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產品質量工程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工業工程;培養方案;技術型
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簡稱IE)是從科學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性工程專業技術,強調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保證產品質量等從而獲得最高的整體效益。自1994年設立工業工程專業以來,無論在專業特色設立、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國共有206所院校開設了工業工程專業。但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諸如目標定位不明確、實踐教學環節效果不理想等。2004年-2006年,我們對中原地區工業工程人才需求信息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扎根于某一行業領域的“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既懂從事行業的專業知識,又熟悉工業工程專業知識―需求呈增長趨勢,已經占工業工程人才需求量的60%以上,而未定位于特定行業的“管理型”工業工程專業人員已經呈現飽和趨勢,社會需求量呈下降趨勢。本文通過對“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知識結構分析的基礎上,探索改革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1 “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的定位
“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是掌握系統的工業工程專業知識和豐富從事行業專業知識,熟悉企業生產實踐,具有系統思維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具有未來成為企業管理團隊中技術專家的潛力。
“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除應具備每一個高級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身心素質外,還應該具備如下職業能力:
(1)豐富的企業生產實踐:具有熟悉企業生產產品及工藝流程,及時把握企業發展脈搏的能力;
(2)系統思維能力:具備全局思考能力、系統性思維能力;
(3)深厚的業務素質:物流系統、生產系統和工作環境優化能力;
(4)價值創造能力:資本運作、資源管理、資源配置能力。
2 “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凹夹g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要求改革傳統的“管理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緊跟學術和實務前沿,構筑動態專業框架。
2.1 整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與傳統的“管理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相比,主要突出“技術型”的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包括形成專業理念、專業能力的基石性的專業知識;把握企業生產實踐的行業專業領域知識;決定先進管理理念、管理知識和管理能力,創造高經濟效率和高經濟效益的管理學知識;促進具備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能力形成的經濟學知識;令培養對象諳熟為企業爭取更多發展所需要資源的金融市場的金融學知識;保障掃除發展中的障礙,拓展企業疆界的社交能力的相關知識;適應國際化、決定涉外能力高低的外語知識;素質教育、決定“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魅力的人文知識等。
(1)增設“工程與管理結合”的學科交叉課程。在基礎工業工程、物流工程、人因工程、質量工程學、生產計劃與控制、經濟學、管理學、管理統計學等專業和專業選修課的基礎上,逐步增設專業研究方法入門、專業案例研究、ERP軟件操作、ERP沙盤模擬實驗、企業過程再造、系統建模與仿真等交叉學科選修課程,充分發揮學科交叉性課程的知識整合作用。
(2)增設創新學分,強化競課外科技活動和競賽教育。在培養方案中增設創新學分,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與每年舉行的“希望杯”、“挑戰杯”、“沙盤大賽”等競賽,開展“競賽教育”?!案傎惤逃痹诖偈箙①悓W生圍繞競賽范圍梳理、整合所學知識從而優化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理論能力、創新能力。
(3)持續的教學方法改革。深入開展教學方法和方式研究,通過開展“案例式教學”、“設問式教學”大作業考核等教學模式形成學生主導的授課體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導師制和創新團隊建設,以申請專利為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2 創新型的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以培養持續創新能力的工業工程師為指導,加強實踐教學力度,形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協同建設;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實習、虛擬工業工程師訓練營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協同發展,將人才培養與資格認證相結合。
(1)以課內實驗為基礎,保證學生的動手能力。分階段開設階段性和綜合性模擬實訓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開設《動作分析模擬實驗》、《質量工程模擬實驗》、《物流模擬實驗》、《生產綜合模擬實驗》、《ERP沙盤模擬訓練》等。通過這些實訓課程,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訓能力,實現對從企業設立到企業破產全流程所需知識的綜合。
(2)以實習為依托,使學生在企業實務中提高實踐能力。聘請一些實習效果好的大中型企業的生產總監、經理等作學生的實務導師,對學生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進行指導,安排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寒暑假期間到實務導師單位實踐鍛煉,應用專業知識協助實務導師做一些具體工作,協助解決一些具體業務問題以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3)以課程設計為補充,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對每一門主干專業課都開設有課程設計,將課程中設計的知識點融入一個綜合的案例。
(4)以畢業論文為綜合,綜合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好畢業論文選題與導師的實際科研課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將大學所學全部知識綜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
(5)推出“工業工程專題”系列講座。每學期至少聘請3-5名大中型企業生產總監和技術、管理人員或校友就熱點問題和成功經驗講學,一個學生在大學4年共8個學期期間有足夠機會取得企業生產總監和技術、管理人員的現身說法,激發學生關心企業實際問題的積極性,極大地豐富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關心企業實際問題的積極性。
(6)虛擬工業工程師培養是利用虛擬實驗室、設計虛擬生產中心,借助虛擬外設,按照工業工程師考核要求,讓學生扮演工業工程師角色,對虛擬生產中心進行改善,以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3 “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以上分析,設計了如下的“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圖1)。
【參考文獻】
[1]賈濤.工業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工業工程,2009,12.
