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信息平臺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計量;數據采集;網絡系統
1引言
安鋼計量信息平臺系統設計包括系統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包括硬件及軟件兩部分,主要描述的是該系統的組成與運行過程。按照計量信息需求及的實際情況,系統采用瀏覽器/Web/數據庫服務器三層分布式結構。計量信息共享平臺是一個人機對話系統,從物理機構上看,它主要是由計算機、硬件設備、軟件、數據和用戶組成。
為達到本系統設計目標,在設計中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實用性,可用性,先進性,易用性,人機分工合理性幾個方面。根據信息平臺的實際情況,對各個具體功能和細節進行分析和系統開發,根據用戶需求,在Windows環境下,采用當前最為流行的開發工具進行開發,建立人機友好,可視化的用戶界面,輸入方便快捷,輸出信息易讀易懂。
2體系結構設計
本信息共享平臺采用三層B/S結構,B/S結構中只安裝一個服務器,而客戶端采用瀏覽器運行軟件。在數據管理層和用戶界面增加了一層結構,稱為中間件,使整個體系結構分為三層。中間件主要提供以下功能:負責客戶機與服務器、服務器與服務器間的連接與通訊,實現應用與數據庫的高效連接。這種三層結構在層與層之間相互獨立,任何一層的改變不會影響其它層的功能。
3系統總體設計
圖1系統功能結構圖
根據系統的要求,在建立計量信息共享平臺之前,首先做好數據的采集工作。統一數據是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的基礎。在計量信息共享平臺上,數據層是基礎,通過數據的共享和交換處理形成信息,然后利用技術手段把信息總結、分類和歸納形成知識層,在此之上提供管理與決策支撐。根據系統的需求分析,確定系統的功能如下:基礎數據、電能計量、動力量數據處理、軌道衡數據處理、工作計劃、供應處數據、管理查詢、權限管理、設備維護、設備信息、生產數據、實時監控、數據查詢、數據維護、采集數據上傳、原始數據查詢、組織機構等功能。整個系統的功能結構圖如圖1所示。
4整體網絡方案設計
安鋼計量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首先是網絡系統的建設,整體網絡采用千兆義太網技術,在硬件網絡布線設計上采用了分層的結構,分為: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
網絡核心層采用2臺高性能萬兆路由交換機ExtremeAspen8810交換機組成,放置在數據中心機房作為核心設備,提供與四個匯聚交換機的互連和服務器的連接。網絡匯聚層設置四個節點(網絡交換中心),分別放置在回皮軌道衡、計控部、熱送稱、黑河路,每個匯聚層節點配置一臺高性能的Extreme的SummitX450匯聚交換機。對于接入層,有的地方使用已有的DlinkDES系列交換機,有的地方節點數較少,甚至只有一個節點,就直接連到匯聚層交換機上。接交換機的地方有:回皮軌道衡交換中心在計控倉庫、焦粉稱、西站配置三臺接入層交換機;計控部交換中心在250t/300t稱配置一臺接入層交換機;熱送稱交換中心在進廠稱配置一臺接入層交換機;黑河路交換中心在三煉軌道衡配置一臺接入層交換機。四個交換中心共配置6臺接入層交換機。其網絡拓撲結構如圖2所示。
圖2安鋼計量數據網絡拓撲結構
5軟件詳細設計
5.1軟件平臺設計
操作系統:選用MSWindows2000高級服務器;數據庫系統:選用MSSQL2000;系統采用三層B/S的邏輯體系結構,前端用戶界面為瀏覽器。在數據庫和前端業務界面之間為業務邏輯層。采用微軟.NET框架開發。對外的服務功能以Web服務的形式提供。
5.2信息共享平臺整體結構設計
從邏輯功能角度分析,把該系統分為應用系統和支撐系統兩大部分。支撐系統是整個系統繼承的物質基礎,包括計算機系統、通訊網絡系統、數據庫系統和工具層。應用系統是建立在支撐系統之上,根據在子系統中的作用領域又分為計量數據管理系統和現場數據采集兩個應用子系統,兩者之間通過支撐系統的網絡通訊系統實現物理集成,通過數據庫系統實現信息集成。系統基本結構圖如圖3所示。
.3數據采集層系統設計
