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學校環境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對環境教育的認識不夠
針對我國小學的環境教育,雖然經歷了將近二十余年,但是因覆蓋的面積窄和一些學校的領導也沒有完全真正地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了目前的環境教育問題還未能得到很好的效果。面對小學里的環境教育,有的老師認為是掃地、撿紙屑;也有的老師認為是在街道上對環保進行宣傳;有的老師認為是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實踐活動;有的老師認為是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講解;也有的老師認為是在校園里種草、養花和植樹等。以上的認知不能說不對,但是可以說老師對環境教育的認知還不夠全面。
(二)少數的教師自身的環保知識缺乏
在傳統的教學里面有“重文輕理和重藝輕科”的傾向,因而造成在小學的教師中有一部分的“科普盲”。根據調查的數據分析,對環境教育的知識能有相關方面知識的教師僅有少數的人。目前的大多數的教師存在著對環境知識的整體體系認識不夠,自己的知識面也比較窄,對于知識的有機聯系沒能夠很好的建立,從而讓教師在教學時間的過程中不能科學全面地掌握環境教育的知識體系和準確有效地傳授環境的知識。
(三)在時間和經費上對環境教育師資的培訓不夠
一些學校的領導認為從事環境教育方面的工作,只要具備一定的環境教育的知識即可,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老師的培訓上。學校領導首先認為對老師的學歷培訓能夠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從而加大學校教師的學歷層次;其次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通過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與應試有關的業務素質。面對環境教育的師資培訓需要落實在紙上。
(四)教育經費的短缺
據調查分析,目前的一些學校在環境教育方面的專項經費沒有落實,在教育環境方面的活動經費和必要設備的添置沒有得到保障。尤其一些邊遠地區的學校,教育經費更加地困難,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在環境教育方面的正常開展。
(五)缺少骨干的教師隊伍
由于沒有好的骨干教師隊伍,有的學校即便非常注重環境的教育,但是活動還是無法正常地開展。到目前為止,在職稱的評定和獎勵方面還不明確,直接影響了環境教育老師的積極性,因而也影響到了環境教育老師在學校的地位。
(六)“學校質量”的評價觀影響
九年的義務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一些有名的學校或是民辦的學校采用擇優選拔,無形之中造成了壓力。小學階段是否組辦過環境教育,對升入名校或是民辦的初中沒有太大的影響。相反的,擁有好的環境教育,若果升入名校或是民辦的初中比率有點低,社會上會給出質疑或是否定的評價,也因而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壓力。
二、環境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增強學校領導的環境教育意識
在環境教育的問題上,領導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校的領導雖然不會在課堂上直接傳授環境教育的知識,也不是環境教育的直接引導者。然而,學校領導對環境教育知識方面的態度和認知,直接會影響到環境教育相關活動的開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定期的舉辦“環境教育學校領導班”,使學校的領導充分的認識到環境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另外,可以將環境教育的培訓要求列入學校領導的任職考核內容中,進一步促進學校領導的環境教育的意識。學校領導具備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領先的思想,在環境教育的問題上才可以克服種種的困難,從而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
(二)加強環境教育骨干師資隊伍的建設
對于環境教育的深入開展,環境教育骨干師資隊伍是關鍵。一支具有高素質的從事教育環境方面的骨干隊伍,能夠開展穩定、扎實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骨干師資隊伍作為實現環境教育的基礎,是實現環境教育的目的的前提和有效的開發環境教育的動力,所以對于環境教育的師資力量的建立是意義重大的。
(三)建立關于環境教育的評價制度
環境教育具有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大系統下的一個子系統。小學的環境教育應該屬于小學教育的一項內容,所以教育環境也應屬于教育評價之列。環境教育制度的建立,不僅增加了從事環境教育老師的積極性,也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方面加大了理解。
(四)做好環境教育的基地建設
因為無論何時何地都存在著環保的問題,所以環境的教育具有全球性、終身性、全民性等特征。因此因地制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環境教育的基地是學校的重要項目之一。從經費的方面考慮,學校可以與社會上的有關企業合作,利用企業的場地設備來開展環境教育的活動,進一步地推動環境教育社會化。
三、總結
小學美術環境教育就是指美術教育所需的環境條件,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美術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教學,它還需要大自然的幫助,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感悟美術知識。小學美術環境教學有自身的教學原則,
(1)滲透原則,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主動積極地去探索美術知識,滲透性教學給美術環境教育提供了很多方便,很符合現代教育的標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地學習小學美術知識。
(2)地域性原則,環境教學給小學美術教學的幫助很多,而且環境對學生的創作影響很深遠,小學美術教學的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可是教育的環境是一個不定向因素,它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對學生有不一樣的影響,學生也會對美術有不一樣的感悟。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應多幫助學生去了解更多的環境,感悟更多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有效性。
