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困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普及,中醫藥傳承與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中醫藥理論、中醫醫療模式、中醫藥秘方及相關成果、中醫藥人才等面臨嚴重挑戰,特別是制約中醫藥發展的中醫教育、科研、醫療模式、宏觀管理等關鍵因素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
1 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中醫藥傳承與發展根基不固
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教育是基礎。據統計,迄今為止,全國30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醫藥學校,為國家培養約30萬中醫人才,為傳承與發展中醫藥發揮了先導和基地作用[1]。但是,近些年來中醫院校教育受西醫教育思想、模式的影響,基礎教育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據了解,目前中醫藥院校的辦學思想、教學總體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越來越趨同于西醫院校。削減傳統文化課程的比重、弱化中醫經典內容學習、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等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醫院校教育普遍重視外語、計算機、植物化學、解剖等課程的教學;基礎課程設置中,理化知識與西醫理論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中文(古漢語)、中醫傳統理論(中醫經典著作)等越來越少,要求越來越低,并且將中醫、中藥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專業。中醫院校這種不重視傳統文化的改革實踐,違背了中醫藥教育的自身規律,難以培養出熱愛中醫事業、具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中醫人才,其結果只能造成中醫藥院校畢業的學生不能用中醫的思維方式診治疾病,看不懂《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著作,望、聞、問、切等中醫臨床硬功夫更無從談起。因此,許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中醫藥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醫院校教育嚴重西化”。
2 研究思路和方法背離了中醫藥特色
中醫學是我國原創性醫學,歷經數千年眾多醫家臨床實踐的積累。中醫藥歷來重視探索理論發展的未知領域,解決臨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臨床療效,完善和發展理論體系。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醫藥理論反而受到質疑、創新性成果越來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醫藥科研思路違背了自身發展規律。
近代科學在確立其主導和統治地位過程中,方法論起著關鍵性作用。中醫學與西醫學最根本的區別,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導致的思維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中醫強調整體觀、辨證論治,西醫則重視病因、病理、病位;中藥強調性味歸經,西藥則重視殺毒滅菌。中醫藥科研應按中醫學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與此相對應的思維方式,確定正確的研究方向、發展目標和研究方法;必須從臨床實踐中總結歸納辨證論治的方法、思路,應以研究藥性,以及藥性與中醫理論的關系為切入點。然而,目前中醫藥科研淡化了中醫理論整體思維方式,確立了以線性、分析還原論為指導思想,按現代醫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實驗室量化指標來研究中醫藥“實質”、“本質”和“有效成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實施“微觀探索”、“指標檢測”、“客觀實證”,試圖從實驗室里發展中醫理論、開發中藥新藥,甚至把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作為中醫藥研究的突破口,這種完全按照西醫科研路子開展的中醫科研違背了中醫藥發展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據統計,2001-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中醫、中藥項目中,純中醫藥類研究課題很少,其中有些項目屬于中西醫結合研究課題。因此,加強和正確引領中醫藥科研,是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支撐,只有把握中醫藥發展的根本,確立正確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斷創造和完善符合整體醫學的科研成果和理論體系,才能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頭。
3 醫療管理模式削弱了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
中醫診斷治療的模式和標準,以整體論的思維為主導,根據患者的癥狀,用辨證論治的方法來診療疾病。一個處方可以治療不同的疾病,一種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處方來治療,都能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醫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輔周曾用中醫的方法治療乙腦,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組中藥處方[2]。可見,中醫的診斷和療效標準以及醫療模式不同于西醫,兩個醫學體系應有不同的診療模式和標準,在實踐中應“求異存同”,而不應“”,這樣才能突出各自的優勢與特色。
中醫和西醫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必須認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標準。中醫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用西醫理論是無法解釋的。然而,我國現行的中醫醫療模式、標準以西醫相應的診斷標準和療效標準為主導;中醫醫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醫醫院的管理方式來實施。西醫院是分科管理,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分科越來越細。如北京某大醫院共分了37個科室,各科室只負責自己的那一部分,沒有一個科室對患者全面負責,通常情況一個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幾個科室。而中醫歷來只分內外婦兒,大夫大多是全科醫生,每個大夫都對患者全面負責。但目前我國的中醫院也同樣按照西醫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細,全科醫生越來越少,醫藥分離、針灸與中醫分開等。這種按西醫醫療模式和管理方法從事的中醫臨床實踐和管理,喪失了中醫藥的整體優勢與特色,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導致真正能用中醫思路看病的中醫越來越少,中醫藥必然會日漸萎縮。
轉貼于
4 現行法律法規制約了中醫藥的發展
國家的法律法規是中醫藥發展的基本依據和保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應該著眼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然而,我國現行的一些政策法規沒有充分考慮中醫藥發展的實際,有些甚至不符合中醫藥的發展規律。實質上,現行的一些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
中醫醫生歷來重視使用自治的丸散膏丹為患者治病,且醫藥不分家,但這些傳統做法和經驗,如按現行的《藥品管理法》相關條款規定,則是不合法的。另外,中醫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治療傳染病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然而,按我國現行的《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傳染病只能在傳染病醫院治療,但傳染病醫院基本沒有中醫。2003年有關部門確定SARS是I類傳染病后,北京的中醫就無法介入SARS治療。后經多方面努力,中醫才在防治SARS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間中醫是振興中醫藥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縱觀我國中醫藥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民間中醫藥發展史,歷史上聞名于世的醫學家,如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無一不是來自于民間、發展于民間、成名于民間。當代的中醫名家呂炳奎、董建華、方藥中、焦樹德等也無一不是來自民間[3]。有許多民間中醫具有一技之長、掌握特技療法,他們的治療方法不但具有中醫特色,而且效果好、費用低,民間中醫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視和整理提高,有很多可成為中醫的特色療法。但按現行的《醫師法》規定,許多民間中醫無法取得合法的行醫資格。
5 結語