數據采集層完成現場數據的采集,包括能源量采集系統的升級,物資量采集軟件的編制與更新,它是信息共享平臺的數據來源。
能源量采集網絡采用”893”單總線結構。硬件上把所有能源量計量網絡劃分為四個小的子網絡,每個網絡設一個數據采集子站,由子站完成各子網內的數據采集,子站就近通過光纖在義太網上進行數據交換和網絡控制,同時設立一個中心站完成數據的匯總、分析和網絡傳輸。軟件使用北京亞控公司的組態王軟件對能源量采集系統進行開發。對電量采集數據,使用自編的數據采集軟件把全部電站的結算電表數據實時采入計算機數據庫,并進入數據中心數據平臺,由數據中心按不同用戶的需要對授權用戶提供數據查詢與監控。物資量采集程序開發工具使用Delphi6.0+MSDE數據庫進行開發,完成數據采集任務,并存入本地采集站的數據庫中,由遠程數據庫服務器通過“存儲過程”完成將本地的數據上傳到數據庫服務器,經過加工、處理后提供和授權用戶查詢。
系統采用上傳模型:(采集上傳的數據主要包括:能源量數據、軌道衡計量數據、汽車衡計量數據、皮帶稱計量數據、在線稱計量數據、電量計量數據。)
圖3系統基本結構圖
5.4管理層系統設計
管理層完成對現場計量數據的采集和管理、分析與應用等功能,整個系統采用三層B/S模式結構,數據存儲部分由SQLServer2000完成,業務邏輯層使用開發完成,表示層使用完成開發。系統主要完成系統中提供的能源量及物資量數據的歸類、處理、及相關功能的實現,是信息共享平臺的主要部分。
5.5支撐系統設計
被分為四個層次:計算機層、通訊網絡層、數據庫層、工具層。
工具層介于應用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系統之間的軟件工具的集合。包括開發工具和集成工具。數據庫層是計量數據網絡系統中所使用的數據庫系統,處于通訊網絡層之上,在計算機網絡的支持下,為應用系統提供信息存儲、管理、共享和集成的手段。本系統涉及數據采集系統的本地數據庫及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庫。計量信息共享平臺均采用關系模型。數據庫的設計關鍵是表的設計,信息共享平臺應用的數據庫表有兩種:本地數據庫表;管理層數據庫表。通訊網絡層是計量數據網絡系統中數據通訊的載體和樞紐,計量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完落系統,是計算機之間、計算機與計量設備之間連接,實現了整個系統的網絡集成,支持和保障了計量數據網絡系統的信息集成。采用混合型網絡拓撲結構,TCP/IP協議。計算機層是支撐系統的底層。本系統要求客戶端計算機為PⅢ以上,安裝Windows2000Professionnal;服務器設計為雙冗余、群集方式,運行MicrosoftWindows2000AdvanceServer。
5.6人機監控界面設計
監控畫面是人機交互的界面,一個軟件系統是否成功,最終的檢查標準是它能否使用戶感到滿意。本系統人機交互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對系統的輸入,包括向系統下達的命令,提供的命令參數和系統所需要的其它輸入信息;另一方面是系統向人提供信息,即輸出。輸出信息一般有三種:提示信息;系統向人報告的計算或處理結果;系統對輸入操作的反饋信息。本著使用簡便、界面一致、及時反饋與美觀的原則,結合計量信息共享平臺的功能需求,應用面向對象的方法進行系統的人機界面設計。
6結束語
以上詳細論述了安鋼計量信息平臺的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將整個系統按照橫向和縱向分層介紹,采用具體的方案設計了安鋼信息計量平臺。該系統在實際中得以很好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楊海鷹,,陸婉珍.信息管理系統應用設計.現代科學儀器[M],1996(1):32~45
[2]黃梯云,李一軍.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40
[3]做好能源計量工作的三點意見[J].中國計量,2006(12):4~5
[4]陳燕.重慶大學人事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碩士論文].[D]保存地點:重慶大學圖書館,2002.
