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新聞倫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電視新聞在邊緣化的過程中不斷突破新聞“客觀”、“真實”的邊界,導致電視新聞節目與其它類型電視節目邊界模糊,與文學、電影等藝術功能區分度降低,從而引發了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危機。
電視新聞的邊緣化指的是電視新聞的主題和內容偏離公共事務,逐漸脫離服務于公共利益這一根本社會功能的趨勢。電視新聞邊緣化主觀目的是吸引受眾,其手段主要是“突破”新聞客觀與真實的邊界。內容上主要表現為追求新聞娛樂化,追求事件故事性、情節性、戲劇性,形式上表現為故意設置沖突、懸念,技術上則表現為主持人形象的娛樂化、播出語言的方言化及畫面的“精致”與“炫目”。
“邊界”之爭近年來成為諸多領域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反映在新聞領域首先表現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新新聞主義寫作運動,嘗試將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相結合,引發了第一次“新聞邊界”之爭?!靶滦侣劰ぷ髡哌\用景象、音響和人物內心的思考。以各自的風格表現了各種各樣的題材。”“雖然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一般說來,它是利用感知或采訪技藝獲取對某一事件的內部觀點,而不是依靠傳統新聞事業中常用的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問題的標準手法,它還要求利用寫小說的技巧,把重點放在寫作風格和描寫方面?!毙滦侣勚髁x由于大量借鑒文學手法而遭到新聞界批判,于20世紀70年代銷聲匿跡,而在其存在的10多年間,并沒有被美國新聞界所認可,“盡管新的非虛構性的報告文學出現在各種雜志和書籍中,這場寫作運動沒有擴大到報紙上。”但新新聞主義卻在文學界引起了轟轟烈烈“非虛構小說運動”,甚至被認為是一個嶄新的文學流派,“新新聞主義不僅僅是一個文體問題,它首先是一個新生的文藝思潮,而且迅速地由思潮發展為擁有眾多作家作品獨立的文學流派了?!毙滦侣勚髁x代表作家湯姆,沃爾夫本人也認為“新新聞主義是美國20世紀以來唯一有重要意義的文學流派”。
顯然,新新聞主義之所以被新聞界“邊緣化”主要是因為其企圖突破新聞的“邊界”——真實與客觀,而代之以文學的真實與客觀。“傳統新聞認為世界就是客觀的外在世界,可以用實在物體來描述。新新聞主義則認為真正的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物的世界,而是內在世界,在于人的感受和情緒?!?/p>
如果說新新聞主義是借助“文學的真實”從外部挑戰新聞邊界的話,那么,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持續了10多年的美國公共新聞運動,可以說是來自新聞界內部的邊界挑戰。
公共新聞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概念,但其核心是大眾傳媒的社會角色不再是“冷靜”的旁觀者,而是公共事務的“參與者”、“研究者”、“組織者”、“領導者”等,“其特點是新聞報道與媒介活動相結合,新聞傳播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到公眾事務中,發起公民討論,組織各種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公共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公共新聞運動的邏輯是,既然新聞“客觀性”、“真實性”賴以存在的基石——個人理性已坍塌。那么?!翱陀^”與“真實”的新聞已無法將非理性個體引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那么新聞工作者和媒體應擔當起組織、領導公眾討論、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通過集體理性恢復新聞的應有功能。該邏輯存在的問題是:(1)集體理性如果存在,那么它是被媒體“操縱”的,如果媒體具有代表集體理性的“資格”,那么“民意”所形成的政府應被取消,由媒體行使政府職能:(2)如果集體理性不存在,那么公共新聞運動該何去何從?顯然,取消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功能在現階段是不可能的,那么公共新聞運動方向也只能是回歸到傳統。
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公共新聞運動企圖“突破”傳統新聞“客觀”、“真實”的邊界。如果成功,新聞則要么劃入“政府”領域,要么劃入“科學家”領域等,也就是說,公共新聞運動在突破傳統新聞“客觀”與“真實”邊界的同時,必將侵入其它領域,亦如,新新聞學入侵文學領域一樣,可以說,公共新聞運動的實質是取消“新聞”。
