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數字經濟的經濟學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投資 圖書出版 國民經濟 企業化 市場化
自從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以來,中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個市場經濟視角上的空前高度。而傳統圖書出版業,更是面臨全面改制――由事業轉為企業,以釋放行業內本來應該更巨大的能量。作為不算新的新經濟增長點,出版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隨著時代出版和出版傳媒兩支股票在證券市場上的起起落落,投行、游資等都開始關注這一行業,下面以圖書出版業為例,簡單介紹一下出版行業的現狀與前景。重點在于強調大家所不了解或者認識不全面的出版行業的特點。
一、圖書出版行業的制度與運作模式
出版基本分為圖書出版、期刊出版、報紙出版、電子音像出版幾個類別,其中圖書出版和電子音像出版的主體是出版社,期刊出版和報紙出版分別對應的是雜志社和報社。本文只涉及圖書出版。
圖書出版是指書籍、地圖、年畫、圖片、畫冊,和含有文字、圖畫內容的年歷、月歷、日歷以及由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內容載體形式的編輯(包括組織、采錄、收集、整理、纂修、審定)、印刷、發行活動。或者說,是指依照國家有關法規設立的圖書出版法人實體的出版活動。 在我國,圖書出版是執行許可制度的。圖書由依法設立的圖書出版單位出版。設立圖書出版單位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取得圖書出版許可證。
出于對輿論的管控需求,圖書出版行業仍然處于國家完全壟斷的階段。每個出版社必然對應一個黨政部門,所以每個出版社都受上級主管單位和新聞出版總署的雙重管理。重要的是,出版社的高層領導,往往需要通過上級單位的任命而產生,有的出版社甚至還需要向上級單位上繳部分利潤,即使兩者沒有任何業務上的關系。這幾項特點表明出版社大多是標準的事業單位,后面會提到出版社的轉企改革問題。
出版行業的利潤率較高。圖書出版的直接成本占碼洋(可以認為是單書定價或多書定價之和)的20%左右,而出版社向主(傳統新華書店)、二(民營書店、供銷商等非新華系統)渠道發貨大多是以5~6折結算,賬期一般是1年以上,根據銷量結算,大多數情況下,過了銷售周期但仍沒有賣出的圖書,將會被退回到出版社。這就是出版社的市場運作模式。出版社的另一項重要業務來自教材教輔。高校的教材有老師選定,更是一種市場行為。而小初高的教材教輔往往由各地教委指定或者學校選購,這就需要出版社直接和銷售終端建立聯系,目前各地教材教輔多被本地區的出版社壟斷,在同質化嚴重的教材競爭中,出版社與教委和學校關系的疏近決定了教材業務的好壞。值得注意的是,從總碼洋來衡量,教材教輔是圖書市場真正的主體。
二、出版行業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圖書出版業是文化產業上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第三產業,它將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一點。第三產業占整個經濟的比重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比重越高說明經濟越發達。這其實可以理解為社會越進步,人的價值和精神產品越得到認可,圖書出版業正處在這樣的位置。
人們往往認為出版行業可以逆勢而上。主流媒體與投資分析經常提到在經濟危機中出版行業能夠逆風上揚,所以得到政府的重視。事實上,出版行業是順周期行業,只不過他的運作模式決定它對危機的反映是略微滯后的,由于圖書的生產周期長,鋪貨速度緩慢、回款周期長等因素,我們看到的財務表格很難令我們判斷出行業的現狀,只能反映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事實上,出版行業只是弱順周期行業。
對于目前出版系統及出版社利潤增長的波動,主要原因有兩各方面:一是市場化進程對行政壟斷地位的沖擊,這會帶來出版業超額利潤的降低。二是利潤從體制內流向體制外,特別是流向眾多的民營文化公司。民營資本大量涌入出版業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出版市場有著可觀的利潤回報和發展空間,我們當然應該用積極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力量,但政府在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出版市場的同時,應該加強監管和審查力度,肅清魚龍混雜的局面,凈化出版市場環境。三是大眾出版比重的上升會降低出版業總體利潤水平,國際出版業中大眾出版的利潤率是最低的。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民營出版雖然勢頭很猛,但是由于天然的劣勢――沒有書號資源,當出版社改革完成后,新的企業制度將激發體系內的創造力與爆發力,民營出版如果沒有綁定固定的出版社,那時將舉步維艱。作為投行,一定要看清民營出版的先天不足,保持謹慎投資。
三、政府干預下的出版行業未來
原新聞出版總署規定,2010年一定完成所有出版社的企業化改革,過期未轉制的將不予注冊。在政府的干預下,出版社的未來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概括――對內企業化,對外市場化。把握住這兩個核心,把出版社打造成現代企業,這是未來的路線。
近年來,隨著出版業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出版社逐步放開市場動作,進一步加大投入,積極的迎接競爭的步伐使的出版社經濟效益不斷改善。隨著外資和社會資本的大量進入,國有資本在行業中的主導地位將改變,一些國有出版單位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被淘汰,另有一些國有單位則通過大規模的改革,通過產權多元化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與社會資本和外資的逐步融合。在未來幾年,圖書出版業將迎來一個重新洗牌的時期,舊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一輪跑馬圈地、搶奪市場空間和先機將成為競爭的重點。
未來的圖書出版會走向哪里呢?