[2]崔劍.淺談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信,2011(19).
[3]張忠.基于當前就業形勢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裝備制造技術,2009(3).
關鍵詞: DPMO;百萬缺陷機會數;缺陷機會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5-0115-02
0引言
S公司是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是中德合資的生產工程型全數字控制的交流和直流傳動產品及電機的基地。S公司P3車間的工藝內容是把定子加工成定子線圈。每一個產品在生產線上的停留時間平均是三四天。公司在業務和成本分析中發現,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P3,車間生產的產品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部分產品甚至是不盈利的。公司管理者希望能通過對產品生產和控制過程的仔細分析,找到問題的癥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利潤。
1DPMO
DPMO(Defects per Million Opportunity)百萬缺陷機會數,是指100萬個機會里面,出現缺陷的機會是多少。[1]DPMO的概念由IPC-7912 Calculation of DPMO and Manufacturing Indices for Printed Board Assemblies 提出。DPMO的計算公式如下[2]:
DPMO=■
使用DPMO計算時,應該注意:
①過程處于受控狀態,即工序中不出現系統性原因導致的缺陷;②樣本的含量要充分大;③對缺陷機會的定義要明確有意義。
DPMO質量指標體系的優勢:第一,DPMO可以對性質不同,復雜程度不同的產品或者服務的過程質量水平進行等價評價。[4]DPMO在在FTY與RTY的基礎上,引入了缺陷機會和缺陷這兩個概念,同時排除了性質不同、復雜程度不同的工序和操作對評價帶來的影響,是對具有不同復雜程度的產品和工序進行質量水平考核的通用尺度, 且這種度量合理公平。第二,DPMO反映的是過程能力。[5]以往的質量指標關注的重點是產品的質量水平,DPMO不是簡單地關注產品或者服務輸出本身,而是考查整個過程,各個工序和操作,對生產線的性能考核并且提出改善機會。第三,DPMO具有更高的針對性。[6]DPU和DPMO的分析對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可以是一道關鍵工序、一個自動化焊接設備或者是一個工作組織,而不是必須以一個產品作為一個單元來比較。企業可以從最終產品生產單位的考核,各生產單位生產線的考核和零部件供應責任單位及外購外協件的考核來評估生產質量。
2S公司DPMO質量指標體系的建立
通過一個好的質量指標體系,才能夠準確地度量各個工序的質量控制狀況,將整個工藝中出現的所有的缺陷都記錄到質量數據中,規范和完善該車間的質量數據的收集和改善工作,從而提高該車間的質量管理水平,有助于公司進一步有針對性的質量改進。下面講述為S公司的P3車間建立DPMO質量指標體系過程。項目技術路線見圖1。
2.1 選擇典型產品經過與該車間的質量工程師分析討論,項目組決定選擇電機1LA4562-2CN80-Z作為DPMO缺陷機會定義的一個典型產品。該電機的生產過程幾乎囊括了該車間的所有工藝,具有代表性。
2.2 繪制BOM和爆炸圖通過BOM和爆炸圖,項目組對產品的組成有了詳細的了解。該階段由熟悉工藝的質量工程師和工藝工程師合作完成。
2.3 繪制作業流程圖在繪制作業流程圖前,為了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和理解整個過程,項目組編制了車間的SIPOC圖,繪制了作業流程圖。通過作業流程圖,能更好地了解加工的工藝順序。根據作業流程圖,項目組進行了詳細的質量數據分析,重點分析他們外部顧客和內部顧客不滿意的地方在哪里,各種缺陷和錯誤發生的位置、內容和不合格原因及潛在的不合格原因。通過質量數據分析,了解生產現場主要存在的質量問題,知道各種缺陷和錯誤的相關信息等,便于進一步的缺陷分類和缺陷機會定義,也能幫助生產線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
在具體的質量數據分析中,采用的方法:①研究了S公司P3車間兩年來的所有的Q-Report(質量報告)。通過直方圖、折點圖等弄清楚了導致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缺陷發生的頻次。②用一個月時間在生產線上與每道工序的操作工人面對面交流,更具體詳細地了解每道工序的缺陷和潛在缺陷(包括很多在質量報告上反映不出來的),導致缺陷的原因,出現的頻次,檢測手段和缺陷出現后的解決方法。并對這部分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和整理。③在生產線上,通過抽樣分析,判斷其原材料和半成品在考核指標上是否合格。④針對輸出參數控制比較嚴格的程序,繪制了控制圖,掌握其過程能力。
