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水利高級工程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私營企業、港澳臺僑獨資企業、民營科技企業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和在市、縣人才交流中心實行人事的專業技術人員,均可申報評審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二、基本條件
1、助理工程師(初級職稱):大學本科畢業后從事本工作滿半年以上;大學專科畢業后從事本專業工作滿一年以上;中專、高中、初中畢業后擔任員級職務三年以上。
2、工程師(中級職稱):大學本科畢業后,擔任助理級職務滿三年以上;專科畢業后,擔任助理級職務滿四年以上;中專、高中畢業后擔任助理級職務滿五年上。
3、高級工程師(高級職稱):大學本科畢業后,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級職務任職資格,并從事中級職務工作5年以上;參加工作后取得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級職務任職資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為了保證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凡涉及申報對象的學歷、專業年限、考試成績、任職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業績、獎懲情況,須由申報單位核實后,按規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表》(中、初級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專業技術人員考核登記表》;
3、專業論文和業務工作總結;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業績的相關材料;
5、《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測試合格證》;
6、一寸免冠彩照5張、身份證復印件2份、最高學歷證書復印件2份。
四、評審專業類別
關鍵字:項目;節水灌溉;承辦單位;成就;科研成果
中圖分類號:TU99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由于河西冷涼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嚴重,在該地區實施《河西冷涼地區高新節水灌溉技術與信息化控制系統建設及應用》項目將會在農業灌溉中提高水的利用率,緩解用水矛盾,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和諧,具有很大的意義。但是此項目實施也有很明顯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從項目承辦單位的科研實力,我國現有的技術水平和當地取得的科研成果三方面表現出來。
一、項目承擔單位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
該項目由民樂縣洪水河管理處主持,甘肅農業大學工學院、河西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和洪水河管理處下屬職能科室參與完成。
洪水河管理處下設三科一室一所二站,現有職工253人,專業技術人員108人,其中:高級工程師4人,工程師22人,助理工程師37人,技術員45人。2010年洪水河管理處與甘肅農業大學聯合掛牌成立節水科研與教學基地,2013年成立洪水河灌區社會實踐服務基地、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為項目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從20世紀80年代起,洪水河管理處針對灌區干旱缺水的實際,一直致力于節水灌溉研究應用,先后完成了35項節水灌溉試驗課題研究。取得了民樂縣、甘肅省乃至國內外的各項技術大獎。并且在國家級或省部級核心期刊上也發表多篇應用性論文。
甘肅農業大學工學院,現有農業水利工程、農業電氣化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8個本科專業。現有教職工90人,其中教授20人、正高級工程師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5人學院在校外建立了多個校外實踐教學與研究基地。并且學院近年來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項目專題、國家自然基金多項,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科技支撐計劃等科研項目,并多次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同時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學院立足甘肅、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區,突出農業院校工科專業特色和農業工程學科優勢,實現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建成了在全國同類院校及西部地區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洪水河管理處工程科,先后完成洪水河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日元貸款風沙治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節水增效示范項目等多項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建設任務。均被評為省、市、縣優良工程。共配置專業技術人員67名,其中高級工程師2名,工程師12名,助理工程師21名,技術員32名。完成科研項目自壓式半固定噴管灌技術在洪水河灌區的應用,獲民樂縣科技進步一等獎;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在自流灌區的推廣應用,獲民樂縣科技進步三等獎。
洪水河管理處信息調度中心,已建設完成了較為完善的配套設備。共配置專業技術人員5名,其中工程師2名,助理工程師2名,技術員1名。完成科研項目洪水河灌區信息化管理系統應用與研究,獲民樂縣科技進步一等獎。
民樂縣益民灌溉試驗站配置專業技術人員8名,其中工程師2名,助理工程師2名,技術員3名,研究生1名。先后作為項目主要承擔單位完成了多項節水灌溉試驗課題研究,獲得了地廳級科技進步獎3項,縣處級科技進步獎8項,在國家級或省部級核心期刊發表相關研究應用論文多篇。
二、我國國內節水灌溉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
1發展社會化
節水灌溉把水利、農機、農業、農藝等農業要素結合起來,成為他們的載體。節水灌溉使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對于灌溉農業,全社會有了越來越統一的認識,社會輿論也越來越好。大家都意識到了發展節水灌溉的重要性,從心底愿意攜起手來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在政府層面,形成了新的有利局面,各部門包括財政、農機、水利、發展改革、農業、科技實現了合作。在社會層面,一些社會群體包括農業合作組織、受益農戶、涉農企業、種植大戶在高收益的驅使下,發展節水灌溉投資修建節水灌溉設施的有著空前高漲的積極性。發展節水灌溉被政府大力推動,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會被節水灌溉激發出來,一些社會會組織越來越關注其發展。在技術發展層面,一些新技術新設備被企業自主研發出來,譬如微潤灌溉、痕量灌溉,對政府的依賴性減少,企業的自主性增加。
