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財政支農論文范文

財政支農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財政支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財政支農論文

第1篇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農村居民收入在不斷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80年的173元增加到2011年的5231元,增長了29.16倍(表略),廣西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較快。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變化。廣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財政農業支出增長率的變化表現出密切關系。1989年之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表現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變動特點,而財政農業支出增長率則表現出“上升—下降—上升”的變動特點。1990-199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和財政農業支出增長率的變動都表現為“下降—上升—下降”,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變動幅度更大。1999-200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表現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特點,而財政農業支出增長率則先下降后上升,二者變動形成較大差異。2006年之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變動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而財政農業支出增長率則“下降—上升—下降”。可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和財政農業支出增長率二者表現出比較密切的關系。總之,改革開放以來,廣西財政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二者之間表現出比較密切的關系。

廣西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財政支農力度仍然較弱。廣西財政農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保持相對穩定,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表明財政農業支出的相對規模增速緩慢(見表1)。相比之下廣西的產業結構越來越合理,但也表明廣西農業產值增長相對較慢,這與巨大的財政農業支持形成鮮明對比。可見,廣西財政支農力度仍然較弱,導致農民增收相對緩慢。其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廣西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源于農民增收相對緩慢,而這又是由于分割城鄉的戶籍制度造成。二元戶籍制度使大量農民長期束縛在土地上而不能自由流動,嚴重阻礙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蘇現鳳,梅峻,2009)。[5]這種不合理的制度性因素阻礙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使農民增收缺乏宏觀制度的外在推動力(陳錫文,2007)。[6]最后,廣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結構不理想。從2010年的收入結構來看(見表3),廣西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占當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7.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5個百分點。農村家庭經營純收入為2510.2元,占農民純收入的55.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3個百分點。此外,廣西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差額占農民人均純收入差額的52.6%,遠高于其他項目所占比例。可見,廣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結構不理想,收入來源相對單一。

第2篇

1、從自身規模看,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農的具體情況見圖1(本文所有圖表的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7)》,《中國財政年鑒(2007)》,相關數據由此計算而得)。1950—2006年我國財政支農總共投入23691.35億元,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幾年規模激增。2006年的財政支農規模是1980年的21.15倍,是1990年的10.31倍,是1996年的4.53倍,是2000年的2.58倍,是2003年的1.81倍。財政支農從1978年的150.7億元增加到200億元用了10年時間,1988才達到214.1億元;又用了五年達到400億元,1993年為440.5億元;突破1000億元大關從1978年算起用了20年,1998年達1154.8億元;而突破2000億元大關用了6年,2004年達2337.6億元;突破3000億元大關只用2年,2006年達3173億元。同時,從2000年的1232.5億元激增到2006年的3173億元,2004年凈增值為583.1億元,比1995年574.9億元的規模還大;2006年凈增值為722.7億元,比1996年700.4億元的規模還大。

2、從穩定性來看,增長速度經常大幅波動,財政支農穩定性比較差

從圖2可知,總體上我國財政支農增長速度常有大幅波動,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進。依據波動幅度的大小,我國財政支農的變化趨勢可大致分為三階段:1978—1982年的急劇波動時期,與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政策多變有關;1982—1995年的相對穩定時期,與該期間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和經濟政策相對穩定有關;1996—2006年的較大波動時期,該期間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各種困難和壓力,改革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就某年具體的波動幅度而言,在1978—2006年的29年中,有7年的波動幅度大于20%,其中有3年大于30%:1978年為39.3%、1997年為37.98%、2004年為33.23%。其中,2006年也接近30%,為29.45%。波動幅度為10%~20%的有10年,幅度絕對值低于5%的只有2005年(為4.82%)。其中有2年是負增長:1981年竟為-26.53%,1999年為-5.98%。最大的波動幅度差距為65.8%(1978年39.7%與1981年-26.53%的差額)。

