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東問題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國大約在1982年對行動研究有了初步介紹,直到1990年我國才有了較為系統的介紹,并在1995年開始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反思。我國學術界對行動研究“操心的人不在少數,有關行動研究的專著和論文每年都在不斷地上漲”,但是對行動研究的理解卻一直眾說紛紜。
2.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和表現
(1)職業倦怠的含義。
美國是最早研究倦怠的國家,對職業倦怠的研究貢獻最大的學者Maslach認為職業倦怠是由三個維度構成的一種心理狀態,即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筆者在對中學體育教師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之后發現他們的職業倦怠是因本職工作長期得不到學校及社會應有的尊重和支持而缺乏成就感進而產生的厭煩冷漠情感及相應的行為表現。
(2)原因和表現。
首先是社會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新課改要求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和期望,新的要求和不相符的地位導致體育教師在這種多變的形勢下心理壓力過大,從而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其次是工作因素,通過研究表明,教師工作量的多少與職業倦怠密切相關。由于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師配備普遍不足加上連續擴招,導致中學體育教師產生了超負荷的工作量,再加上各種晉升職稱等硬性指標的壓力,導致長期工作過載的他們情緒衰竭。最后是個人因素,中學體育教師的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與職業倦怠有很大關系,且學歷越高的體育教師越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因此個人的自我調節也很重要,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在這些因素下,中學體育教師面對職業倦怠會有種種表現,首先是情緒低落,對工作缺乏熱情和動力,容易產生急躁情緒,責任心差。其次是成就感降低,由于體育老師較其他老師相比進修和晉升機會較少,因此容易產生消極情趣,對工作敷衍了事。最后是態度冷淡,對上課不積極準備,得過且過,對學生缺乏應有的愛心和責任心。
3.行動研究對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促進作用
(1)突出行動研究的參與性,提升中學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
筆者認為中學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是體育教師在社會公共場所與學校教學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是體育教師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行為準則。行動研究要求體育教師參與到研究中并成為研究的主體,通過上課和與學生的互動樹立起自主的工作意識,從而進一步喚起并增強體育老師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不斷消除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有效提升體育教師的職業信念,將體育的教學工作看成是施展才華的舞臺。
(2)突出行動研究的改進性,提升中學體育教師的學習與創新能力。
做好體育教學工作,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還要準確地了解和研究學生。要做到這一點,體育老師必須提高自己的認知與學習能力。行動研究來自一定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和創造性,同時體育老師可以不斷改進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嘗試不同的上課手段和工作方法,提高學習與創新能力。
(3)突出行動研究的系統性,提升中學體育教師的科研與探索能力。
論文摘要:本文從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出發,探討了勞動價值論的勞動與價值問題,提出了具體勞動的二重性觀點,把具體勞動分為效用勞動和非效用勞動,嘗試把效用勞動納入勞動價值論的討論范圍,來解決傳統勞動價值論中爭議較大的問題。
勞動價值論在17世紀由威廉·配第提出,經過了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的奠定和發展,馬克思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嚴密的勞動價值論。但是,的勞動價值論在解釋當今經濟現象時卻無法完全令人信服,這也是生產費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等西方經濟學理論擁有較大市場的原因。有必要對勞動價值論進行發展、補充和完善,使其適應時展的需要,本文嘗試從新角度研究勞動與價值問題,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勞動價值論的發展。
1.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
1.1關于價值創造的源泉
勞動價值論認為,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而過去勞動不能增加任何新價值。與此相應,過去勞動的物化—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起轉移價值的作用。這就表明新價值的創造僅與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相聯,而與生產資料的數量質量變化無關。這無法解決減少了的活勞動和增加了的新價值之間的矛盾。值得研究的是,在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過程,過去勞動中凝結著大量科技成果并大量代替活勞動的今天,過去勞動及其物化形態的生產資料在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變化?在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知識勞動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如何?如果拘泥于傳統的勞動價值論,就不能說明如今的現實。
