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漢語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
據統計,整個毛里求斯,目前,正式在編的中文教師只有4人,這和龐大的學生群體不相匹配。當前毛里求斯小學漢語教學工作主要由兩個群體來承擔:一是毛里求斯本地會說漢語的人,他們中只有極少數人接受過短期專業培訓和學習,大多為在毛里求斯生活多年的華僑,或從中國遠嫁到毛里求斯的華人。他們的優勢在于能用克里奧爾語和中文進行交流,不足之處在于很多人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對教育學、語言學基礎教學缺乏基本的認識。二是國內派出的海外志愿者。志愿者們在國內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能使用標準的漢語,也有良好的外語基礎。但是由于只在毛里求斯服務時間在一年左右,流動性較大,對整個毛里求斯漢語教學本質的提升和改變起的作用不太明顯。
(二)缺乏專業的漢語教材
當前,毛里求斯小學課堂統一使用的教材是由毛里求斯教育部出版。該教材暫時彌補了先前缺乏全國漢語教學計劃和材的不同,但是課本的實用性存在較大不足:課文內容較為陳舊,難度偏大;各個年級的區分度不高;課后習題與課文內容的一致性不高,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學任務主要以中文閱讀為主,缺乏必要的聽說練習,致使學生的漢語表達存在脫節。課堂上出現的較多的語言就是“老師,我會寫這個字,但是我不認識;或者是老師我認識這個字,但是我不會說”。
(三)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不強烈
毛里求斯華人數量較少,多數家庭使用克里奧爾語進行交流。學生漢語學習缺乏必要的語用環境。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選修漢語的數量最多,但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抱著嘗試和體驗的心態;三年級之后漢語課程難度的攀升,以及學業的繁重性使得一部分學生相繼放棄;繼續學習的學生中也多數是處于家庭原因,并非自身主動要求。
二、關于毛里求斯漢語教學發展及對策
(一)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對學生語言習得成效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發展毛里求斯的漢語教學的首要任務。盡管國際漢語教學的主戰場已逐漸從國內轉向國外,但是僅僅依靠國內派出的老師和志愿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缺乏長期扎根海外的專業教學和輔導機構是制約專業對外漢語教師團隊發展的第一問題。加強國內院校和該機構的交流合作,為當地老師開展教育學、語言學的相關專業教師培訓輔導工作,讓他們在會說中文的基礎上,轉變為會教中文;定期派出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師和各行業志愿者加強文化和商業的交流;增加對雙語教師的重視,才能持久地長遠地改進目前的對外教學現狀。
(二)打造針對性的教材和教輔資料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紐帶。教材和教學計劃是漢語教學有機的組成部分。教材的設計必須吻合教學計劃,如實地反應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教材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經驗水平;教材的難度和區分度又是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和課后評價的重要依據。教材的編寫和使用需要加強同當地政府、國內外研究對外漢語的專家、中國文化中心、國家漢辦等諸多機構的分析和研究,結合毛里求斯實際情況,遵循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原則,編寫出實用味性較高的教材;增加聽說練習,提高學生的實際交流能力。作為小學漢語教材,教材的趣味性更為重要,課文主題,課后練習等等多增加趣味活動,頁面的設置增加圖片、色彩的運用等。
(三)增強對外漢語的國內認可度
即觀察者是靜止的,時間迎面向觀察者移動過來。也就是我們常用的比喻時間像長河一樣流過我們的感覺。由于是時間在朝觀察者移動,顯然走在前面的時間將很快成為過去,未來則總是走在后面。所以就有了“先來在前,晚來在后”的感覺,才有了“前”對應“過去”,“后”對應“未來”的概念。這種概念類型在漢語中是非常常見的。如長江后浪推前浪、史無前例、前所未聞、后起之秀、后繼有人、瞻前顧后、懲前毖后、思前想后、前因后果、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等等。在這些例子中,前都代表“過去了的”,后代表“將來的”。
二、人動時靜型
即時間是靜止的,觀察者面向將來移動。也就是我們去擁抱未來的感覺。在這種模式中,很自然地,“前”對應的是“未來”,“后”對應的是“過去”。在漢語中,這樣的例子有前程、前景、前途等,都是用“前”來隱喻將來的時間。
三、視角的雙向性
