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院校生物技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臨床醫學課程,有著迫切需要和實際意義。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自招生之初就開設了臨床醫學課程。生物技術專業有了臨床醫學的指引,人才培養基礎更加扎實,方向更加明確。同時,具有一定臨床醫學知識的生物醫學人才,能夠更好地將自身優勢輻射到傳統醫學專業上,為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新視野,開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醫學生物技術已經在臨床醫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單抗導向藥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廣泛應用于癌癥、傳染性疾病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治療。同時,許多臨床新問題、老難題,也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生物技術的發展,相關疾病的基因定位、組織工程、干細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顯然,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臨床醫學課程既是生物技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臨床醫學發展的需要。
2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現狀和問題
2.1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全照搬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培養目標的直接反映,是培養人才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該緊貼生物技術專業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設置。然而,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全照搬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將內科、外科、專科教學內容按照病因、臨床表現、病理、診斷、治療、預防等毫無取舍地灌輸給學生,呈現教師教學無特色、無重點、無思路,學生學習無方向、無興趣的狀態。這與學科設置初衷和社會人才需求脫節,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2課程目標不明確,考核要求不嚴格
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對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不夠重視,沒有真正意識到臨床醫學對該專業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一定臨床思維,了解臨床醫學前沿和需要,并能在醫學發展和臨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術的落腳點、發力點,運用所掌握的生物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最終為醫學問題的解決開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醫學院校對于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目標認識比較模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哪些內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考核過程較為敷衍,甚至沒有考核,使臨床醫學課程開設存在“雞肋化”的危險。
3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在強調基本素質共性的基礎上,應該有不同的培養類型和專業方向。醫學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必須體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尊重學生多樣性選擇。目前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不能完全符合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不能完全適應現代醫學發展需要,不能完全考慮到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因此有必要對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3.1緊貼實際,重點突出
臨床醫學是醫學生物技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課程設置上除了要整體介紹臨床醫學概況外,重點是要篩選出能夠體現生物技術學科發展價值以及與生物技術知識有交集的內容,體現出醫學生物技術特色和資源優勢,如臨床診斷的新方法,基因診斷、基因治療技術在腫瘤及其他疾病中的應用等;而疾病的臨床表現、物理診斷及常規治療方法等內容應該淡化。這樣才會貼近生物技術專業實際,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避免浪費學生有限的精力。
3.2以臨床問題為向導,以臨床難點為突破
醫學生物技術發展動力就是臨床問題。醫學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為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開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興的生物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因此,應將目前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需要突破的難點貫穿在教學中,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把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結合起來。
3.3著眼前沿,廣泛涉獵
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和發展。臨床醫學的最前沿往往與生物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臨床醫學中最新的焦點和熱點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體會醫學生物技術對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臨床醫學不斷進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學事例,讓學生了解前輩們是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推動醫學科學向前發展的。但也要照顧到醫學發展的冷門分支,給學生拾遺補缺的機會,在大家忽視的老問題上做出新文章。
4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模式
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應該有別于臨床醫學專業,要更加突出多樣性、靈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將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4.1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選修和必修相結合
壓縮課堂教學時數,將教學主戰場放在課外,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增加選修課數量,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探索。生物技術專業將來不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對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應該是有重點和有取舍的,這個選擇權不應掌握在教師手中,而應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通過文獻查閱、學術會議、網絡交流等多種形式,學習對未來職業發展有幫助的醫學知識。
4.2大師進講堂,將導師范圍擴展至臨床學科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關鍵。目前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師資結構中,中級職稱教師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師偏少。應該把臨床醫學的“大腕”請進講堂,因為生物技術專業的導師往往更重視具體的新技術、新方法,而對臨床醫學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觀思路和頂層設計。這些可由臨床導師很好地補充,他們扎根臨床數十年,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的難點要點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臨床導師的科研課題及科技創新活動中,使其不僅對原有理論知識和技術有更清晰的認識,還鍛煉了臨床科研思維能力;使學生能更準確地把握現代醫學發展的脈搏,找到自己感興趣、能鉆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對未來職業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
4.3啟發為主,傳授為輔
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將來主要從事科研工作,應該是臨床醫生的益友良師。其臨床醫學教學不應以傳授方式為主,而應采取引導、啟發的方式,加入討論及案例教學,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用專業特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培養,在教學環節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學習。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基礎聯系臨床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學過程的“四結合”:密切結合科研,密切結合臨床,密切結合實踐,密切結合新進展。
4.4考核評價與教學目的相統一