[5]王鵬,董群.數據庫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1:101~171
[6]王春海,張曉莉,王金珠.企業網絡應用解決方案——從需求分析到配置管理.[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2006.79~99
1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總體系統設計方案
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圍繞兩個目標開展:一是建立數據接收的快速通道,提供統一的數據訪問接口,為共享服務提供高效、規范的數據;二是統一數據管理各項功能的操作,提供規范、友好的操作界面,建立一體化的解決方案。結合兩個系統設計目標,共享平臺首先定位為氣象信息共享數據的源頭,負責存儲、管理氣象資料數據,最大限度的將省、市、縣相關部門氣象資料存儲在統一的平臺之上,為上層業務應用提供數據訪問服務;其次,平臺提供一個可擴展的氣象信息存儲服務框架,滿足未來氣象業務和探測手段不斷發展、資料種類不斷增加的需要,并提供對已有功能模塊進行擴展、定制的支持。為此,平臺遵循“可靠穩定、構件封裝,先進成熟,開放擴展,統一規范,便捷維護”的總體系統設計原則。整體采用框架系統設計,各子模塊之間功能獨立,可根據用戶的需要進行組合,各子模塊之間沒有直接耦合,而是通過數據庫之間的聯系由框架進行組合;同時,框架程序利用構件技術,采用面向對象方法進行系統設計。在框架的組織下,平臺的適應性、靈活性增強,同時通過復用、可配置等技術降低了平臺的開發和維護風險,且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
2氣象信息共享平臺體系結構
為實現由業務資源服務應用的無縫化,氣象信息共享平臺采用如圖1所示的體系結構,即從上到下分為應用層、服務層和數據層。2.1數據層數據層是平臺各種數據的來源,包括實時數據庫、歷史數據庫、行業共享庫、實時專用庫和目錄文件。在各類數據庫中既存在結構化數據,也存在諸如文檔之類的非結構化數據,數據的格式均不相同,如按傳統的方法實現,工作量大,難以維護。因此平臺構建了數據訪問邏輯構件和業務實體構件,為各種應用提供了統一的數據接口,以實現不同來源數據的統一處理,做到程序與數據源松耦合。2.2服務層服務層包含了大量的服務,這些服務在流程引擎的驅動下,與業務流程綁定,組合成為功能更為強大的組合服務,供不同的業務模型調用,從而滿足用戶的需求;該層服務采用SCA1.0標準來實現,將構件庫中的構件,裝配成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其他構件、服務或者其它系統。該層提取了氣象共享服務的共性需求,通過數據服務、策略服務、業務服務、流程服務和表示服務為氣象部門內部各業務系統的開發提供支撐。可以看出,平臺通過把與氣象數據共享業務相關的功能模塊,以標準化的服務形式進行封裝,形成一系列網絡環境下的服務,然后通過結合業務進行流程編排,即可完成相關功能的定制。2.3應用層應用層主要完成平臺搭建并為用戶提供操作界面,平臺運行模式采用基于B/S的方式,根據業務要求,技術架構的選擇需要具備較強的伸縮性、開放性和安全性。考慮到JAVAEE的特點,平臺應用層開發運行環境選擇基于JAVAEE的應用服務器中間件平臺。
3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數據表系統設計
省級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管理的氣象數據主要包括區域自動站數據、地面氣象觀測站數據、探空數據、加密觀測數據、農氣數據、雷達數據和衛星數據。其中:(1)區域自動站采集的數據包括區站號、日期時間、風速、風向、雨量、氣溫、濕度和氣壓等,這些數據通過GPRS傳輸到位于移動的服務器中,并存入數據庫,之后再定時導入到省局的數據庫中;(2)地面氣象觀測站所觀測的要素比區域自動站多,共有53個要素,但包括所有區域自動站的觀測要素;(3)探空數據由探空報和高空報組成,包括PPAA、PPBB、PPCC、PPDD、TTAA、TTBB、TTCC和TTDD;(4)加密觀測數據不是按時次每日記錄的數據,也沒有固定由哪些站點觀測,因此加密觀測數據一般由用戶不定時人工上傳,且用戶上傳的加密觀測數據為文本格式(非結構化),因此上傳之后平臺需自動將文件中的各數據項解析出來,存入數據表中;(5)農氣數據包括農氣咨詢中心內部業務系統收集的數據和業務系統產生的上報文件;(6)雷達入庫數據包括雷達速度強度圖(圖像文件)和雷達基數據;(7)平臺接收衛星系統傳輸的數據(圖像文件),并直接存儲至后臺核心存儲設備中;衛星包括風云二號衛星云圖和風云三號衛星數據,其中入庫數據為風云二號衛星云圖(圖像文件)和風云三號衛星觀測原始數據及圖像文件。