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國際經濟學的特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理論建設以政治經濟學為根基,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實情況為出發點,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重要的市場理論,形成了指導我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性制度。政治經濟學由四點構成:即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再生產理論、資本主義發展理論,這四條理論構成了政治經濟學的要義,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基本理論。西方經濟學提出的關于市場經濟的理論,是我國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依據和重要理論來源。
西方經濟學強調市場的重要性,主張一切經濟行為都要通過市場來完成,需求、供給和價格要通過市場來形成。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經濟體制雖然也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來調節生產、消費,但是沒有像西方經濟學理論強調的那么重要,并沒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在市場沒有起到基礎性作用的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計劃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資源配置不能按照供需的有效性進行流動,導致了經常性的物資短缺和相對過剩,整個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如何統籌好物資的分配,如何最大化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的需要。但是這項工作卻不像我們想想的那么簡單,如何能在年初實現對經濟的有效預期,如何能夠在960萬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有效調配,這對于當時信息傳遞不太發達,計算能力比較弱的中國而言,不能不說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改革開放初期,與西方經濟發達程度對比中發現,中國經濟社會明顯出現了落后,而且差距還在不斷擴大,改善我們的經濟制度,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提。西方經濟中的市場經濟概念逐漸成為中國與西方對接最重要橋梁,也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手段,在這樣大背景下,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市場理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最為重要的理論構成。
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國逐漸開始完善市場主體,開始允許商品的自由流通,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產品市場、勞動市場、消費市場逐漸形成,這三個市場的形成,使得市場進入了真正發展時期。
通過上圖,廠商通過產品市場實現了產品的銷售,家庭通過勞動市場實現了就業,資本市場是擴大規模,盤活已有市場的重要手段,也是開辟新市場,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的重要依托,同時,也幫助家庭提高生活質量,滿足人們的超前消費等。
中國計劃經濟時期,根本就不存在競爭,一切都按需生產、按勞分配,自然也就不會出現競爭。西方經濟的市場經濟體制卻不是這樣的,通過市場來調節資源的配置,廠商必然選擇利益最大化的投資領域來生產商品,很多廠家同時投入到同一個行業,必然會造成這個行業的生產過剩,也就出現了競爭,購買者對同樣商品必然會對價格、質量、服務等做出不同的權衡,然后決定買那個,這就是競爭,在競爭的格局中,購買者處于有選擇的地位,他有權利去選擇購買那個商品,不買那個商品,有些廠家價格高,產品質量不好,服務差必然會被市場拓淘汰,這叫完全競爭市場,廠家都處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但是也存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吸取了完全市場理論和不完全市場理論,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國防發展,針對一些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命脈的行業,采取國家壟斷,實行國家獨有,或者國家控股形式。
二、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的不足值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警惕