3、占財政總支出比例呈下降趨勢且波動較大,近幾年有止跌上升趨勢

從圖3可以看出,財政支農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的變化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5年急劇下降階段,從1979年的13.6%降到1985年的7.7%。這一時期由于農村普遍實現,農業持續大發展,國家減少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第二階段:1985—1991年緩慢上升階段,1991年達到10.26%。第三階段:1991—2006年緩慢下降階段,除1998年和2004年的小幅增加外,大致呈下降趨勢。1998年的上升是由于1997年以來東南亞金融危機和1998年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大洪水泛濫,國家發行國債加大對長江和淮河的投資。2004年的上升是由于農業連續多年滑坡,國家重視“三農問題”。

4、從合法合規性來看,相關支農要求常得不到有效落實

從國內的法律來看,《農業法》沒有得到充分有效地落實。1993年《農業法》施行以來的有關情況見圖1和圖4。從圖4可知,實施《農業法》以來,國家逐步提高農業投入總體水平的法律要求基本實現,只有1999年例外。1993—2006年的14年中,有9年是財政支農的增長幅度低于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沒有達到法定要求,特別是1999年財政支農增長幅度為負,所占比例竟高達64.3%;只有5年達到法定要求,所占比例僅為35.7%。1996—1998年3年是在非正常狀態下實現財政支農的增長幅度的:由于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長江與淮河流域洪水泛濫的特殊情況,國家通過發行大量國債大幅提高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對長江和淮河治理的投資;2004年國家提出建設新農村;2006年是2005年超低反彈,且財政支農增長幅度的穩定性也差一些。總體來看,《農業法》的一部分要求落實較好,而另外一部分要求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從國際慣例來看,我國的財政支農措施遠遠沒有達到WTO協議的規定。在WTO協議框架下,“黃箱”的支持比例可以達到農業總產值的8.5%,而我們國家不到1%,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沒有很好利用“黃箱政策”的條款,更沒有充分有效利用“綠箱政策”。政府對農業部門的所有投資或支持,如對農業科技、農田水利、農業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投資,由于其不會對農產品的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發生直接顯著的扭曲性作用,因而協議根本不限制“綠箱政策”。因此,我國的財政支農政策完全不用擔心與國際規則相矛盾,應大膽根據我國的農業實際需要和財力來安排支農資金。

二、結構:明顯不盡合理,亟需較大改善

1、從內部結構來看,一級結構及二級結構明顯不合理

目前財政支農一級結構及二級結構都明顯不合理,2000—2006年我國財政支農結構的基本情況見圖5。

財政支農最大的一項是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為68%,所占比例太高。而其兩個部分結構也極不合理,由于機構膨脹、行政經費支出剛性等原因,用于農林水氣等部門事業單位人員機構經費比重大,增長速度很快;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如農業事業專項經費及為農業事業發展提供保護和服務的專項經費等支出比重較小,增長緩慢。

財政支農第二大項是農業建設基本支出,占24%,所占比例不高,其中大型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又占絕大多數,而用于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投資非常少,所占財政支農比例大致為10%。“七五”時期大型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占59.6%,“八五”時期為63.1%,“九五”時期為63.4%,實際上這些投資是全社會都收益,與農業直接生產關系不大。

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絕對數額很小,所占比例過低。2000—2006年是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增長最快的七年,只有99.30億元,此期間農村人均每年科技三項費用僅為0.26元,剔除物價上漲的因素會更少。據有關資料,我國目前每年對農業的科研投入約占農業總產值的0.25%,而發達國家平均為2.37%,發展中國家平均為0.7%~1%。現在發達國家科技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一般是60%~80%,而我國目前不足40%。要促進農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必須加大對農業科技進步及其成果的推廣支持力度。

