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地理教學要求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抽象 邏輯 地理
為適應時代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有利于21世紀人才的培養,推進素質教育,國家教育部對中考、高考進行了重大改革。當今世界,知識飛速發展,學科間橫向聯系、相互滲透越加緊密。知識面狹窄的單領域人才,已不能滿足當今時展的要求,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遠,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其試題必然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源于單科知識,卻又融合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地理學科而言,綜合性本來就是本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如環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環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在地理課程中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將就地理課程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及教學策略問題進行探討。
一、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二、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游、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
三、注重基礎,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重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科能力
考試雖然不是考死記硬背的死知識,而是強調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強調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復習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養。如對于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物的分布、運動和變化規律,使之規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這"五化",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四、捕捉教學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加強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
重視自然和社會熱點問題.中考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試題多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立意命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指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去審視、分析、評判他們熟悉的地理事實、地理環境和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在復習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觀察和思考;同時要提供事實材料或背景,指導學生獲得信息,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思維對事件作出評判。
關鍵詞:地圖 初中地理教學 意義 基本要求
在地理學科的發展歷史當中,首先產生的是地圖學科,然后才有了較為系統的地理學科理論知識。這充分說明地圖在地理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地圖可以說是地理學科有的一種教學語言,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至始至終都離不開地圖,這也是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所不同的地方。一張看似簡單的地圖,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卻不簡單。它包含了很多地理事物的特點。通過對地圖的學習可以幫組學生更好的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和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熟練的運用地圖。
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
首先,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對于復雜繁多的氣象圖表和山川地名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是記不住,就是分不清楚,慢慢地就會出現厭學的情緒。地圖正是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所在。因為地圖作為地理學科中最常用的教學工具,是地理知識的空間再現,它所表達的內容豐富而不抽象,不僅便于學生記憶,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讀懂了地圖才能建立起學習地理的興趣。地圖可以說是地理文字信息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地圖可以表示出不同空間領域里的不同的地理事物,這些在地圖上標記出來的地理事物能過在學生們腦海里形成直觀的影像,便于記憶。大部分的初中學生對于地圖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如果這時候老師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地圖,喜歡地圖,讓學生充滿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就一定會使學生對學習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
其次,合理的運用地圖可以讓學生很好的記住地理事物的信息,地圖在在地理教學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比的,實踐證明運用地圖教學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教師在講課的同時,繪制圖表不僅能在學生腦海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能使上課走神的學生盡快的回到課堂的教學中。如果忽略了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只是單純的死記硬背一些枯燥的地理文字內容,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無聊和厭煩的情緒。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巧妙的運用地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最后,通過地圖在地理教學里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在地理教學中使用地圖可以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立體的空間地理范疇,提升學生的空間立體感。可以逐漸地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各種地圖形象,他們的空間感就會越來越強。這種空間感一旦建立,學生們就更加容易接受掌握新的地理知識,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想象和思維能力。通過對地圖的觀察與分析可以把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聯系起來,找出其間的聯系和規律,便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同時,學生如果建立了很強的地理事物空間感,就更容易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使用好教材里的地圖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單純的用教材里的文字教學,文字缺乏充分的生動性、形象性。為使地理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并且活躍課堂的氣氛,應該合理有效的運用教材里的地圖。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各種類型的地圖。這些地圖大部分穿插在課文當中,教師在教課的同時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教材中的地圖一般都是配合教材中的文字出現的,這些地圖能更有效的體現文字的重點內容,便于學生化繁為簡的學習地理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科學合理的使用教材里的地圖進行教學,突出教學中的難點重點。例如為了突出教材的難點重點,可以將教材中復雜的地圖重新設計成自己需要的簡圖,化繁為簡。利用簡圖簡單明了的向學生講解圖中的重要信息,從而使深藏在地圖中的一般規律凸顯出來,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同時,教師必須耐心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讀圖,首先要讓學生看地圖的標題,這直接反映了地圖的屬性。然后教師應提供充分的讀圖、畫圖、用圖機會給每位學生,以促使學生對地圖在地理課程中具有的重要性有充分認識,進而積極主動地讀圖、用圖、畫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選一些好的必須掌握的地圖,供學生們讀圖、畫圖。但教師爺應該注意的是,在一些煩瑣的地圖上,教師應先理清地理事物類別,根據邏輯順序合理地安排,然后向學生講解。學生在條理清晰的順序與合理的方法下進行地理的學習,這樣才不會出現雜亂無章的局面。