1997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在高等院校設立生物技術專業,并于1998年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規范了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課程和學制。專業課程包括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主要生物學及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學工程,涵蓋了生命科學和生命工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以此構成了生物技術專業課程的基本框架。醫學院校是醫學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臨床醫學也是醫學生物技術應用的主戰場,醫學生物技術與臨床醫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少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滿足醫藥領域的科研及創新要求。這就提示我們,在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臨床醫學課程,有著迫切需要和實際意義。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自招生之初就開設了臨床醫學課程。生物技術專業有了臨床醫學的指引,人才培養基礎更加扎實,方向更加明確。同時,具有一定臨床醫學知識的生物醫學人才,能夠更好地將自身優勢輻射到傳統醫學專業上,為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新視野,開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醫學生物技術已經在臨床醫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單抗導向藥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廣泛應用于癌癥、傳染性疾病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治療。同時,許多臨床新問題、老難題,也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生物技術的發展,相關疾病的基因定位、組織工程、干細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顯然,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臨床醫學課程既是生物技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臨床醫學發展的需要。
2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現狀和問題
2.1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全照搬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培養目標的直接反映,是培養人才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該緊貼生物技術專業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設置。然而,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全照搬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將內科、外科、專科教學內容按照病因、臨床表現、病理、診斷、治療、預防等毫無取舍地灌輸給學生,呈現教師教學無特色、無重點、無思路,學生學習無方向、無興趣的狀態。這與學科設置初衷和社會人才需求脫節,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2課程目標不明確,考核要求不嚴格
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對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不夠重視,沒有真正意識到臨床醫學對該專業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一定臨床思維,了解臨床醫學前沿和需要,并能在醫學發展和臨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術的落腳點、發力點,運用所掌握的生物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最終為醫學問題的解決開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醫學院校對于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目標認識比較模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哪些內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考核過程較為敷衍,甚至沒有考核,使臨床醫學課程開設存在“雞肋化”的危險。
3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在強調基本素質共性的基礎上,應該有不同的培養類型和專業方向。醫學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必須體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尊重學生多樣性選擇。目前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不能完全符合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不能完全適應現代醫學發展需要,不能完全考慮到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因此有必要對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3.1緊貼實際,重點突出
臨床醫學是醫學生物技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課程設置上除了要整體介紹臨床醫學概況外,重點是要篩選出能夠體現生物技術學科發展價值以及與生物技術知識有交集的內容,體現出醫學生物技術特色和資源優勢,如臨床診斷的新方法,基因診斷、基因治療技術在腫瘤及其他疾病中的應用等;而疾病的臨床表現、物理診斷及常規治療方法等內容應該淡化。這樣才會貼近生物技術專業實際,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避免浪費學生有限的精力。
3.2以臨床問題為向導,以臨床難點為突破
醫學生物技術發展動力就是臨床問題。醫學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為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開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興的生物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因此,應將目前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需要突破的難點貫穿在教學中,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把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結合起來。
3.3著眼前沿,廣泛涉獵
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和發展。臨床醫學的最前沿往往與生物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臨床醫學中最新的焦點和熱點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體會醫學生物技術對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臨床醫學不斷進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學事例,讓學生了解前輩們是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推動醫學科學向前發展的。但也要照顧到醫學發展的冷門分支,給學生拾遺補缺的機會,在大家忽視的老問題上做出新文章。
4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模式
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應該有別于臨床醫學專業,要更加突出多樣性、靈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將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4.1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選修和必修相結合
壓縮課堂教學時數,將教學主戰場放在課外,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增加選修課數量,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探索。生物技術專業將來不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對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應該是有重點和有取舍的,這個選擇權不應掌握在教師手中,而應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通過文獻查閱、學術會議、網絡交流等多種形式,學習對未來職業發展有幫助的醫學知識。
4.2大師進講堂,將導師范圍擴展至臨床學科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關鍵。目前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師資結構中,中級職稱教師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師偏少。應該把臨床醫學的“大腕”請進講堂,因為生物技術專業的導師往往更重視具體的新技術、新方法,而對臨床醫學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觀思路和頂層設計。這些可由臨床導師很好地補充,他們扎根臨床數十年,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的難點要點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臨床導師的科研課題及科技創新活動中,使其不僅對原有理論知識和技術有更清晰的認識,還鍛煉了臨床科研思維能力;使學生能更準確地把握現代醫學發展的脈搏,找到自己感興趣、能鉆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對未來職業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
4.3啟發為主,傳授為輔
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將來主要從事科研工作,應該是臨床醫生的益友良師。其臨床醫學教學不應以傳授方式為主,而應采取引導、啟發的方式,加入討論及案例教學,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用專業特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培養,在教學環節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學習。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基礎聯系臨床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學過程的“四結合”:密切結合科研,密切結合臨床,密切結合實踐,密切結合新進展。
4.4考核評價與教學目的相統一
關鍵詞:生物科學 健康教育 專業建設方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學代表著21世紀自然科學的前沿,是孕育關鍵性突破的學科之一。生物科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海南醫學院是一個地方性本科醫學院校,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本身的發展,我校于2009年開設了生物科學專業,學制四年,同時,為了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將生物科學專業設定為健康教育方向。
在專業開設之初,我們通過對一些院校的調研后發現,多數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普遍存在著沒有明確的學科定位,專業設置雷同,沒有具體的研究方向和針對性等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以理論課教學為主,缺少實驗教學和專業實踐。這種不顧自身特色和條件,追求時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義的辦學,既保證不了教學質量,擴大不了辦學規模,又不能辦出其自身特色,也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
本文在總結以上專業建設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分析國內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與就業市場趨勢的基礎上,闡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學專業建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以期為醫學類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提供發展思路。
