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區與管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隨著改革開放及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社區的概念及社區的管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區糾紛數量劇增,社區矛盾變得多樣化和新型化。
一、社區及社區管理的概念
(一)社區的概念
社區一詞系從英文Community翻譯而來,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發表的經典著作《社區與社會》中首次使用該詞。他認為,社區較社會而言,人與人的關系更積極,人們之間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一詞匯就已傳入中國,但官方提出社區服務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國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區這一概念才為廣大群眾所知曉。
由于學者立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對于社區的界定亦有不同見解。一般而言,社區是指由一定數量的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與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地域、人口、組織結構和文化構成了社區的四個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辦[2000]23號文件將社區界定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由此,我們看到社區這一概念從其產生伊始,所強調的就是社會生活共同體,正如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親近”。
(二)社區管理的概念
社區的形成必然帶來相應管理方式的變化,而所謂社區管理是指社區內各機構、單位、組織、團體和廣大居民共同參與的區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組織、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區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完善社區管理方式,對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社區管理的現狀
居民是社區的主體,也是社區法治的主體,居民穩定社區就穩定。故法治進社區,對社區進行法制化管理成為當前維穩工作的重要組成之一。筆者現將法治社區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進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區逐漸成為糾紛矛盾相對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區居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相互關系也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們遇到更多的社會、經濟、法律等問題。(2)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伴隨而來的是法律需求不斷增強,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也不斷增強。現在的社區糾紛與過去相比,具有復雜性、難調性、易激化性等特點,例如在社區內占用公共綠地的糾紛、亂打亂建影響居民采光通風的糾紛、物業管理與業主的糾紛、遺產繼承和贍養糾紛等等,這些糾紛僅僅依靠說服教育、行政手段遠遠不夠,還必須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進穩定。因此實現社區有序管理,需要法律進社區。
其次,社區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作為城市居民和單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場所,它既要滿足居民高質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發展,包括社區管理、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社區教育、社區治安、社區衛生等,致力于形成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規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安全的社區治安秩序、舒適優雅的環境等。而社區工程的有序運作,需要法律進社區,通過社區法治可以發揮其教育、規范、引導、懲誡功能,依法保障社區健康發展。
最后,隨著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區作為轄區基層管理的載體,管理任務越來越重,除擔負著物業、治安、環境、綠化等等,還擔負著低保救助、出租房、暫住人口、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等等。各種社會問題使社區管理職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軌道。促進社區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進社區。
三、“無訟社區”理念的現實可操作性
(一)“無訟社區”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無訟”來源于《論語》中“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是一個社會因沒有紛爭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雖有法律而擱置不用的一種理想狀態。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社區,人與人之間同質化弱、松散性強、追求獨立訴求的“陌生人社會”特征愈加明顯。將社區作為載體,把“無訟”和“社區”兩個源于傳統和現代的元素有機融合,尋求解決糾紛的新思路,在動態平衡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成為當今法院因應時代變化的全新實踐。
(二)目前“無訟社區”的運作模式
“無訟社區”就是要爭取在社區化訴、少訟、最終實現無訟。為此,法官要轉變思維,走出法庭,司法服務前移,深入社區從矛盾的源頭著手,化糾紛于萌芽中。實踐證明,無訟社區不是空中樓閣,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訟機制,是我們實現社區無訟的制度保障。我們和社區居委會、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職能部門聯動,搭建靈活多樣的化訟平臺。同時,整合社區內各種資源,發揮合力優勢,提升社區自我修復、自我管理的能力。群眾參與無訟建設,從外部引導,到自發、自覺,需要我們將無訟理念廣為宣傳,使之深入人心。
社區法官,顧名思義,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進社區,從而縮短法院、法官與市民之間的距離,改變過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單一糾紛解決機制,發揮司法的能動作用,與街道、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共建法律服務網,力爭將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化解在基層。社區法官工作機制,是通過發揮社區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調動社區工作者、人民調解員、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眾等“N”個綜治資源的作用,共同預防和減少糾紛,營造無訟和諧社區,同時也縮短了法院、法官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親和力。
