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學習體會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體育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
一門學科的建立、發(fā)展與成熟離不開對其理論體系的探討與爭辯,體育社會學自70年代在我國發(fā)端以來,一直有部分專家專注于該學科理論體系的探討,并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專家學者們就體育社會學理論基礎問題長期、深入的探討對該學科在我國的發(fā)展與成熟起到非常重要的鋪墊與推動作用。關于體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早期的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學是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爾后部分社會學領域和體育學領域學者認為它是社會學下的一門應用社會學。近年來,有的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學是介于體育科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即它既具有社會學分支學科的屬性,又是體育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有學者提出了體育社會學只有一個學科屬性,即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的觀點。孰是孰非,還需學界的進一步討論與爭辯。關于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學界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觀點,即體育社會現(xiàn)象是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并就什么是體育社會現(xiàn)象、構成體育社會現(xiàn)象的前提條件、什么樣的體育社會現(xiàn)象才有研究價值等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
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認為“范式(para-digm)”是在科學實踐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范例,包括概念、定律、理論、觀點、應用等在內的范例,范式可以用來揭示科學發(fā)展和科學革命的結構,為某一科學研究傳統(tǒng)的出現(xiàn)提供模型。[1]有人認為“范式”這一學術詞語已逐漸替代社會科學中的“方法論”。關于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范式,學界大致持這一觀點,即實證與思辨研究是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范式。如仇軍認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初始階段注重解釋主義(思辨)研究范式,發(fā)展階段具有實證主義研究范式色彩,現(xiàn)階段實證主義研究方法與解釋主義研究方法相互滲透和融合幾個階段。[2]吳貽剛等認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范式較單一,主要以結構功能主義為主,雖然也有一些使用了沖突理論的范式,還有一些運用了后現(xiàn)代主義范式,但總招來結構功能主義者的激烈批判。[3]目前,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與框架主要援引自社會學與其他相關學科,包括結構功能理論、角色規(guī)范理論、符號互動論、女性主義論、社會越軌理論、社會轉型理論、非政府組織理論、公共服務理論、社會排斥理論等。比如運用結構功能主義分析不同時代體育應完成的歷史任務和承擔的歷史責任,運用符號互動論分析體育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與組織之間的互動以及組織與組織間的互動,運用角色規(guī)范理論解釋體育游戲與運動競技對參與者的社會影響,運用社會越軌理論解釋競技體育異化問題,運用社會排斥理論探討體育中弱勢群體體育、體育權利與公平問題等等。其中,運用結構功能主義來解釋體育現(xiàn)象的研究居多,其他理論應用較少。
研究方法是衡量一個學科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問卷調查法在體育社會學研究中應用越來越普遍,有學者就體育社會學中與問卷調查方法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陳海燕對6種體育期刊1999-2003年間以調查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論文進行分析后認為,多數(shù)研究者忽視了對研究方法的介紹,在抽樣調查中,抽樣方式介紹不明的占20.6%,在調查資料的處理、分析和表達方面,多數(shù)研究停留在以百分比的直觀解釋和說明上。[4]楊威的研究也表明,目前體育社會學研究中問卷調查方法的使用,在問卷統(tǒng)計處理和分析上,多采用百分比分類統(tǒng)計分析,注重對現(xiàn)狀的描述;但從整體發(fā)展來看,呈現(xiàn)出由常規(guī)統(tǒng)計、單變量統(tǒng)計分析向多元統(tǒng)計分析發(fā)展,由描述研究向解釋研究發(fā)展的趨勢。[5]斯迪虎認為體育社會學因果關系的本質存在于決定論與人的自由意志之中,數(shù)理統(tǒng)計是關于體育社會現(xiàn)象之間量的相關分析,任何具體的量都有質的規(guī)定性,如果不了解量背后的質的規(guī)定性以及數(shù)量關系背后的社會背景情況,就可能做出膚淺、錯誤的解釋。因此,體育社會學的數(shù)理統(tǒng)計中,即使兩個變量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系數(shù),并且具有統(tǒng)計意義,也不能因此作出兩個變量間存在因果關系的結論,而應遵循數(shù)理統(tǒng)計與邏輯實證相結合的原則。[6]楊威的研究也贊成上述觀點,建議應注重信度與效度問題、抽樣方法問題(隨機不等于隨意)、統(tǒng)計分析問題(過于相信兩個變量間的統(tǒng)計結果分析,忽略體育社會現(xiàn)象間的復雜性)、結果的理論解釋問題(厚于資料收集與現(xiàn)狀描述,薄于理論分析與解釋),并介紹了目前體育統(tǒng)計教材中鮮有論及的定類、定序變量回歸分析方法,有利于充實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并有利于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從而提高研究成果質量。[7]除傳統(tǒng)的文獻調研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外,一些學者逐步開始采用定量分析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典型調查、個案研究、田野調查等方法來研究體育運動中的社會問題,使體育社會學中實證主義研究范式的運用向前邁出一步。