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歷了百年多的發展歷程,其學術成果和對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作用都值得學界的肯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西方經濟體制和成功經驗幫助中國逐漸完善了特色市場經濟體制,是西方經濟學理論幫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建立和推廣,同樣,西方經濟學通過中國市場經濟的成功建立,完善了其理論到實踐的論證,豐富了其研究視野。但是要警惕西方經濟學中存在的問題,現在一部分市場經濟研究者與實踐者出現了盲目崇拜西方經濟學的現象,認為西方經濟學是完美的,是無懈可擊,建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全照搬西方市場經濟體制。這種看法是不能得到認同的,目前,西方經濟制度也存在缺陷,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也開始研究中國的經濟體制,并從中獲益良多,在某些領域開始照搬中國經濟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
西方經濟制度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嚴重,最重要的是西方經濟危機,這種揮之不去的西方經濟制度問題已經被西方經濟學家研究了百年,但是知道今天依然無法建立一套更為有效的規避機制。另外,工會權利過大,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電視中,經常會看到西方罷工,導致航班延誤、供水供電中斷等,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西方市場經濟有競爭性無排他性,是一種公有資源的私有化進程。所謂無排他性是不能禁止另外的人使用;所謂有競爭性是一個人的使用減少了他人能使用的量。所以無約束的時候會被過度利用。解決方式是限制使用或者有償使用。在現實中,此限制或收費要通過國家的強制措施,諸如現在實行的排污限量超額收費的制度。在西方私權大于公權的市場格局中,國家有時候難以對其采取更為有效的調控手段,來抑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
三、中國經濟學理論需要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融合
關鍵詞:弱勢群體;高等教育;入學;預備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9?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2)02-0096-06
收稿日期:2012-02-01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主要國家民族教育政策比較”(ADA100008)。
作者簡介:何倩(1984-),女,湖北鄂州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比較高等教育研究。
為了幫助長期以來在高等教育中處境不利的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民族學生,美國聯邦政府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施大學預備計劃(College Preparation Programs)。這些大學預備計劃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增加長期以來處境不利學生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1]。所謂處境不利學生亦是指來自低收入家庭、第一個大學生背景的學生,以及拉美裔、印第安人和非裔學生[2]。大學預備計劃通過開展大量的活動和項目幫助這些弱勢群體學生為升入大學做好準備。
一、問題
盡管過去幾年里,美國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已增長,但民族和社會分層仍然困擾著高等教育領域。一些來自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民族的學生的不利境地,直接導致了這類學生群體的高等教育入學率遠遠落后于其他學生。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來自中上等和上等收入家庭的學生進入大學的人數明顯要多于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這一現象在私立四年制大學中尤為明顯:其中近60%的學生來自中上等和上等收入家庭,僅有17%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3]。而且,少數民族學生大學入學率遠遠低于白人學生。根據2008年統計的數據,大學入學人數中白人學生占63%,黑人、拉美裔、亞裔和印第安人學生分別只占14%、12%、7%和1%[4]。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同樣也是少數民族學生。根據2007年的統計數據,18歲以下的黑人、拉美裔和印第安人學生中分別約有34%、27%和32%的學生來自貧困家庭;亞裔學生和夏威夷島民學生中也分別有11%和20%,而相比之下,白人學生中只有10%是來自貧困家庭[5]。隨著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少數民族和低收入群體學生的人口比例也將不斷增加,這使得如何保護弱勢群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益這一問題更為凸顯。
二、具體計劃與實施內容
20世紀60年代,聯邦政府教育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增加低收入家庭等處境不利學生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比例。為了幫助弱勢群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聯邦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大學預備計劃。雖然這些計劃主要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但由于許多少數民族學生都來自低收入家庭,所以這些計劃也成為提高貧困少數民族學生高等教育入學率的重要舉措。其中最重要且得到普遍認可的是TRIO計劃和GEARUP計劃。
