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技術指導員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設施農業是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 集成了現代科學領域如 信息、電子、能源、建筑、材料、機械、生物、品種、栽培、養殖、管理等現代科學技術,是最具活力的現代農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設施農業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火車頭”,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區、示范區,農業持續增長的“增長極”。面對當前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農業從業者隊伍日益萎縮、農民增收日益艱難、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現實,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下、效益微薄、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就勢必要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走技術密集型道路,促進農業持續高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1.國內設施農業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國設施農業歷史悠久。據記載在漢代就有了以油紙作為透光蓋 層的原始溫室。
80年代,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遮陽網覆蓋栽培為代表的設施園藝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為主的與風障、地膜覆蓋、陽畦、溫室等相配套的保護地蔬菜生產體系。90年代以來,我國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大型連棟溫室及配套栽培技術,設施農業以設施園藝作物生產為主迅猛發展。到2000年,我國以蔬菜栽培為主體的設施園藝面積已達210萬畝,按絕對面積計算為世界第一。在設施園藝研究領域,我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試驗研究出比較適合我國氣候條件與國情的園藝設施,在保護地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育苗以及無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目前我國設施農業不僅包括園藝作物,也廣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產、畜禽飼養、水產養殖等領域。
2.加快某地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的建議
2.1政府項目推廣與技術示范輻射相結合的推廣
是由經濟規律、社會需求和農民增收愿望共同決定的,以項目為載體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勢在必行。各鎮(街道)農技推廣部門每年要有選 擇的實施一批適宜當地生態條件、品質優、基礎好、效益高、有市場 需求的設施農業重點項目,在某地市的統一規劃、科學布局下,有計 劃、有組織地大面積推廣應用。在項目確定后,各級財政都應撥付一 定經費,由市里組織專家研究提出集中應用的新技術或配套技術。開 展以入戶指導為主要方式的技術服務,技術指導員要統籌制定指導方案。開展育種、栽培、裝備、管理等方面的入戶指導、培訓和信息服務。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種植戶、養殖戶的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 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每名技術指導員一般要聯系20個示范戶。在生產關鍵環節必須到戶指導,并結合農事活動的實際需要。經常回訪,幫助解決生產實際難題。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技術指導單位、技術 指導員、示范戶四者之間要分別簽訂技術服務合同,明確各方的責任、權利、義務,加強檢查與考核。對表現突出的技術指導員和帶動作用 明顯的種養戶給予獎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技術擴散的推廣。
2.2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技術擴散的推廣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技推廣網絡的有效補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相對于單個農戶,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信息采集、技術采用、市場開拓三個方面有明顯優勢;相對于政府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集體進入市場的載體,也是農業信息化的組織載體,在帶領農民開拓市場方面有較為準確的切入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貼近設施農業種養戶及滿足其需求,是及時、準確、高效信息供應的忠實服務者。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專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可以引導會員農戶科學決策,減少設施農業生產的盲目性,降低風險。
2.3農業教科研機構與技術市場的推廣
