是開設講座覆蓋面廣,一次可以容納大量學生,專業性強,且對于學生具有一定強制性,但學生愿意接受講座的意向不強,更多人希望通過主題班會、網絡宣傳、自主學習等方式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整體來看現階段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方法較為單調,學生主動性不強,網絡安全教育模式有待提高。
三、大數據背景下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探究
(一)多方面入手,擴大網絡教育范圍
大數據背景下,海量的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眾多問題。這就需要網絡安全教育從多角度入手,全面擴大網絡安全教育范圍,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主要從四個角度進行,包括網絡法治意識教育、網絡道德意識教育、網絡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以及網絡心理健康意識教育四部分。[2](P.94-96)
網絡法治意識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網絡法律意識,大學生應掌握網絡安全法律法規,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利益,不做違反網絡安全法律的行為。
網絡道德意識教育從道德角度入手,要求大學生應具備網絡安全責任心與道德心,在網絡上自己的行為不只同自己有關,還會影響到其他人,一個安全和諧的網絡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網絡安全防范技能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防范能力,使大學生掌握網絡安全基礎知識和防御手段,能運用常用網絡安全工具進行分析和防御。
網絡心理健康意識教育幫助大學生合理、健康地上網,長時間地沉迷網絡有可能會引發網絡成癮和網絡心理障礙等問題,這里需要學校對其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上網心態。
(二)因材施教,實行多層次網絡安全意識教育
對于大學生而言,課堂是獲取知識最多的地方,因此必須重視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在課堂中所起到的作用。數據顯示不同學校、專業、年級的網絡安全意識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各高校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時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對于網絡安全意識較弱的人文社科類學校或專業,可以進行普及式的網絡安全教育,如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必修或選修課、定期舉行全校范圍的網絡安全講解活動等;對于一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要格外重視,對其進行網絡使用的正確引導,以免走向歧途;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網絡自由創業、投資群體,一些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使用網絡開創自己的事業,對于這些已踏入社會但經驗不足的大學生來說,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更加重要,學校對于這些學生應當進行更為系統專業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
(三)根源做起,增強網絡監管體制
安全的網絡環境需要學生和學校共同構建,大學生遇到網絡安全問題并不僅僅靠受到的網絡安全教育就能夠解決,高校須從自身根本開始改變,營造安全的校園網絡環境。目前,不僅是學校,某些國家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加強對網絡使用的監管力度,呼吁全社會重視網絡安全問題。各大高校也應該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公安及工商管理部門、市場管理機構、網絡運營部門等進行積極有效的合作,構建一個完善的網絡安全監管系統,為大學生上網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從而在客觀環境上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3](P.87-88)例如,保障先進的技術設備、采取身份認證技術、封堵、禁止對不良網站進行訪問以凈化網絡環境、詞匯過濾功能、預警功能等等。[4](P.82-84)另外高校還要負責關注校園周邊網絡環境,積極配合其他部門,對學校周邊諸如“黑網吧”等違規網絡營業行為依法進行取締。
(四)高校聯合,提高網絡安全教育互動性
現階段,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滿足于單一的照本宣科講課模式,高校應著眼于采取更多元豐富的網絡安全教育形式來促進學生接受網絡安全教育的互動程度,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提高網絡安全意識的活動中來,譬如課外舉辦網絡安全知識競賽、有關網絡安全主體的辯論賽和班會等等。調查顯示各高校之間的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擁有較大差異,因此可以就此方面將高校聯合起來,成立諸如“網絡安全意識聯合會”的學生組織進行互幫互助,互相學習,比如建立網上論壇、舉辦線上線下活動、開宣講會等,同時還要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這方面可以以諸如開展法律講座、交流法律知識、觀看經典案例的方式進行。這樣做一方面可行性較高,一方面這種由學生自發進行活動比學校施加的教育更深入淺出,學生間所交流的經驗也是提高網絡安全意識重要的一部分,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動性。
四、總結
大數據背景意味著每個人身邊都充斥著海量的數據信息,人們通過網絡的方式與這些龐大的數據進行接觸,如果沒有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自身的人身財產安全將會在大數據背景下岌岌可危。多年來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一直是高校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現階段相比于其他網絡環境較發達國家,我國的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還處于實踐階段,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不可一蹴而就,在進行的過程中必須同時具備完整性、針對性、深入性,使之能夠真正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而并非一朝一夕的泛泛之談。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 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
[2]劉新華,巢傳宣.對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及教育現 狀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1,(14).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網絡安全;病毒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7-0000-01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ultural Background
Research
Zhang Fan,Xie Shilei
(Anyang City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chool,Anyang455000,China)