2、從變化趨勢來看,財政支農結構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完善

我國財政支農的結構變化見表1。從表1可知,我國支援農村支出及事業費規模急劇擴大,但其比例增加更為迅速,從50年代的35%一直增加到80年代的68%,增加了近一倍,之后如此高比例繼續穩定,1950—2006年的平均值高達66%。但農業建設基本支出比例卻從50年代的49%減少到80年代的23%,之后基本保持此低比例,1950—2006年的平均值僅為26%。值得注意的是,大型水利基本建設投資的比例卻逐步上升,從“六五”時期的53.8%上升到“九五”時期的63.4%,上升幅度驚人。而與農業直接相關的投入比例以更大的幅度下降,與公共財政的要求和農村實際的需要背道而馳。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的基本演變是:1950—1962年沒有,1963—1967年有一點,而1968—1970年又取消,之后逐漸增多,1950—2006年總共才171.49億元,所占比例僅為1%。1950—1980年期間,由于我國的貧困人口數目較大、比例較高,農村救濟費用規模增大但是比例減少,1984—2005年則沒有,2006年突增330.88億元。總之,從縱向的各個時期相比,財政支農結構并未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三、政策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雖然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大,但是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同時,財政支農的結構性問題容易被規模不斷增大所掩蓋,問題的嚴重性沒有引起人們和國家的足夠重視,這恰恰是嚴重影響財政支農作用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

1、繼續擴大財政支農規模,充分發揮其積極推動作用

一方面,依照《農業法》的要求,應逐步提高農業投入的總體水平,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應結合國際慣例,借鑒他國先進經驗,在國家財力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大幅提高支農幅度并保證支農資金穩定增長。另一方面,應依據市場原則創新財政支農方式,采用補助、貼息、擔保、稅收減免等手段,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引導效應、杠桿效應、放大效應;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形成支農資金多元化、多渠道的新格局。

2、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優化財政支農結構

首先,扭轉支援農村生產中農林水利等部門的事業費過高現象。如果扣除這些部門的行政事業費,直接用于支農支出資金所占財政支農支出總額比例是很低的,這些部門的事業費過高導致支農支出資金嚴重不足,嚴重阻礙了農業較快發展。建議把這些部門的行政事業費從財政支農支出中劃出去,使項目含義名副其實,更為科學合理。其次,加大與農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切實改變帶有全社會普遍受益性質的水利工程、林業生態等建設占比重較大而直接用于農業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占比重較小的局面。最后,盡快增加農業科技的投入。財政長期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的穩定快速發展。

【摘要】國際糧價的飛漲引發了對我國農業發展等問題的廣泛討論,而財政支農是國家對農業投入的最重要渠道,因此有必要對財政支農的情況進行研究。本文認為,近年來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加,但是財政支農結構不盡合理,從多方面來看仍有很大的改進余地,本文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規模結構對策建議

2006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價的持續攀升引發了全球性通貨膨脹,導致30多個國家出現糧食危機,并引起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而對于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來養活世界近22%人口的中國,糧食問題始終倍受國內外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國能否主要依靠自己生產的糧食養活自己?中國的糧食安全有保障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社會各界空前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國歷來重視農業問題,近年來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思路,并不斷增加財政支農力度。本文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財政支農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宋乃公、王大用、國魯來等:如何讓資金高效流入新農村[J].人民論壇,2006(5).

[2]財政部農業司課題組:創新財政支農機制促進新農村建設[J].中國財政,2006(9).

第3篇

[關鍵詞]財政支農;規模;結構

一、美國財政支農的項目

美國的財政支農分為八個部分,分別是農村發展、食品、營養與消費者、食品安全、自然資源與環境、市場營銷與調控計劃、科研、教育與經濟、農場與海外農業以及其他方面。

1.農村發展方面主要包括農村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維修,如農村的電氣、電信、電話設施、農村的遠程教育與醫療、農村的垃圾處理、農村的社區發展等等。

2.食品、營養與消費者項目是目前美國政府支出的最大的項目,主要負責全美的國內營養計劃,食品券計劃、兒童營養計劃、婦女嬰幼兒專項營養補充計劃、農產品援助計劃、食品捐贈計劃等項目。最初,食品、營養與消費者的項目支出主要是為了解決美國過剩的農產品,到后來才逐漸的增加了一些福利成分。同時盡管這項支出歸于農業部的預算,但實施對象人不僅僅是農村居民,還包括城市的低收入群體,此外,對老人、婦女、兒童還有專項支出。

