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學論文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要求的是對文字的理解及運用,這也就要求語文老師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這對于小學語文老師來說尤為重要。然而,近年來,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師文學素養普遍較低。據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就職前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有關兒童文學方面的知識,就職后也沒有接受過有關方面的培訓,這樣一來,甚至于一些十分基本的,如內涵、體裁形式、功能價值等兒童文學知識都不甚了解。
兒童文學理論知識缺失,閱讀視野狹隘,這些都使教師無法正確感悟及理解兒童作品內涵,鑒賞能力較低。再加上教師自我能力的缺失,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不重視兒童文學,無法制訂出真正符合兒童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的教學內容。而這些所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2.小學兒童教材本身存在著諸多問題
自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也已經推行使用了近十年,教材中出現的問題也漸漸被人們發現。由于使用時間過長,教材中的內容和兒童的真實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差距,學生的心理特點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相對而言,經典不朽的文學作品不多。另外,為了強調文章的功能性,對于兒童文學文章的選擇就有些生硬有限,缺少兒童所需的童趣。有時,一些文章還有成人化的趨向。由于文學作品的選擇不當,兒童讀者的閱讀興趣大大降低。
3.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閱讀兒童文學
學生無疑可以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接觸到著名的兒童文學,從中領略到他們的文字魅力。然而,語文課堂的學習時間畢竟有限,而更多精彩的兒童文學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大量閱讀獲得,而文學修養也是長時間潛移默化形成的。
一、文學教育應注重教師的文學功底
文學教育與一般的語文知識教學不同,語文知識的積累往往可以自然發生(雖然其效率相對于講授而言小了點,但還是能夠發生的),而文學教育往往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領。因為優秀的、經典的文學作品的內涵一定是隱藏在文字之后的,沒有一定的文學基礎,沒有一定的認知積累,是無法解讀出經典文學作品背后的真實含義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學作品的解讀不能照搬教學參考書,如前所述,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者有時難免視角有所不及,又由于諸多其他非文學因素的影響,這些觀點往往只能作為“參考”,而真正能夠抵達文本內核的文學思想,有時需要挖掘,這就依賴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領。譬如魯迅的作品,除了匕首投槍的效用之外還有什么?先生的小說與社會興亡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的影響關系?李貫通所說的“小說真的影響到國家的興亡,是小說的不幸……”又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本身就需要文學作品研讀者具有一定的水準,幾乎可以肯定地講,學生是難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的,而教師也未必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而語文教師之所以提不出這樣的問題,原因就在于語文教師缺少“代際意識與史學意識”,在于語文教師的人文功底與文學才情的缺失。那么,這樣的功課如何彌補?這一點語文教師其實是可以自主找到答案的,因為途徑不外乎自身的閱讀、學習與反思。不間斷的閱讀可以讓自己與優秀的文學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讓自己走到文學作品中,可以讓文學作品成為自身文學才情豐富的催化劑。所讀范圍應當是寬泛的,史學著作可以豐富自己的代際意識,美學著作可以充實自己的文學才情。學習亦是必須的,他人的研究成果應當成為自身文學修養不斷上升的階梯,當然這應當是一種批判性的學習,唯一能夠成為自己文學研究依據的應當是自己內心的認識。反思亦是必須的,沒有反思便不能使所吸納的文學內容產生聯系,反思的依據與工具便是邏輯,反思的結果是必須讓自己對文學的認識與判斷符合邏輯,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文學認識以一個完美的形態呈現在學生面前。文學功底的積累并非一日之功,但語文教師接觸、研討優秀文本,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倘若沒有這樣的積累,還叫什么語文教師呢?
二、文學教育應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約
再說說文學教育。對于文學教育的理解,筆者認為教育是師生交流的過程,是教學存在的形態,而語文則是交流的內容。文學教育還有其自身的特點,因為文學教育所交流的內容必須是經典的作品,而經典的作品總是與人的內心相連的,因此文學教育應當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約。筆者在這里不想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這段心靈之約該是多么美妙,因為這樣的語言已經太多了。筆者想做的是,透過語言這層工具,去理解心靈之約背后的含義。如前所述,職業高中語文教育有其特殊目的,要讓社會的工人力量在經典文學作品的影響之下成為社會高素質的載體,這就必須讓學生在職業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中更多地感知文學經典。這個過程必須是豐滿的、充實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不斷耕耘、不斷收獲。文本的豪放與婉約,筆觸的犀利與溫婉、觀點的獨到與平實,都應當成為文學教育的內容。唯其如此,真正的心靈之約才有可能發生。
作者:孫彬單位:如皋中等專業學校
童話作為小學生最喜歡的文學體裁之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極大地豐富了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小學生通過美輪美奐的童話故事,很容易將自己帶入到童話世界中,體會主人公的歡快和難過。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童話故事的情景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力朗讀自己扮演角色說話的語氣。例如在學習《巨人的花園》時,老師首先要提出問題,然后截取片段和學生進行情景再現,體會巨人的情感。問題:為什么同樣的花園會出現不同的景色?師:當巨人旅行回來看到許多孩子在自己的花園中玩耍,他如何反應?生:他非常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兒玩的!都滾出去!”(生氣的語氣)師:當一天早上孩子們有溜進巨人的花園里做游戲時,巨人發現后又是什么反應?生:巨人大發雷霆:“好容易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憤怒的語氣)師:當巨人看到還有一個小男孩站在桃樹底下時,又是什么反應?生:大聲斥責:“喂,你趕快滾出去!”(極其不耐煩的語氣)師:當孩子們在花園玩耍時,巨人的花園草綠花紅;當巨人訓斥孩子時,巨人的花園冰雪覆蓋。其實,冰雪覆蓋的不是巨人的花園,而是巨人自私、冷酷的心。
2.運用寓言故事提升學生品德修養
兒童文學中的寓言故事通常通過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虛構一定的故事情節。寓言故事通常都會解釋道理和揭示教訓,小學生通過閱讀寓言故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例如《陶罐與鐵罐》的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許多年后,鐵罐和陶罐各是什么樣子?人們對它們各自的態度和看法是什么?”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最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師:許多年后,鐵罐和陶罐各是什么樣子?人們對它們各自的態度和看法是什么?生:許多年后鐵罐已經被氧化得無影無蹤了,但是陶罐卻和以前一樣。人們視陶罐為珍寶,對它特別喜愛。師:通過這篇寓言,我們學到了什么?生:我們要做陶罐而不做鐵罐。師:寓言是在告訴我們,任何人和事物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不能驕傲自滿,要學會欣賞別人,看到別人的優點。
3.運用神話故事,對小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神話故事是將語言文字進行圖像化,使得文字的表現力更加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到一定的情景中,讓學生進行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神話故事中抽象的語言,學習文章的句型句式。例如學習《開天辟地》一課,教師要巧設一個情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著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畫面,將課文化作一個個畫面,閉上眼睛進入那個遠古的時代。師:“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蓖瑢W們你們看到了什么?生:周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師:“有一個叫的巨人掄起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蓖瑢W們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世界變得豁然開朗,好神奇師:請同學們睜開眼睛,把你所看到的畫面完整地表達出來,說出你自己的感受。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