2技術集成化
隨著不斷的對節水灌溉技術進行研發、實驗和推廣,隨著不斷調整的農業種植結構、不斷轉變的耕作技術、不斷革新的管理手段,節水灌溉從原有的單一的灌溉技術模式開始經歷向農業綜合集成技術模式轉變。膜下滴灌技術,在西北、東北地區近幾年被大力推廣,這項技術效率很高,是農機、農藥、農膜、滴灌、種子、化肥、農藝的集成技術。在南方水稻產區開始推廣控制灌溉技術,這項技術包括“淺、薄、濕、曬”的特點,也集成了農藝、種子、灌溉、化肥等技術。水肥一體化、覆膜保墑等技術被農業部門推廣。使節水灌溉技術相應的得到進一步整合。
3建設的規模約來越大
由于政府對節水灌溉進行大力推動,越來越多的土地流轉起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也開始轉變,一些新特點如規模化、區域化開始在節水灌溉建設方面出現。譬如400萬畝在新疆一年內發展起來、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700多萬畝在五年內發展、3800萬畝在東北四省區在四年內發展起來等,這些在節水灌溉領域的新發展表明,節水灌溉事業越來越規模化區域化。其他地區也針對區域優勢作物為對象,開始對節水灌溉技術進行大規模推廣。
4應用大田化
隨著越來越成熟的噴微灌技術、不斷擴大的生產企業規模、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的節水灌溉設備,噴微灌技術也從小范圍應用到大范圍轉變。原來應用的主要是在高效經濟作物領域如蔬菜、花卉、果樹等,現在開始大范圍應用到大田范圍,譬如馬鈴薯、棉花、玉米等。小麥噴灌在黃淮海平原井灌區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水稻膜下滴灌技術試驗也在新疆、寧夏等地區開展起來。
5服務更加專業化
不斷擴大的節水灌溉發展規模,也使得越來越專業化的節水灌溉的服務出現。專業化特點在設計工程、施工、后期服務等各個階段呈現出來。也出現了規模越來越大的設計工程、施工與維修養護的專業化隊伍。
三、民樂縣在節水灌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當地人民積極在當地發明應用節水灌溉的新技術,以及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實驗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如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在自流灌區的推廣應用、自壓式半固定噴管灌技術在洪水河灌區的應用、溫室葡萄滴灌輸水系統及灌溉制度實驗研究、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板藍根灌溉制度試驗研究、中藥材及優質牧草灌溉制度試驗研究、馬鈴薯免耕覆蓋栽培與調虧灌溉技術試驗研究、加工型馬鈴薯節水灌溉制度試驗研究、作物灌溉需水預測預報研究、水資源優化配置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問題探索與研究、洪水河灌區信息化管理系統應用與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條件下春小麥灌溉制度試驗研究等技術與研究實驗分別獲得了民樂縣及甘肅省的各項技術大獎。。
結束語
我國的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民樂縣降水少,干旱嚴重,水資源匱乏。在該地區實施《河西冷涼灌區高新節水灌溉技術與信息化控制系統建設及應用》的項目很有必要。由于此項目承辦的單位擁有較強的科研實力、我國的節水灌溉事業發展迅速及該縣在節水灌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條件成為項目實施的優勢。該項目在這些優勢條件幫助下必將順利展開并圓滿完成任務。
參考文獻:
[1] 陳文華. 淺論現代水利水電工程施工 [J]. 教育探究, 2008(3): 73-75.
[2] 胡以麟. 節水灌溉的歷史發展進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3] 潘峰. 近代水利事業的成就[J]. 語言文字應用, 2011(3): 40-50.
[4] 沈國娣. 灌溉技術發展之我見[J]. 科技周刊, 2009(5): 15-16.
這是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一間特殊的病房,房間里堆滿了書籍、論文,床頭有一塊橫板,隨時可以成為移動的書桌。比起其它病房,這里更像一間書房。這里,住著一位特殊的癌癥病人,身上輸著液、插著引流管,劇烈的疼痛時時襲來,他卻伏在病床案頭上奮筆疾書。
這位74歲的古稀老人,是中國水電十四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元岐。作為中國水電十四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云南省電建工程設計研究所總工程師,他5次獲得國家、云南省科技進步獎,被評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
劉元岐是山東濟寧人,從小家境貧寒的他,讀書格外用功。1954年,從山東大學工學院畢業后,劉元岐來到當時我國唯一的水電勘測設計部門———北京水電總局設計處工作。1958年6月,劉元岐受國家派遣,赴蘇聯水電科學研究院及加里寧工業學院學習。留蘇期間,他每晚都學習到深夜,他說:“赴蘇聯學習的機會,是國家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用無數優質的農副產品換來的,我們怎能不拼命學習、拼命工作?”
1962年,劉元岐學成回國,咬破手,用鮮血寫下奔赴邊疆建功立業的決心書。這年7月,劉元岐來到云南,先后到昆明水電勘測設計院和中國水電十四局工作。在云南的40年,是劉元岐不遺余力奉獻的40年。40個春秋,劉元岐的足跡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為以禮河電站、六郎洞電站、西洱河電站、魯布革電站等水電建設重大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及實驗研究工作嘔心瀝血……
遇到科研中有爭議的問題,劉元岐從不盲從權威,總是勇于實踐,成了云南水利工程學界出了名的“倔老頭”。劉元岐說:“做人要誠實,我就不贊成有的專家原來一個意見,一聽領導的意見馬上轉了,我就要研究你轉得對不對,轉的對我支持你,你轉的不對,該提意見我還提。”
1964年,我國第一座高水頭、跨流域開發建設的梯級電站———以禮河三級電站鋪設1820多米鋼管后出現技術難題,由國內外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出現意見分歧。一部分專家主張將管道炸掉重修,當時在業內尚屬“初生牛犢”的劉元岐,力主進行現場實驗、反對盲目炸掉。通過艱苦而危險的管道實驗,證明進行局部補救的管道完全能使用,為電站工程節約了大量資金和寶貴時間。
2002年,劉元岐患上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醫院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劉元岐開始了與病魔和時間的賽跑。當時,云南能源產業正面臨“向何處去”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選擇問題,劉元岐與多年至交、現任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王崇理合作撰寫了《新世紀的云南能源》。2004年,病魔再次襲擊了這位老人,他又被確診為右側腮腺導管癌再次入院治療。今年3月,發生腫瘤骨轉移,8月病情再次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