我國電視新聞邊緣化的實質同新新聞主義和公共新聞運動一樣試圖突破新聞“客觀”與“真實”的邊界,這一現象已引起了個別學者的充分關注,特別是在紀錄片領域,因為電視新聞入侵了紀錄片的“客觀”與“真實”,使得“紀錄片”變得面目全非,“因此,紀錄片邊界理論必須得出一種清晰而確定性的語言邊界,在影像、廣義紀錄片和狹義紀錄片之間尋找出它們之間語言的差異點,否則,在紀錄片來說,語言之間的界線含混不清導致了許多紀錄片理論研究及其實踐對話層次上的差異與混亂?!彪娨曅侣勥吘壔粌H模糊了電視新聞與電視紀錄片之間的界限,也使得電視新聞與其它類型電視節目甚至與電視劇的差異變得越來越不清晰。
電視新聞邊緣化不僅在價值導向上使得電視新聞采編出現重大偏差。而且由于電視新聞突破“客觀”與“真實”的邊界。娛樂功能變得十分突出,從而導致了電視新聞節目與文學、電影等藝術的功能區分度降低。
電視新聞邊緣化突破了新聞客觀與真實的邊界,也就引發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危機。
關于美國新聞倫理教育
新聞教育是培養記者德性倫理的重要途徑。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趙心樹認為,“美國新聞傳播教育近20年來最顯著的兩大變化之一就是對職業道德和職業倫理的重視”。①
近年來,中外學界對新聞教育的交流對話日益增多。大衛·卡拉特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美國新聞人才培養的趨勢中,培養強烈的道德觀念是最基本的開始”。②黃鸝、吳廷俊在《美國新聞教育的職業化思想》一文中指出,“技能訓練、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學術性三種因素構成了教育的職業化思想?!雹鄞送猓€有張詠華的《面向新世紀的新聞倫理道德教育——美國兩所大學新聞倫理學教學新嘗試之啟示》等,都對美國新聞倫理教育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密蘇里新聞學院成立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新聞學院,也是有著世界范圍的影響力的新聞學院?!崩罱ㄐ碌摹睹芴K里新聞倫理教育的內涵及借鑒》(《新聞大學》,2012年第5期)在對密蘇里新聞教育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該院新聞倫理教育的諸多問題,并在對比中發現了我們自身的一些不足,給出了改進的建議。
關于西方新聞專業主義
關于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是中國新聞學界關注美國新聞倫理的一個重要方面。
鄭煒佳在《淺析美國新聞專業主義》(《視聽》,2011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新聞專業主義是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聞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職業規范,其實質是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者所追求的一種職業理想和操作理念”。吳果中在《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歷史演變及其現實悖論》中指出,西方新聞專業主義“隨著新聞業史的發展及其專業水平、理想追求和職業倫理而發生衍變,并在專業追求與現實表現、新聞價值要求與社會需求、職業道德與效益利潤等方面漸漸形成悖論,由此體現出西方新聞與政府、大財團及個人利益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④
中國新聞事業在借鑒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合理成分時,必須解決好新聞專業主義與政府體制的矛盾關系。王學成在《“現實”與“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聞專業主義》中指出,“新聞的商業化和市場化經營構成了西方新聞專業化的經濟基礎,服務公眾和西方自由主義理論下的新聞自由(獨立)成為新聞專業化的理念基礎,而大眾社會的興起成為新聞專業化合法化的社會基礎”。⑤黃旦在《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中,通過對西方新聞和傳播實踐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揭示了西方傳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展示了傳播者研究的多樣化維度。
關于美國新聞界的自律途徑
中國學者對美國的新聞職業道德內部建設有一定的關注。
