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歷史必修知識點整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沒有好的高一,必然沒有好的高考;沒有高一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就沒有高三的從容自信!所以,高一的時候就要開始認真的學習了,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一歷史的逆向思維學習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一歷史的逆向思維學習方法一、換位思考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將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正反兩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換位后進行思考。我們以學習美國內戰為例。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獨立后南北雙方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我們將南北雙方換位,進行逆向設問:假如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那么南方能否允許北方奴隸的存在?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需要市場、原料和自由勞動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勝的主要原因是實力強大和人民支持。我們仍將南北雙方換位后進行逆向設問: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強大,那么北方還會取勝嗎?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況要更復雜,更因難些。因為資本主義經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北方取勝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而,我們還可以得出更深一層次的結論: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者,任何背離民心者,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歷史事件雙方的結論,以及對歷史現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們都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同學們不妨多嘗試一下,一定會有不少意外的收獲。
二、換角度思考
換角度思考是指我們對歷史事物在從常規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徑從其他角度去思考。這既有利于探索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發生的多種因素,又符合歷史創新思維的多維性特征。我們以學習隋朝的大運河為例。對大運河的開鑿,常規思維一般從兩個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強了南北交通,鞏固了隋朝對全國的統治,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的繁榮;二是它勞民傷財,地方官吏乘機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騰,加上隋煬帝本人極盡奢華,政治腐敗,最終導致隋朝滅亡。我們換角度設問:工程如此巨大,無疑要耗費巨額的財力和物力,假如隨朝經濟凋敝,國力貧弱,那么能鑿成這條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嗎?當然是不可能的。這就從反而證實了教材上的結論:隋朝經濟繁榮。還有,在長達四五千里的復雜地理和水文環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運河通道,這不正好反映了那時的水利勘測和工程設計的高超水平,從而證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巨大創造力嗎?這一點也是教材上所沒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發散性逆向思考
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由一點到多點,由點及面,由此及彼,進行多向思維。而發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規思維的發散性思考。它可以強化我們對某些知識點的認識、理解和記憶。我們再以學習淝水之戰為例。淝水之戰是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后,由前秦發動的統一戰爭。按照常規思維,大凡統一戰爭都是順應了民心的,因為人民都厭惡戰爭,都渴望統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所以它應該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可是前秦發動的統一戰爭為什么卻遭到了人民的反對、不得民心呢?(這是前秦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進行發散性逆向設問:人民為什么會反對統一戰爭呢?從前秦軍隊中士兵的構成來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強征而來的,他們受盡了民族壓迫之苦,強烈地渴望擺脫前秦的統治。因而可以判斷:人民決不是反對國家統一,而是反對由前秦來號令統一。民族矛盾的尖銳,使前秦并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原因,如秦軍的指揮者在戰術上失當,作為統帥,苻堅驕傲輕敵;秦軍缺乏訓練,戰斗力不強等。我們繼續作發散性逆向思考;根據當時的形勢,從前秦的對手東晉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敗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秩序相對穩定,有抵御外敵入侵的能力。這樣,前秦失敗的原因就可總結出這五條來。同學們可聯系所學史實來思考。
高中歷史復習方法一、高中歷史知識模塊化、體系化,縱橫相連,收放自如不妨嘗試通過列表的形式,將高中歷史三本必修和三本選修的全部知識(以目錄為單位)羅列在一張以中國、外國為橫軸,古代、近代、現代為縱軸,以政治、經濟、文化為副軸的平面三維復式表(詳見筆記篇歷史部分的相關內容)。
二、多練選擇,揣摩出題意圖,靠近試題思路上面已經說到,近兩年高考歷史的考察方式是“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抽血式巡查。
三、規范答題,少說廢話高中歷史的二卷解答題與地理、政治還略有不同,大多是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要求我們能夠全面、準確、精煉地提取信息,并盡量簡練、規范地表述。