首先是資產整合。所謂跨資產整合,其實質是指出版企業通過資本方式將大股東(往往是各省級出版集團)內的其他非主營資產逐漸納入上市公司經營范圍內,形成多元化產業體系。地方出版集團擁有多種非出版類資產一直是出版企業的“中國特色”,如安徽出版集團旗下除了將出版主業完全注入上市公司之外,還擁有酒店資產(天鵝湖大酒店)、旅行社資產(安徽中國旅行社)、華文國際經貿、安徽醫藥集團、移動漫游、安徽市場報等,這些資產多數與出版主業直接相關性較弱,但是有很大的市場,是出版主業的上下游。
更讓資本市場心動的是“跨媒體整合”的概念。所謂跨媒體,指出版企業可以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并購報紙、雜志以及網絡等新老媒體形式,改變單一的圖書生產盈利模式,增加廣告等收入,形成多媒體產業形態。事實上,國外許多傳媒巨頭都是延續著媒介多元化的路線發展和壯大的。因此有媒體評論人士認為,中國媒體產業要想打造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媒介集團,跨出媒介間的行業壁壘是最必要的一步。
拋開即將發生的新變化,傳統出版的未來增長點也有不少。義務教育教材是一個穩定的市場,職業教育及課外讀物圖書是不斷增長的市場。教育圖書市場可以說是個永久的大市場,經得起不斷深入開發,例如,與海內外專業大型教育和出版機構合作開發社會教育資源,研發職業教材市場;承擔農家書屋建設所用書的政府采購及教育館配圖書采購會促使圖書銷售收入增長,對業績增長貢獻都將很大。
四、結語
本文意在簡單介紹圖書出版行業的特點,希望在對這個行業投資時能夠掌握更關鍵的信息。圖書出版行業現在處于變革的時期,未來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了它的投資價值。無論怎樣,幾個關鍵點是穩定不變的。
一是圖書出版行業是微弱、滯后的順周期行業。
二是出版行業作為第三產業,長期應是向好的。
三是出版社改革的核心是對內企業化,對外市場化,類似國企當年的改革,可以以史為鑒。
參考文獻:
[1](日)長岡義幸著,甄西譯,《出版大冒險:剖析日本13家出版社產生利潤的機制與結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6月第1版
一、引言
馬克思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就是提出了剩余價值,區分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從而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勞動人民的真實面紗。本文從數學的角度出發,解釋了政治經濟學中疑難點:
為什么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勞動者的生活資料價值就下降?
為什么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價值創造沒有變化,而財富生產增加了?