李良榮在《西方新聞事業概論》中,以專門的篇幅研究了美國的新聞職業道德內部建設的具體措施。肖志峰在《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一文中,從史學視角總結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新聞自律的途徑,然后轉向西方新聞自律發展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啟示的探討。⑥
關巖德在《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中對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的情況作了較全面、深入的介紹,具體涉及到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與發展、美國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美國新聞行業的內部監督機制等,同時指出美國新聞倫理的階級性色彩——為資產階級服務。⑦
對典型個案的研究與反思
中國學界對堅守職業理念的美國記者和學者也有一定的研究,如對普利策、威廉、李普曼等名人的新聞倫理思想研究等。
美國典型的職業道德案例是反思的熱門話題。2003年,《紐約時報》記者杰森·布萊爾編造假新聞,給美國新聞界聲譽造成惡劣影響,被認為是美國媒體的災難性事件。
董芳芳在2006年第8期《新聞知識》撰文《美國媒體如何走出“喪失信譽的一年”——析〈紐約時報〉重振公信力五大舉措》,強調真實性和客觀性是贏得讀者信任的根本保證。
陳俊妮在《理解阿巴斯譴責〈紐約郵報〉——美國學界對〈紐約郵報〉刊登地鐵死亡攝影作品的討論》(《新聞記者》,2013年第1期)中,綜合分析美國學界針對2012年12月4日《紐約郵報》以頭版整版方式刊登一名男子即將被地鐵列車碾軋的圖片,并配以聳人聽聞標題的爭議事件,認為媒體應通過全面審視可以利用的可能性選擇,以同情和尊重的情感報道,來實現講述事實與將傷害降低到最小的結果。
考察記者面臨的職業倫理沖突
商娜紅在2004年第5期《中國傳媒報告》上發表《美國新聞的職業危機和新趨向》,聚焦當今美國新聞職業面臨的危機和困境,并透視了新聞職業發展的新趨向。
黃旦在2000年秋季號《新聞大學》發表《負責任的公共傳播者:事業化和商業化沖突中的新探索——學習美國新聞傳播思想史札記》,指出了職業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沈浩在2002年夏季號《新聞大學》發表《新聞理念和市場理念——兩種新聞制作理念在當代美國的交鋒》,關注現實對新聞倫理的影響。
劉美君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拿來主義”:淺析美國商業報紙以及探究現實中的新聞理想》中,分析了數字時代的美國報紙積極應對挑戰的現狀,剖析了中國報刊的商業化傾向和記者的社會角色認知。
中美新聞倫理的比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中美新聞倫理的比較研究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實意義。
面對職業倫理與新聞實踐的沖突,美國新聞人如何恪守新聞專業主義,如何應對新聞界出現的新聞失范問題?潘青山在《中西新聞倫理道德比較》(《聲屏世界》,2003年第10期)一文中,比較了中西方新聞倫理道德的不同表現和相似問題。閆景芹的碩士論文《中美新聞采寫的新聞倫理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通過中美對比的方式,探討記者在新聞采寫中所面臨的新聞倫理現象及其解決的途徑和對策。
陶麗在《中西方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標準之比較》(《新聞世界》,2013年第5期)中,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標準》(2009年修訂)和《美國職業記者協會道德準則》(1996年修訂)為例,分析了中西方新聞倫理與法規的異同。
此外,還包括張殿元的《透視中西方大眾傳媒的倫理道德問題》(《新聞愛好者》,2002年第10期),姜玉華、郎勁松的《中西方新聞倫理道德的差異表現》(《新聞傳播》,2005年第4期)等。
綜上所述,對美國新聞倫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但連續性和體系性不強,大多集中在個別議題上,因此需要結合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歷史等多重因素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注釋:
①趙心樹 陰衛芝:《“心中之規”最具道德權威——新聞職業倫理規范問題答問》,《新聞與傳播》,2006年第12期
②【美】大衛·卡拉特爾著,黨芳莉編譯:《美國新聞人才培養的趨勢》,《新聞界》,2005年第5期
③黃鸝 吳廷?。骸睹绹侣劷逃穆殬I化思想》,《現代傳播》,2005年第4期