Abstract:Although computer network to bring great convenience,but the Internet is an open system for the general public,confidentiality of information and system security was not complete,there are many security risks,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is also worsening.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network security is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nterests of the question.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risk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or computer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Network security;Virus
一、網絡安全概述
從本質上來講,網絡安全就是網絡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網絡系統的硬件、軟件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絡服務不中斷。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絡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絡安全所要研究的領域。網絡安全涉及的內容既有技術方面的問題,也有管理方面的問題,兩方面相互補充,缺一不可。
互聯網與生俱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特征使人類所憧憬的信息共享、開放、靈活和快速等需求得到滿足。網絡環境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務創造了理想空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巨大推動力。然而,正是由于互聯網的上述特性,產生了許多安全問題。
二、網絡安全體系的探討
一切網絡功能的實現,都基于相應的網絡服務才能實現,如IIS服務、FTP服務、E-Mail服務等。但這些有著強大功能的服務,在一些有針對性的攻擊面前,也顯得十分脆弱。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攻擊手段。
(一)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攻擊者向系統或網絡發送大量信息,使系統或網絡不能響應。(二)口令攻擊。基于網絡的辦公過程中不免會有利用共享、FTP或網頁形式來傳送一些敏感文件。(三)路由攻擊。攻擊者可通過攻擊路由器,更改路由設置,使得路由器不能正常轉發用戶請求,從而使得用戶無法訪問外網。
現階段為了保證網絡工作順通常用的方法如下:
1.網絡病毒的防范。在網絡環境下,病毒傳播擴散快,僅用單機防病毒產品已經很難徹底清除網絡病毒,必須有適合于局域網的全方位防病毒產品。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產品,針對網絡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擊點設置對應的防病毒軟件,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防病毒系統的配置,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動升級,使網絡免受病毒的侵襲。
2.配置防火墻。利用防火墻,在網絡通訊時執行一種訪問控制尺度,允許防火墻同意訪問的人與數據進入自己的內部網絡,同時將不允許的用戶與數據拒之門外,最大限度地阻止網絡中的黑客來訪問自己的網絡,防止他們隨意更改、移動甚至刪除網絡上的重要信息。
3.采用入侵檢測系統。入侵檢測技術是為保證計算機系統的安全而設計與配置的一種能夠及時發現并報告系統中未授權或異常現象的技術,是一種用于檢測計算機網絡中違反安全策略行為的技術。
4.漏洞掃描系統。尋找一種能查找網絡安全漏洞、評估并提出修改建議的網絡安全掃描工具,利用優化系統配置和打補丁等各種方式最大可能地彌補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隱患。在要求安全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各種黑客工具,對網絡模擬攻擊從而暴露出網絡的漏洞。
三、實例分析
在日常的網絡使用中,人們要面臨一個很大的困惑:就是殺毒軟件用最好的,病毒庫也日日更新,為什么計算機仍然避免不了要被病毒破壞呢?
當我們去仔細分析病毒是如何入侵的,或者病毒是如何在殺毒軟件運行的情況下入侵時,這個因果就慢慢的浮現出來,同時也為更加有效的防范病毒提供了思路。
圖:病毒入侵示意圖
從上面可以看出:傳染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做相應的措施,所有環節的有效性將構成一個縱深的防御體系。反之,任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將使其他的環節面臨很大的壓力,因為很可能將不得不獨自面對病毒木馬的高強度和頻繁的攻擊。有效的方法是:(1)經常更新系統補丁(2)有效的管理病毒木馬傳播途徑
上網、郵件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木馬傳播途徑,主要的方式是靠防火墻做網址過濾,這個措施已經相對常見了。但是對很多單位,對外設的管理往往是放在保密的角度來看,卻沒考慮到,外設既可能將機密泄露出去,也可能將有害的文件給帶進來。像USB的使用、光驅的使用是非常頻繁的,只不過因為看起來不起眼(所謂熟視無睹),所以人們往往忽視對它們的管理,或者以為即使有也不是很主要的原因。這就讓病毒木馬感染有了“穩定”而“持續”的入侵渠道。
殺毒的主體是防病毒木馬軟件,這已經被現在的應用所證明了的。但是,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現在的殺毒軟件構成的體系似乎是肯定在某個情況下要被突破,事實上也是如此。當一個計算機熟悉的人員,并且小心的使用計算機時,如果使用了頂尖的殺毒軟件時,實際上用上很多年也不會有問題。但是在一個網絡中,則由于網絡中的計算機的關聯性和可信任性,總有計算機被突破,網絡也總會面臨危機。另外,還需要引入更多的機制,來及早的發現和管理網絡的病毒感染情況。新的監控分析方法:對進程、注冊表、netstat等運行情況進行分析,用統計和比對的方式來提供對計算機運行情況的了解和掌握。
小結:今天,網絡文化已成為人類現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完整準確地理解計算科學與工程及其社會影響,已成為新時代青年人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蔡立軍.網絡安全技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9
[2]彭新光,吳興興.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5,9
[3]趙永葆.計算機技術網絡安全與應用[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4]韓萍.網絡信息文化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5]胡珊,顧其威.企業電子郵件系統安全性技術研究及實現[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03,1(1):157-160
【 關鍵詞 】 計算機;網絡安全;安全管理;密鑰安全技術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Research
Li Meng
(Information Center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HenanZhengzhou 450004)
【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wide applicatio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afety,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are analyzed the main threat, finally give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omputer networks.
