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創新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保ā杜郎交⒌哪_》)請根據這段話,再加上你的想象,把爬山虎的腳畫出來。
(2)“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詹天佑決定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八達嶺隧道長一千一百之米,有居庸關隧道的三倍長。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決定采用中部鑿井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兩頭也同時施工,把工期縮短了一半。”(《詹天佑》)根據文字敘述,發揮自己的想象,分別畫出居庸關和八達嶺的山勢及開鑿隧道的簡明示意圖。
細細比較、口味上面兩道題,有三個顯著特點值得借鑒。
其一,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導向性。
“對學生的評估,要有得激勵和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發展”,“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的發展”。兩道題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綱和課本所確定的要求為內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杜郎交⒌哪_》課題點出了重點,“預習”“思考.練習”都要求仔細研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詹天佑》一課著重講了京張鐵路修筑過程中“開鑿隧道”等幾處關鍵工程的施工情況,表現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新大綱重新審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約而同地新增了“畫爬山虎的腳”和“畫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示意圖”的練習題。編者的意圖達成度如何,教學中如何改進和完善,考查一下學生畫得怎樣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視語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閱讀分析”的考點是了解和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包括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兩道題雖然是筆試題,但是一改以往機械記憶式的文字敘述和猜謎式的選填ABC,要求學生“畫”出答案來,不過,若不認真默讀,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就不能內化為自己的經驗,也就不能把答案“畫”正確。
題(1)所引的4句話,依次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形狀——“枝狀”“六七根”“細絲”,顏色——“嫩紅”。忽略哪一個細節都會出錯。題(2)所引的4句話采用對比的方法介紹了兩個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為居庸關“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因為八達嶺“長”,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鑿井法”。山勢的不同特點和開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確地“畫”出來,如果不能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體現學科溝通,注意綜合性。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語文的綜合性學習,要求“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從這個意義上看,兩道試題不失為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的有益嘗試。“畫”答案的方式,既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又使學生意識到掌握繪畫的基本方法,提高給水平也是不容忽視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術學科以外,題(1)還溝通了“語文”與“自然”的聯系,通過畫爬山虎這種植物加深了對“莖”“葉”“葉柄”這些植物學名詞和知識的理解;題(2)則把“語文”和“地理”,乃至建筑學的一些知識聯系在了一起,“山勢”“隧道”“鑿井”這些不容易的詞讀讀、想想、畫畫就明白了?!景咐?/p>
課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讓學生初步感受滿池的荷花千姿百態,生機蓬勃,在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形態之美。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談談欣賞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麗,真想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飛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著看著,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師:課文哪一段具體地寫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
師: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擠擠”讀懂了荷葉很多。
生:明明是寫荷花,為什么還要寫荷葉呢?
生:荷花在綠葉襯托下會顯得更美。
生:我一邊讀一邊想象,知道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態很多很美。
師:荷花那么美,你能讀出它的美來嗎?
生:我還會加上動作呢。(生一邊讀一邊加動作,非常生動、形象)
生:老師,“冒”可以換成“伸”嗎?
師:你真會讀書。你們說說“冒”換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開;“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覺得在這里用“伸”不夠恰當。
生:我覺得用“冒”字好。因為“冒”寫出荷花的動態美,還讓人感受到荷花奮發向上的精神美。
師:荷花如此嬌艷動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筆把它畫下來。
生:我想配著音樂美美地朗讀。
……
一
義務教育語文《大綱》,變舊《大綱》的“聽說讀寫”為“讀寫聽說”,強調了讀寫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同時,教材編排既確立了閱讀中的觀察體系,教學生從生活寶庫中汲取營養,又形成了循序漸進的寫作體系,將作文訓練分為片斷與整篇,并分別穿插在課文練習與單元練習中。由此可見,在模仿中創新,就是要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閱讀中滲透作文。
模仿是否會使作文變成“照葫蘆畫瓢”的機械制作,甚至產生“畫虎類犬”的負效果呢?模仿何以能創新呢?