(一)TRIO計劃
TRIO計劃旨在為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長期以來處境不利的學生提供學業上的補償性支持[6]。而“向上躍進”(Upward Bound)項目則是TRIO計劃中的第一個項目:1964年約翰總統簽署的《經濟機會法案》中制定了一些專門針對弱勢學生群體的計劃,其中就包括UB項目。隨后在1965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法》中又在TRIO計劃中增加了第二個項目“發現天才”(Talent Search)。為了幫助更多面臨經濟和教育困難的學生,TRIO計劃又進行了擴充和改善,如今該計劃已經增至八個項目。其中UB和TS這兩個項目都是專門針對從中學向大學過渡中處境不利的中學生,幫助他們為升入大學做好準備。前者針對9~12年級的學生,旨在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提供閱讀、作文、數學和科學等學科方面的教學輔導;而后者則是為6~12年級的學生提供與大學相關的信息,增強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識。
1.UB項目
UB項目主要針對那些低收入家庭和具有第一代大學生背景且未對升入大學做好充分準備的9~12年級學生。根據規定,參與該項目的學生必須至少完成八年的基礎教育。政府要求申請該項目的學生中必須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是來自貧困家庭并且是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其他的學生則可以只滿足其中一項條件。UB項目每四年申請一次,并將大學校園作為該項目的主要場所(也會偶爾在其他社會服務機構或教育機構進行),為這類學生提供暑期補償性輔導,在提高他們學業水平和增強升學動機的同時,增加他們上大學的機會。該項目具體包括以下內容:指導有關閱讀、寫作、技能學習等升學所需的課程;提供學業和資助方面的咨詢和交流機會;讓學生了解大學的課程計劃和文化活動;提供輔導;制定導師指導計劃;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信息;協助學生完成大學入學和助學金申請;協助學生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提供半工半讀機會,讓學生了解獲得學位后的職業生活。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UB項目已從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活動組織松散的計劃,發展成為如今活動目標、服務和評估方式統一、且組織緊密的計劃項目。有研究表明,參加UB項目學生獲得本科學位的比例是具有相同背景但未參與TRIO項目的四倍[7]。2007年全國的UB項目已增至774個,而且同年UB項目的中學畢業生中有77%的順利進入大學[8]。
2.TS項目
TS項目主要是針對低收入家庭和具有第一代大學生背景且有潛力完成高等教育的11~27歲學生。根據規定,參與該項目的學生必須已經完成最少五年的基礎教育,而且參與該項目的總人數中也必須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來自于貧困家庭并且將成為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此外,該項目還鼓勵那些已輟學的高中生重新接受教育,完成他們的學業。該項目通過為這些學生提供有關大學入學機會、助學金、獎學金以及入學程序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為他們進一步升入大學做好準備。具體來說,該項目包括以下服務:提供有關學業、資助、職業或個人問題的咨詢,包括為學生進入或重新進入中學和大學提供建議和幫助;提供職業探索(career exploration)和能力評估的機會;提供輔導;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信息;了解大學校園;提供大學生資助方面的信息;協助學生完成大學入學和助學金申請;協助學生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提供導師指導計劃;為6~8年級的學生安排特別活動;為學生的家長提供交流機會。
根據2002~2008年統計的數據,參與TS項目學生每年的升學率都在77%以上。到2008年參與TS項目的中學畢業生中86.8%的學生向大學遞交了申請,其升學率也達到了78.7%,其中85.1%的學生還獲得了助學金[9]。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TRIO計劃在增加弱勢學生群體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聯邦政府為該計劃投入的經費也大幅增長,已由1997~98年的約4.96億美元增加至8.73億美元,其中用于UB項目已由原來的約1.79億美元增至3.15億美元,用于TS項目也由8 154萬美元增至1.43億美元。此外,研究還表明,學生參加這些項目的時間越長,他們順利升入大學的機會也會越大。
(二)GEARUP計劃
1998年在《高等教育法》修正案中,克林頓政府又增加了一項新計劃――GEARUP計劃,旨在通過為高等教育機構、地方教育當局、州教育當局撥款的形式來鼓勵他們合作幫助那些來自社會經濟地位低背景的學生為升入大學做好準備,并通過大學外展計劃、早期干預措施、獎學金等方式提高他們上大學的意識和可能性。這也是聯邦政府近年來制定的一項新的大學預備計劃。與TRIO計劃不同的是,該計劃要求學校、高等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合作,以共同提高這些弱勢群體學生的成績[10]。這種合作是基于一個重要的理念,即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經驗(integrated experience),不僅增強他們升入大學的意識和期望,而且還讓他們了解大學助學金方面的信息[11]。