通過質量數據分析,得到了該生產線上最豐富,有效的第一手數據。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第一,質量數據分析顯示,當前使用的最主要的質量指標一次通過率不能反映當前的過程質量水平。對質量的持續改進要求企業推行新的能反映過程水平的質量指標體系。這一部分在第二章就已經詳細介紹了,在此不再贅述。第二,通過質量數據分析,得到了關于該生產線上每道工序的詳細完整的缺陷信息。將其做了數據整理,便于進一步的缺陷機會定義。
2.4 作業指導書和FMEA分析項目組對該公司該車間的作業指導書進行詳細分析之后,發現作業指導書簡單、明了,容易理解,且對于關鍵的和復雜的工序都有詳細的作業指導書指導,能夠有效指導操作工人正確作業。
在執行本項目之前,S公司沒有正規的FMEA文件。本項目組在質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與質量工程師和工藝工程師合作,為該車間建立了FMEA文件。通過FMEA分析,整理出了影響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的各種已有的和潛在的質量問題和故障模式及原因等。該項工作對FMEA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對于后續的DPMO缺陷機會準確定義非常重要。項目組與質量工程師共同制作了FMEA文件。
2.5 定義缺陷機會數量IPC-7912已經給出了缺陷機會的定義方法,但是該標準是針對印制板裝配(PBA)上的缺陷定義的,不適用于既有加工又有裝配的生產線。根據作業流程圖,在經過詳細的現場調研和詳細的數據分析后,基于作業指導書和FMEA文件,項目組將該車間出現的缺陷分成了三類,并制定出了一套適合該車間的缺陷機會準則。下面介紹缺陷機會定義的一般準則。①在生產(裝配)過程中,每裝配一種可能發生缺陷的零部件,定義為零件缺陷機會。質量穩定的標準件一般不做定義。②在生產(裝配)過程中,每完成一個連續的作業,由于操作原因,可能導致產品質量缺陷,定義為一個生產(裝配)缺陷機會。③總的缺陷機會等于零件缺陷機會和生產(裝配)缺陷機會總和。④相似產品的DPMO比較應基于相同的缺陷機會定義。⑤一般檢驗工序不構成缺陷機會。在缺陷機會定義的一般準則下,項目組根據生產線特點和產品的特點又定義了零件缺陷機會定義準則,裝配缺陷機會準則和作業缺陷機會共11條,以及缺陷機會定義的特殊準則26條,如圖2所示的框架。
2.6 構建DPMO質量指標DPMO=(總的缺陷數/總的缺陷機會)×一百萬分之一百萬。上一部分2.5確定了各個缺陷機會的定義方法,將各個缺陷機會匯總,就能得到總的缺陷機會。只要能夠統計出生產裝配過程中的缺陷數量,就能得到DPMO值,從而就能夠對這個過程做出評價。建立了DPMO指標以后,為了實現連續的質量改進,需要不斷地降低DPMO值??梢砸援a品為單位,生產線為單位或者車間為單位對生產線的質量過程進行考核。
2.7 建立DPMO質量指標體系一套完整的質量指標體系應該包括從數據收集到統計分析的所有的文件。項目組針對S公司P3車間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了可執行性和高效率等,為該車間設計了一套DPMO質量指標體系。這套質量指標體系包括每種產品的缺陷機會定義表、統計缺陷數據的現場質量記錄表和流動檢查單,包括質量日報表、周報表和月報表。圖3顯示了DPMO質量指標體系。這些質量報表能夠收集過程中的缺陷,從而計算出DPMO質量指標。
3結論
在S公司P3車間建立DPMO指標體系的項目經歷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大家對理論和實踐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為S公司P3車間建立了一套適合它的質量指標體系,整個項目進行非常順利,S公司對項目結果也非常滿意。該項目完成后,車間的質量管理真正做到了可追溯,可控制。各種質量問題都能夠及時記錄下來,并且得到及時的解決。由于過程的優化和改善,產品的成本降低,同時產品的差錯率和顧客投訴率也必然降低,達到了公司的預期目標。同時,該質量體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建立連續改進的質量管理模式。當前關于DPMO缺陷機會定義的研究很少。本論文對定義的過程作了詳細的描述。S公司P3車間的產品特點是多品種小批量,因此文章對多品種小批量產品的DPMO缺陷機會定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林,何楨.六西格瑪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IPC-7912,Calculation of In Process DPMO and Manufacturing Indices for Printed Board Assemblies[S].2000.