1.2關于價值量的決定
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創造與勞動時間成正比,時間越長,價值量越大;時間不變,價值量不變,改變的只是既定的價值量之間的比例,即新價值與轉移價值的比例。馬克思也說過,在同一時間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個別企業)創造的價值可以是倍數,但他又說,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同一時間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這很難解釋當前發達國家勞動時間縮短,而工資與利潤卻同步增長的現實。
1.3關于價值的構成
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的實質是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人類勞動,其中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個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腦力勞動在物質生產領域內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于商品價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并且引起商品價值構成的重要變化。馬克思沒有對這個問題展開論述。另外,按照馬克思的分析,物質產品的價值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生產這種產品直接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它是在生產過程中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一部分是直接生產過程中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很明顯,這種分析并沒有把通過各種途徑加人到物質產品中去的物質生產領域內腦力勞動創造的價值全部包括進人。實際上,物質產品的價值構成要比馬克思的分析更復雜。
1.4關于價值的實現
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并將商品價值歸結為勞動,而勞動只是供給方面的因素。現實生活中,需求方面表現出來的力量有時候大大超過了供給,而且使商品價格始終遠遠超出其價值,如部分地段的房地產,勞動價值論把商品價值與商品所面臨的社會需要的聯系僅通過商品的使用價值建立起來,這種對于商品價值實現的說明并不是非常充分。
2.對勞動價值論中的勞動與價值問題的探討
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傳統劃分方法,勞動可以分為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抽象勞動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彼此之間只存在不同量的問題,具體勞動是具體有用的特殊形式的勞動,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質的問題,但是,僅從這樣的勞動二重性范疇出發研究現實的經濟生活問題還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把具體勞動進行細化,得出具體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是效用勞動和非效用勞動的統一。效用勞動是凝結在產品中的勞動,它在交換中體現為抽象勞動,經過交換形成價值。非效用勞動是在勞動過程中被產品放棄的勞動,它無法形成價值。因此,效用勞動是價值形成的源泉。
以效用勞動為基點,能較好地解釋諸多傳統勞動價值論無法圓滿解釋的問題。
2.1價值創造的源泉
價值創造的源泉是效用勞動,包括活勞動的效用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效用勞動。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勞動生產率越來越高,個人直接參與商品生產、信息處理的機會越來越多,具體勞動中效用勞動占比也越來越大,使得個人在單位時間內創造了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在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其效用勞動程度高,單位時間支出的效用勞動多,其創造的價值就多,在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少數掌握現代化技術的勞動者可以推動更多的生產資料,在單位時間內支出更多的效用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活勞動的減少與價值量的增加是可以同時并存的。
知識可以物化為生產資料,但生產資料本身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它只轉移價值。作為理論形態的知識,是人類勞動的物化,不可能自發地轉化為活勞動,因此也不能創造價值。任何知識,如果不轉化為知識勞動,生產出產品并用于交換,就不能形成價值。因此,價值的增長是源自效用勞動的增加。
2.2價值量的決定
決定價值量的不是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而是最劣等條件下的效用勞動時間。如果單位產品所耗費的效用勞動時間相等,則它們的價值相等,但它們耗費的勞動時間可以不等。效用勞動時間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不斷延伸的,其延伸的長度決定于使用價值量的增長速度。優等條件下的效用勞動時間往往是劣等條件下的數倍,因此,效用勞動時間相對于勞動時間而言是無限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單位時間內所創造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不斷增加,效用勞動時間不斷向前延伸。現實情況中,勞動時間縮短了,但效用勞動時間卻增加了,工資與利潤就可以表現為同步增長。