1 明確學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專業主要有三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許多學校都設置有其中的二個或者二個以上的該類專業。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中應使這三類專業有所區別。生物科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生物技術是應用自然科學及工程學原理,依靠生物作為反應器,將物料進行加工,以提品為社會服務的技術,它是側重理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而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側重于后期產品處理的部分,是側重工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仍以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為主。這一分類特點決定了生物科學是基礎性學科,其他兩門應用性學科是在其基礎上,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發展出來的。
生物科學包括了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育種技術等幾乎所有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學科,同時又與化學,化學工程學,數學,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等生物學領域之外的尖端基礎學科相結合,從而形成一門多科學互相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因而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經常面臨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掌握的困惑;而作為教師也經常需要考慮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重點向學生講授,如何培養出適應時展,緊隨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在一般綜合性大學中,這個專業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的,在一般本科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辦學總體思路是:“夯實基礎,拓寬知識面,立足于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地制宜,辦出特色,面向現代生物技術產業主戰場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生物科學人才”。
海南醫學院是地方性醫學院校,其辦學宗旨是為地方培養實用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學專業建設不能像綜合性大學一樣,而應該從生物科學基礎理論入手,在專業方向上選擇由生物科學衍生的相關實用技術性方向,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技術型人才。從應用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科學是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改造并為人類提供服務的一門學科。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科學可行的教育體系,科研體系和管理體系。目前這三個體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有如下幾個方面:(1)生物化工與材料;(2)環境與環境生態;(3)農業生物技術;(4)生物醫學醫藥工程;(5)食品生物技術;(6)能源生物技術;(7)生物制藥;(8)基礎生物技術;(9)生物工程技術仿生;(10)生物戰劑及其防御;(11)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從以上專業方向發展分析,適合醫學院校生物科學應用技術型的專業方向有生物醫學醫藥工程、生物制藥和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其中適合我校生物科學發展方向的是生物檢驗檢測。
綜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科定位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專業,是理工管結合,以理為主的新興復合型專業。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生物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基本實驗技能,了解學科發展前沿,能在工業,醫藥,食品,環保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檢驗檢測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 完善課程體系設計
2.1 擴大基礎課教學,增加選修課比例,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調整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優化的前提。基礎課程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較寬的適應性,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增強畢業后發展潛力的重要基礎。為此要特別注意加強公共基礎,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同時根據生物科學畢業生去向和我校的學分管理制度,我們在構建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大量增設選修課,主要涉及人體解剖生理學,藥理學,細胞生物學,藥物化學,生物技術制藥,微生物檢驗等。通過增設選修課,可以增加專業基礎知識,加強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拓寬專業口徑,使學生更能適應市場需求。
2.2 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改革課程結構的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編好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對規范課程教學和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從教學大綱著手,通過調查,研究和討論,對每門課編制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大綱強調突出重點,難點,加強了實踐環節,強調實驗,實習基本技能的掌握。細化各章內容,明確課程交叉內容所屬,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課程已講授,后面應用的課程時就不再細講,確保課程內容不重復,實驗內容不雷同。
2.3 增強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的教學需要培養和引進理工結合的高層次人才。在學科建設經費和學院的支持下,加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老師在教學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對年輕教師特別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建議全體在崗教師加速知識結構調整和知識更新。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利于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該學科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4 加強實習及畢業環節教學體系的建設
進行素質教育是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實踐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觀念,提高學生的素質,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潛能,鍛煉學生創新能力,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學環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實習及畢業教學環節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產實習的動態監控措施及成績評定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搞好評價工作的基礎,它不僅是對生產實習進行評價的依據,而且會對實習教學環節中的各項工作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因此,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應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實習教學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還應遵循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根據上述原則,我們設計了生產實習評價指標體系。修改,制訂了詳細而具體的生產實綱。摒棄了傳統的提綱式指導大綱,改為具體的以車間或工段為單位的實習要求內容和指導,讓學生充分明確實習的內容和要求,同時,可起到督促實習指導教師的作用。
(2)規范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畢業論文之前,充分明確該課題的背景、意義、主要研究內容方法、技術路線、工作進度和技術指標等內容,并在全院范圍內進行公開的,正規的開題報告,給該專業的師生提供了一次較好的學術交流機會,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活躍學術氣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與此同時,我們還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批改方案,以規范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蘭,陳宏文.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教改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劉斌,吳茜茜,吳克,等.開放實驗室培養生物工程學生能力[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0(4):12-13.
[4] 吳克,蔡敬民,張潔,等.生物工程學科發展中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生物學雜志,1999,16(5):35-36.
[5] 趙晴.加強課程建設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滿生.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若干動向和趨勢[J].比較教育,1999(6):17-21.
[7] 林連兵,陳朝銀,余旭亞,等.把課程教育融于網絡教學之中[C]//發展與探索.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亞,林連兵,李濤,等.多媒體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M]//發展與探索―― 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