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影視文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影視傳媒業高度發達的今天,媒體、新聞單位一方面對具有文學、影視、新聞、廣告等綜合素質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與以往記者、編輯、攝像等崗位設置不同,現在媒體、新聞單位需要的是集訪、攝、錄、編為一體的專業人才,既有扎實的文學功底、較強的寫作能力,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從容面對社會人才激烈的競爭。反觀我們以往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偏重于理論教學,對于動手能力和實際業務能力的培養沒有足夠重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要成為能經得起社會檢驗、為社會所歡迎的人才,取決于他們是否具有為社會所需要的素質與專業本領,真正能成為專業作家、編劇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學生的知識結構,必須從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角度去考慮。我們的培養目標必須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上,我們需要大膽探索,主動適應社會的需求,努力改變傳統的大文科“通識人才”的培養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尋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新途徑。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構
1.改正傳統文科“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全面規劃了學生4年的學習和實踐。專業理論學習與動手實踐操作,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貫穿于課內、課外的活動之中,本科4年的課內外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統籌安排,形成一個整體的教學計劃。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開設了11門學科平臺課,10門專業核心課。這兩大類必修課包括:中國文學史課程、外國文學史課程、中外電影史課程、影視理論課程、戲劇理論、戲劇作品分析課程、劇本創作課程等,這些課程旨在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為學生以后工作、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專業選修課則多達21門,多為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增強動手能力、增加就業競爭力而設。包括視頻、音頻編輯與合成類、廣告創意類、多媒體技術類、影視拍攝類、影視批評類等。這些課程有的是專業課的擴大與延伸,有的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藝術眼界,但更多的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的社會應用作準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出選擇,如喜歡拍攝的可以選擇影視拍攝與制作類課程,喜歡創作的可以選擇劇本創作類。
總之,圍繞一個興趣點,有大量的課程可供選擇,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基本知識培養,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在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除了常規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之外,針對戲劇影視專業的特點,我們還專門設置了影像素材采集、創作實踐等環節,為學生盡可能多的提供實踐機會,這些課程由于多樣、實用,滿足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需求,深受學生的歡迎。同時,根據社會需求,學院還認真調整了課程設置,特別是不斷靈活調整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增加專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開辦以來,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兩次大的修訂:2006年5月,經過數年的教學實踐,經全體教師研討后,第一次對教學計劃進行了修訂;2011年8月,有了多屆畢業生的經驗之后,經過認真調研與論證,又對課程設置進行了第二次大的修訂。通過這兩次教學計劃的修訂,在專業課中減少了“史類”“理論類”課程,增加了實踐性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修改了一些課程的教學大綱,對專業選修課,根據社會需求做了較大調整,取掉了一些不適宜的選修課,增加了一些適用、實用的課程,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
2.整合師資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目前,在綜合類大學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一般被納入文學學科,其中也有一些院校將其納入藝術學科,但由于此專業的特殊性,綜合性大學在開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時都面臨一個師資力量難題,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如“影視拍攝與制作”“數字視音頻編輯與合成”“表演”“導演”類課程缺乏專業教師,學生對某個方向感興趣,但由于沒有師資,課程無法開展。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充分考慮到江南大學各學科的分布情況,統籌學校的師資力量,如影視拍攝類課程我們得到了教育技術系老師的大力相助,數字視音頻編輯類課程可以請數字媒體學院老師給予支持,表演類課程得到藝術學科老師的相助。教育合力的形成有力保障了學生的培養質量。