2.3價值的構成
一種產品的價值由生產該產品直接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直接生產過程中最優配置的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構成。這種最優配置與效用勞動相吻合,能體現了管理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樣的構成也才能把腦力勞動創造的價值全部納人。直接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屬于轉移價值部分,但它也會隨著物化勞動的效用勞動的增加而不斷增加。最優配置的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包括了通過各種途徑加人生產領域內的腦力勞動創造的價值,為了達到最優配置進行的各種腦力勞動都應該計人新價值。
2.4價值的實現
價值必須經過交換才能實現,在交換中,需求和供給(效用勞動)共同決定了價值的實現路徑。如果僅從供給考慮,價值的每次交換都應該是等價交換,實際上,在需求的作用下,等價交換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供給在客觀上要求實現等價交換,要求體現抽象勞動的同一性,但需求在主觀上則要求體現等效交換,要求體現所得的效用至少不低于所失的效用。對某種效用勞動的需求越大,表明需求者愿意和能夠補償的其他效用勞動越多,這種效用勞動就越容易轉化為抽象勞動并實現價值。因此,交換價值在不同時間內的不一致是需求發生作用的結果,也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不一致的結果。價值實現的難易程度與交換價值的大小成反比,價值實現越難,其交換價值越小,反之,價值實現越容易,其交換價值越大。
3.結論
豐富的運動安全知識是體育老師的基本要求。體育老師在體育學院已經學到體育專業需具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體育運動安全知識的儲備同樣是體育老師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必要條件和要求。體育教師要同其他老師一樣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教案,在本節體育教學課堂內容中可能出現的運動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也應大體寫出來(這也是體育教案與其他老師做上課準備不同之處);在每一堂課上課之前一定要檢查運動場地、運動器械等安全事項,把安全隱患消除在上課之前;了解本次上課班級學生的基本體質狀況和天氣變化造成的學生身體體質變化等,以備學生發生意外。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體育課的前提,也是防備運動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二、盡心上課,保證安全運動
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全方位做好學生運動安全教育,保證高質量地完成體育課堂教學任務。體育課是一門以運動為主的特殊課程,老師需要防止和盡可能減少運動中出現受傷等意外事件。老師應當傳授給學生體育運動安全知識和簡單科學施救方法,并且做到易懂詳盡,以防為主。首先,全面了解所教授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狀況,為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其次,開學時的第一堂體育課就應當全面地講解體育課中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和簡單處理方式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摔倒、扭腳、磕碰、出血、刮擦、碰撞、器械傷害及過度疲勞等意外現象。再次,嚴格組織課堂,檢查學生穿戴特別是鞋子是否符合體育課要求等安全狀況。每一堂課前要講解在練習和訓練過程中出現的由于專項運動不規范造成的不適,如籃球是許多學生的愛好,但是籃球課中運球之手臂動作有運球時五指要張開,用手指及指根以上部位與手掌的外緣觸球,掌心不觸球的要求,如果不規范如整個手掌都觸球則易造成運球堅持時間不長且易勞累,跑步中岔氣等問題。還有,在體育課中分組對抗或比賽中出現的由于身體過度接觸造成的意外更需要老師及時化解和制止,否則會出現如打架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后果;有女生的班級更需要老師注意有特殊情況的學生,不要一概而論強制要求去練習或訓練;在上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活動,讓學生做到肌肉放松及心理放松;同時在練習和訓練過程中老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身體狀況,如是否有不適應和病痛等現象。最后,教育學生學會自我保護,具有自我保護意識。這是老師必須做好的一點,如哪些運動或動作可以獨立做、可以協作運動或保護運動等。老師不僅要告訴學生知曉一些體育運動不安全事項,還要教會學生有自我保護意識、懂得簡單、科學合理的救護知識,告訴學生不科學、不規范的動作和方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出現一些意外時理智科學處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人為地造成二次傷害,留下遺憾。同時及時表揚嚴格規范、有效防范、合理運用安全知識的同學。總之,體育課上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防不勝防,這就要求老師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在讓學生體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時,對體育運動愈加有興趣。但這必須以保證學生的運動安全為前提。
三、及時總結,服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