3.食品安全是美國近年重點投資的一個領域,主要任務是保證國內外公眾的健康。主要的工作由美國的食品安全檢驗局負責,工作主要包括聯邦食品檢驗、實驗室服務(主要用于科學實驗以支持檢驗工作)、工廠自動化和信息管理(為眾多的工廠提供自動化技術和信息,同時通過遠程通訊提高廣泛分布的檢驗人員的通訊水平,以便及時了解各種有關的信息)、對州撥款(是指食品安全檢驗局對州際檢驗計劃進行復檢,確保州際檢驗標準符合聯邦政府的標準)、現行使用費和信托基金(食品安全檢驗局對定期檢疫和在節假日進行的檢疫服務收取使用費,以彌補部分成本費用).

4.自然資源與環境是政府為了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投資。主要通過自然資源和環境計劃來實現。其中包括對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自然資源的保護、水流域的調查與規劃和防洪活動、農地保護計劃、環境激勵計劃、野生動物棲息地激勵計劃、濕地保護計劃等。目前自然資源與環境是美國政府的農業支出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2002年的新農業法中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支出增加了。

5.市場營銷與調控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適應美國農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營銷需求,確保動植物健康及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美國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帶來共同利益。它通過管理一系列旨在提高市場營銷和農產品分級水平的計劃,促進競爭、有效的市場環境的形成,為消費者和生產者帶來共同利益。

6.科研、教育與經濟,該項投資主要負責有關的農業科技研究、推廣與高等教育、經濟分析和統計相關的生物學、物理學、社會科學知識的研究和傳播。主要的負責機構有農業研究局、州合作研究、教育與推廣局、經濟研究局和國家農業統計局。其中農業研究局提供農業信息,進行科技開發,為解決國際范圍和國內高度關注的農業技術問題提供幫助。經濟研究局是美國農業部內最主要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任務是通過研究,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的經濟實證依據。州合作研究、教育與推廣局的主要職責是在廣泛運用的國家農業研究、推廣及高等教育體系內建立聯邦與州間的聯系,負責多學科性的研究和推廣計劃等。

7.農場與海外農業,這項支出分為兩個方面,即農場方面和海外市場的開拓方面。農場方面主要指政府對一些農場的資金貸款援助。海外市場的開拓主要是美國政府為了解決國內的剩余農產品而致力于開拓國外市場的投資。其中美國的海外市場的開拓是美國農業支持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為了提高本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穩定國內的農業生產和農場主的收入,每年對此項投資規模巨大,具體項目在介紹美國的投資結構設計時再介紹。

8.其他項目,主要包括美國農業部每年的各種活動支出。

二、美國財政支農的規模和結構

2000年美國GDP達到99634.67億美元,其中農業GDP為1594.15億美元,第一產業約占1.6%.美國2000年對農業的總體投資(僅包括美國政府方面的,不包括私人和企業的投資)達到了900.51億美元,占農業GDP的56.49%.由于美國的農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到2%,如果平均到每個農業人口上,數量是非常高的。用OECD組織的單位專業農戶PSE等值來衡量,美國2000年的單位專業農戶PSE等值達到了20000美元,在世界上僅次于日本(日本2000年的單位專業農戶PSE等值是30000美元).因此,美國對農業的支持是非常大的,而且這種支持和投資力度一般都比較穩定,投資數量、投資方向都由各時期的農業法規定,政府農業部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執行政策,因此,美國對農業的投資一般不會出現大的波動,而且由于很多項目都是連續幾年(一般美國一部農業法的管轄期間為5-6年)實施,對各項目的投資既持續又穩定。