該計劃是聯邦政府旨在鼓勵各州政府開設大學外展計劃和采取早期干預措施的唯一項目。同時,該計劃還鼓勵合作機構①也參與到該計劃中。經過競爭性的篩選,聯邦政府將為參與該計劃的州或合作機構提供為期六年的撥款,這意味著該計劃可以持續地幫助弱勢群體學生,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該計劃主要針對7~12年級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其具體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確保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上大學中獲得財政資助;為有輟學危險的學生提供學業幫助和輔助課程;讓學生和家長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益處和有關高等教育財政資助方面的信息。
獲得撥款的合作機構必須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早期干預活動,具體包括:提供全面的指導與咨詢;為家長開展活動和提供相關信息,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大學備考、大學入學和學業考試中來;提供有關大學申請方面的信息等。目前大部分合作機構都沒有為學生提供獎學金項目,主要通過開設一些支持性計劃來幫助這些學生群體[12]。與其他聯邦計劃不同的是,根據規定,這些合作機構必須為學校7~12年級中至少一個年級的學生群(student cohort)提供服務,而且只有那些獲得“免費或打折午餐”的學生占50%以上的學校才能申請撥款經費。
獲得撥款的州政府不僅必須開展早期干預活動,而且還必須提供獎學金。根據規定,州政府至少需將25%的撥款經費用于實施大學早期干預活動,同時將至少50%的撥款經費作為獎學金。如果州政府已通過其他方式為這些學生群體提供了獎學金,則可以將更多的撥款經費用于其他早期干預活動。與合作機構不同的是,州政府不僅可以像合作機構那樣,為某個年級的學生群提供服務,也可以針對某個年級中處境不利的“優先考慮學生”(priority students)②。
GEARUP是一項綜合性的計劃。從服務對象來看,該計劃不僅關注學生本身,還關注學校的改善和發展。從服務內容來看,該計劃不僅為弱勢群體學生提供支持,而且還為教師、咨詢教師和學校管理者提供職業發展的機會。此外,該計劃還成功地推動了學校、地方教育當局、高等教育機構、州教育部門和企業及當地組織之間的合作,讓他們共同來有效地提高處境不利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績。到2010年,全國共有42個州和167個合作機構參與該計劃,共同幫助了74.7萬名學生[13]。如今該計劃已被公認為是提高來自低收入群體家庭和未有大學生家庭學生以及處境不利學生的學業成績、中學畢業率以及大學入學率的有效途徑。
由此可以看出,聯邦政府實施的這些計劃為幫助弱勢群體順利接受高等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這些計劃只針對其目標群體,并無法為所有亟需幫助的學生提供信息和支持,美國許多州政府和一些非政府機構和組織也設立了其他一些預備計劃項目,來幫助那些未獲得聯邦政府資助計劃資格且需要幫助的中等學生。這些補償性的大學預備計劃為弱勢群體學生開設了綠色通道,借助各種手段為其提供支持和幫助。
三、主要特征
大學預備計劃的核心宗旨是幫助弱勢群體學生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服務和支持。雖然這些計劃服務的具體對象、活動的具體形式和實施內容等方面有些許差異,但其依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原則與特征:
(一)完善的信息渠道
獲取和掌握與高校相關的信息對于學生決定是否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一結論在許多研究中都得以證明。然而,來自家庭貧困等處境不利的學生卻很難獲得這些重要的信息。其一,是由于這些學生的家庭成員也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經驗[14],很難給他們提供參考信息;其二,他們大多數就讀于大學相關咨詢信息資源較為缺乏的高中[15],而且這些學生也很少聯系所就讀高中的咨詢教師[16]。這些成為阻礙這些學生群體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潛在因素。由此,聯邦政府提供的這一系列計劃和項目,如TRIO計劃中的兩個項目都注重為這類學生群體提供有關高等教育方面的重要信息。而且GEARUP計劃還非常重視家庭和其他社會網絡在幫助學生處理信息和作出決定中作用,采用綜合的方式來確保學生獲得大量的信息資源,并且還有專門的輔導員在申請入學和助學金過程中為這些學生提供幫助。
(二)注重家長參與
研究表明,家長對兒童在學校以及整個人生取得的成就有著重要影響。當家長、學生與學校及輔導服務機構共同合作時,學生的學業水平會獲得提高[17]。然而,許多弱勢群體學生的家長都未接受過大學教育,這意味著他們并不具備所需的“大學知識”來幫助他們的孩子準備和進入高等教育。因此,為了讓家長激勵并幫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大學預備計劃還為家長們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讓家長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益處以及有關高等教育財政資助方面的信息,從而提高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也間接地增加了這些學生上大學的可能性。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大學預備計劃都在努力地讓家長參與其中,其中有69%的項目提供了家長參與部分,有22%的項目要求家長必須參與,如GEARUP計劃中就有近50%的項目設有家長必須參與的部分[18]。