3.課堂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應有實踐教學的意識,每一個教學階段,教師對學生都有實踐的具體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每一學習階段都有實踐的機會。教師要研究教學方法,注意教學的生動性、啟發性,開展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指導學生動手,要求學生多讀書、多看影視片,在借鑒的基礎上創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各專業課教學的全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才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4.統籌安排課內外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實現戲劇影視文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的重要途徑,江南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主要通過以下方式確保實踐活動的實施。(1)通過定期舉辦的劇本創作比賽、征文比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定期舉辦DV大賽、心理劇大賽、戲劇小品大賽、劇風行動等培養學生創作、表導演能力。(2)寒暑假,學生可以自行選擇題材拍攝短片或自行選點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老師指導下選出學生的優秀作品,拍成影像資料。(3)在第四學期、第六學期,專門設置影像素材采集課、創作實踐課,各為期3周,旨在鍛煉學生的拍攝能力和劇本創作能力。(4)文科學生必須了解社會、學習社會、深入生活,這既是學生成材的需要,也是戲影專業學習的需要。我們與政府機關、電視臺、報社、網絡媒體、動漫公司、廣告公司等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多個實習基地,在第七學期,學院會安排一次為期12周的專業實習,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全面體驗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并要求學生人人撰寫、提交實習報告。(5)畢業前,統一安排實習。學生可以選擇去學院安排的實習基地實習,也可以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實習結束,學生上交實習成果,包括實習報告、實習作品等,合格者給予學分。實踐證明,在專業教學計劃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不僅必要,也是可行的。江南大學戲影專業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結合近幾年成果看培養實效
納入教學計劃的實踐性課程和寫作、拍攝、視頻編輯、表導演等課程的結合是江南大學戲影專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授課老師悉心指導下,學生動腦、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過采訪、寫稿、編輯、制作、策劃、寫劇本、拍片子、撰寫調查報告等,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提高了實際工作能力。在專業學習與各類課內外實踐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學生都有自覺的寫作欲望,4年大學生活中,寫了不少小說、散文、劇本等,將創作變成了一種內在需求。他們踴躍向省、市報刊、學報投稿,很多稿件被采用。無錫電視臺的《大話阿福》節目長期與江大戲影專業學生合作,學生為其創作了大量演出劇本;06級戲影班的同學參與了52集大型動畫片《天使部落》的創作。
電影是藝術表達、傳播的最佳媒介,同時電影也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電影依托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影視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從遠古到當下、從當下至未來,它都能夠將其完整而生動的展現出來。影視的題材有很多,人物傳記、歷史寫照、倫理、情感、懸疑等。影視成為文化藝術的一個大熔爐。在文化教學中,影視素材較之課本素材來說,其自身的直觀性較為突出。觀賞者的感官被全面的調動起來,知識伴隨著影片的呈現更加的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學習者將很容易將這些文化消化吸收。除此之外,影視素材更加的具有真實性,學習者在觀賞的過程中,其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歷史的變遷和發展,古老的文明及現代的文化都能清晰的展示在眼前,知識將牢固的印刻在學習者的腦海中。在傳統的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采用口頭講述的教學方法,結合課本素材,向學生描述具體的事物、環境、發展情節等。一方面,課堂效果的好壞全由教師的口述能力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文化教學的良好普及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課本素材過于的抽象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倘若對課本中作者的用意、主旨掌握的不明確,產生了思想誤差,那么這將導致整堂文化教程的內容偏離原有的正確軌道,影響最終的教學質量,使得教學效益大大降低?,F階段,眾多意識到課本素材教學的局限性及弊端,便轉變了原有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文化教學中,融入大量的影視素材,使得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影視素材的運用使得學生對文化知識接受的過程中,不需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礎,零基礎的文化學習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其學習興趣,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被無限的激發出來,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教學的難度,學生文化知識的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將實現實質性的提升。