總體而言,關于體育社會學理論體系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發(fā)展,但仍停留在借鑒與援引母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階段。盡管近年來有學者介紹了西方國家體育社會學的研究理論、視角、范式和研究方法,如“從一元走向多元:西方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流變”、“西方體育社會學研究范式的形成與發(fā)展”、“西方體育社會學新流派述評”等,但具體應用還不多見,并且在應用過程中還需對援引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本土化的考量。
體育社會學應用研究體育社會學應用研究的主要內容
隨時間與政策變化而有所側重。20世紀80年代,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體育運動的社會功能、體育改革、體育娛樂理論、體育與大眾傳播媒介等主題上。90年代,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體育群體及其互動、體育與生活方式、體育人口、假球與黑哨等社會問題、社區(qū)體育、競技體育異化、體育產(chǎn)業(yè)、中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問題、全民健身理論和實踐、體育體制改革等主題上。近10年來,體育社會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農(nóng)民與農(nóng)村體育、體育公共服務問題、北京奧運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等主題上。
農(nóng)民與農(nóng)村體育隨著黨和政府對“三農(nóng)問題”的日益關注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號召的提出,農(nóng)民與農(nóng)村問題逐漸進入學者們視野,農(nóng)民與農(nóng)村體育問題也一躍成為體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此相關的課題立項、成果發(fā)表數(shù)量劇升。以體育學人最為看重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立項為例,2001年至2004年該基金沒有與“農(nóng)民體育、農(nóng)村體育”相關立項,但從2005年開始,與“農(nóng)民體育、農(nóng)村體育”相關的立項呈現(xiàn)出波浪式上升趨勢。這一研究熱點在整個社科基金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特別是最近兩年,學者們對農(nóng)村體育和農(nóng)民體育傾注了更多熱情,社科立項也向“農(nóng)民體育、農(nóng)村體育”的相關研究作了較大傾斜(如圖3)。2001年至2011年10月,收錄于中國知網(wǎng)核心期刊以“農(nóng)民、農(nóng)村體育”為命題的文章共262篇,其中2001年至2005年47篇,2006年至2011年215篇。一些學者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就以下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對不同地域農(nóng)民體質與體育鍛煉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探討;以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或和諧社會建設為語境的農(nóng)民、農(nóng)村體育發(fā)展問題的探討;農(nóng)民、農(nóng)村體育需求問題的探討;不同地域農(nóng)村體育項目與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出路、困境等,農(nóng)村體育公共服務問題,農(nóng)村體育發(fā)展對農(nóng)村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等內容??傮w來說,這些問題的探討豐富了體育社會學研究的主題,對農(nóng)村體育的發(fā)展也頗有指導意義,但從理論上來看,采用問卷調查對現(xiàn)狀進行量的描述與分析偏多,通過實地調查與訪談結合量的分析闡釋現(xiàn)象背后的質的研究較少;研究對象不全面,研究方法較單一;宏觀研究偏多微觀研究較少;從實踐上來看,對指導農(nóng)村體育發(fā)展又缺乏可操作性。
體育公共服務問題隨著我國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公共服務問題受到政府、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體育公共服務問題也隨之受到體育界的關注而成為近年來繼“農(nóng)村體育”以后的又一研究熱點。2001年至201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與“體育公共服務”相關的立項頗多,2001年0項、2002年1項、2003年5項、2004年2項、2005年0項、2007至2008年各一項、2009年2項、2010年6項、2011年7項。2001-2011年中國知網(wǎng)核心期刊與“體育公共服務”相關的論文共計74篇,其中2007-2011年6月70篇,占10年間總數(shù)的94.6%。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就體育公共服務的內涵、現(xiàn)狀、困境、影響因素,體育公共政策供給主體、供給方式、供給模式、供給制度與制度創(chuàng)新,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運行與評價等內容進行研究。不少研究或采用了體育社會學的理論,或采用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或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目前我國建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應該肯定這些研究成果為促進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理論研究與實踐發(fā)展做了重要的鋪墊。但目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研究在理論上尚未完全納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理論框架,在實踐上尚未使得這一“體系”規(guī)范、有序的運行。[8]甚至可以說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還未建立起來。因此,還需要體育社會學者們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作進一步的研究。