以上是美國2000年對農業的總體投入情況,在分析美國農業投入結構時,可以發現美國的農業投入結構具有獨特之處。

三、美國財政支農的特點

(一)美國對農業投入力度很大

美國對農業的保護和支持從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對農業的投資不斷擴大,體系日漸完善,已經對農業、農民和農村建立了嚴密的收入安全網,以確保美國農民的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二)聯邦政府是美國對農業投資的主體

美國政府分為聯邦、州和地方三級。雖然美國州和地方有獨立的財政預算權,但在農業投資上,聯邦政府占主導地位。美國幾乎所有的補貼,以及大量的跨地域、跨流域的農業基本建設工程和環保項目都由聯邦政府承擔。美國成立了農業政策性公司,專門執行國家的各項農業政策,其費用和支出均由聯邦政府承擔。如農產品信貸公司、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等政策性公司承擔聯邦政府的各項支農任務。農產品信貸公司負責為美國農業部農場服務署的農產品計劃、農場服務署與自然資源保護局的保護計劃,以及海外農業局的出口計劃提供資金。

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農產品信貸公司進行的農業投資占總投資的39.03%.其他的通過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投資的農作物保險支出2000年占農業總投資的1.96%,僅這兩項美國聯邦政府的支出就占總投資的40.99%.因此,美國的農業投資聯邦政府是主體,一般聯邦政府的投資都超過了50%以上。中央政府投資占主體的現象最大程度的保證了農業投資的穩定性。

(三)市場流通環節是美國投資的重要環節

由于美國農業高度發達,農業生產率極高,產品常年大量過剩,而不得不實行休耕政策,控制農產品的供給量。因此,美國政府對農業生產環節投資不多。相反,一方面為了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另一方面為了給社會公眾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美國對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投入較多。從2000年美國農業投資的情況看,對流通環節投資達到263.04億美元。而對生產環節的投資僅為101.93億美元。這種投資結構是由美國農業發展的階段和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決定的。從流通環節的各項投入看,其中對農產品計劃的投入最大,2000年的投入達到195.48億美元,占市場流通環節投入的74.32%.其次是海外市場開拓,2000年投入51.9億美元,占19.73%.其他的食品檢疫、包裝、營銷總投資為15.78億美元,占6%.從這個投資結構可以發現,美國投資的重點在于幫助農場主生產后順利的出售,同時又得到合理的收入,如價格支持與營銷貸款、差額補貼貸款、購買與銷售支出等。食品檢驗、檢疫、營銷方面的支出則主要是為保證消費者得到安全、健康、方便的食品,提高消費者的福利,同時也提高美國農產品的質量。而海外市場開拓支出則主要是為了擴大美國農產品的出口,增加國際市場占有率,緩解國內農產品大量過剩的壓力,為國內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發展機會。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用于支持農產品出口的資金約為64.74億美元,占總投資的7.19%,其中45億美元用于農產品信貸公司的出口信貸擔保計劃,4.94億美元用于出口促進計劃,900萬美元用于市場準入計劃。同時,美國農業部根據第480號公法對外國食品捐贈計劃還提供9.87億美元。到2002年的新農業法中對促進農業出口的投資又有所增加。其中為促進美國農產品出口的項目包括市場準入計劃、國外市場開發合作計劃、出口貸款擔保項目、促進對新生市場的農產品出口、對特定作物的技術援助、生物技術和農業貿易項目等。由于美國對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視,美國農產品的出口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目前美國農產品的25%用于出口,2001財政年度,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額高達567.1億美元,是1970年73億美元的7倍多。從世界市場的份額上看,美國農產品占有很高的比例:小麥出口占世界市場的45%,大豆出口占34%,玉米占21%以上。