二、影視素材在中西方文化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觀察劇中的人物行為,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在中西方文化教學中借助影視素材進行教學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從劇中人物行為中直觀充分地了解到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電影的取材源于生活,人物、環境、事件等,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在中國電影中,人物行為中處處凸顯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禮儀:尊老愛幼、長幼有序。例如在電影《孔子》中,人物的一言一行無不彰顯出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在西方人的思想觀念中,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美國電影《小鬼當家》中,孩子們可以直呼長輩們的姓名,與父母之間無話不談,行為舉止中透露出與長輩之間的平等、友善。這種無等級界限的長幼關系在中國電影中是不存在的。再例如在電影《兒女一籮筐》中,父親與子女之間那種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礎上的濃濃的情感使得觀賞者在歡笑中深刻的感受到美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觀賞類似的影片,從而對異國文化的特征有清楚的了解,在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二)感受影片中的文化氛圍,了解異國的文化特征
在眾多國內外的經典影片中,觀賞者能夠通過片中文化氛圍的塑造深切的感受到異國的濃烈的文化氣息。這一文化元素的穿插在印度電影中最能得以體現。如在《三傻大鬧寶萊塢》這一影片中,當劇情或是人物情緒到達的時候,影片中便會穿插印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等,以此來烘托人物的心理情緒,渲染氛圍,感染觀賞者。再例如在電影《阿甘正傳》中,有描述到劇中人物通過街頭演唱來獲取報酬的情節。這一情節在西方眾多國家的城市生活中并不少見。在東方人看來,這是一種靠自身技藝來獲取金錢從而滿足自己基本生活的乞討行為。西方較之東方國家來說,人們崇尚藝術、熱愛藝術的細胞貌似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西方人眼中,這種行為僅僅是人們熱愛藝術、追求藝術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通過這種生活方式積蓄力量,創作著、演唱者自己喜歡的歌謠,等待音樂夢想放飛的那一刻。教師通過放映類似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區域特色的電影,讓學生領悟到異國文化的精彩,正確的理解看待異國人的思維及生活方式,從而為異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通過觀察對比,學習影片中各地域之間的交際文化
(一)網絡文學與影視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視產業的快速擴張和網絡小說熱潮的持續升溫,讓網絡文學和影視劇制作的產業化、商業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網絡小說用文字講故事,通過網絡與受眾進行互動;影視作品用鏡頭講故事,透過熒屏傳遞到受眾面前。無論是網絡小說還是影視作品,他們都是講故事的文藝活動,都得通過一個中間媒介與受眾進行交互。這樣的屬性決定了它們間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眾文化影響的網絡文學和影視作品,決定了他們在創作取材和價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網絡文學的創作往往由非職業作家完成,這些非職業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視作品消費的主力軍也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群,選擇有同樣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進行改編自然會得到消費主體的關注,影視劇中鮮活的生活表現手法和貼近普通大眾心理的橋段設計會和觀眾產生共鳴。電視、電影,常常被人們視為具有針砭時弊,反映當下人們生產、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制片方選取現實主義性強的網絡文學進行改編,網絡小說和影像表達間的這種暗合,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場選擇
精英文化在市場上的潰敗直接導致了大眾文化的興起。而影視劇作為大眾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市場的運作機制下、“在國內影視創作長期遭受‘千金難尋好劇本’困擾之際”,網絡文學實現其影像化的傳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視作品擁有更加生后的觀眾基礎,從市場占有上就已經贏得了先機”。無論是電視還是電影,消費性是其最大的特征,網絡文學與影視制作間的暗合,符合快餐時代的娛樂、消費精神。2003年開始,文學網站便開始實現了自身的商業化運作,在“快餐”時代和產業鏈經濟效益的共同驅力下,網絡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已得到顯而易見的市場支撐。
二、網絡文學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類型化創作
網絡文學多類型題材的發展,為中國的影視作品類型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眾多由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當中,宮廷劇作為中國電視劇的常規類型值得關注,該類型作為一種原發類型,也衍生出許多的亞類型。而在電影方面,愛情題材的文藝片更是成為網絡文學改編電影的一大主打類型?;仡櫧鼛啄甑碾娨晞撟?,宮廷劇作為一種常規類型依舊占據著電視劇市場的半壁江山。近幾年,《后宮甄嬛傳》《美人心計》《傾世皇妃》這類改編自網絡文學的影視作品都獲得了不錯的收視和良好的口碑,《后宮甄嬛傳》尤其更甚。隨著這一類型的發展和成熟,一種繼發類型的穿越宮廷劇橫空出世?!秾m》《步步驚心》亦是這類宮廷劇成熟發展后的衍生之作,這種亞類型拓款了影視創作的視域,為宮廷劇的長久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電影方面,年輕人作為影院觀影的生力軍,選擇都市情感和青春愛情題材的網絡小說改編成電影切合年輕人的觀影期待。而這類網絡文學的改編對制片成本要求較低,風險也較低,電影人從商業和市場的角度出發,選擇這一類型進行改編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職記》《失戀33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都是網絡文學影視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題材的影片在這樣的市場支持下必定會得到長足發展。網絡文學的類型化必將極大的促成影視作品類型化的發展,由此生成的類型化創作,為中國影業形成自身的穩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礎,這對于促進電視、電影工業的發展非常有利。
(二)網絡文學自身文本內涵的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