北京奧運會研究2001年北京獲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權,引起國人的振奮,舉國上下為之歡慶,體育界更是如此。此后關于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不絕于耳,同時,學界對北京奧運會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從內容上看,涉及奧運理念,奧運會場館、設備,運動隊的備戰(zhàn),奧運會對城市與社會的影響等問題,從時間上看,奧運會前的研究成功主要涉及技術、條件等的準備性研究,奧運會后主要注重對奧運會各方面的分析總結和對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方向的思考等問題。其中不乏從社會學的視角去研究與這一主題相關的問題,如“影響我國女性2008年奧運會成績的社會學因素分析”、“2008年奧運會與北京的流動人口問題”等等,這些研究對我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后,這一研究熱點逐漸淡出多數(shù)學者們的視線。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與退役運動員保障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一直備受學界關注,從90年代初討論的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到“體教結合”,再到以學校、家庭、社會多元化培養(yǎng)的討論不曾停止過。由于退役運動員不再安排就業(yè),沒有退役后的保障,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選擇從事體育運動訓練,特別是北京奧運會后,公眾的金牌意識逐漸淡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面臨更大困境,體育界不得不再思考這一問題。主要集中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狀調查、問題總結、對策分析、模式探討上,也有關于美國、日本等國家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介紹與比較研究。其中也有部分采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或者視角來分析問題,如“美國學校培養(yǎng)競技體育人才的社會學歸因”、“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中不同層次利益整合的機制”等。通過對相關文章的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對該問題的研究大多數(shù)學者都傾向于宏觀層面或中觀層面,對微觀層面的研究極少,比如通過個案研究,深層次追蹤不同年齡段的運動員對從事運動訓練的看法,隨著社會變遷與政策變化,家長對子女從事運動訓練的態(tài)度變化,從微觀層面探尋因果關系。
有關國外體育社會學研究進展介紹與比較研究除了上述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問題外,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來有關國外體育社會學研究進展成果介紹與比較研究頗多,這可能與早期的學者們呼吁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體育社會學譯著與成果介紹相關。在著作方面,國內有關學者翻譯了部分國外著作,如盧元鎮(zhèn)主持了《美國體育社會學》的譯介、清華大學組織翻譯了美國學者JayJ•Coakley的《體育社會學:議題與爭議》、金季春主持翻譯了《體育科學指南》等等;[9]在論文方面,有的探討了西方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理論、視角等理論問題,[10][11][12][13][14][15][16]有的分析了近年來國際或西方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發(fā)展趨勢,[17][18][19]有的對中西體育社會學研究內容與熱點進行了比較研究,[20][21]還有的專門探討了中國體育社會學發(fā)展進程中的對外聯(lián)系。[22]這些成果使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者們了解了國外同行們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取向、研究方式、研究成果,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參考,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在借鑒與參考的過程中應考慮本土化的問題。
近十年來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特點
重宏觀研究輕微觀研究通過對近10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的閱覽和梳理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往往重宏觀研究輕微觀研究。不管是課題、畢業(yè)論文還是期刊論文,都熱衷于選擇大而難的課題,也傾向于選擇思辨性的課題而非實證性課題,似乎有功利性之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國處于社會急劇變革時期,體制改革需要更多宏觀視野的研究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我國現(xiàn)行體育學各級課題規(guī)劃和評審導向中,微觀研究課題得不到重視,難于立項。此外,體育學各級課題資助金額小,難以完成以長期田野調查、訪談、觀察等方法為手段的資料收集與分析論證的微觀研究也是原因之一。
濃厚的政策導向色彩從對近10年體育社會學應用研究幾個主題的逐年成果數(shù)量來看,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國家提出“三農(nóng)”問題、提倡新農(nóng)村建設、倡導和諧社會建設,則以此為背景的和與此相關的論文相繼涌現(xiàn),并成倍增長,爾后逐漸冷卻。關于“北京奧運會”論題的情況如此,關于“陽光體育運動”論題的情況亦如此。北京奧運會后主席提出“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戰(zhàn)略方針,則以“體育強國”為題名的論文不久便見于各刊物,中國知網(wǎng)以“體育強國”為篇名檢索2001-2011年論文共計145篇,其中2009-2011年120篇,占10年來總篇數(shù)的82.8%。以上充分表明,我們的體育社會學研究緊跟政策,亦步亦趨,這雖體現(xiàn)了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意識。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體育社會學研究的任務應以社會學視角分析體育中的社會問題,揭示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以供政府部門決策參考;而不是在政府部門做出某一決策后,再一窩蜂地去解讀某一策略的內涵,討論對與錯、可行性等等問題。
掃描儀的使用、醫(yī)藥情報及信息的檢索等基本技能,學生在實習的整個過程都要用到,那么每個老師都要對所帶教的學生把這個內容講解一遍,這就造成了工作上的重復以及師資的浪費[1]。因此,我們在此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學生到達工作組后,老師先把學生集中起來講授一些理論知識,主要講解臨床藥學的工作內容,包括有關藥師工作職責、血藥濃度監(jiān)測、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處方點評、綜述和實驗論文的撰寫、醫(yī)學文獻的檢索、常用儀器的使用及維護等等。集體授課之后再采用一對一的帶教模式效果就更加理想。大專生和中專生實習重點放在調劑部門,原來由各工作組安排,沒有指定帶教的老師,造成教學質量參差不齊。老師更多忙于日常工作,帶教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甚至出現(xiàn)有實習生無人管教的現(xiàn)象,極容易發(fā)生差錯事故。針對這種狀況,藥學部對帶教模式做出整改。大?;蛑袑I值礁鹘M后,和本科生一樣,實行一對一帶教,使學生明確知道有事找誰,有問題找誰,將學生和老師緊密聯(lián)系起來,教與學有效結合,更便于實習生學習、工作與生活[2]。
