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板屋民居與地域建筑文化的保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羌族地域建筑文化的多樣性
根據筆者對川西羌族民居長期考察研究的成果,綜合考慮結構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因素,大致可以將羌族民居劃分為石砌碉樓、板屋、土屋和桿欄式四大類別。其中石砌碉樓分布最廣,主要分布于茂縣和汶川境內岷江河谷兩側,理縣雜谷腦河流域,以及涪江上游的北川境內。從結構上來說,石砌碉樓又可以分為墻體承重和木框架結構兩種。岷江西岸各地的石砌碉樓一般為墻體承重結構,承托屋面和樓板的梁枋直接插入石砌墻體之上;岷江東岸永和溝等地的石砌碉樓雖然外墻為片石砌筑,但其樓板和屋面卻由墻體內的木柱承載,實為木框架結構類型。石砌碉樓一般為平頂形式,但茂縣三龍鄉、雅都鄉等地的碉樓頂部往往設有簡易的木板坡頂,這可能與這些地區降水較多的氣候條件有關。
板屋民居類型主要分布在茂縣北部和松潘南部。板屋民居主要特征是建筑屋面和墻體為木板構筑,但底層墻體一般為石質或土質,因此板屋又可以分為板屋土墻、板屋石墻等區別。土屋民居類型分布地域并不廣泛,主要集中在茂縣境內岷江東岸的蘿卜寨及周邊地區,一般為兩層左右的平頂建筑,外墻為夯土材質,但并不承重,承重結構為墻內木制的梁柱框架體系,這點與同處東安的永和溝等地的木框架承重結構的石砌碉樓頗為相似。
桿欄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北川縣境內,其在羌族民居中出現較晚,最早的相關記載出現在清中葉,因此被有些學者視為受漢族地區吊腳樓建筑影響下的產物。桿欄式民居一般都結合坡地修建,臨空的一部分做成吊腳樓的形式。但筆者在松潘小姓溝地區也看到個別羌族民居為平地上修建的、底部架空高度很低的桿欄式建筑,其來源和文化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雖然不同地區的羌族民居在結構形式和建筑材料上有諸多區別,但在空間結構上卻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普遍為“貨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圂于下”的空間格局,而且在二層居住空間的布局上又是以主室為中心環繞寢室的空間模式。這種空間格局的一致性的特點不僅體現在羌族民居上,亦體現在周邊嘉絨藏族、白馬藏族等民族建筑之中,反映出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各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彼此間長期的文化交流與影響。
二、羌族板屋民居的歷史與現狀
板屋民居是以木板制的屋頂和墻壁為其主要特征。任乃強在《西康圖經》中描述川康地區的板屋民居時曾提到:“其梁柱結構甚陋,一切仿內地茅舍,惟不蓋茅而蓋瓦板。瓦板者,切杉木為長五尺許之短段,去皮,以大刀劈之,順其紋理,成為薄板。板上自有凹凸駢列所成之細渠。以之覆屋,水隨渠走可以不漏?!?/p>
從結構形式上來說,板屋為類似穿斗結構的木框架樓房,一般為三層。底部一、二層往往為夯土或石制外墻,上部則為木板墻體。一般自二層以上有挑臺和外廊的設置,用于交通和納涼,外廊一般設在橫墻面,但亦有設于山墻面的做法,有些的板屋民居的頂層還可以看到有木板外墻的小間向外出挑的做法。空間上,板屋民居一層為牲畜圈舍。二層則為居住空間,主室(火塘)居于空間中心,臥室等生活空間環繞主室布局。頂層為堆放糧食和雜物的空間。頂層因為墻體為木板材質,夏季較為涼爽,而且通風也較好,因此在夏季也往往被辟為居室。板屋民居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詩經•國風•秦風•小戎》中,“在其板屋,亂我心曲”,描述的就是當時西戎所居之板屋。從歷史典籍記載來看,板屋應當起源于隴西和隴南的氐人聚居地區,是其傳統的建筑形式,《漢書•地理志》記載“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提及氐人聚居的天水郡時記載“鄉居悉以板蓋屋,《詩》所謂西戎板屋也”。《南齊書•列傳第四十•氐》中記載仇池一帶的氐人“無貴賤皆為板屋土墻”。
雖然板屋被視為氐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形式,但其建筑文化的影響力也并不局限于隴南氐人地區范圍,隨著民族遷移和文化傳播,板屋民居類型也逐漸通過川西民族走廊傳入岷江上游地區,并成為當地重要的建筑類型之一。板屋民居目前主要分布于茂縣北部和松潘南部的羌族地區,以及隴南、平武的白馬藏族地區。在歷史上氐人與羌人就有著密切關系,而且地理分布上也比鄰而居,《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因此,板屋民族類型的分布也是川西各民族間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例證。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和地理環境上的差異,羌族地區的板屋民居在風格和形式上與白馬藏族地區亦有一定區別。例如平武地區的白馬藏族民居更符合史籍上對“板屋土墻”的表述,其房屋一般為二到三層的木框架的樓閣式建筑,底層圍以土墻,而上部墻體則為木板墻體,屋面為木板坡屋頂的形式。