[3]Kai Yang,Basem EI Haik.Design for six sigma:A Road Map for Product Development[M].Mc Graw Hill,2003.
關鍵詞:質量工程;IT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實踐與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IT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于2007年獲校級質量工程立項,2009年獲省教育廳質量工程立項。三年來,項目建設堅持以學科核心能力培養為主導,逐步形成一整套改革實踐的實施辦法和保障措施,特別是注重將“四條主線”、“四個學會”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力強化實踐教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項目建設已初見成效,榮獲福建省第六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二等獎,學生也在各類競賽活動中頻頻獲獎,為學校贏得了榮譽。實驗區教學改革項目實施三年來,主要圍繞以下方面展開。
1實驗區改革實踐
1.1緊密結合學位評審和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凝練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
通過學習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在討論學習過程中大家充分認識到人才質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題,三明學院作為教學型地方性本科大學,必須走特色辦學之路,應該在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上下功夫,培養能為海西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應用型人才。最后凝練出“以生為本,質量取勝,凸顯應用,辦出特色”的十六字教學理念,并在學生管理、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等實際工作中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
1.2緊緊圍繞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來建設[1]
目前中國的大學層次不一,各個層次的大學代表了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的需求,所以,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問題,就成為各個高校能否有特色,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的關鍵。而辦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應該是學校領導班子必須認真研究、辦好人民滿意大學的基本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實際上是教育部給予各個高校如何根據自己的社會定位、辦學目標去探索人才培養途徑的嘗試機會。在這樣的條件下,各個不同層次的高校都可以有施展的空間和成功的機會。在模式創新中必須緊密結合本校的實際,來展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在學校辦學目標、辦學定位清楚的條件下,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要與學校的辦學目標相符合,這是創新實驗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1.3努力構建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將實驗區改革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除了模式創新性、先進性外,更關鍵的是模式的可操作性,能在人才培養的實際活動中加以實施和實現。本實驗區提出的模式具有通用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P[2]P。實驗區教學改革的過程是一個人才培養途徑探索的過程,是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也是不斷總結經驗、
新模式基本指導思想P[1-2]:全面貫切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三明學院教學型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堅持“以生為本,質量取勝,凸顯應用,辦出特色”的教學理念;堅持用“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創新”來啟發、教育和要求學生;教學中堅持基本理論、核心能力、基本技能、人文素質等四條培養主線,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落實到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堅持以計算機學科人才的專業核心能力――編程能力培養為主導,著力強化實踐教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高度重視學生外顯能力的培養,綜合人文素質培養規范化、系列化。切實加強教學、思想政治和管理隊伍的建設,加強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各類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科研、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和質量工程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出理論基礎扎實,應用實踐能力強,能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海西建設服務的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1.4實驗區改革成效
實驗區改革實踐3年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已初見成效。
1) 本項目作為三明學院《工科類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學生工程綜合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內容之一,2009年獲福建省第六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持人排名第三)。
2)2010年11月,2007級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參加2009首屆海峽(三明)動漫大賽《生肖足球》獲該賽設立的唯一最佳創意獎,《酒后駕車》獲第三名。
3)2010年5月,2008級計算機專業學生組隊參加福建省大學生編程大賽(ACM),與全國100多所院校同學同場競技,獲得了本次大賽的銅獎。
4)2010年4月,2008級學生臨時組隊,參加福建省年職業院校大學生技能大賽獲三等獎。
5)2010年6月,由2007級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班陳夏、李嘉琪同學制作的《數字安貞堡》作品,在第三屆福建省大學生美術作品評比中獲最高優秀獎。
6) 本實驗區啟動班級2006網絡工程專業班的畢業設計,獲優秀等級的作品數占整個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優秀畢業設計作品的四分之三。
2實驗區改革的思考
歷經三年多的實驗區教學改革實踐,雖然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效,但教學改革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更多的是對我國高等教育如何培養人才的思考,這種思考其實是改革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困惑,也是進一步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關鍵。
2.1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既要重視人才培養的專業目標設計,更要注重人才培養過程的設計
由于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培養路徑的問題,它在整個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上承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目標定位,辦學指導思想、辦學目標定位是一個總體的要求,必須通過人才培養模式來體現和落實;下啟教學內容、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及教學方法改革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給出要求,對每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具體的和可操作的方案。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比較重視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也就是培養方案的制定,而對過程的設計很可能被忽視,最終出現的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培養方案很新,但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沒有跟上,教師們對培養方案的理解不到位,每門課程的教學未能達到培養方案所設定的目標。因此,在精心制定培養方案之后,更重要的是抓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中的落實。
