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數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會提出一些問題來讓學生進行回答,但是這些問題在提出之前教師沒有經過認真考慮,不具備什么互動性,只是教師在尋求一個解決問題的答案,一般面對這樣的答案唯一的問題時,學生會比較小心謹慎,不敢大膽回答問題,課堂表現比較畏首畏尾,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畏懼教師提出的問題,更不用說和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提問是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的,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備一定的互動性,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這樣的問題互動中,通過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鼓勵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在講“函數”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的問題:函數表達式f(x)=x2-4x+5,定義域為A,你能夠列舉出一種情況使f(x)一定有最小值嗎?一定沒有最大值的情況呢?由于這是一道答案不固定的題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設定一個定義域的范圍,然后根據范圍進行判斷,最終確定函數有無最大值和最小值.經過討論分析,學生能夠到這樣的答案:當A的范圍為(-1,+∞)時,函數有最小值,沒有最大值.當A的范圍為(-1,0]時,函數沒有最大值,有最小值.當A在[-1,10]時,有最小值和最大值.當A在(-1,1)之間時,既沒有最小值,也沒有最大值.學生通過互動分析,能夠更加全面地分析問題,得到最合理、最全面的答案.提出問題的互動形式是比較有效的,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交流,不僅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創設情境,優化高中數學共鳴感
高中數學知識難度相對來說是比較大的,并且很多知識點是比較抽象的,這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困難.學生在知識點的理解上出現問題,這使師生之間的互動受到阻礙,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進而促進學生的交流互動.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是各學科教學中都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受到數學知識其實和自身的實際生活是有著密切聯系的,要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與老師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互動,才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理解數學知識.例如,現有一個大型的電子報時鐘,在鐘表的界面上需要進行裝飾,每一分鐘的刻度上都要裝上一只小彩燈,當到達晚上9:35:20的時候,時針與分針所夾的角度內一共有多少只小彩燈?這是一個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情境,學生能夠想象到這樣的畫面,走進相應的教學情境中,同時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可以在紙上畫出鐘表的樣子,還可以和其他同學一起進行分析研究.根據學生的互動交流可以知道,分針轉動一個刻度的角度應該是6°,時針一分鐘轉動的角度是0.5°,鐘表上一共是有60個小彩燈,當晚上9點30分的時候,分針和時針之間的夾角為105°,那么中間的小彩燈就是17個,再過5分20秒的時間,分針轉過5個刻度,經過5個小彩燈,但是時針并沒有跨過一個,所以最終的彩燈數量應該是12個.
三、分組合作,實現高中數學同步性
分組合作學習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為了能夠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可以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采用分組教學的方法,促進學生的互動交流.首先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合理地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學習數學知識.小組合作的形式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有效促進互動交流的途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幫助,遇到比較困難的題目時,學生要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學習,通過互動交流,每個組員都要發表自己的意見,解決問題.小組學習和交流的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更加愿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數學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任務.在這期間,學生為了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會認真地進行思考和交流,主動地去完成教師布置的數學任務.
高中數學對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很高,不同的思維方式對于學生理解課堂內容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個階段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理解分析等綜合能力的層次化、差異化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開發學生的潛能變得很迫切.分層教學方法的推行,使得授課更細致,教學更精確,教育質量得到了較大提升.但由于這種方法是在探索素質教育過程中產生的,還在試用期,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下面將列舉一些常見問題.
1.層次劃分不夠精確分層教學的基礎在于分層,沒有分層,就無法實施這種方法.劃分標準應該公平、客觀,但有些老師僅根據一次或兩次學生的考試成績,就將學生進行了大致的歸類,分層不夠合理,不夠精確,把一些學生分入了錯誤的組,未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教育成效不明顯.
2.教學方案制訂不合理有些老師雖然合理地對學生進行了層次劃分,但制訂的教學方案針對性不強,甚至有些老師的方案就根本沒有針對各層不同學生,只是籠統的有個教學計劃,不能真正了解各組學生的需求.這樣不僅在這一階段看不到教學成果,還會浪費對學生程度劃分階段所做的努力.
3.學生對于層次劃分存在壓力有些班級在進行分層教學時,未能與學生進行很好的溝通,使學生,尤其是程度較差的學生認為自己是被放棄了,甚至中等的學生都存在壓力,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喪失了對數學這門課學習的信心.而上等層次的學生,自身優越感漸強,甚至于產生有自負感,致使學習能力停滯不前,有些還存在著下滑趨勢.