④吳果中:《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歷史演變及其現實悖論》,《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6期
⑤王學成:《“現實”與“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年第1期
⑥肖志峰:《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報》,2006年第3期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中國 北京 100102)
【摘要】我國頻受自然災害侵擾,災難報道中的倫理與失范問題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報道災難性事件自然不同于其他新聞事件。需認真審視災難新聞報道的時間、語言、心理、鏡頭表達等諸因素。災難報道的倫理規范、內涵為本文關注的重點問題,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分析,從操作與理論層面樹立災難新聞報道的倫理框架。通過梳理對傳媒的災難報道在倫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期待本文可對新聞業界在今后的災難報道中予以借鑒。
關鍵詞 災難新聞;專業主義;新聞倫理;報道禁忌
基金項目: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院級科研項目“蘆山地震中災難報道倫理問題”(81205041002/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胡蕊,女,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博士,現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傳播系網絡編輯教研室主任,研究領域主要有新媒體、網絡輿論,曾在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多家新聞媒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專著有《網絡表達:眾意與民意》。
美國《韋氏大辭典》對于倫理的定義是一門“探討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以及討論道德責任義務的學科”。依據它提供的概念,災難新聞的報道倫理應探討在災難發生現場,什么是好新聞,什么是壞新聞,以及報道者(包括記者其身后的媒體)的道德責任義務。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級地震。據有關部門的通報,共發生余震4045次。受災人口152萬,受災面積12500平方公里。截至24日14時,地震共計造成196人死亡,失蹤21人,11470人受傷。地震發生后,四川省立刻啟動一級應急程序。
蘆山地震發生后,數千家媒體記者紛紛赴災區報道,向全社會帶來災區的最新災情和救援消息,他們成為災難的目擊人和歷史的記錄者,承載著社會的瞭望者和環境監測的責任。也有部分媒體記者不顧災民、災情的具體安危,以采訪發稿為第一要務,產生諸如采訪語言不得體、搶發新聞干擾救援、鏡頭對災民進行二次傷害等有違新聞倫理的問題,引起受眾的普遍反感甚至在網上進行“聲討”。這種現象值得理論界進一步探討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聞專業主義。具體到媒體的災難報道中,災難新聞的報道產生的倫理方面的問題及如何規范是本文的重點內容。
1災難新聞報道的倫理問題
1.1采訪優先還是救援優先
地震甫一發生,眾多新聞媒體聚焦在災區時刻準備采寫新聞。身處險境中的記者所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專業主義與人道主義的倫理沖突,是把扶危救難放在第一位,還是置身事外把新聞采訪和報道放在第一位?記者的職業要求是采寫新聞,報道新聞。在現實情況中,采訪與救援幾乎是矛盾的,若參與救援,則無法完成報道,喪失了好的鏡頭;這對記者和媒體都是相當大的遺憾甚至損失。的確,出于職業需要,迅速、準確地把災情現場的信息傳播給大眾是重中之重,但作為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必須首先是一個人。救死扶傷是最基本的人性。在地震面前,搶救生命永遠高于一切。
曾經在救援現場,醫護人員不滿地說:“生還者剛被救出來的時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機的強光會對她的眼睛產生強烈刺激,會傷了她的,你們記者就不能照顧點嗎?你們要搶新聞,可我們搶的是生命呀!”[1]據報載,在救援現場當生還者剛被救援人員抬出來的一剎那,往往幾十名記者條件反射性地一擁而上,不顧救援官兵的阻止,團團圍住其進行多輪拍照,以至于救援人員必須三番五次地懇求才能擠出記者的包圍圈,將需要救治的傷病員抬到救護車上,送往醫院進行下一步的救治。在時間就是生命的那個尖峰時刻,這些記者的所作所為顯然是不得體的。