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及在杭科研機構為提高教學、科研質量,經常會把某地一些設施農業生產基地作為自己的實踐環節。這樣雙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機 制,一方提供實踐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經驗的專家技術人員到生產基地蹲點,參與技術開發、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和信息咨詢等技術推廣活動。在農科教結合中,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適用技術培訓工作,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培養一大批扎根于農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興農的重要環節。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要始終堅持為5年杭州電大畢業論文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貫徹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靈活多樣、注重實效的原則。特別是適用技術培訓更有針對性,把培訓農民與技術推廣緊密聯系起來,農技推廣、科研、教育等部門應積極參與和密切配合。浙江農林大學、 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對具有商品屬性的物化類和部分易控制技術成果,雖然進入市場,但由于農業成果的生態區域性、不穩定性、時效性、時序性等特點,對價格的確定、風險的界定、權限的規定等問題,決定了推廣技術的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須制定細致的規范,加強政府在其中的引導作用。
總之,提高設施農業技術推廣效率,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涉及 推廣系統、用戶系統、研究和管理系統等。在某地郊區型現代農業建 設過程中,促進設施農業發展要深化體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術推廣機制,把政府推廣機構、高校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推廣機 構、涉農企業及民間推廣組織等有機結合起來,各顯所能、優勢互補, 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設施農業技術推廣。 [科]
【參考文獻】
(一)完善制度規劃,規范工作。在出臺了《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管理辦法》及其配套的鑒定站、職業資格證書、鑒定程序、考評人員、鑒定質量督導等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2011―2020年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工作規劃》,使農業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
(二)構建職業分類,科學布局。組織開展了新職業(工種、崗位)的調研和論證,及時協調并頒布了農業技術指導員、肥料配方師等9個新職業。在原有138個涉農職業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多項新職業,逐步形成基本涵蓋農業“種、養、加”全過程和經營服務全領域的農業職業分類體系。
(三)堅持高端引領,創新機制。組織實施了農業高技能人才培養“金藍領計劃”試點。數以萬計的優秀的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20余位農業高技能人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稱號。農業高技能人才占農業技能人才總量的比例從10年前的9.78%提高到17.2%,逐步建立了“引育并舉、高端引領、示范推廣、典型帶動”的技能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夯實基礎,不斷提升農業技能人才培養水平
(一)夯實基礎,堅持“三位一體”系統開發。加快技能人才培養的三大基礎工作建設步伐,加快建立科學規范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探索編寫形式多樣、簡單易學的培訓教材和大力開發與生產實踐高度吻合的試題庫。
(二)健全體系,提升農業技能人才培養能力。初步形成了由各級農業人事勞動部門綜合管理,農業部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和10個行業指導站業務指導,全國390家鑒定站、6000多家工作站組成的立體交叉、橫向發展的組織實施體系。
(三)壯大隊伍,提高農業技能人才培養成效。采取業務培訓、研討交流、現場觀摩和論文評選等多種形式,促進、增強農業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管理人員、考評人員、質量督導人員和專家在內的工作隊伍建設。培養了一支300人的基礎開發專家隊伍,500人的管理人員隊伍,1300人的質量督導員隊伍,10000人的考評人員隊伍。
(四)注重質量,把好農業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關。把質量作為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生命線,積極構建農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建立了質量責任書制度,積極推行鑒定機構紅黑榜制度,建立質量工作通報制度,貫徹落實質量督導制度,全面啟用鑒定考務管理系統,并逐步推進鑒定機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信用等級評級。
緊密對接產業,不斷發揮農業技能人才作用
[關鍵詞] 測土配方施肥 成效 啟示
[中圖分類號] S1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2-0196-01
鳳翔縣位于關中平原西部,屬渭北黃土臺塬區。境內山、川、塬俱有。地形地貌分為北部旱腰帶洪積扇糧果區、中部川塬糧辣菜區、南部階地糧油區三個區域。土壤主要為黃綿土和婁土。版圖面積1179平方公里,78萬畝耕地,糧食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年種植面積93萬畝。是全國優質糧生產基地和優質蘋果生產大縣之一。
一、基本情況
在項目工作實施前由于投入不足,檢測手段落后,技術隊伍不專,加之對農民群眾的宣傳培訓不夠到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而不廣。農民大多沿用傳統的“小麥底肥一炮轟”、“玉米苗期飽施氮”施肥方法,過量施用氮、磷,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全縣年化肥施用量達15萬噸,肥料利用率一直在30%以下徘徊。
2007年,我縣被部、省確定為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新建縣。經過幾年來的扎實工作,累計完成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80.1萬畝;配方肥施用面積80.7萬畝;配方施肥建議卡和配方施肥到位率達到94%,入戶率達到93%;全縣肥料利用率從2007年的30.1%提高到2013年的36%,增長5.9個百分點;建立鄉鎮農戶施肥長期監測點51個;建立了5個國家級施肥監測點。