在漢語中,關于“前”、“后”產生矛盾的例子還有一些,比如很典型的公交站點的問題。比如我們學校外公交站點叫做“四川大學站”,那么“四川大學前一站”到底是指還沒有到四川大學那一站還是已經過了四川大學的那一站呢?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理解呢?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我們視角的不同,即視角的雙向性。我們在表述“前”與“后”兩種方位時,往往會有兩種不同的視角,一種是“面向未來”,一種即“面向過去”。這在漢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我們面向未來的時候,未來在前,過去在后,我們這樣表述:向前走,莫后退;前不著村,后不著地。而當我們面向過去的時候,我們往往這樣使用前與后:上課前/后,春節前/后,一百年前/后。所以,現在我們回到“四川大學前一站”這個問題,若言談者面向未來,便是指的已經經過了川大的那一站;若其面向過去,則是指還沒有到達川大的那一站。所以我們可以說這與言談者的主觀視角有關。了解了我們在運用方位詞“前”、“后”來表示時間概念時出現矛盾的原因后,我們再來看一下在漢語中的一個總體使用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對我們用“前”、“后”來表示時間概念的情況稍加留意,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在上文中所說到的兩種不同的隱喻概念或者不同的視角,在漢語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我們明顯更傾向于“過去在前,未來在后”這種隱喻。除了上文中為說明“人靜時動”時所舉出的例子外,還有很多,如:前言不搭后語、前輩/后輩、前人/后人、以前/今后;前天/后天;大前天/大后天;前半天/后半天;前半場/后半場;前半夜/后半夜;開學以前/放假以后等等。而從“未來在前,過去在后”來看,我們則使用的較少,比如:前進、后退、我們要往前看,不能沉浸于過去等等,其數量明顯要少于第一類。
長期以來,離合詞都以“離”作為教學重點,但是在教學中,可先以“合”的形式完成詞匯教學內容,包括其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在認清“合”的用法的基礎上學習“離”的用法。1.詞性方面離合詞無論“合”還是“離”的用法都跟其詞類屬性有某種關聯,《新大綱》有11個離合形容詞,它們是:有名、著急、害羞、傷心、討厭、倒霉、過分、過癮、合身、隨意、淘氣。形容詞常充當定語、狀語、補語成分,一般能受程度副詞修飾,有些可帶“著、了、過”,不能帶賓。《新大綱》的2個離合副詞是迎面、當面。副詞只能充當狀語,如“迎面走過來、當面說清楚”,繼而其“離”的用法也比較統一。2.結構類型方面《新大綱》里11個中補式離合詞有很多共同特點:(都是動詞(“合”的時候除了“起來”都可帶賓語(都不可用“著”擴展,除了“提醒”,一般不用“了、過”擴展。最重要的是,類似結果補語或趨向補語,它們都可用“得”或“不”擴展為可能補語的結構,用來表示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其中只有“提醒”不具備此種擴展式。
(二)注重語用
離合詞無論“合”式還是“離”式,都有其語用環境,能造成不同的表達效果。1.“合”式的語用價值首先,離合詞合用時算作一個詞,其表達的意義是一個整體,放在句中實際上是表達事件的整體性,并無特別強調之處。其次,從語體來講,“合”比較書面,“離”比較口語,所以在嚴肅莊重場合不宜使用或過多使用“離”式,比如“A領導和C領導握了個手,談了會兒話”就顯得太隨意,換成“A領導和C領導親切握手并進行談話”就合適多了。2.“離”式的語用價值本文對離合詞的擴展式不再贅述,僅以魏淑梅《漢語動賓式離合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2010)中對擴展式的分類為依據,按照其文中的觀點,離合詞的擴展主要分為三大類,一為插入成分,二為重疊動詞性語素,三為倒裝①,“離”式將整個詞分為兩部分使用,必然會產生對某個部分的強調作用,同時離析以后使語言更加靈活多變,形象生動,增強了語言的口語性和生活氣息。首先為插入成分:一為插入動態助詞著、了、過,二為插入定語,包括數量詞/短語、代詞、形容詞或名詞,三為插入補語,包括數量補語、趨向補語、結果補語、可能補語。其次為重疊動詞性語素,多數動賓式離合詞的動語素可以重疊,形成AAB式,一般表示短時或者嘗試性的,或者在征詢意見、發出請求時,可以進入這種格式,動詞性語素重疊后,可以體現出輕松、隨意的味道,或者能夠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如“跑跑步、上上網”。但有一些非自主性的動賓式離合詞是不能進入這種重疊格式的,例如不能說“起起床、住住院”等②。離合詞重疊式除了AAB式,還有“A一AB,A沒AB,A不AB,A了AB”,其中“A沒AB和A不AB”主要用來提問,需要聽話人對動作做出相對明確的表示,答語通常只用“A或沒/不A”。這充分顯示了離合詞的可分離性,而A一AB和A了AB則有和AAB差不多的語用功能,表示短暫、隨意等,如:散了散步,聊一聊天。最后為倒裝,在一些動賓式離合詞的內部,兩個語素可以進行前后語序的調換,以此形成倒裝結構,同時也就構成了強調句式,我們認為倒裝以后實際是在強調賓語成分,如“結婚———婚已經結了”“打折———折打過了”,倒裝后實則等同于將賓語提前進行強調。
(三)注重交際頻度
《新大綱》中收入了18個非詞匯單位,它們是:下雨、唱歌、刮風、爬山、刷牙、抽煙、購物、流淚、付款、劃船、戒煙、掙錢、蓋章、候選、經緯、聾啞、正負、棕色。它們大都屬于動賓結構,也就有一些類似動賓式離合詞的用法,這可以看做是《新大綱》一種大膽的嘗試,這些語言單位都具有較高的交際頻度,所以對外漢語教學中離合詞部分的教學應該以“交際”為目的,掌握一種語言單位的使用情境及基本用法。也正是基于這一點,各種教材和工具書才更要注意盡量保持版本的一貫性,同時兼顧選詞的交際頻度,那么無論是“教”還是“學”才有據可依。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