思維科學研究認為:相似塊(即人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積累起來而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大量存在于客觀事物和認識主體的思維活動中,所有的創新都是一個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綜合相似形或更大的體系(原文見《思維科學探索》一書)。貝弗里奇說:“獨創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聯系或相似點?!遍喿x,就是貯存和豐富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寫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腦中的大量相似塊的自動匯合、接通、激活的過程,從中產生的同中異變便是推陳出新的思維結果。
心理學研究證明:初中生的思維發展,正處于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學生思維中的形象或表象通過積累將逐步讓位于概念,并由經驗型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向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轉化。這一發展轉化都離不開具體的形象,即離不開模仿。
從文章學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語言和各種技能的過程中,以及藝術習作的最初階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覺地仿效先進的榜樣,可以吸收別人經驗,擴大自己的經驗,作為進一步發揮創造性的基礎”(見《辭?!贰澳7隆睏l)。寫作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的獲得必須借助于現有的經驗遷移,并在實踐中發展和提高。簡言之,知道了“怎樣做”,還須親自“做”,即有意識地模仿。陸機《文賦》所說的“襲故而彌新”、“沿濁而更清”;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夫青出于藍,絳生于茜,雖逾本色,不能復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創新。古往今來,名家仿效的名作不勝枚舉,如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魯迅的《狂人日記》,等等。
從教學角度來說,義務教材把語文學習的過程分為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由分項訓練到綜合訓練的三個階段,體現了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規律,即認識——分析——綜合。大量的作文訓練表現為以仿寫為主帶動變寫、借鑒、評論、賞析等幾種方式,形成序列化的科學體系,體現為一個學生從單純模仿到逐步擺脫模仿而進入創造的過程。再者,“課文無非是例子”(葉圣陶),它具有示范性和直觀性。這就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知識,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化知識為能力。所以,從閱讀走向寫作,模仿能起到“橋梁”的作用。
學書法要臨帖,學繪畫要臨摹,學演戲需模擬。同樣,寫作離不開模仿。
二
因讀寫結合方式不同,模仿作文的方式和難度也不同。以看圖作文為例,在初中第一階段的教學,偏重于解釋或描寫畫面;第二階段著重于對畫面的分析評論或感想。因此,第一階段的語文教學從培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出發,結合課文編排了大量的仿寫、變寫練習。下面就此舉例分析。
(一)仿寫
仿寫是基礎訓練的一種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樣式(包括內容)來寫作的訓練。對初中生來說,在寫作中一籌莫展時,能依“法”循“章”,自然會得到啟發。仿寫一般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
1.仿內容,培養觀察能力
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的背影雖然催人淚下,令人難忘,但如果缺乏生活體驗,學生是難以引起共鳴的?!侗秤啊肺暮笥幸獍才帕艘豁椌毩?,要學生說說自己心目中“新的壯麗的背影”。
我們在指導學生練習時,抓住了朱自清父親的困境、老境、心境進行分析,要學生從家庭生活中尋找類似的動情點,仔細觀察和描寫。據此,學生模仿出了奶奶白發飄動的蒼老背影,媽媽抽泣時的悲傷背影,父親挑擔時的搖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學生在窗外觀察爸爸燈下伏案備課的背影后,感嘆道:“這彎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橋嗎?一座讓學生踏著走向未來的橋!”此語來自生活,發自肺腑又蘊含新意。這些都是以《背影》來引發聯想,觸動感情樞紐的。可見,模仿課文內容鍛煉了學生的“發現美”的眼睛。