為了實現上述氣象數據的管理,平臺主要系統設計以下數據表(限于篇幅,此處僅列出表名):等值面配色信息表、等值面表、行政區劃表、農氣AB報表(保存農氣報的基本觀測數據信息)、農氣AB報作物表(保存農氣報的作物生長信息)、農氣AB報災害表(保存農氣報的災害信息)、負氧離子觀測數據表、區域自動站降水分鐘數據表、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表、自動站侯數據統計表、自動站旬統計表、自動站日要素統計表、自動站日風表、自動站數據報監控表、自動站月統計數據表、micaps結構的探空報數據表、探空報基本信息表、等值線圖片信息表、雷達回波圖信息表、衛星云圖信息表、土壤水分觀測數據表、土壤水分月統計表、臺站基本參數表、氣象臺站類型表、臺站類型表和能見度觀測數據表。
4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功能系統設計
結合氣象信息共享的業務需求,平臺整體由氣象數據應用、數據入庫管理、臺站管理和系統管理四大模塊構成。其具體功能劃分如圖2所示。
4.1氣象數據應用模塊該模塊是整個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的核心部分,主要實現自動站數據、基本氣象要素、農氣數據、雷達回波圖、衛星云圖數據、土壤水分數據、人工地面觀測數據和探空數據的查詢、分析和統計。其核心可歸納為數據查詢、數據統計分析、WebGIS展示和數據下載。(1)數據查詢。數據查詢為數據應用的主要方式,包括自動站數據、區域自動站數據、土壤濕度觀測數據、能見度觀測數據和負氧離子觀測數據的查詢。可以根據選擇的站點、時次、時段、要素(可選多要素),以表格形式顯示查詢結果;同時實現表格行列可自定義、查詢結果可打印、查詢結果可生成TXT文件供用戶下載、查詢結果可導出為EXCEL文件等功能。(2)數據統計分析。可統計和查詢任意時段內某要素的平均值、該時段內極大值和極小值;統計時支持站點可選、時次可選和要素可選,站點為單站、多站,時次為單一時次、連續時次;可統計和查詢任意時段內單站氣象要素值,提供曲線圖。(3)WebGIS展示。采用開源WebGIS平臺,在“自動站圖集”的基礎上,實現基本的地圖操作功能,包括地圖放大、縮小、察看全圖等;實現自動站點空間定位及實時數據查詢顯示(氣溫分布圖、降雨分布圖、風力分布圖、綜合信息圖、氣象要素按數值大小繪制全省分布的色塊圖等)。(4)數據下載。選擇任意時次/連續時次、任意站點、任意觀測項目數據后,生成文本文件,供用戶下載。
4.2數據入庫管理包括入庫參數配置和日志管理兩個子模塊,實現本應用數據庫與基礎數據庫的表、字段對應信息的配置,以及相關數據操作的日志管理功能。
4.3臺站管理實現臺站類型管理和臺站基本信息管理。
4.4系統管理實現平臺內的用戶管理、用戶類型管理,組織結構管理,權限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工作;該模塊具有自主功能,能根據增加的欄目或功能將管理內容自動添加到管理系統中;能夠實現所有欄目和功能的權限指定,具有自動和自主增加權限功能;能夠對每類氣象數據的每個要素或字段指定瀏覽/下載/修改/添加/刪除等控制權限;能夠進行用戶級別設置,可自定義不同級別,每個級別能劃分不同權限;能夠對不同用戶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級別指定,能對同一用戶同時指定不同級別,能對用戶單獨添加某種權限;能夠對每個管理模塊根據不同內容進行詳細指定,如日志管理可劃分為系統日志、用戶日志、管理日志、數據日志和權限日志等。
5結語
關鍵詞:信息平臺、數據資源、.Net技術
Abstract:Thepaperdiscussthenecessityofbuildinformationcenterofplanninginstituteinbrief.AftertheanalysisofdatasourceinplanninginstitutewediscusstheinformationcenterinBrowser/technology.Andthenweanalyzetherealizationofsomekeytechnologyinbuildinginformationcenter.