(三)有力的財政支持
家庭經濟困難是阻礙這些弱勢群體學生選擇繼續升學的一個主要原因。由于受家庭條件的限制,很多學生都會因無法擔負起大學的高額學費而選擇放棄進入高等教育機構繼續接受教育。有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學生對大學費用比白人學生更敏感,尤其是黑人學生最為敏感。這是因為大學費用與家長的工資是息息相關的[19]。為了幫助這些學生消除這一障礙,聯邦政府提供的這些計劃不僅為這些學生提供了有關大學費用、助學金、獎學金等信息平臺,讓學生和家長準確把握可供選擇和利用的有關學生資助政策方面的信息,而且還委派輔導教師專門協助學生申請獎學金和助學金,幫助他們規劃自己的大學費用。此外,GEARUP計劃明確規定,獲得撥款的州政府必須將至少50%的撥款經費用作獎學金,而且每個學生最多可以直接從該計劃中獲得八百美元的資助[20]。
(四)形式多樣的早期干預活動
學業成績是決定大學入學資格的一個重要指標,但來自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民族的學生,由于受到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在中學教育階段的學業成績常常落后于其他學生。為此,聯邦政府通過開展這些計劃,為處境不利的這些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早期干預活動,如:從活動對象來看,有針對學生個人的,也有針對某個年級學生的;從對象范圍來看,這些計劃活動雖然都主要針對中學生,但有的是以初中學生為主,有的則主要關注高中學生,還有的則貫穿于整個中學階段;從活動形式來看,這些計劃項目不僅在課外為學生提供了直接的課程輔導,還為他們提供了個體化的指導和咨詢,有的還利用暑期時期開展內容豐富的活動,讓這些學生提前體驗大學生活,增強他們上大學的動力和決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干預活動并不是取代學校的主要課程,而是作為一種額外補充性輔導,以提高這些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習技能,讓他們為升入大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思考與結論
作為聯邦政府補償性教育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預備計劃在縮小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平等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這些處境不利的學生群體也由此獲得了更多的教育和發展機會。但同時,如何基于成本-效益原則進一步提高這些計劃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如何協調不同計劃之間的活動項目,在持續為學生提供服務的同時又避免簡單地重復?這些問題需要未來進一步探索完善。然而,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這些計劃仍然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示。
首先,為弱勢學生群體提供基于需求的系統化的政策支持。在我國,也有許多弱勢群體學生因信息不暢通、經濟困難、準備不充分等問題而無法升入大學繼續深造。雖然目前我國政府已經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一些助學金和獎學金計劃,但是由于有些學生居住在偏遠、貧窮的地區,他們無法獲取相關的重要信息而選擇放棄學業,而且這些貧困地區的學生所就讀學校的教育質量很難保證,這導致他們很難達到入學標準。這種種外在的因素無疑成為一些有潛力繼續升大學的學生的絆腳石。因此,為了解決這些教育不平等問題,幫助這些學生真正享有同樣的入學機會,我國中央政府部門應該根據我國弱勢群體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計劃,并引導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服務和幫助。此外,由于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所以,應為這些學生提供持續性的系統化的活動,從而真正把他們順利地送入大學之門。
其次,政府要重視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雖然政府是推動教育公平的中堅力量,但是教育問題并非只靠政府單一的力量就能解決的。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努力搭建多方參與的合作平臺,借助于政策杠桿來鼓勵中小學與大學積極開展合作,積極引導社區組織、慈善組織和企業等利益相關社會機構也參與進來。通過讓中小學和大學合作,不僅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識,而且還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學業支持和幫助。同時,由于相對于數量龐大的弱勢學生群體來說,政府的撥款經費畢竟是有限的,積極鼓勵社區組織、慈善組織和企業等利益相關社會機構參與,有利于拓寬大學預備性計劃的資金渠道,為更多的弱勢群體學生提供更持久的幫助和支持。因此,政府部門在解決教育問題的過程中,應重視發揮政府部門、學校、大學和企業及社會組織的集體作用,積極引導他們共同合作來幫助解決弱勢學生群體上大學的難題。
參考文獻
[1] Tierney,W.G.and Hagedorn,L.S.Increasing access to college:Extending possibilities or all students.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2] Perna,L.W.and Swail,W.S.Pre college outreach and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In D.E.Heller (ed).Condition of access:Higher education for lower income students. Westport,CT:Praeger Press.2002.