2.仿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常常是那些耐人尋味的語言的共同特點。對初中生來說,這種“不可言傳”如果過深過細地去“言傳”,反而會使他們失去那種以神相交的誘惑和。所以,在教學中應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反復閱讀來增強語感,再以模仿來意會,從而提高學生自身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語言模仿練習,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斷的。模仿語言,不可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雪地捕鳥的描寫,既生動又實在,連用的系列動詞突出了百草園的“趣”。因此,筆者扣住“趣”來啟發學生,教他們從課余的游戲中尋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鷹抓小雞”、“斗雞”、“蕩秋千”,等等,再用準確的動詞表現“趣”。這樣,學生的仿寫就成了自身游戲過程的描述與范文片斷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經歷與他人經驗的統一,從而增強了感受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3.仿技法,培養具體的寫作技能
與寫作教材不同的是,范文是間接顯示寫作知識,具體表現寫作技巧的。其間接性、具體性和示范性要求學生將閱讀與模仿統一起來,變他人經驗為自己經驗,促使寫作知識的遷移。
例如,學習《老山界》中以聲寫靜的反襯手法,可指導學生仿寫《燈下夜讀》片斷,使他們自然聯想到夜深人靜時出現的響聲、書頁翻動聲、筆尖劃動聲、別人的鼾聲、狗的叫聲等等,再以比喻的手法抒寫靜夜不靜的感受。由此可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練習以丑寫美、以惡寫善、以悲寫歡等反襯手法。
4.仿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前面的仿寫是以文章為本體;仿思路,是以作者為本體的模仿。從閱讀心理學的角度說,要深入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感情,常常借助于認同與還原的心理過程。即閱讀中化為作者,親歷其境,親作其事,進入無“我”之境,從中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閱讀后又能還原為讀者,進行遠距離欣賞和評論。因此,仿思路訓練,屬較高層次的仿寫,它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如《寓言三則》文后的仿寫,就是要求根據華君武漫畫的構思來展開想象,寫龜免的第三次賽跑。指導仿寫時,教者可把握華君武漫畫創作中的求異思維,分析其構思不落窠臼,出乎意料,別出心裁的特點。因此,學生就自然想象出第三次賽跑的結局:龜兔共同獲勝或同遭慘敗。比賽這才算完,符合了文題要求。
仿寫是為了創造。因此,進行仿寫訓練,應選準范文的仿寫點,注意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做到既形近,又神似。但太似為“迷信”,不似又為“迷惑”。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學生的仿寫應保持在似與不似之間,即在模仿中有所創新。
(二)變寫
對范文的內容或形式進行某種變動,寫出與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這種訓練叫變寫。它比仿寫進了一步,屬于“‘半創造’性的作文”(錢夢龍語)
變寫的方式大致有縮寫、擴寫、改寫、續寫等,下面結合教材談談具體方法。
1.縮寫
縮寫是在中心意思和主要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按一定要求壓縮精簡文章的變寫方式。它不是摘錄,也不是修改文章,因此應保持意思與結構的相對完整。
如《開天辟地》是一則神話故事,文后安排了作閱讀提要的練習,這是要求比較具體的描寫。指導學生練習,可把握本文先想象,“開辟”后想象“變化”的內容,以及句式多用排比的特點,刪除枝葉,保留主干,變細致描寫為粗略敘述,以此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縮寫不但能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綜合概括能力、語言再現能力。
2.擴寫
擴寫與縮寫相反,即把短文衍化為長文,它既要充實具體,又要精煉生動,而不是重復luō@①嗦,畫蛇添足。
擴寫常用“添枝葉法”和“增軀干法”。前者是通過增加合理的虛構成分進行擴寫,后者是把原文簡單的內容加以擴展,二者都是變概括為具體。例如,《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以扁鵲“已逃秦矣”和“桓公遂死”來結束故事,這是極為概括的,也是擴寫練習的好材料。指導擴寫,可要求學生把握扁鵲、桓公二人性格特征,用“增軀干法”來具體敘述扁鵲逃秦過程中的風波,用“添枝葉法”來具體描寫桓公死前的神態、語言、動作等。
這類擴寫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想象力,提高描寫與敘述的技能。
3.續寫