Keyword:informationcenter、datasource、.Nettechnology
1.搭建信息平臺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2001-2005年計算機應用工程及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全國示范試點單位于2002年、其它設計單位于2005年建成以網絡為支撐,專業CAD技術應用為基礎,工程信息管理為核心,工程項目管理為主線,使設計與管理初步實現一體化的集成應用系統。建立這樣的信息系統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能提高企業對外的形象和市場競爭力,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使企業的管理模式與國際接軌,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規劃院的現狀情況。在管理模式上仍沿用傳統的設計和管理方法,沒有充分發揮網絡和計算機強大的信息統計和管理功能;缺乏技術和管理方面的信息統計,不利于企業實施決策分析和量化管理;普遍缺少能夠對規劃院的設計過程和各種資源等進行全面控制和管理的軟件系統;在設計過程中,工作流程得不到動態控制,信息共享不暢,團隊、工作組之間的協作性差,人力和物力浪費嚴重;對于設計成果電子文件的管理沒有很好地按需要進行分類管理,沒有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導致查閱不便,數據冗余和丟失較嚴重;沒有對整個院的各種資源和數據建立合理的數據庫,導致資源和數據的整合困難,難以對整個院的設計過程和管理過程進行成本控制,難以對每個人員的工作進行較為詳細的統計和安排,導致很多方面存在盲目性和不確定性。
由于我們國家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基于以上現狀,我們有必要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管理設計過程和管理過程產生的信息數據,對設計院的各種數據、各種資源、各種行為進行全面的系統分析。建立各種較為完備的資源數據庫,建立各種企業行為和數據操作的應用邏輯模塊,建立各種設計和管理的應用模塊。進而建立規劃院的信息平臺。減少人為的因素造成的不確定性和浪費。提高生產和管理的效率。規范我們的設計、管理和運作模式。為規劃院的設計、管理和運作提供詳細可靠的數據和信息。減少決策和運作中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
2.規劃院數據資源分析
根據詹姆斯.馬丁(JamesMartin)的“信息工程方法論”(InformationEngineeringMethodology)的觀點。信息系統以數據為中心,而不是以處理為中心。因為數據是穩定的,而處理是多變的。只要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向沒有變化,數據類就很少變化。通過一定的分析就可以找到這些數據類之間的穩定結構,即數據模型。所以規劃院要獲得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權,首先要考察現有的數據資源狀況,分析梳理自己的業務流程。在此基礎上經過系統的分析,建立所需要的數據模型,構思所需要的信息系統框架。分析建立自己的信息標準。用信息標準來衡量已有的應用系統與標準化規范化的差距,找到可以提升的具體目標。也可以用來衡量需要引進或開發的軟件系統的功能、數據結構等是否符合本單位的要求。
規劃院的業務主要包括工程項目策劃與設計、生產與辦公管理、圖檔數據管理、質量控制以及其他管理等。各種業務的正常運作都需要大量數據資源的支持,在運作過程中又產生新的數據。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資料是大量而且雜亂無章的,如果將企業的各種信息和操作統統放在一個數據庫中,其數據浩瀚而龐大,數據庫的結構會很復雜,數據的冗余會大大增加。使得數據庫的可擴展性和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我們對生產和管理情況進行詳細系統的分析,分別按照他們之間的性質和聯系程度進行劃分。整個信息資源庫由數據庫和資料庫結合的模式。對于方便在數據庫中管理和描述的數據資源,要分析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對于不便于在數據庫中管理的,要對其相關管理信息建立數據庫,把相關的文件資料建立成資料庫。數據庫可以采用關系型數據庫,資料庫一般是和保密級別聯系在一起的,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密級的資料庫,資料庫結合數據庫建立帶有權限管理的數據文件操作庫。
