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碰撞射流通風供暖房間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筑熱能通風空調雜志》2014年第三期
查閱文獻可知,碰撞射流供熱房間內最佳送風速度為2m/s,因此本文以送風速度2m/s,送風溫差ΔT=7K為例,通過數值模擬方法對碰撞射流通風方式進行模擬。
1碰撞射流供暖房間內速度和溫度分布特征
1.1數值模擬結果為了研究碰撞射流通風系統供熱房間內速度和溫度的分布情況,本文以穿過送風管所在位置的剖面(Y=0.1m)為例,分別對速度矢量圖和溫度分布圖進行分析。圖2是送風管所在位置剖面的速度和溫度模擬結果圖,由圖2(a)可以看出,熱氣流以一定的動量從噴管噴出,當碰撞到地板時沿地面時,隨著動量的減小向四周擴散。近地面靠近送風口處氣流速度較大,隨著不斷遠離風口,氣流速度逐漸減小,最終熱浮力對氣流擴散的影響占主導地位,氣流擴散一段距離后便向上運動。由于受室外冷空氣影響,屋頂的溫度低,所以熱氣流向上運動到屋頂時受到冷卻作用而溫度下降,與上升的熱氣流在房間的上部形成漩渦。圖2(b)給出了室內溫度分布圖,由圖可知,送風口附近出現了垂直的溫度分層,靠近送風口處溫度較高,隨著房間高度增加,溫度也逐漸降低,這與傳統的混合通風供暖的溫度完全不同。
1.2數值處理與分析為了研究室內氣流速度和室內溫度分布隨房間高度方向的變化,在送風口位置到氣流最遠擴散距離(y=4.6m)之間依次取五條直線,這五條直線距風口距離分別為y=0.9m,y=1.8m,y=2.7m,y=3.6m,y=4.5m。圖3給出了不同位置速度和溫度沿房間高度的分布曲線圖。圖3是不同位置速度和溫度沿房間高度的分布曲線,由圖3(a)可知,距風口位置水平距離較近(y=0.9m,y=1.8m,y=2.7m)時,氣流速度在靠近地面處最大,當房間高度增加到0.3m左右時,速度急劇下降到0.1m/s左右,此后速度隨著房間高度的增加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而這個速度變化的臨界高度為Z=4.5m;距風口水平距離增加到y=3.6m時,室內氣流在靠近地面處具有一定速度值,但隨著房間高度增加,速度并沒有急劇減小,而是先增大后減小;在距風口水平距離較遠(y=4.5m,y=4.6m)時,室內氣流在靠近地面處速度基本為零,隨著房間高度增加,出現了與近風口水平距離位置處同樣的規律。分析圖3(b),當距風口距離較近(y=0.9m,y=1.8m,y=2.7m)時,各直線上溫度在靠近地面處最高,并且隨著房間高度而逐漸降低,最終保持在同一溫度值;隨著水平距離增加到3.6m時,氣流溫度隨著房間高度的增加先增大而后減小;而距風口所在位置水平距離較遠(y=4.5m,y=4.6m)時,溫度分布出現了相反的分布規律,即在地面處溫度最小,基本上為房間室內設計溫度20℃(293K),而隨著房間高度增加溫度也逐漸升高,最終達到穩定,這種現象是由于送出的氣流受到熱浮力作用的影響后,便沿房間高度向上運動,而導致氣流在擴散距離的邊界處溫度最小。
2碰撞射流供暖房間的熱舒適分析
選擇合理的通風方式,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對熱舒適性空調來說,室內人員的熱舒適性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評價指標。本文采用有效溫度差△ET來評價空調房間內人員的舒適感覺,它是反映空氣溫度和速度對舒適感覺的綜合作用效果,表達式為:式中:Ti,Tn分別為工作區某點的空氣溫度和室內設計溫度,K;ui為工作區某點的空氣流速,m/s。一般情況下,△ET的值在-1.7K到+1.1K之間時大多數人感覺到舒適。為考查房間內人員活動區域的空氣溫度和速度對人體舒適感覺的綜合作用,以人體腳踝所在高度平面(Z=0.1m)和房間中心平面(Y=0.1m)為例,分析這兩個平面上有效溫度差,如圖4所示。圖4是送風速度為2m/s,送風溫差ΔT=7K時人體腳踝平面(Z=0.1m)和房間中心平面(Y=0.1m)兩個典型平面的有效溫度差△ET云圖。圖4(a)中出現大量的深色區域,這個區域的△ET基本都大于+1.15K,并且這些區域也包括了人體活動區域(2m以下區域),說明過送風管剖面的平面處溫度較高,室內人員在這個區域會感覺偏熱。觀察圖4(b),距地面Z=0.1m的距離基本上認為是人體腳踝處所在位置,是人體比較敏感的部位之一,如果此處溫度分布不均勻,足部會感到很大的溫差,帶來舒適性的問題,除送風口剖面所在平面外,這個平面上幾乎所有區域的△ET值在-1.7K到+1.1K之間,而出現的少量深色區域基本上就是圖4(a)中所表示的風管剖面所在平面,通過綜合分析圖4可知,采用碰撞射流通風系統供熱時,在送風速度為2m/s,送風溫差ΔT=7K的工況下,室內人員在不靠近風管附近活動區域內整體感覺熱舒適。
3能量和能量利用系數η分析
為了了解不同工況下的能量利用情況,定義能量利用系數η如下所示:一般情況下,采用下送上回通風方式送風時,η的值應大于1,并且能量利用系數η越大表明能量利用越好。根據模擬結果可得:采用碰撞射流通風系統供熱時,在送風速度為2.0m/s,送風溫差為7℃時,ts=299.7K,tp=293.3K,t2m=293.5K。則可計算此工況下能量利用系數為:η=1.03。表明人體空間的平均溫度高于房間上部溫度,送風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這在采用傳統的混合通風(含分層空調)的高大空間中是不可能實現的[8~9]。
4結論
通過對數值模擬結果的分析,得到采用碰撞射流通風系統供熱房間的室內氣流分布特性,結論如下:1)采用碰撞射流通風系統供熱時,隨著送風高度的增加,室內氣流速度會出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而這個速度改變的臨界點位置所在高度為房間高度的一半(即Z=4.5m)。2)在碰撞射流通風系統所管轄范圍內,室內溫度隨著房間高度的增加逐漸減小,并且在室內形成垂直的溫度分層,室內人體活動區域(2m以下區域)的溫度分布滿足人體“頭冷腳熱”的要求,送風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3)采用碰撞射流通風系統供熱時,送風口附近靠近地面薄薄的一層區域內能感到吹風感,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將送風口設置在人員活動不頻繁區域。
作者:王艷鐘珂亢燕銘單位: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