續寫是把沒有寫完的文章或事件完整的訓練方式,它能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原作,發展創造性想象能力。想象貴在合乎情理,即符合原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文章的內在邏輯。所以,續寫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發展。
如《皇帝的新裝》文后提供了兩個續篇,一是皇帝濫殺無辜,一是皇帝加罪說真話的小孩。文后還要學生再作一個續篇。怎樣與前兩篇不同又符合作者嘲弄封建統治者的意圖呢?我們要求學生從原文“他覺得百姓們所說的話似乎是真的”一句中,揣摩“似乎”一詞,聯系皇帝、大臣們的性格特征去想象,皇帝回宮后會聰明起來嗎?大臣們會說出真話嗎?于是,學生恍然大悟,思維活躍,有的設計出騙子獻魔鏡的新騙局,有的描寫出皇后戲皇帝的可笑場面。
既然是續寫,就應注意文章的連續性、完整性,不能“涇渭分明”,或有頭缺尾。
4.改寫
改寫就是根據原文內容改變它的表現形式的訓練方式。它有利于訓練學生以不同的表現方式表達同一內容的能力。改寫的形式一般有幾種,即改變體裁、改變人稱、改變結構、改變表達方式、改變語體、改變角度等等。改寫時基本內容不變。
指導改寫時,首先應要求學生把握原文的中心意思,然后看清具體要求,在熔鑄材料、立意謀篇上下功夫。如《最后一課》文后要求以第三人稱改寫課文片斷,這就要把小弗朗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一下拉開,使學生客觀地認識到線索人物的作用及作品的深層內蘊。這是改變人稱的改寫。又如教完張志和《漁歌子》之后,為了體會詩人的情趣,可把詞改寫為散文,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喚起聯想,再用優美的筆調描繪聯想到的明麗的畫圖,從而領略張志和瀟灑江湖、寄情山水的隱逸情趣。再如,音樂作文的難度很大,如何讓學生從課文中得到啟發呢?我們在指導時,利用《桂林山水歌》、《天上的街市》等詩文進行分析,要學生抓住相似點進行聯想和想象,讓音樂形象融入學生的心理流程,再以文字的方式將聽覺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同時,我們在教學時選放了《二泉映月》、《姑蘇行》這兩支曲子,讓學生比較這兩支曲子的不同的音樂情調,前者哀怨,如泣如訴;后者愉悅,如醉如狂。這樣,學生就能借助生活體驗來展開想象,進行大膽潑辣的描摹。
所以,改寫應注意不同表現形式的特點,充分運用特定表現形式的長處。
總之,變寫培養的是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在閱讀理解上的創造力。它是一種現成的材料作文,因而也是檢測學生閱讀與寫作結合的程度和能力的便捷方式。
三
以初步的模仿來訓練學生的寫作技能,對剛入中學大門的初中生來說,易入門,也易見效。在讀寫結合上的作文滲透,能使學生吸收前人的經驗化為已有,促使知識遷移為能力。它是閱讀的延伸拓展,又更好地促使閱讀,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但模仿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教師在指導學生模仿時,應從學生的具體特點出發,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尤其應注意,既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源頭活水”,觸動“相似塊”與生活碰撞而產生靈感的火花,又要在寫作中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發展智力,保護其創造性。一句話,初中語文第一階段的作文滲透應表現出在摹仿中創新的積極趨向。
政府部門往往從實用功能方面來理解“定義”,從統計測算的數據出發來制定指導計劃。他們的大量“計劃文件”需要以確鑿的事實或數字來支持論點,這種統計數據顯現了藝術、文化與經濟、就業關聯的“外在好處”,故而,他們關于文化產業的定位是與經濟、就業等一系列的實際狀況聯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高頭講章,泛泛地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領域,去全面把握其動力和影響。即使要建立新的政策模式,對文化和藝術的理解也常被對二者的統計的經濟價值的理解所代替。
從當代應用文化產業來看,文化產業具有一般產業所必備的某些屬性。就其所提品的性質而言,文化產業可以被理解為向消費者提供精神產品或服務的行業;就其經濟過程的性質而言,文化產業可以被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文化產業主要包含了如下內涵與特點:當代文化產業是全球化的條件下消費社會形態下的文化經濟和產業。
當代文化產業的首要特征是高度依賴文化創新,以創意為王的產業形態。
創意產業、創意經濟(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是總體的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技巧及才華,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的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
創意為王,表明當代文化產業不同于過去物體或物質產業的產業形態,而更注重精神和文化的創新,并將這種創新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與核心。