3.基于.NET的規劃院信息框架
的特點
.NET是的簡稱。它是一個功能強大的面向網絡、支持各種用戶終端的開發平臺環境。它定義了一種公用語言子集(CommonLanguageSubset)來提供符合其規范的語言和類庫之間的無縫集成。對下一代網絡通信標準,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提供完全支持。而且.NET平臺的基礎架構.NET框架(Framework),采用統一的命令集支持各種編程語言。從而消除各種異類框架之間的差異,將他們合并為一個整體。.NET框架提供強的跨語言繼承性、錯誤處理和調試功能。使得編程人員可以自由的選擇他們喜歡的編程語言,實現語言的互用性。
3.2.規劃院信息平臺與.NET技術
由于.NET高度的可擴展性和功能強大的技術架構,使得安裝了.NET框架的應用服務器可以將各種關鍵的應用擴展到任何一個擁有Web瀏覽器的終端上。其強大的數據引擎等數據庫連接服務可以很方便的連接到絕大多數大型數據庫上。其強大的對接口技術的支持大大降低了不同產品和服務之間的連接和調用的復雜性。其基于組件編程的思想方便了對于復雜數據描述和操作以及互用的實現。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多家企業提供的產品、技術、和方案,部署最適合自己企業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利用.NET技術可以用較低的費用、低的復雜性和較低的開發難度實現規劃院信息平臺。
3.3.基于.NET的B/S結構規劃院信息平臺框架
規劃院信息平臺涉及到規劃院生產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個由多個相互之間有關聯和約束而又相對獨立的系統模塊組成的一個復雜的系統。為了確保系統的易用性、高效性,提高執行業務時的速度和質量,降低以后業務變更和擴充時,代碼修改的復雜性,提高整個系統的安全性,需要采用多層B/S(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結構來設計和搭建信息平臺框架。
3.3.1.B/S結構的特點
在規劃院信息平臺系統的開發中應當使用當前較流行的軟件模式:B/S結構。B/S結構使用瘦客戶端的開發方案,與C/S結構相比,減少了安裝客戶端帶來的不便,只要在服務器端安裝好此信息平臺系統,用戶就可以直接在客戶端使用瀏覽器,通過HTTP協議訪問服務器上的相關服務,節約了實施、維護成本。同時系統由服務器系統管理員統一管理,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系統的安全性。作為一種全新的軟件系統構造技術,B/S結構增強了信息平臺管理系統的靈活性。它容易進行跨平臺布置,容易在局域網與廣域網之間進行協調,尤其適宜分布式信息系統的建設。B/S結構的這些特性都是規劃院信息平臺所需要的。
3.3.2.信息平臺的框架
規劃院信息平臺是規劃院的設計和管理人員對本院的設計、管理、辦公、對外服務、質量控等各個方面進行操作、管理,是信息查詢、數據存儲和應用的一個基礎。一個較為完整的信息系統平臺應當包括項目管理模塊,協同設計模塊,辦公自動化模塊,計劃管理模塊,質量控制模塊,對外服務模塊,圖檔管理模塊,網絡打印管理模塊,通信管理模塊,決策支持模塊等組成。基于.NET技術構建規劃院信息平臺時,系統框架結構主要分為以下幾層。1、前臺表現層:主要是對前臺用戶提交的各種請求,對各種業務處理后返回到用戶端的結果,以及對相關的描述進行處理和控制,展現給用戶。2、中間業務層:對前臺客戶發送來的請求進行分類整理、邏輯分析、運算處理,向數據訪問層提交需要的數據請求,然后再把數據訪問層返回的數據進行業務處理,標準化處理等,并將處理后的結果返回給前臺表現層。3、數據訪問層:主要通過數據庫訪問接口方法,實現不同的業務應用能夠訪問不同的數據庫。4、后臺數據庫層:主要用于存儲各種類型的數據信息及數據間的相互關系。前臺表現層主要通過各種Web瀏覽器支持的頁面和窗體實現。中間層主要通過編制的各個模塊的邏輯和業務核心組件以及編制各個層面之間的聯系控制來實現。數據訪問層是借助.Net技術提供的接口管理、數據引擎等通過編制數據訪問控制組件來實現。后臺數據庫層主要借助各種大型數據庫管理系統來構建數據庫和信息庫。4.信息系統平臺關鍵技術的實現