優(yōu)化帶教隊伍
科室根據(jù)評議結果結合年度工作考核成績評定是否有帶教資格,合格的才能帶教下一批實習生??剖业募钆c學生的評議科室對優(yōu)秀帶教老師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鼓勵,帶教成績與晉升、勞務費分配掛鉤。合理的激勵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藥師認為有帶教資格是一種榮譽。學生的評議對帶教老師工作起到促進、監(jiān)督作用,老師會不斷對自己提出新要求,提高自身理論技術水平與帶教技巧,改進工作方法,改善服務態(tài)度,以身作則,樹立形象,從而推動科室各項工作順利完成。這樣做的結果是帶教老師綜合能力大幅提高,差錯事故下降,病人投訴減少,病人滿意度提高。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實習生專業(yè)技術水平
在學校學生接觸藥品很少,到醫(yī)院后接觸上千種的藥品,老師應想方設法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盡快了解藥品,熟悉藥品,并掌握藥房各類藥品的擺放技巧,使學生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有效的結合起來。通過藥品貯存區(qū)域、貯存貨位的不同,引導學生學習藥品儲藏、保管等方面的知識。核發(fā)藥品帶教,是在熟悉藥品、能熟練調配處方的基礎上進行的,帶教老師要指導學生學習院內相似藥品目錄,使其能正確區(qū)分易混淆的品種。要經(jīng)常強調嚴格執(zhí)行“四查十對”處方調配規(guī)定及特殊、貴重藥品發(fā)放的操作步驟,結合崗前培訓學習的《處方管理辦法》、《品和管理辦法》,將法規(guī)制度充分融入操作規(guī)范中。通過觀察老師與病患、臨床科室的溝通技巧,強化服務意識。通過窗口用藥交待的帶教,培養(yǎng)學生安全用藥的意識,學習合理用藥知識。在核發(fā)處方時,對易發(fā)生事故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經(jīng)驗教訓,向實習生反復強調、反復交待,從嚴把關[3]。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一)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鬃邮讋?chuàng)平民教育,繼承、發(fā)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鬃舆M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yǎng)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jīng)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F(xiàn)在學生厭學輟學現(xiàn)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鬃犹貏e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實際上“啟發(fā)”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鬃拥倪@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fā)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jīng)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xiàn)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鬃釉诮虒W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墩撜Z·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梢?,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lián)系實際,評人評事??鬃釉u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chǎn)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鬃油ㄟ^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yǎng)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鬃由钤谝粋€動蕩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宣傳自己的主張??鬃釉谧约旱囊簧性u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并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lián)系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xiàn)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xiàn)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干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鬃拥慕逃枷胧恰墩撜Z》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讀后受益無窮。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二)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jīng)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tài)度。
平時在班里,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xiàn)!所以,我已經(jīng)約好媽媽每天繼續(xù)誦讀《論語》,多學學里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三)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shù)臅r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ldqu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于學習的方法??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嗵幪峒皩W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