(3)創造和審美原則,小學美術環境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審美能力,這兩個能力相互協作,密不可分,因為在教師授課時,引導學生觀賞美術作品,并對美術作品進行品評,相信學生在不斷地鑒賞過程中審美能力會不斷提升,對美術作品的創作也會有不同以往的感悟,豐富了學生的內在修養,提高美術創造能力。
(4)主體主導的原則,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教學環境,把學生作為教學對象,讓其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讓學生自如地在課堂里發揮,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主動追求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氣氛。
二、加強環境教育與美術教學的緊密結合
1.滲透性原則
小學美術應用滲透性原則,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小學美術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滲透性教學具有便利條件和獨特的優勢,符合當代素質教育的理念,能夠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2.地域性原則
每個地域的環境不同,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有很大的差別。小學美術教學的環境教育應該加強學生對本土環境的了解,幫助學生掌握大量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及時禁止生活中的不良現象,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重視程度。小學美術教學要緊密聯系本土教學,讓學生多了解家鄉的美景,增強本土文化的滲透,提高學生服務家鄉的理念。
3.創造和審美結合原則
美術體現了創造性和審美性相結合的特點。美術教學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審美評述課,另一種是創造課。教師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和周圍環境進行對比,增加學生體驗社會的能力。在創造課上,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發散思維,自覺進行美術的創造性學習,深刻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增強保護自然環境、美化周邊環境的意識。
4.主體和主導結合原則
學生應當成為美術學習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和繼承者;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教師通過點撥、引導相關的知識點,增強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意識,使其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美術課堂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只有教師和學生一同努力,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環境教育的策略
1.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情操
在小學美術中,環境教育內容主要有:環境價值觀、環境意識、環境技能等。美術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環境價值觀,幫助學生建立欣賞自然環境的眼光,體會自然的恬靜之美、永恒之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自然環境,帶領學生積極觀察校園,體會校園的美好。教師要加強環保教育工作,讓學生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鼓勵學生通過美術表達保護環境的愿望,從而達到美術教學的目的。
2.進行批判性創作和思考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批判性作品進行賞析,在辨證思考中,提高學生對環境的認識。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發散,為學生提供多角度的資料。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整理和收集資料,可以通過實地調查、閱讀文獻、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環境和美術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豐富學生的美術思維。學生的社會經驗少,經常會出現各種有別于成年人的奇異思想,教師要用包容的態度,尊重學生的想法,欣賞學生的個性。
3.適當進行保護環境訓練
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由于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練習。如利用包裝盒、塑料瓶、秸稈、羽毛、蛋殼等生活中的小物品制作各種精美的工藝品。學生在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還加強了思維能力,能夠將廢棄物合理利用,達到了環保的目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發設計一些環保標志和標語,使用環保包裝盒,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
4.積極開展課外探究活動
小學生要想學好美術,就要自覺了解周圍的環境。學生在課堂中受到的限制較多,要積極進行課外的探究活動,加深對社會的了解。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環保主題活動,如植樹節、無煙日、世界環境日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進行主題鮮明的繪畫,設計獨特的標志和廣告,直接感受環境對人們的重要影響。美術涉及的范圍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學生不但能夠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還能夠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懷,加強對環境的了解。教師要注意使用多種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外環境,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美術創作。如,在進行“身邊的樹”課題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游覽公園,讓學生自己尋找最有特點的樹進行繪畫。學生可以描繪枝繁葉茂的大樹,或粗矮的樹墩,或剛剛開始生長的小樹。通過對樹的觀察,學生能夠培養對自然的情感,加強環保意識。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