采用.NET的技術開發信息系統平臺,可以充分運用其基于組件開發(Component-baseddevelopment)的技術。使得平臺的搭建即具有高的性能,又具有較好的彈性。現在幾乎每個企業都具有一部分設計或管理輔助軟件。對于自己感覺比較成熟的產品在這種平臺架構下經過處理基本上都可以繼續使用。或者企業單位可以衡量自己的技術力量和承受能力自主開發一部分功能組件,購買一部分功能比較強大的組件,以搭建適合自己企業的信息平臺。下面簡要介紹信息系統平臺中比較通用,較有代表性的一些功能和技術。
4.1.系統的權限管理
對于一個系統來講,安全性是最重要的。系統要提供靈活、安全的措施保證業務處理的等級和數據的保密。信息系統平臺通過驗證、權限控制、加密等提供強大的安全保證,如果有條件的可以使用電子簽名、電子證書等技術提供更可靠和豐富的安全服務。在系統中對于不同的安全管理角色指派不同的管理責任。系統管理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配置用戶的數據權限、功能權限以及角色權限。系統中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保證系統內部信息安全,以及與其他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系統充分利用數據庫本身的安全控制機制,同時在應用層采用用戶身份識別,實行訪問權限控制等措施,防止非法用戶的入侵和對數據的越權操作。系統對用戶的訪問權限可以控制到每一個模塊組件,以及模塊組件包含的所有功能。
由于每個人員業務的不同,所擁有的功能權限也是大相徑庭的。另外,由于很多的重點項目是具有保密性質的,因此對系統權限控制的要求是非常的嚴格。如果系統權限控制考慮不全面的話,將會降低系統的安全與保密性。針對上述情況,系統權限控制管理采用功能權限與數據權限結合,并加入用戶角色管理的方式來處理。
其中功能權限的管理主要是管理用戶對某個操作項、某個功能項是否有權限。比如功能權限管理中,系統管理員可以為每個用戶選擇、指定所能夠使用的操作項、功能按鈕項,逐項選擇添加。
數據權限是指用戶擁有使用權后,并非對所有數據都可操作,而只是對本部門或本部門所屬的數據有操作權限。數據權限維護一般沒有獨立的模塊,而是分布在其它每個模塊組件中,主要完成對用戶操作、查詢數據的范圍進行判斷限制。各個組件模塊可根據需要靈活判斷哪些數據只能本部門操作、查詢,哪些數據可被本部門或上級部門操作、查詢,哪些數據可以共享等。數據權限管理完成了用戶對哪些數據具有只讀、瀏覽或可寫的控制。
角色是多個權限的集合。通過用戶角色控制方法能夠大大減少了權限控制表的記錄信息,提高了系統的運行速度,保證了系統具有高效性的特點。角色、權限的設置增強了系統的保密性,加強了系統的安全機制。
4.2.系統的流程管理
工作流程的設計是系統的重要環節。所謂工作流程就是指由一個群體,通過特定的工作步驟與方式,為特定的目標所建立的一種工作模式。一個好的工作流程可以使企業的各項工作依照正確的順序去執行,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標準的工作流程要求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嚴格按照規定,對于每項規定的任務,完成屬于自己職責范圍的部分,并按要求將結果向下傳遞,直至規定的任務全部完成。設計工作的流程主要是將設計成果文件依次傳遞,完成校審的批示和修改工作。在系統中,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流程信息,使工作流按指定的順序和方式,在不同的工作人員之間傳遞與處理,每個流程節點的工作人員,只需要接受流程的信息,完成本屬工作,并將結果出去,流程會自動的將信息傳遞到下一個節點,流程過程信息也會自動存儲,不必為信息的傳遞而費心思。