高中歷史知識點整理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便是高中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生產力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并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高中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律。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的復雜體系。社會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著很大的反作用。適應于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第三、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個人在社會中是比較渺小的,只有當個人結合成群體,才能真正地發揮出社會主體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們的作用再偉大,也只反映群眾要求,依靠群眾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對社會歷史發揮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重慶;新課標;高考;歷史;評析;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279-02
2013年高考的硝煙剛剛散去,研究今年高考命題特征,為以后高效備考打下基礎成為所有高中教師的必修功課。尤其在高考歷史命題風格獨樹一幟的重慶市,今年更是迎來了新課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其命題模式、風格會何去何從早已引起大家關注,現在終于揭開了神秘面紗。如能有效把握今年的命題特征,在以后的新課程高考備戰中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重慶卷歷史第14題分值高達32分,占了總分值的三分之一,筆者擬談談對該題的一些看法,希望對備考能有所啟示。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今年重慶卷第14題以“服飾”這一民生問題為切入點,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綜合考查了中國古代史部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世界史部分凱末爾改革、中國近現代史部分的改革開放等內容。與近幾年全國其他地區高考材料題通常以專題方式考查不同,本題考查的切入點只是“服飾”這一民生問題,但卻綜合考查了中西方的社會變革,包含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識;既考查了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又考查了學生閱讀材料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小切口,大綜合成為新課標高考下重慶卷材料題的亮點。
一、小切口
“小切口”指的是以社會熱點,科學史觀作為命題的切入點。第14題以“服飾”問題作為命題的切入點,看起來命題切口很小,似乎與教材主干知識關聯不大,但緊扣當前“關注民生”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又體現了歷史學科近年來所倡導的以新的科學史觀研究歷史問題的發展趨勢。《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提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今年重慶新高考歷史學科考試說明明確提出“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服飾”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能夠充分體現歷史學科學以致用、以史為鑒的學科特點;同時“服飾”這一切入點又體現了社會生活史觀的研究方法,而社會生活史觀正是當前倡導的新的科學史觀指導下全面客觀分析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說,“服飾”這一切入點是新課程理念的很好體現。筆者大膽預測,以社會熱點、科學史觀作為命題切入點的“小切口”模式將在重慶的新課標高考中繼續貫徹下去。
在“小切口”的命題模式下,關注社會熱點話題,運用科學史觀分析問題是師生必須高度重視的一項能力。在日常的復習備考中,必須對社會熱點話題有一顆敏感的心,隨時注意將所學的歷史知識與熱點相聯系,做到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但切忌為了應試去猜命題熱點而造成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舍本逐末。同時要學會運用新的科學史觀來分析歷史問題與當前社會熱點。除了基本的歷史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生活史觀等都是比較常用的科學史觀,我們首先要了解這些科學方法,并運用到分析問題的實踐中去。
二、大綜合
第14題命題切口雖然小,但要求卻不低,在考查內容上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在考查目標上知識與能力并重,真正體現了今年新考試說明所要求的綜合性。
1.考查內容上的大綜合――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第14題的三個材料分別講述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凱末爾改革、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服飾變革。內容分布包含了中國古代史、世界史、中國近現代史三大板塊,既有必修教材中的和改革開放,也有選修教材中的凱末爾改革,還有課外知識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種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全面分布的大綜合模式能夠有效的考察學生知識的全面性,真正發揮出高考的選拔作用,防止部分學生在高考備考中投機倒把。
“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命題模式在知識深度上通常更強調其基礎性,知識廣度往往會成為學生備考的難點。因此,在日常的備考復習中,師生必須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提升知識的廣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注意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教材知識相聯系。在一輪復習時,當教材的基礎知識涉及相關社會熱點問題時,可以及時聯系,幫助理解落實基礎;在二輪復習時,可以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將必修、選修中所有涉及的知識加以整合,開展專題復習。第二,注意將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知識相聯系。新課標教材按照政治、經濟、文化分為三個模塊,古今中外混編,這有利于將同一個專題的知識整合在一起,但與此同時同一個朝代或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又會出現在三本不同的教材中,容易造成時序混亂。復習的過程中務必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教材優勢,將不同時代的同一專題知識縱向聯系;同時將同一時代的不同專題知識橫向聯系。如果新課學習已經較扎實,直接按照時序整合必修教材從古至今、從中到外開展一輪復習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第三,注意將必修和選修相聯系。除了新課標教材在編寫中本身存在大量必修、選修知識交叉,聯系復習有利于知識全面理解鞏固外。從今年的高考試題可以看出,必修和選修的內容是混編在一起的。這意味著重慶新課標歷史卷不同于全國絕大部分高考卷,即必修、選修綜合出題,沒有針對選修教材專門出選作題。為了適應這一特點,務必在復習過程中盡可能的將必修和選修有聯系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筆者甚至認為,從應試的角度看,必修、選修中重復出現的知識點應該是高考的高頻考點。