1.2生命至上還是新聞至上
有學者直言:蘆山地震中的媒體強化了尊重生命的意識,以人為本的理念基本得到落實。地震災害中值得報道的事實有很多, 但用悲慘和死亡來吸引社會目光,在道德上有違人性[2]。
《新民周刊》記者楊江評論道:“新聞采訪應避免對受害人二次傷害,但我們一些同行偏偏喜歡將鏡頭對準受害人,而后像狼外婆一樣對受害人表演同情,生硬揭開傷疤,‘循循善誘’刺激受害人痛苦回憶、掩面而泣甚至精神失常,這樣做很不道德?!保?]對于電視媒體而言,畫面的不可或缺性決定了記者必須要采訪到事件相關當事人,這也是電視媒體更容易違反新聞倫理的重要原因。
因此,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記者都應該明確,干擾正常的救援影響救災是不允許的。如果為了抓新聞,強迫采訪、刨根問底,誘使受訪者回憶痛苦經歷,渲染悲情與痛苦是不道德的。別外,要注意保護受災者的隱私權。
1.3語言禁忌
1.3.1尖刻
有的媒體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對受訪者的個人感受考慮不多。提問特別尖銳,以為這樣的理性與質疑可以讓觀眾更多了解救災現場的真實情況。但是這種過于理性的追問,對剛脫離險情的生還者顯得過于殘酷,而對忙于救援的工作人員,又顯得不合時宜,因此,對于災難新聞來說,多點尊重和同情的采訪,可能更受歡迎。上海電視臺在進行新聞連線的時候,受災的村民實然闖進鏡頭報怨幾天沒水喝了,記者沒有不滿直播被打斷,而是轉而進行救災進程的了解和情緒的撫慰,然后才進行直播任務的繼續。這種尊重生命的理念和作法顯然是值得提倡的。
1.3.2煽情
災難之后,隨后全社會陸續開展救援、慈善活動,但媒體需要注意,一味的煽情并不能體現對全社會對災區的關注和幫助。
蘆山地震發生后,有網民觀察了60 多家紙媒的頭版發現標題文本仍然與5 年前汶川大地震、3 年前玉樹大地震如出一轍,只不過汶川玉樹改成了雅安:“雅安不哭,雅安挺住;蘆山不怕,堅強雅安;蘆山不哭,中國堅強;雅安雄起, 蘆山不倒; 雅安不要怕, 有我們與你同在……”這種空洞的標題抒情,于救災本身并無實際幫助[4]。
2搭建災難新聞報道的倫理框架的幾點思考
災難新聞報道,應該建立完善的報道規范與倫理框架。參考傳媒業的西方及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成熟的自然災害報道機制,我國也亟需規范媒體報道行為。筆者認為,建立災難新聞的報道規范,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則:
2.1適時報道
注意對幸存者采訪的時間倫理把握,在妨礙救援、需要轉移、手術期間等關鍵時間點,盡量不安排采訪(包括救援人員),避免影響施救工作。不再為搶新聞而搶新聞,為搶救生命和救援災民讓路,利用媒介和設備,傳遞信息,協助搶救和救援工作。
2.2適量報道
對于在災區發現的“典型人物”與事件,無論是否是嚴重受災的地區和個人,還是救援的中的英雄人物和領導個人,都應該遵循適量報道的倫理原則,應該力爭將未披露的災情,未發現的險情,新事物新情況及時準確地報道,通過眾多媒體與記者的努力將災難拼成較完整的新聞圖景,反對記者圖省事、博眼球而輪番“轟炸”某位當事人。
2.3救援與災情并重
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過分渲染災情不可取。媒體和記者至少可以重點從事四方面的工作:信息傳播、引導輿論、控制疫情,服務民生。救援物資的籌集、專業人員的進程、引導受眾的慈善、提醒災區自救等等一系列新聞都是新聞策劃的重點,僅滿足于通過血淋淋的悲情來展示災難新聞,對于媒體的權威與公信力的塑造并無(下轉第76頁)(上接第33頁)幫助,反而會引起受眾的心情與情感的不適。
2.4語言規范
包括采訪語言和鏡頭語言。災難新聞報道不應用鏡頭、提問給受訪人以暗示或逼迫,誘使其進行恐怖、悲傷、驚嚇等負面經歷的反復回憶,此舉會引起受訪者身體和心理不適,突顯出媒體缺乏悲天憫人情懷的問題。
總的來說,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從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的蘆山地震,新聞報道已經呈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生命的意識,整體上呈現出成熟、克制的新聞報道趨勢,這是媒體的新聞倫理觀念有所進步的表現,而將災難新聞報道的倫理規范化、系統化,并以行業自律的形式公開,是本課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魏曼麗.對電視災難新聞報道中記者行為的新聞倫理思考[J].科技傳播,2013(9).
[2]陳力丹.期待理性而專業的災難報道:蘆山和汶川地震媒體報道比較[J].新聞愛好者,2013(6).
[3]葉鐵橋.最殘忍的采訪凸顯新聞倫理困境[J].新聞記者,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