三、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基本要求
1.教學生讀圖,畫圖和用圖。
在地理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養成讀圖,畫圖和用圖的習慣,首先讀圖方面,教師應該讓學生注意地圖的名稱和圖例,還應該注意圖的地理界線和地域范圍等。教授學生找準地圖的技巧,充分了解各種類型地圖呈現的具體地形,有意識、有目的地學習各種地圖。其次要教會學生看圖例,學生只有懂得如何看圖例,才能提高對地圖的理解能力。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觀察地圖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地理信息復雜的地圖。教育學生面對地理現象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斷的深入研究,才能從地圖中學習到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特征。從而提煉出一般規律,便于地理學科的學習。在畫圖方面,教師自身應該具有一定的繪畫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畫圖,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畫圖。教師帶領學生畫圖,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圖形的記憶,還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提升課堂氛圍,實踐證明,良好的課堂氛圍會明顯的提升教學質量。在用圖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地圖,教材上的地圖也并不是全部適合學生的學習,教師應該主動收集一些典型的地理地圖,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展示,這樣可以擴展學生的課外知識,也能提升他們學習的興趣。
2.教學生運用各種類型的地圖去分析地理問題。
教學過程中不時的為學生提供一組不同類型的地圖,讓學生在這些地圖中找出相同點,不同點。找出他們之間的聯系,總結一般規律。通過這樣的鍛煉可以不斷深化學生對地圖的認識,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逐步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
一、運用題板法教學的基本要求
1.樹立新型教學觀念
國外學者認為,教學即支持學生學習,改變學生理解世界觀念的活動,促進學生的理解,是知識的傳授以及形成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態度。高凌飚則指出中國教師的教學觀是:通過獲取、加工、遷移、強化、保持有效組織信息,倡導師生建構課程知識,用游戲、繪圖等形式提高學生興趣,增強對知識的記憶效果,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提供者,更是培養學生技能、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能工巧匠,與學生共同運用知識的合作者。
教師須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對教材的知識體系了然于胸,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要求,選準切入口,弄清活動障礙點、明確學生能力及其生長點,切實做到因時施教、因材施教、因學施教。巧妙設置教學板塊,抓重點、破難點、攻主點、組同點、創新點,使施教有效到位。循序漸進開展學生活動,合理使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培養程序,步步為營,事事求活,有序推進,構建明朗的培養體系。
2.靈活調控教學行為
孔德拉秋克《教學論》稱:“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妥善選擇教學方法。知識的明確性、具體性、根據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賴于對教學方法的有效利用。”教育只能從學生的關注和參與中萌芽,利用學生的思想和力量,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組合授課內容,挖掘潛能。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稱:“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雙手的創造性活動領會和理解相互作用,會給思維活動帶來一種新質……。手能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設計、構造活動明顯地表現出智慧努力和雙手動作的相互結合。信息通過兩條相向運動的途徑傳遞:由手傳到大腦和由大腦傳到手……思維從整體轉移到局部,從一般轉移到具體,而手在這種轉移中起到積極參與的作用。”通過各種途徑,設法讓學生的雙手動起來,在題板上重組信息,描述最精彩的人生藍圖。智慧的雙手能創造智慧的頭腦,不能使雙手成為智慧的高明技師,學生將喪失求知欲,教學過程就會失去一種強有力的情緒刺激,教學將以失敗而告終。
3.準確駕馭教學事件
教師應以吸引注意、告知學習目標、激發回憶、敘述材料、引發期待行為、提供反饋、評估行為7個教學事件為鏈接教學活動的重要扣環,用題板幫助學生課前組織思維,在頭腦中提供可掛靠要點的鉤子,課后期待獲得哪些行為成果,確保教學的完整性。
二、運用題板法教學的作用
1.明確目標、清晰結構
題板法可明確課堂目標,使知識結構清晰,逐步推進知識、能力和活動訓練環節的有序展開。題板法側重解決教學難題,引領教學進程,將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遠為近、化舊為新、化死為活、化整為零,再由零歸整,使獨立的信息互相銜接在一個完整的系統內。以學生活動為主,可鎖定知識角度,使活動更富有代表性、參與性。如讓學生在題板上繪制中圖版七年級下冊“珠江三角洲”知識層次結構圖(圖1),使學生對本堂課的重點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投入整合信息的學習實踐。
2.構建知識、開發思維
題板是高效的學習工具,利于構建系統性知識,能將目標視像化,開發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綜合地理能力。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中指出:“形成學生的五種能力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運動技能和態度,這些能力均可借助題板得到有效的提高”。題板能挖掘知識的趣味性,使知識結構完整、內容簡潔,養成學生整理知識的習慣;寓學于玩,轉化學習經驗,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地理興趣,提升學習才能,增強協作學習精神,形成競爭意識。請答得較好的學生上臺展示成果,可極大增強其學習信心。如可讓學生上臺展示“降水形成過程”結構圖(圖2),增強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興趣和理解。題板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把學生零碎的思維導入特定的學習情景,激發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情境,體會教學的發生、發展、演變和延伸過程,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用題板作草圖,拓展知識點,新穎生動,字體大,能營造搶答式比賽氛圍,加深印象,有助于更好理解知識點,在娛樂中深入學習、輕松學習。促使學生主動答題、思考,比舉手答題更便捷、興致更高、更活躍思維,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讓每位學生舉板發言,可加強其動手能力,提升實踐素質。在題板自添圖形,納入學生的奇思妙想,可集中注意力,激發創新火花,增強對有關地理問題的認識。
3.呈現過程、揭示規律
題板可巧妙架構知識框架,形象呈現地理事物的發展過程,生動揭示地理事物變化規律,使教學內容更逼真、教學視野更遼闊,優化施教環境。教師使用題板時,可激活課堂氛圍,提高積極性,利于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使授課有序進行。題板可使學生思維遵循教師的思路,利于師生互動,促進師生、生生感情交流,融洽師生關系,使課堂更生動。如講中國版七年級下冊“黃河”,可先讓學生大手筆在題板上繪制黃河的水系輪廓,隨著講課的推進,在相應地方添加流經省區的簡稱,主要支流以及上、中、下游分段的地點,主要水利樞紐名稱,凌汛發生的主要河段,地上河存在的地區等信息,生動地彌補有關黃河生態特征及開發利用信息,將知識點前后關聯,剖析得徹頭徹尾。在題板上繪“地球與地圖”知識樹圖(圖3),同樣可巧妙地將知識嫁接到樹形的信息體系中,極大地豐富施教空間,使教學井然有序。
4.提升效率、調控教學
題板使教學內容一目了然,讓教師更清楚地看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便于修改教學策略,駕馭教學形勢。根據教師授課內容,學生在題板自繪圖,便于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舉板答題(圖4),利于教師了解學生,操縱教學流程。如讓學生在題板上寫出已知的中國著名景點并高高舉起,教師居高臨下,對學習狀態一覽無遺,可及時調控教學形勢。
5.動態演示、活躍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