【 Keywords 】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security management; security technology
0 引言
目前無論對于誰,信息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源,而信息技術負責把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導致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被包容在信息當中。如果信息技術受到了破壞,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失誤,會發生什么呢?銀行卡里的錢一下就不見了,郵遞的貨物不知去向,公司的收益無從查詢。無論對誰,這都是極大的威脅,信息和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隨著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網絡安全事件不斷出現,電腦病毒網絡化趨勢愈來愈明顯,垃圾郵件日益猖獗,黑客攻擊呈指數增長,利用互聯網傳播有害信息手段日益翻新。網絡在帶給人們自由開放的同時,也帶來不可忽視的安全風險。網絡信息安全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1 網絡信息安全的內涵
網絡安全從其本質上講就是網絡上的信息安全,指網絡系統硬件、軟件及其系統中數據的安全。網絡信息的傳輸、存儲、處理和使用都要求處于安全狀態。可見,網絡安全至少應包括靜態安全和動態安全兩種。靜態安全是指信息在沒有傳輸和處理的狀態下信息內容的秘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動態安全是指信息在傳輸過程中不被篡改、竊取、遺失和破壞。
2 網絡信息安全的現狀
據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上半年,我國網民數量超過1億,其中寬帶上網人數達到5300萬人,上網計算機數量達到4560萬臺,網民數和寬帶上網人數均位居全球第二。
iResearch艾瑞市場咨詢根據公安部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察局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大陸) 病毒造成的主要危害情況:“瀏覽器配置被修改”是用戶提及率最高的選項,達20.9%,其次病毒造成的影響還表現為“數據受損或丟失”18%,“系統使用受限”16.1%,“密碼被盜”13.1%,另外“受到病毒非法遠程控制”提及率為6.1%,“無影響”的只有4.2%。
2.1 計算機犯罪案件逐年遞增
計算機犯罪對全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威脅,犯罪學家預言未來信息化社會犯罪的形式將主要是計算機網絡犯罪。我國自1986 年深圳發生第一起計算機犯罪案件以來,計算機犯罪呈直線上升趨勢,犯罪手段也日趨技術化、多樣化,犯罪領域也不斷擴展,許多傳統犯罪形式在互聯網上都能找到影子,而且其危害性已遠遠超過傳統犯罪。
計算機犯罪的犯罪主體大多是掌握了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專業人士,甚至一些原為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專家的職業人員也鋌而走險,其犯罪所采用的手段則更趨專業化。他們洞悉網絡的缺陷與漏洞,運用豐富的電腦及網絡技術,借助四通八達的網絡,對網絡及各種電子數據、資料等信息發動進攻,進行破壞。
2.2 計算機病毒危害突出
計算機病毒是一種人為編制的程序,能在計算機系統運行的過程中自身精確地拷貝或有修改地拷貝到其他程序體內,給計算機系統帶來某種故障或使其完全癱瘓,它具有傳染性、隱蔽性、激發性、復制性、破壞性等特點。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計算機病毒的種類急劇增加,擴散速度大大加快,受感染的范圍也越來越廣。
據粗略統計,全世界已發現的計算機病毒的種類有上萬種,并且正以平均每月300-500的速度瘋狂增長。計算機病毒不僅通過軟盤、硬盤傳播,還可經電子郵件、下載文件、文件服務器、瀏覽網頁等方式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