“無訟社區”向社區派駐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況下,法院的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費資源”,其實卻神似“自塞一眼”,實際運作的效果有如虛竹大破珍瓏棋局。大量的矛盾糾紛通過法官、社區工作者、專家學者或人民調解員的調解,得到有效化解。“無訟社區”成為矛盾糾紛化解的一招妙棋,成為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廈門樣本”。
“無訟社區”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很多矛盾糾紛當事人都認同一個觀點:如果沒有“無訟”調解,他們的糾紛只能決斷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頭介入和社區工作者的“人情化”調解,他們最后才化“干戈”為“玉帛”。
的確,化解矛盾糾紛最關鍵要注重源頭預防,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無訟社區”有機融合了法院、社區、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充分調動各方的力量,構建起了多元化的糾紛調解機制,暢通了群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有利于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改變社會管理方式,完善社會管理機制。
四、“無訟社區”的發展
無訟社區”的創建從根本上說就是樹立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基層,充分發揮社區法官和基層組織的作用,把社會管理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前端,及時發現、掌握和解決源頭性、基礎性和根本性的社會問題,把矛盾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當然,創建“無訟社區”,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長期的堅持和付出。如何進一步推動“無訟社區”的發展,筆者建議:
(一)拓展“社區”概念的外延
將傳統意義上的居民居住區拓展到具有同類性質、同一地域的人群中,從小區拓展到景區、校區、廠區、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無訟社區”、“無訟校區”、“無訟商圈”、“無訟行業”、“無訟交通”等“無訟”品牌,以點帶面,拓寬“無訟”內涵,充分發揮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作用,營造出“少訟、化訟、無訟”的良好氛圍。例如廈門市思明區法院,著力培育鼓浪嶼“無訟景區”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嶼法庭與鼓浪嶼街道內厝社區啟動“無訟社區”創建活動。作為全區創建“無訟社區”首個試點單位,內厝社區先行先試,探索出了“一份協議、一個平臺、一道程序”的運行機制。社區法官每雙周三下午到社區“法律診所”坐鎮,為轄區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務和糾紛調解。2011年“法律診所”成功調處民間糾紛21件。在法律診所基礎上,鼓浪嶼法庭與鼓浪嶼家庭旅館商家協會簽訂協議,共建“司法館家”平臺,引導家庭旅館業主誠信、依法經營,第一時間化解旅游糾紛,保障旅游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思明區法院還培育出廈門大學“無訟校區”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濱海法庭、廈門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律事務辦公室、白城社區、演武社區五方簽訂共建協議,啟動全國首個“無訟校區”。法院選派法官開展巡回審判、司法確認、指導人民調解等工作;廈門大學法律事務辦聯同社區及時掌握糾紛信息,協調各部門化解矛盾;共建“陽光法律服務站”,依托法律援助平臺和人民調解委員會,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服務,對校內和社區糾紛預先排查,審判機構訴前介入,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萌芽和訴外。2011年“無訟校區”共舉辦3場法律咨詢活動,受眾達千余人,化解校區周邊鄰里糾紛112件。
【關鍵詞】 腦卒中;社區護理;護理管理
1 危險因素
腦卒中不是一個病名,而是泛指腦出血、腦梗死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多種腦血管意外。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公布的資料表明,在57個國家中,腦卒中的死亡順位進入前3位的就有40個國家。腦血管意外是由幾個危險因素發生在同一個體上所產生的致病作用,其結果不僅是單一危險因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呈倍數的增加。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可歸為不可干預的和可干預的兩類。不可干預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年齡和性別等;可干預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心臟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糖尿病、高脂血癥、體重超重或肥胖、吸煙和長期飲酒;其他因素包括氣候、不良的飲食習慣、精神和心理壓力及社會因素等。2 社區管理與防治原則
2.1 健康人群的保健管理 鑒于腦卒中、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癥之間的相關性特點,在社區尤其要加強早期預防和健康管理,在全人群整體危險因素水平未明顯下降時期,應加強對健康人群健康管理與教育,以降低整體危險因素水平。一級預防是防止和減少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發生,主要包括通過改變行為方式來預防高血壓的發生,提倡合理的膳食結構,控制血脂及體重,戒煙限酒以及適度的體育鍛煉。
2.2 高危人群的管理 與高血壓、冠心病相同,腦卒中病人的親屬也應確定并納入高危人群進行管理,尤其是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的親屬,應與病人同步管理,并加強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措施。具有上述腦卒中危險因素,但未合并其他慢性病者,要加強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監測。主要監測內容為血壓、血糖、血脂、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和危險因素控制。通過監測爭取做到早期發現、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避免腦卒中的發生。
5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已出現腦卒中高危特征的人群,應接受定期的體格檢查,著重了解血壓、血糖、血脂及體重指數等。
2.2.1 腦卒中高危人群 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癥、頸椎病和血液病等慢性病病人,有腦卒中家族史者、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肥胖者、A型行為者、婦女多胎者、吸煙酗酒者及喜食咸食和肥肉者。
2.2.2 腦卒中的先兆征象 突然發生面部和肢體的無力、麻木或癱瘓;突然無法說話或不能理解他人的講話;突然發生一側眼睛視力下降或失明;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疼;突然發生的眩暈、失去平衡或運動不協調。3 病人管理
對病人的管理采取三級預防為主,主要是避免復發和防治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通過教育使病人在患病初期能盡快穩定情緒、接受現實,并明確腦血管意外的管理目標,能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家庭中有提供預防腦血管意外合并癥的護理措施。