二、改善分層教學現狀的一些措施
對于本文上面提到的問題,筆者認為,如果不及時解決,不僅僅會影響分層教學以后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使用,還有可能耽誤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吸收和運用,因此,解決這些問題刻不容緩.現在有一些措施,已經使上面所提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下面將詳細闡述,供大家參考.
1.合理進行分層,確保精細科學分層教學分層是基礎,能否合理分層將會對教學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分層時,要將盡量多次數的考試成績進行綜合,以平均成績做為基準,除此之外,還應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日常作業完成情況,以及課下與學生交流時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度等綜合進行評定,確保劃分精細科學,公平客觀.
2.制訂的教學方案要有針對性,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思想就是因材施教,因此必須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制定相應的科學的教學方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以確保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進行提高.另外,教學方案制訂得要詳細,例如備課,授課,練習,作業,測驗等都應涉及到,且應有不同的標準.同時還要真正了解到學生的弱項,對癥下藥,幫助學生進行提高.
3.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同學們的疑慮對于分層,老師一定要確實做好同學們的思想工作,把分層教學的好處向同學們傳達清楚,尤其是后面的學生,不要讓他們以為老師放棄了他們,切實消除同學們心中的疑慮.另外,老師還應密切注意同學們的思想變化,一旦發現有自負或自卑心理出現,及時對同學們進行調整,確保發揮分層的效用.
4.及時對分層情況進行調整如果分層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好了,一旦實施起來,效果會非常明顯,學生在不同層次之間的變動也是在所難免.此時,一定要及時對學生的分層情況進行調整,保證分層教學的正常合理進行.
三、總結
關鍵詞:高中數學;思維障礙
高中數學的數學思維雖然并非總等于解題,但我們可以這樣講,高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是建立在對高中數學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礎上的;發展高中學生數學思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解決問題來實現的。
根據布魯納的認識發展理論,學習本身是一種認識過程,在這個課程中,個體的學是要通過已知的內部認知結構,對"從外到內"的輸入信息進行整理加工,以一種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儲存,也就是說學生能從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最有效的舊知識來吸納新知識,即找到新舊知識的"媒介點",這樣,新舊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導致原有知識結構的不斷分化和重新組合,使學生獲得新知識。但是這個過程并非總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基礎)或不能覺察到學生的思維困難之處,而是任由教師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識邏輯進行灌輸式教學,則到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另一方面,當新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不相符時或者新舊知識中間缺乏必要的"媒介點"時,這些新知識就會被排斥或經"校正"后吸收。
因此,如果教師的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如果學生在學習高中數學過程中,其新舊數學知識不能順利"交接",那么這時就勢必會造成學生對所學知識認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頗,從而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就會產生思維障礙,影響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1.在高中數學起始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狀況,尤其在講解新知識時,要嚴格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照顧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異,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數學思維的興奮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預防學生思維障礙的產生。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性,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分別給他們提出新的更高的奮斗目標,使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覺,提高學生學好高中數學的信心。
例:高一年級學生剛進校時,一般我們都要復習一下二次函數的內容,而二次函數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參數的二次函數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學生普遍感到比較困難,為此我作了如下題型設計,對突破學生的這個難點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學生普遍(包括基礎差的學生)情緒亢奮,思維始終保持活躍。設計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數在x∈[0,3]時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2〉求函數y=x2-2ax+a2+2,x∈[0,3]時的最小值。
3〉求函數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設計層層遞進,每做完一題,適時指出解決這類問題的要點,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2.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指導學生提高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對自身行為的選擇,它既不是對基礎知識的具體應用,也不是對應用能力的評價,數學意識是指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該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壞,當屬技能問題,有時一些技能問題不是學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學生面對數學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套那個公式,模仿那道做過的題目求解,對沒見過或背景稍微陌生一點的題型便無從下手,無法解決,這是數學意識落后的表現。數學教學中,在強調基礎知識的準確性、規范性、熟練程度的同時,我們應該加強數學意識教學,指導學生以意識帶動雙基,將數學意識滲透到具體問題之中。
3.誘導學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維框架,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應是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誘導學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維框架,包括結論、例證、推論等對于突破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