二、項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1.查清了土壤養分狀況,建立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體系。通過62個地力檢測點、124個田間試驗和39064個樣次化驗分析,獲得了鳳翔縣山川塬不同地區,小麥、玉米、蘋果三種作物,高、中、低不同肥力土壤養分和農民施肥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和大量數據。形成田間試驗報告48份,調查報告12篇,建立施肥指標體系3個,制作土壤養分布點圖3個,精密度控制圖15個,撰寫培訓教材、技術論文50余篇。在全縣形成了以測土配方、取土化驗、制定配方、驗證配方、企業化生產、定向配送、入戶指導為模式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體系。
2.創新了工作機制,建立了推廣服務網絡。發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優勢,整合人力、技術、設備資源,形成了政府推動、企業參與、專家指導、農技、水利、氣象通力合作的組織機制和以縣農技中心牽頭,中心土肥站具體實施、鄉鎮農技站、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配肥供應銷售網絡。采取“1帶20”模式,組織100個技術指導員每人包抓1個項目實施村的20個農戶。以中心培肥站為載體,以17個鄉鎮農技站為依托,建立了推廣服務網絡。統一做到了技術要領、測土配方公示上墻,宣傳動員群眾,提供測、配、產、供、施全程服務,真正實現了技術人員和農戶的零對接,做到了示范片到村,配方肥下地,培訓班進田,技術指導到戶。
3.優化了化驗室裝備,培養了技術骨干。增加了對化驗裝備的硬件投入,新增化驗儀器設備45臺件,特別是GPS定位系統、鳳翔縣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地力評價管理系統、計算機技術的裝備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我縣土肥化驗的科技含量,為測土配方技術推廣應用常態化創造了條件,使我縣土肥化驗室的化驗項目由5項增加到14項。日化驗樣次由項目實施前的20樣次提高到60樣次,實現了植株樣與籽粒的檢測化驗。
4.項目實施效益顯著,促進了農民節本增收。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力的促進了農民節本增收。
4.1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增產效益和節本效益兩個方面
4.2社會效益。全縣復混肥的施用面積從項目實施前的15%提高到了65%。
4.3生態效益。我縣2013年化肥施用量15萬噸,較項目實施前的06年減少13.3%,七年累計少施化肥6萬噸,增施有機肥768萬噸,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項目實施前增加1.2%,不僅培肥了地力,而且減少了過量施用化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
三、項目實施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1.入戶指導,抓點帶面。采取每月召開一次匯報會,每季進行一次測土配方技術培訓的方法,聘請省、市專家講授測土配方技術,由項目專家組進行階段工作安排部署,總結交流各鄉鎮項目實施的動態和經驗,集中解決技術指導的疑難問題,著力提高技術指導員、村組干部、科技示范戶的專業技術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把測土配方技術實施中的具體任務細化量化,與工作報酬、績效工資、定額補貼掛勾,進一步提高了指導員的責任感和積極性。縣農技中心通過審核工作日志,統計取樣抓點樣次,隨機抽查,半年和年終工作考核,加強技術指導員的日常管理,使入戶指導達到了每個示范戶提取一塊地土樣、出具一份化驗結果,根據目標產量,出具配方,交企業生產,補貼配方肥由技術員直接配送到戶,施用到田。
2.嚴格要求。科學管理。堅持采取三項措施,加強對項目實施全程的科學管理。一是注重推廣項目的質量和效率,分年度制定了土壤養分精密度控制圖,對所有化驗數據進行校正,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提出的配方,嚴格按照縣土肥站負責人、中心領導、專家組三級審定,并派員對生產企業的生產配制過程實施有效監督,對技術指導員反饋的意見,由專家組進行小范圍調整,從而確保了配方肥的質量。二是強化監督檢查。項目領導小組堅持夏、秋兩季,在產前、產中、產后深入實施區村組農戶,實地檢查技術推廣應用情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三是多方配合,狠抓落實。堅持把測土配方技術與高產創建、良種統繁統供,病蟲害統防統治及實施全縣現代化農業發展項目緊密結合。
四、經驗與啟示
1.堅持以縣鄉農技推廣體系為主導,實行“測、配、產、供、施”系列化配套服務,是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普及的有效途徑。
2.堅持科研院校、省、市專家、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橫向聯合,是解決科研與生產,科研與推廣脫節,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保障。
3.堅持“1帶20”模式,創新推廣機制,樹立典型樣板,是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加強縣鄉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
五、下一步發展規劃
1.明確目標,分步實施。2014年,完善縣土肥站技術裝備,規范操作規程,實現測土配肥服務大廳正常運行,入戶測土配肥與群眾取土送檢并舉,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常態化。
2.創新技術,建立基地。采取租賃農戶土地等形式,設立縣土肥站直接組織、管理的小麥、玉米、蘋果、辣椒、蔬菜等主要作物試驗示范基地,順應土地流轉和產業化發展。提供指導全縣主導農產品生產的動態配方。不斷提高我縣測土配方技術的實施規模和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桑濤,張鵬. 太和縣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措施[J]. 現代農業科技,2008,02:168+170.
[2]周君花. 改良土壤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永修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成效與思考[J]. 江西農業,2013,0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