腦卒中病人的治療、康復護理及其管理中的大部分工作應在社區內進行。
3.1 新發病人的家庭救護 保持心肺功能,盡快清除病人口鼻內的粘液、嘔吐物,昏迷病人應將頭偏向一側,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有條件可給予吸氧。保持情緒穩定。撥打急救電話,盡早將病人送至醫院。
3.2 病人的轉運方法 病人需保持安靜,臥位者忌坐起或站立;輕柔搬動病人,住樓房的病人在搬運時應注意頭部向上,以減少腦部充血。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屬了解腦血管意外的有關知識,能說出與該病有關的家庭護理方法;保持血壓穩定;控制體重;病人情緒穩定并能積極配合治療、護理;自理能力與代償能力得到改善;家庭功能進一步改善;無并發癥發生。5 康復護理指導
5.1 康復護理的目的 腦卒中病人進行康復護理不僅是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功能,預防殘疾的發生或減輕殘疾程都的角度出發,同時也要幫助病人從心理上能正確面對由殘疾造成殘障的現實,主動參與和堅持康復訓練,最大限度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
5.2 康復護理的內容 包括保持良好的、幫助病人被動運動、鼓勵病人做橋式運動、鼓勵并協助病人床上翻身及訓練床上起坐等,必要時進行語言、大小便的訓練。
5.3 康復鍛煉的部位 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以及橋式運動。6 心理護理
發生腦卒中后,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障礙,常表現為心情郁悶、情緒不穩定、敏感易怒、自我封閉和病人角色強化等。護理人員應指導病人控制不良情緒,維持心理平衡,鼓勵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及社交活動。7 家庭支持與自我護理
7.1 積極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7.2 注重自我保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7.3 注意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
7.4 主動參加各項功能康復訓練,爭取早日康復,回歸社會。
7.5 發揮家庭功能為病人營造和諧的休養環境,必要時對居家環境的布置進行改善,如家中過道上不可放置物品、馬桶旁安裝扶手、廚房灶臺改低等。
7.6 必要時家屬要做好基礎護理,如喂飯、翻身拍背和皮膚清潔等。
7.7 家屬要學會康復訓練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督促病人進行鍛煉。
綜上所述,要提高社區居民對腦卒中的認識,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包括家庭及社會環境等)對情緒的影響,保持心情愉快,積極地參與預防、治療及護理。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病人的個體化、有針對性的心理調適與護理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李春玉,主編.社區護理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關鍵詞 糖尿病 社區 管理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缺陷而引起。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疾病。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嚴重或應激時可發生系統代謝紊亂。
WHO估測2010年糖尿病患者數2.39億,2025年將突破3億。目前糖尿病患患者數最多的前3位國家是印度、中國、美國。當前我國患病在2000萬以上,糖耐量減退者不低于3000萬,合計5000萬~6000萬人,而且每年新增60萬人。因此,社區糖尿病的預防與管理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
糖尿病的三級預防
糖尿病的一級預防是指對已有糖尿病危險因素存在,但尚未發生糖尿病的個體或群體的預防,即“治未病”。主要在社區進行。
糖尿病的二級預防是指對已經發生了糖尿病的患者所采取的措施,防止糖尿病的進一步進展及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不因為糖尿病而影響工作、學習、生活,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糖尿病的三級預防是針對已經出現慢性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系統的防治。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與社區預防管理
1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1型糖尿病的誘因主要是病毒感染,此外與牛乳喂養亦有一定關系。
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①肥胖:是誘發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②飲食: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進食過多,高糖高脂飲食,可誘發糖尿病。③年齡:糖尿病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④體力活動:體力活動的減少亦是糖尿病的誘因之一。⑤應激因素:應激是當人體受到外界致病因素時機體的保護性生理反應。⑥妊娠:糖尿病的誘因之一。⑦藥物:如氫氯噻嗪、口服避孕藥、糖皮質激素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級預防的根本:①精神調理:工作學習之余要合理安排休閑、度假、休假活動,以舒暢情志,調暢氣機,改善體質增進健康。②均衡膳食:“食物多樣化,以谷類為主”及低鹽低脂飲食是基本原則。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控制總熱量。③戒煙限酒,嚴禁暴飲暴食。④控制體重:BMI 24~27.9肥胖,BMI≥28向心性肥胖。應控制BMI≤24,腰圍男≤85cm,女≤80cm。⑤加強運動:運動增加到250~300分鐘/周,心率100~125次/分。
高危人群的篩查:①年齡≥40歲;②BMI≥24;③有糖尿病家族史;④以往發現有糖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⑤高脂血癥;⑥高血壓;⑦使用一些特殊藥物;⑧常年不參加體力活動。
對以上高危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并進行生活方式干預,以糾正可控制的糖尿病危險因素,降低糖尿病發病率。
糖尿患者的預防與管理
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糖尿病的進一步發展,降低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即一旦診斷為糖尿病,則要根據病情進行飲食治療,運動療法,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胰島素治療等,達到血糖控制目標。
對每一位糖尿患者進行并發癥的健康教育,使之了解并發癥的種類、危害及嚴重性。
積極開展自我血糖監測,并做好記錄,方便專科醫生用藥指導。社區醫生指導患者根據血糖結果調整飲食、運動。
為糖尿病患者建立信息檔案,并定期隨訪,評估,干預。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患者的預防與管理
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盡可能將血糖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進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預。
定期隨訪,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增加患者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