如何解決中醫藥傳承與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和更多的學科專業領域共同努力。筆者認為,國家應成立專門中醫藥發展的工作機構,從抓頂層設計入手,制定一套長遠的中醫藥發展規劃;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法規政策,為中醫藥傳承與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營造有利于中醫藥發展的氛圍;要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不斷創造和發展中醫藥原創性成果;要逐步建立中醫藥自己的標準體系,合理搭建有利于中醫藥發展的平臺。只有各方面積極配合、共同努力,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才有可能。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教育機構基本情況[EB/OL].sa
tcm.gov.cn/lanmu/jiaoyu/index.htm,2007-09-21.
[2] 賈 謙.確立中醫藥戰略地位的重要意義[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5,7(5):88-97.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意義;困境;努力方向
中醫學是一門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醫學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中醫藥院校作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搖籃,其教育目的是提高各級中醫藥人員整體素質,擔負著推行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神圣職責。因此,研究探索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在教育實踐中面臨困境、發展方向等方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一、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醫學所具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雙重屬性以及醫學的職能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使醫學生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中醫藥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是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原動力。加強中醫藥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培養合格中醫藥人才,使他們不僅能勝任醫療衛生技術服務,掌握一般醫學科學知識,而且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和短程更新能力的醫學實用型人才,在當今醫藥人才尚缺的情形下尤為重要。弘揚中醫文化,繼承和發揚中醫醫德理念,結合時代特征和中醫院校特色,對加強中醫藥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高等中醫藥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推行素質教育的現實困境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黨和政府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中醫藥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一樣,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方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批高質量的醫學生已在醫療服務行業中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但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素質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嚴重落差,中醫藥院校已經實現的目標與整個社會對醫學生所期望達到的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比如:專業技能的培訓擠占人文教育的時間;部分理科學生重理輕文,文化基礎知識欠缺;繁重的專業課學習,制約著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等。因此,如何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已成為擺在各個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努力方向
1.注重全體性。“全體性”是素質教育最本質的規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素質教育。因此,中醫藥院校要堅持向全體學生開設各類學術講座,邀請校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做報告,努力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
2.注重基礎性。所謂“基礎性”是相對于專業(職業)性、定向性而言的。堅持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其主要意義在于:第一,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基本素質,才有可能實現向較高層次的素質或專業素質的“遷移”。第二,人類蘊含著極大的發展自由度,這就是人的可塑性。第三,從教育控制論的意義上講,教育是一種人為的、優化的控制過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預定目標持續發展。因此,在學科上,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等一批人文學科和大量臨床實踐基礎上的,只有做到素質教育與醫藥專業課程教育相結合,培養的學生才能是理論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的合格實用型人才。
3.注重發展性。所謂“發展性”是指要著眼于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知識與能力,真正把學生的重心轉移到啟迪心智、孕育潛力、增強后勁上來。提高中醫藥大學生創新能力,加速培養中醫藥創造性人才,是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和首要任務。中醫藥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關系到中醫藥事業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
4.注重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素質教育既要實現功能性的目標,又要體現形成性的要求,通過實現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最優發展。不僅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幾個共同的方面有較全面的發展,而且更注重促進每個學生相對他自己而言最好的發展。因為,素質教育應該是完善意義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質的。目前,中醫藥院校的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在高中階段為理科學生,人文科學的知識薄弱,缺乏文化素質教育的熏陶,先天不足,亟待彌補有關的知識。所以高等中醫藥院校加強素質教育應首先突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采取適當的措施和方式給學生“補課”,完善知識結構,在“補課”的同時逐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
5.注重未來性。所謂“未來性”是指立足于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學目標或就業需求。一般說來,教育具有較強的惰性和保守性,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標是使年輕一代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因此,中醫藥院校在推行素質教育時要培養大學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在教學環節上,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努力實現培養會學、會干、善于創新的教學目標,同時要求學生必須更新學習理念,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知曉和踐行“獲得能力是最重要的學習”,從而獲得全面、個性、終身發展的能力。
總的來說,素質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特點,決定了它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常抓不懈。中醫藥院校素質教育必須從戰略和長遠地角度出發,從思想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更新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中醫藥;傳統;困境問題;西醫
中醫藥科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以顯著的療效、濃郁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診療方法、系統的理論體系、浩瀚的文獻資料,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成為人類醫學寶庫的共同財富。中醫藥數千年的強大生命力,發展至今與現代醫這共同構成我們衛生事業.是我們的特色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但在新時期的醫藥衛生環境中,如今出現了西醫統一中藥的局面,難免讓我們感慨和遺憾.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源多種多樣.