相對本國投資項目而言,美國對生產環節的投資不大,但和其他國家的情況比較,美國對農業生產的投入還是很大。2000年美國對生產環節的投入為101.93億美元,投資數量最大的是農村公用設施建設,為38.19億美元,占37.47%.這些公用設施建設投入主要是對農村的一些社區的設施建設、農村的電氣、電信等的投資、對農村水和垃圾的處理等等,目的在于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給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農場貸款與撥款項目投資30.13美元,占生產總投資的29.56%.這些貸款與撥款由農場服務署實施,目的是資助那些處于創業階段的小農戶,使他們能夠有機會獲得自己的農場或者保持現有的農場。作物保險計劃是為生產者提供10-15年期的地租補償,以使高度侵蝕的農田和其他環境敏感性土地退出生產,保護環境。2000年為此項目投入15.96億美元。作物保險計劃是為了幫助農業生產者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損害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幫助農場主減少災害的損失,及時恢復生產。作物保險計劃投入17.65億美元,極大的幫助了農場主抵御自然災害。

(四)美國農業投資的主要形式

美國對農業的投資大部分都是以各種項目、計劃的形式進行的,如各種農產品計劃、食品券計劃、兒童營養計劃、農作物保險計劃、土壤保護儲備計劃、農地保護計劃等。這些計劃或項目的好處在于,對每一項支出都有明確的目標,投資一般都比較連續和穩定,并且項目極具可操作性。在項目或計劃的實行過程中容易實施過程監控,政策效應比較明顯。而且這些項目或計劃一般都在美國各時期的農業法中進行了詳盡的規定,操作或執行中只能以法律的框架為依據,不能隨意的進行項目或計劃的修改,減少了項目執行中的隨意性。

以上是美國財政支農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對我國也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四、美國財政支農對我國的啟示

(一)必須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我國從2004年左右開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并且把農業作為黨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出臺了很多的支農政策,如取消實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出臺了糧農直接補貼政策、農機補貼政策、良種補貼政策等,極大的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但是與美國相比,我國對農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僅僅是把長期實行的扶工抑農的政策調整為工農并重而已,按照OECD的PSE值來看,我國對農業生產者的PSE值剛剛從負值接近于0.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弱質性會越來越突出,因此,今后,必須借鑒美國經驗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

(二)對農業的投入必須法制化

美國農業的投入之所以能夠穩定而可靠,主要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的農業投入是以法制化作為保證的,它不受時間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擾和影響,使美國農業投入穩定又持續,這也是美國農業能夠長久保持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而我國對農業的投資還沒有建立法制化的管理方法,隨意性較強。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當農業出現危機了,國家和政府才開始重視農業,加大投入力度;當危機緩和了,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也就相應降低了,從而導致我國農業的發展波動較大,損害了農民和國家整體的利益。美國的農業投入法制化應該對我國下一步的財政支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加大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投資力度

從美國的投資結構看,市場流通、開發海外市場是美國財政投入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我國農業已經結束了短缺時代,進入了受市場約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擴大農產品的需求,規范農產品市場是支持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主要方面。而我國目前對農業流通環節的投資主要是糧食儲備補貼,而對于產品產后的運輸、檢疫、包裝、幫助生產者尋找銷售市場等等投入很少。加大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投入是我國提高農民收入,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主要著眼點之一。

(四)適當上移農業投資主體

農業投資由于具有強外部性、高風險性,一般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對其大量投資,不僅如此,地方政府還經常挪用中央政府的農業專項投入。據統計,我國對農業的投資大約有30%左右不能落實,而問題就出在地方政府身上。所以,美國等其他國家都是以中央政府作為農業投資的主體。為了提高我國農業投資的效益,我國應該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適當上移支農主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 自拍偷拍视频网 | 五月综合色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 伊人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a级高清观看视频在线看 | 久久久久一 | 激情九月婷婷 | 综合色久| 欧美无吗|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 |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看 |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高清 | 羞羞的视频免费观看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 一级电影在线播放 | 亚洲成人婷婷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 欧美日韩色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二区在线观看 | 男女羞羞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自拍偷拍网 | 强波多野结衣cjod经典片 | 国产小视频网站 |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 亚洲 欧美 综合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 久久99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在线免费 | 亚洲国产影视 |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亚洲国内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 a级日本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