【關鍵詞】2015年高考 試題特點 備考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237-01
2015年全國高考已漸大幕落下,綜觀2015年全國新課程高考文綜卷(Ⅱ)歷史試題可知,試題與往年相比題型、難易程度、試卷組卷的順序基本相同,符合《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注重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凸顯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查。這也為長期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的一線教師和一名從事高考研究的工作者,指引了基礎教育中歷史教學的方向,即“歷史學科體系與歷史學科能力”逐步找到了在中學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合適位置。這種連續性與穩定性,對于廣大的中學歷史教師復習備考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性。
2015年試題的幾大特點:
1.去學術性傾向,取平易近人傾向。縱觀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尤其是選擇題,大多運用原始文字材料,材料文字內容閱讀量大,信息難以提取,面對這樣的材料型選擇題,需要考生花費一定時間來分析這些材料本身,給考生增加了人為的閱讀障礙,使考生產生畏懼感。2015年選擇題試題,大多數題干材料簡短有力,特別是非選擇題部分文字閱讀量更加少,適合高中學生認知特點,繼承過去的短文字命題方式,全部采用短文字材料,不追求材料的形式,而注重考查考生對材料內涵的把握和利用。材料閱讀量適中、文字通俗易懂,給考生產生平易近人的感覺,有利于考生答題和考出信心,這是指的點贊的地方。
2.突出考查歷史主干知識。新高考多圍繞大綱重點主干知識命題,今年也不例外。古代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儒家思想的演變及特征;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中國近代的發展等主干知識是今年歷史選擇題的主要考點。工業革命的進程及影響、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及影響、中國近代各階段的主流思想等主干知識是今年歷史材料題的主要考點。考查歷史主干知識,能夠使考生在紛亂復雜的歷史中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增強歷史的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3.試題蘊含情感態度價值觀,充分發揮歷史學承載的人文教育功能。歷史學是人文科學,人文教育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歷史課程“三維目標”中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也是考試的重要內容,2015年全國課標卷(Ⅱ)歷史試題注重闡揚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文明遺產的現代意義,提倡傳承文明,崇尚科學的精神。如第24題,從“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可知儒學家要求統治者向古代圣賢一樣以完美的道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有利于激發考生對傳統優秀文明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又如第30題,考查了“侵華日軍的罪行”,涉及了2015年重大時政熱點“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揭示了“勿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題。
2015年高考題對今后備考的提示:
一、夯實雙基,優化歷史思維
在古代史復習時,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力爭做到點透、線通、面全,形成立體動態知識網絡結構。點透指歷史事件知識點分析透徹和全面。如時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質意義、作用影響等。從高考試題來看,對歷史事件的因果分析、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的理解考查較突出。實現點透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線通指某知識點在不同時期的表現連成一線。以知識縱向歸納為主,注重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的分析并形成小專題。面全指同一時期社會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歷史階段特征。如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歷史階段為例按章節順序理清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并概括出階段特征。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識結構,制作圖示圖表、提煉要點重點、構建立體知識網絡和概括階段特征。
二、完善知識結構,增強通史知識
高中歷史新課程教科書弱化了通史時序,同一時期的關聯知識點分布于多本教科書中,使得學生正確理解與全面把握歷史知識的關聯性有一定難度。以31題為例,題目涉及外交政策轉變――“一邊倒”、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文化教育改革、國家發展戰略――“一五”計劃等相關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分布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只有將這些知識點整合在一起,才能理解與把握相關知識點,進而作出正確判斷。這樣的高考試題要求我們在學習時候要有貫通意識,在充分研究教科書,吃透教科書的基礎上,有意識第將同一時期的關聯知識聯系起來,并擇機適當補充重點知識以及其他版本教科書的不同表述。
三、活用歷史教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改革以后,考慮到“一標多本”的現狀,專家學者一再強調歷史教學應提倡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把學科教材當成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們覺得“教教材”的觀念似乎已與課程改革理念不太合拍了,挖掘大量的史料,來補充教材內容的缺欠。這本無可厚非。然而,從近幾年的全國課標卷來看,試題越來越重視學科基礎知識,注重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突出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而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素養的獲取主要是通過理解教材來實現的。知識是理解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基礎,沒有基礎知識、基本史實充實的歷史課堂無法產生生命的律動。高三歷史教學,重新回歸教材,提升教材知識的深度認知是提高復習質量的關鍵。當然,“回歸教材”絕不僅僅是基礎知識粗淺、機械地重復和再現,要堅決摒棄過去那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得到的僵硬的毫無價值的基礎知識。而應該強調在“讀懂”、“讀精”、“讀深”教材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