當代文化產業是建立在高科技傳輸手段之上的、以文化內容為主體的產業,數字化內容產業是內容產業的高級形態,也是內容產業的發展方向。
什么叫內容產業呢?歐盟“Info2000計劃”中把內容產業的主體定義為“那些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產業。”內容產業的范圍包括各種媒介上所傳播的印刷品內容,音響電子出版物內容、音像傳播內容、用作消費的各種軟件等。所以主導的內容產業將是視聽傳媒業。這些產業是經濟價值的生產者,不管是通過票房收入、轉播權等的產值的直接增長,還是以不同的方式出售媒體產品獲得收益。
隨著電視媒介由模擬向數字的轉化,隨著基于固定載體的傳播媒介向基于網絡載體的傳播媒介的轉化,內容產業迅速發展升級為數字內容產業。數字化內容產業即流過那條“粗管子”——光纖寬帶電纜的所有節目。未來的基于數字技術的信息內容和服務產業邊界將會越來越擴大,今天日漸走熱的短信、網絡游戲和VOD點播、音樂下載、手機增殖服務,甚至QQ、POP等都屬于這種新興的數字化內容產業?;ヂ摼W是數字內容產品制作、傳播的最大載體。
當代文化產業是極端關注傳播方式,贏取注意力贏取眼球的產業,它是爭奪消費者消費時間從而爭奪利潤的產業。
與創意產業與內容產業相對應,當代世界進入了一個眼球經濟與注意力經濟的時代。從城市形象和傳播影響方式來看,文化產品甚至城市競爭都是一種爭奪注意力的競爭,是一種爭奪眼球的經濟方式。
注意力本身就是財富。Goldhaber說:“獲得注意力就是獲得一種持久的財富。在新經濟下,這種形式的財富使你在獲取任何東西時都能處于優先的位置。財富能夠延續,有時還能累加,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財產。因此,在新經濟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財富?!弊⒁饬ψ鳛橐环N資源,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與信息相比較,信息是可以準確計量的,而注意力的計算是模糊的;信息是由信息的產生者不斷創造的,而注意力對于信息的瀏覽者卻是有限的。簡言之,信息產生后能創造多少價值是不確定的,相反注意力卻能直接產生價值。
當代文化產業是娛樂性、休閑性、注重體驗的的產業,體驗是服務性產業的新方向和高境界。
在當代,體驗已經逐漸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后的一種經濟形態。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渴望得到體驗。而在城市的競爭中,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不僅要有生動豐富的創意和創意者階層,還要將自身創建為一個消費和體驗創意的城市。
近年來,體驗經濟漸漸為中國經濟學界、新聞界所熟知。體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對服務經濟進行深化和發展而形成的精神體驗作為其內涵。
什么是體驗?體驗就是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按照體驗經濟的觀點,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創造出的體驗是令人難忘的。進一步看,如果你為物品和有形的東西收費,你所從事的是制造業;如果你為自己開展的活動收費,你所從事的是服務業,而只有當你為消費者和你在一起的時間而收費時,你才算進入體驗經濟。
在體驗經濟下,消費者不再限于購買產品后所獲得的美好體驗,而是更加側重于在消費過程中甚至企業生產過程中所獲取的“美好體驗”。當消費過程結束后,消費者記憶將長久保存對過程的“體驗”。消費者樂意為這類體驗付費的原因在于體驗是如此美好、不可替代,對某一個消費者來講它是唯一的,有時是不可再生的。所以體驗經濟給城市經營者的啟示就是:非物質產品比物質產品的價值更高,升值空間更大。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必須更多地關注文化、娛樂和格調。經營快樂是服務業的極致,是體驗經濟最佳的切入點。
文化產業是具有根本性的經濟特征的產業。
文化產業是在資本的架構中運作的,其工作的重心在經濟利潤最大化。它是通過受眾最大化實現邊際效益的增長,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的。文化商品的獨特性在于它們不會在消費過程中被損壞,但它能很廉價地被再度仿造,這樣就難以保證產品的稀缺,而稀缺與商品的價格息息相關。不論公營或私有,文化產業都必須在同一個資本經濟體系架構中運作。
文化商品內部充滿了矛盾,自身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文化商品有一種擴大市場份額的動力,這往往是以開辟一種文化消費門類和贏得觀眾的形式出現的。文化商品的使用價值之一便是提供新奇的和與眾不同的被感受(體驗)物。
但另一方面,文化商品又不象其他商品,它們不會在消費過程中被損壞,從而可以無限重復使用。比如文學藝術的經典。但在現代市場利益推動下,它又能很廉價地被再度仿造。這樣就難以保證產品的稀缺,而稀缺與商品的價格息息相關。文化產業的生產者通過多種方式限制接入,如壟斷或保護知識產權,以制造出稀缺,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這種對受眾最大化的追求導致了文化產業中明顯的高度集中化、國際化與跨媒體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