從根本上分析了資本家為什么不斷追逐超額剩余價值,從而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獲取更過剩余價值進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造成相對過剩人口,引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二、數學分析
絕對剩余價值: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絕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剩余價值。
假設條件一:生產絕對剩余價值時,工人的一天勞動時間是12個小時,每名工人每天生產饅頭,1個小時生產1個饅頭,每個饅頭的價格是1元。
因此絕對剩余價值圖形如下:
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6小時 * 1個/小時 = 6 個
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價值:6個 * 1元/個 = 6元
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6小時 * 1個/小時 = 6 個
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價值:6個 * 1元/個 = 6元
相對剩余價值圖形如下:
假設條件二:資本家為了追逐超額剩余價值,采用新機器,提高了資本有機構成,生產效率提高,因而產生了相對剩余價值,此時,每個工人1個小時可以生產2個饅頭,每個饅頭的價格此時是0.5元。(因為生產饅頭的總時間都是1個小時,單位饅頭價值下降,總價值不變,且價值等于價格)
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3小時 * 2個/小時 = 6 個
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價值:6個 * 0.5元/個 = 3 元
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9小時 * 2個/小時 = 18個
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價值:18個 * 0.5元/個 = 9 元
總結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不論生產絕對剩余價值還是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要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都是6個,勞動力恢復體力,繼續生產剩余價值,但此時勞動力生產的饅頭價值由6元變成了3元,雖然數量沒變,但此時勞動力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了。對于資本家而言,不僅剩余勞動生產的饅頭數量由6個變成了18 個,饅頭的總價值也從6元變成了9元,這意味著資本家在利潤的驅使下,會不斷提高采取新設備,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
從而疑難點一得到了數學回答。
價值創造是一定時間生產產品的價值,而財富創造的物質載體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價值創造關注的是產品價值,財富創在關注的是產品使用價值即產品數量。 勞動生產率翻倍,雖然生產的饅頭數量由12個(12小時 * 1個/小時=12個)變成了24個(12小時 * 2個/小時=24個),財富創造增加了,但價值創造并沒有增加(6元 + 6元 = 3元 + 9元)。
從而疑難點二得到了數學回答。
三、結論
勞動生產率提高是因為個別資本家不滿足絕對剩余價值,追逐超額剩余價值,加快資本積累的速度,其他資本家也相繼追逐超額剩余價值從而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形成了相對剩余價值。在其過程中,資本家的財富創造增加的同時,勞動者的生活資料價值業跟隨下降,資本有機成提高,相對過剩人產生,進而引發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關鍵詞: 信息技術環境 小學數學 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先進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將信息技術運用到了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科技,將它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對整個教學活動產生重要影響。筆者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讓學生自學、加強學生練習、讓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輔導”這一探究式教學模式,期望能夠對相關教育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讓學生自學
在“自學”環節中,學生的“自學”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提前溫習教材,了解學習內容,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還有一種方式是,教師建立一個“微信群”或者“QQ群”,將所學知識制作成視頻,發放到群內,讓學生自學[1]。教師在此環節中,可以將多媒體設備運用到教學中,將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動態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制作教學視頻時,還要保證所制作的視頻具備啟發性,能夠讓學生產生思考。這一環節,要求教師要提前將所學知識錄制成視頻,然后利用網絡將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觀看。這種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學生家中沒有電腦,就無法進行自學。因而,教師在讓學生自學時,要注重根據課程內容有選擇地進行。比如,在進行《平邊形四邊形面積》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視頻資源進行自學。
二、加強練習
學生自學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查。比如,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要求學生獨立做完相應的數學題,以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對于一些沒有條件在家中觀看視頻進行自學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在學習之后再完成相應的數學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有利于檢驗學生的自學情況,讓學生對自己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有利于優化教學效果。
三、讓學生和學生加強交流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合作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學生自學及練習之后,要注重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交流。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檢查小組成員的作業完成情況,檢查小組成員作業中出錯的地方,然后讓他們進行改正。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獲得正確的數學解題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提高。
四、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探究式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分析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因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教師要想對學生進行指導,首先就應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指導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讓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都能有所進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集中指導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教師首先要了解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對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指導。在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數學知識后,再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真正掌握解題方法,獲得進步[2]。比如,教學對“圓”的認知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掌握圓規畫圓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圓形。接著,筆者對學生提問:“請問,如果不利用圓規進行畫圓,我們還能畫出規規矩矩的圓嗎?”學生在經過思考、討論后,明白了利用電腦軟件進行畫圓的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將多媒體運用于數學教學中,已經成為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新穎有效的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使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結語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根據地區的差異性,有選擇地運用探究模式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