[3] Radford,A.W.,Tasoff,S.,and Weko,T..ssure Tablee. NCES 2009-186. Washinton,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9.
[4]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Education of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0:16.
[5]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in 2010.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2010:116.
[6] Swail,W.S.,and Perna,L.W..Preparing America's Disadvantaged for College:Programs that Increase College Opportunity.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0:89.
[7] Fields,C.D.Can TRIO and GEAR UP continue to co-exist?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1.v 8 n 21,26-31.
[8] Upward Bound and Upward Bound Math-Science Grantee-Level Performance Results: 2007:08
[9]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 Report on the Talent Search Program 2007-08,With Select Comparative Data,2002-07. Washington,D.C.,2009:3-5.
[10] Swail,W.S.Preparing America's Disadvantaged for College:Programs that Increase College Opportunity.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ional Research.2000:107.
[11] Cabrera, A.F., and others. Increasing the College Preparedness of At-risk Students. Journal of Latinos and Education,5(2):79-97.
[12]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 省略/Content/ 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8
[13] Washington Opportunity Pathways Annual Report on State Financial Aid Programs.Keeping College Affordable:Annual Report on State Financial Aid Programs.Washington Higher Education Coordinating Board.2011:6.
[14] Grodsky,E.,and Jones,T.M..Real and Imagined Barriers to College Entry: Perceptions of Costs.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7:36.
[15] Perna,L.W.,and others.The Role of College Counseling in Shaping College Opportunity:Variations across High Schools.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8.31(2):141.
[16] Gonzalez,Kenneth P.,Stoner,Carla and Jovel,Jennifer E..“Examining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Access to College for Latinas.”Journal of Hispanic Higher Education 2003(2):146.
[17]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省略/Content/ 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6.
[18] Swail,S.Watson.,Perna,W.Laura.Pre-College Outreach Programs:A National Perspective.66.165.137.81/pdf/60559.pdf:25
[19] Perna,L.W.,and Titus,M.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a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Enrollment:An Examination of Racial/Ethnic Group Differences.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6(5),2005.510.