前面說過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高級工廠,學生的質量也就是產品質量,我們可以把企業的產品質量管理的做法引入到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來,如圖2所示。
此模型也叫“三次質量關”管理模型。從模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對產品的質量不能只看最后結果。把好成品質量,不讓不合格產品流入社會。首先從產品的功能設計時就牢牢把好設計質量,也就是把好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質量,否則,過程工藝和出口檢驗機制再好,產品也未必受社會的歡迎。所以,我們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改革中必須認真調研學習,既要了解市場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必須從學科專業的要求,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精心從功能、過程和出口檢驗三個方面進行整體的設計,并在實施過程中重視反饋機制,不斷地進行調整完善整個實驗區的改革工作。
2.2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社會需求為導向,創建人才培養多樣化的新模式
為實現大學大眾化教育和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從戰略的高度審批新建了一大批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并提出了研究型、研究教學型和教學型大學的分層次辦學的思想,對地方性本科大學的宏觀定位就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型本科大學。目前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已經成為中國大學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開始從草創期進入成長期,如何辦好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是擺在相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面前的一大挑戰。
筆者認為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的成長道路,不能簡單模仿老本科大學的發展道路,只有認真貫徹教育部在審批這類大學時的初衷,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社會需求為導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讓大學教育接近社會需求、接近工程實際,是大學教育回報社會的正確追求。在辦學中實實在在地按教學型的要求,搞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輸送建設人才是大學教育的根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本科碩士點博士點這樣的發展模式,中國真的需要這么多的高校來培養碩士、博士?這樣的模式碩士、博士質量又如何?當今在各個行業最缺的是工程師這一級善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實踐動手能力強的人才。這是中國實現人力資源大國夢想的關鍵,因此,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應該為國家實現人才資源大國的戰略服務。
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是植根于本地(以地/市為劃分單元),各個地方經濟社會的模式、支柱產業也不盡相同,所以需要的人才種類也不相同,但是有一點,不論發展何種產業,都需要大量工程師級的應用型人才。這也就給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留下了發展空間,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應根據自己所處地方的實際,努力創建應用型人才培養多樣化的新模式,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特色道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當然,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教育部在高校招生政策、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等方面應該制定出不同的標準和要求。
2.3建設一支懂得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干部隊伍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關鍵
從圖1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地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實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絕非易事,必須有一支懂得高等教育內涵和規律、清楚學科內涵和發展趨勢、了解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管理隊伍,使改革的風險始終在可控范圍之內。所以,要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建設,建立起由系領導、教授和熱心教學改革的骨干教師組成的領導團隊是順利推進模式創新的關鍵。
2.4建設學習型教師隊伍,讓全體人員理解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證
在實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過程中,除了建立強有力的領導管理團隊外,讓全體參與改革的教師理解
改革的意義、改革的內涵和如何進行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獲得成功,真正實現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因為再好的設想或改革方案最終的落實是通過課程教學、實驗實踐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完成。沒有全體教師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要想讓教師們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一是要讓教師清楚改革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的關系和改革的意義;二是要建立起相應責任制和與之對應的激勵機制,使參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三是要建立一定的學習培訓制度,及時把相應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改革的具體要求告訴全體教師,做出具體的要求和安排。總的要求就是通過改革活動建立起一支學習型的教師隊伍,這也是我們實驗區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3結語
IT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給我們搭建了一個探索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通過三年多的實踐探索雖然得到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好的想法,但如何培養好應用型人才,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是一個擺在地方性新建本科大學面前的一大挑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 盧昌荊. 新建本科院校IT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9(4):15-17.
[2] 盧昌荊.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芻議[C]//三明學院. 全國新建綜合本科大學第七次研討會議論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224-227.
[3] 龐思勤. 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R]. 北京:全國高校質量工程項目建設專題研討班,2010,5.
Innovational on Experimental Area for the Practical IT Talents Development
LU Changjing, QIU Jinming, LIN Keming, YAN jianjun
(Department of Math and Computer Science,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