臨床上大多數病人的第一選擇是西醫,只有醫療資源缺乏,或者病癥特別的時候,例如西醫療效不行的病,才會有患者求助于中醫,作為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卻帶來一絲無奈的悲涼.
一、首先從政策上來分析,重西醫輕中醫存在較大的困境
雖說“中西醫并重”和中西醫“長期并存,共同發展”的方針,并將“發展傳統醫藥”寫入了《憲法》。但是長期以來,在具體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國家投資、科研發展和醫療實踐等方面明顯缺少投入,國人普遍重西醫輕中醫,致使中醫地位不斷下降,發展一度面臨難關。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還沒有放開,有些政策對于中醫院的扶持工作做得不夠.對于中醫藥行業的生產和技術幫忙不足也是制約中醫藥行業的困境主要因素。另外,政策標準在引導向,中藥標準盲目“與國際接軌”,中藥標準西藥化.
二、在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上不夠
除少數知名中醫有較厚實的中醫文化功底外,大多數中醫的中醫文化基礎嚴重不足,如此下去,再過若干年,中醫文化可能只會留存于典籍之中,無人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加之現代醫藥行業對熱忠西藥治療,對這一傳統文化的重視就更顯得蒼白無力了.
另外,傳統中醫理論發祥于古代,并基本成熟于漢代,雖然經過后人的歷代完善,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缺陷不少,最重要的是缺少生理、病理的微觀機理部分,有待擴充,對很多疾病認識不深,對很多疾病沒有認識,總體療效有待提高。
對傳統醫藥的不夠重視,很多患者選擇西藥覺得見效快,其實,中醫治病實際上是不會慢的,只要辨癥準確,治療得法,就能很快地取得效果。
三、中藥新藥產品的開發力度
隨著目前世界醫藥發展趨勢和人們健康水平的需求,大家都在關注傳統的醫藥包括中醫藥新藥的開發,開發力度影響因素,政府政策固是一方面,中藥的質量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質量檢測方法及控制技術比較落后;中藥生產工藝及制劑技術水平較低;中藥研究開發技術平臺不完善,創新水平較弱;中藥企業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缺乏國際競爭力。
國內資源情況看,由于環境污染、生態條件惡化,也由于生產加工不規范,中藥資源正面臨嚴重破壞。據一報道統計了解,現在處于瀕危狀態的植物近3000種,其中屬于中草藥或有藥用價值的就占60%-70%,這也成了制約新藥開發,中醫藥發展的問題之一.
中西醫結合研究滿足于低水平層次,沒有帶來中醫的升華,相反部分內容被歪曲、被低俗化。由于中西醫藥標準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導致中藥的出口存在著很大困難,即使中成藥出口也并不太理想。相對于龐大的國際醫藥市場,中藥企業想要走出去并不容易。
四、在中醫教育上出現了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中知教育模式與中醫的傳統模式越走越遠,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表述思維,診斷、治療的思維方式是特殊的,有宏觀的、非線性的、模糊性特點,不容易具體化、量化,較難被非中醫人士理解;西醫是線性的、機械的、直觀的、實驗性思維方式。按西醫模式培養學生的,沒有按照中醫的發展規律來設置和研究這個學科顯然是會出問題的.比如在教育問題上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中醫教育在語言上外語量很大,古漢語訓練不足,許多學生看不懂中醫古籍;
2.在課程安排上中西醫課時幾乎相等,中醫理論訓練嚴重缺乏,中醫高等教育體制與課程設置存在致命缺陷;
3.在技能培養上望聞問切等訓練不多,致使學生畢業后,普遍不會用中醫思維看病.
五、在醫院的管理模式上過多采用西化的管理方式
在西醫全面進入中國之后,醫院的西方化管理也進入了傳統醫院,加上純中醫的中醫院不存在了,醫院的西化管理方式就顯得越來越突出.時間一長,西醫橫行,很多中醫院已經不具真正中醫臨床基地的性質了.
越來越多的已難說姓“中”姓“西”,望聞問切和辯證施治的傳統中醫診療技術被淡化,手術等西醫治療方法被大量采用,最明顯的中醫病歷明文要求中西醫雙重診斷。
現代西方教育體制全面占領中國。中醫院作為中醫發展的精神所在,中醫院都放棄了中醫的發展和升華,那么中醫就沒有了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的基礎,顯然中醫就被制約了.
六、中醫發展輿論導向有失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