[20]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省略/Content/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8
College Preparation Programs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United States
HE Qian
一、本單元簡介及設計總體思路
本單元主要是介紹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古代經濟從時間上來看跨度非常大,歷經三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幾十個朝代,所包含的知識量非常巨大。而如此大的知識量在一個單元分為四課內容進行講解,在時間上很緊張,教學任務相對來說比較艱巨。要想順利實現教學目標,這就要求,一方面,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重點,重視對知識點的梳理和進行系統化的講解,使得知識點能夠化零為整;另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積極利用自己之前學習過的知識以及身邊的學習資源,做好充分的預習工作。
二、教學目標
(一)了解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了解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和理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了解古代商業發展概況,認識和理解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內容及其產生的影響,探究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原因
(二)引導學生進行規律性的總結,使得學生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三)通過學習,讓學生領會和感受到中國古達的農耕經濟,并對今天的發展有所啟示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中國古代各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概況
2.手工業經濟、商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3.農業在整個中國古代經濟中占據的主體經濟形式的地位
(二)教學難點
中國古代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在不同時期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關系。政治與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知識點梳理
(一)發達的古代農業
1.早前農業生產的出現
(1)起源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起源地之一,距今約一萬年左右,耕作方式主要以刀耕火種為主要方法。
(2)商周時期的農業階段
在農業工具方面以木制和石制的工具為主,如耒耜和石鋤、石犁,出現了青銅制農具。這個時期的人們懂得了開溝排水,耕作技術大大提升。農作物種類變得更加豐富,人們逐漸開始了定居的生活。
(3)中國農業的獨立發展時期
這個時期的農業發展自成體系,從而奠定了整個古代中國農業社會的基礎。
2.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農具上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2)耕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
(3)耕作制度發生變化
(4)開始修筑水利工程,學會使用灌溉工具
3.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的特點
(2)小農經濟的影響
(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1.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冶金業
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是商周時代的主要的手工業部門,商代的青銅器多為大件的禮器,而西周的青銅器則偏重于生活用具。
春秋戰國時期:創造了鑄鐵柔化技術,青銅鑄造工藝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
魏晉時期:北魏相州的軍刀、百煉鋼技術成熟、灌鋼法發明。
唐朝時期:冶鑄業普遍采用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明朝中后期:以廣東佛山為代表冶鐵業生產規模擴大。
(2)紡織業
半坡氏族時期:產生了麻紡織業。
大汶口文化:絲織業獲得了進步。
商周時期:斜紋提花織物、刺繡的出現。
魏晉時期:織造機構的設立,吳國的八輩之蠶、蜀錦的出現。
唐朝時期:絲麻織品遍布全國,絲織品種類繁多,并吸收了國外的一些紡織方法和圖樣風格。
明朝中后期:蘇州出現了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絲織業手工工場。
(3)制瓷業
原始社會: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
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瓷器。
魏晉時期:制瓷技術趨于成熟,以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為代表。
唐朝時期: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南宋元朝時期:“瓷都”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聞名海內外。
2.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手工業受到鼓勵。
魏晉南北朝時期:遭遇摧殘。
隋唐時期:得以恢復。
兩宋時期:繼續艱難發展。
元明時期:棉紡織品數量增多,民間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
明中后期: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三)古代商業的發展
1.“重農抑商”下古代商業
“商人”的起源及其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歷程。
2.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城市的形成和規模;不同朝代對城市的管理方式;各個時期的主要大城市。
3.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各個時期的對外貿易概況;對外貿易的范圍;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
(四)古代的經濟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變
不同歷史時期土地制度的演變概況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2.“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政策的概念、原因及影響。
3.“海禁”與“閉關鎖國”
政策出現的原因、影響。
五、教學思路設計
由于本單元內容量較大,所需的教學資料眾多,因此,在本單元,教師計劃利用多媒體工具進行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工具給學生在課堂上快速呈現課前搜集好的文字資料、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等,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地吸引過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課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活動。由于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活動,因此,通過提問既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狀況,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時還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由于有了多媒體工具的幫助和課前預習準備,課堂教學時間會顯得比較寬松,這時候,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適當的課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活動的進一步深化。
六、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內容量較大,且知識點較為松散,涉及的知識范圍很大,如果單憑教師一人之力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這課主要采取教師點撥,學生主體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包括課前的預習、課中的合作探究、課后的總結等等。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點撥,這樣,學生更容易消化,而一些較為簡單的內容則要求學生通過主動學習的手段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