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串行流程,串行流程的特點是一個工作節點連接的對象是唯一的。比如,總的來講,從設計、校對、到審核審定的過程,就是一個串行流程。另一類是并行流程,并行流程的特點是所面對的節點對象是多個,例如,一個大的設計項目的參與人員可能不是一個人,任務的分配面向的流程就是一個并行流程。一般項目的工作流程不會是完全串行或完全并行,常常某個階段是串行而另一個階段是并行的混合情況。要用計算機程序來控制這些千變萬化的情況,是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難點,需要周密的分析與規劃,找出流程中一些共性的基本不變化的因素作為基礎,結合與用戶交互的方法實現。對工作流的設定采用固定模式與彈性模式結合的方法。允許有權限的操作人員定制流程模板。
信息系統平臺的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它包括以下特點:
流程結構的圖形顯示與設定界面,可以直觀地表達流程過程與參與人員;
能夠根據步驟的工作內容、參與人員、啟動和結束條件以及呈報關系等去設定流程的結構,設定流程模板;
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全程監控流程狀態,對流程做時間性管控;
可以從流程之中計算運作效率;可以彈性的設定流程中所需要處理的資料結構與種類,彈性地設定流程中各步驟所要進行的工作以及所要填寫的報告,同時,可以彈性地設定公文格式;
可以對流程中所產生的文件建立安全性控制和權限管理的機制;
工作流程管理對于工作指派或告知性流程有較簡單的使用界面,并同時可以支持系統在Internet和Intranet的運用;
在工作流程管理中,公文、資料與圖檔文件的瀏覽以及公文傳送過程中,檔案與資料的版本管理方式與原則可以彈性設定。
工作流的流程定義模塊以XML格式的語言進行定義以及與工作流執行服務之間進行交互。工作流的執行服務通過激活相關的工作流引擎,激活并對流程定義進行解釋,完成工作流實例的創建、執行與管理。
4.3.綜合業務管理
在規劃院信息平臺中,有許許多多各種業務需要進行處理。對于各種業務的處理往往是系統中最為復雜和最為關鍵的部分。也是系統在設計、建造和部署過程中必須妥善處理的部分。綜合業務處理的體系主要包括相關的業務組件接口的處理,事務處理器,業務資源管理等。業務組件的接口處理主要描述不同的業務組件的接口的類型、接口的邊界、接口的成員、接口的實現等。以保證業務處理不會因為調用對象或數據的不同而變化。事務處理器主要處理各種不同事務的操作,協調事務的開始、交叉、回滾和提交等動作,處理事務發生的各種異常,保證事務處理的完整性。業務資源管理主要管理綜合業務處理體系中涉及的資源,完成對資源的共享管理,數據傳輸管理等。
.NET技術對于進行組件編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對于綜合業務處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相關業務組件接口的處理可以借助于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統的COM+技術,通過C#定義和實現接口,以描述組件對外提供的服務,實現在組件之間或組件與客戶之間進行交互。事務處理器和業務資源管理等功能的實現是先通過接口處理區分不同類型的事務。借助于.NET強大的類庫對事物處理和數據操作的強大支持,我們可以較容易的編制各種業務邏輯和業務操作。可以較容易的完成業務處理中所涉及到的文件操作,接口的操作,復雜的運算,數據的處理,多線程操作等。保證事務處理和業務資源管理的所需業務的實現。依靠.NET技術的支持,不同類型的業務的分類整理、組件封裝、組件的等操作都較容易完成。所以我們在信息平臺搭建的過程中,可以更多的考慮我們的業務實際情況,而不是考慮適應軟件的實現。使我們信息平臺中的綜合業務可以盡可能的適應我們的生產和管理的實際情況。
5.技術展望
搭建B/S結構的規劃院信息平臺,對于規劃院的生產和管理可以提供很好的技術支持。.Net技術對于構建B/S結構的規劃院信息平臺可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利用.Net技術可以較快的搭建起擴展性和可移植性很好的系統。基于.Net技術搭建規劃院信息平臺將是今后規劃院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
6.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