而羌族地區的板屋民居,則兼具了一定羌族傳統的碉樓民居的建筑技術,主要為“板屋石墻”,或者板屋與石墻、土墻相結合的類型。松潘南部的小姓溝等地區的羌族板屋民居就屬于板屋與石墻和土墻結合的類型,其結構為坡屋頂的木框架的樓閣式建筑,但在墻體材料構成上則更為復雜,底層為片石砌筑墻體,而中層則采用夯土墻體,頂層才使用木板墻體,并且配以木制的挑臺或外廊的設置。而地理位置更為偏南的茂縣北部松坪溝地區的羌族板屋民居,則屬于“板屋石墻”的類型,其下層為石砌墻體,而上層則為木板墻體。這種石墻比例由北向南逐漸增加的情形,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羌族建筑文化中,北部的板屋類型與南部的碉房類型相互接觸,彼此影響的特征。
三、松坪溝板屋民居
地處茂縣北部的松坪溝地區正好位于羌族建筑文化中北部板屋類型和南部碉房類型的交界地帶,兩種建筑傳統的影響在松坪溝地區的羌族民居上都有所體現。與松潘小姓溝地區相比,松坪溝地區的板屋民居最大的特點,就是建筑底部完全不使用夯土墻體,僅用石砌構建筑下部的外墻。另外,松坪溝板屋民居各層的石砌墻體與木板墻體之間是逐步過渡的,自二層開始,石砌墻體的圍合面開始逐漸減少,往往會有一面或者多面墻體為木板構造,但是石砌墻體卻至少會有一部分一直延伸到頂層的檐口之下,一般為一個或兩個完整的山墻面,以及部分的橫墻面。從石砌工藝來看,松坪溝板屋民居的石砌墻體和南面羌族碉房民居較為類似,都采用尺寸較小的片石層層砌筑,而與周邊藏族地區的石砌工藝和用材都有較為明確的區別,顯示出羌族建筑之間的共同性。
和小姓溝地區相比,松坪溝地區的板屋民居在其他方面也有諸多區別。例如在木制挑臺和外廊的設置上,小姓溝地區板屋民居一般僅在頂層設置木制挑臺或者外廊,而且一般較為封閉;松坪溝地區的自二層以上就有挑臺和外廊的設置,一般都為開敞形式。松坪溝板屋民居在入口的設置上也較為靈活,入口設置在底層山墻或橫墻的情況都有存在,并且通過室外樓梯可以直達二層及更高樓層;而小姓溝的板屋民居的入口普遍都位于建筑的橫墻面上,一般室外樓梯也只能通往二層。在色彩裝飾上,松坪溝地區的板屋民居木制構件普遍都有朱紅色的油漆飾面,除此以外并無太多其他彩飾;而小姓溝地區的木制構件大部分都為原木本色,只在檐口、檐柱、額枋等處有油漆彩繪飾面,一般為朱紅底色配以各色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此外,在垂花柱、勾欄等裝飾構件上,小姓溝地區的造型和彩飾往往也更為復雜,外廊檐柱間往往還有色彩豐富的鏤空雀替等裝飾構件,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漢地和藏地文化的共同影響??傊推渌貐^相比,松坪溝地區羌族板屋民居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是羌族建筑在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典型代表,也是羌族建筑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羌族地域建筑文化多樣性的消亡危機與保護
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護是一個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問題,也是現代化發展所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當今羌族傳統建筑文化也受到現代化進程的影響和波及,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作用下,很多傳統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漸消失。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技術與新材料的引入,必將對建筑形式產生巨大影響。當今越來越多的羌族民居采用了粘土磚瓦、鋼筋混凝土、塑鋼門窗等現代建筑材料,在空間布局和室內裝修上也與傳統建筑有了諸多不同。目前整個社會對于保護羌族建筑地域文化遺產已經具有了高度共識,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來保存和繼承羌族地域建筑文化的遺產,然而,由于對羌族建筑傳統多樣性認識的局限,目前很多保護措施非但沒有能有利于羌族建筑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反倒加速了其消亡的過程。這主要表現為碉樓類型羌族建筑式樣的迅速擴散與普及。作為最早為世人熟知,同時也是頗具特色的一種建筑式樣,碉樓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公眾視為羌族建筑的代表形象。在現代媒體的強大傳播能力助推之下,甚至很多羌族群眾也在主觀上也接受了碉樓作為本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而其他類型的羌族建筑反倒不為人知。因此,很多繼承和發揚羌族建筑傳統的措施都是基于碉樓建筑類型之上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助長了碉樓類型建筑在羌族地區的傳播,其他類型的羌族建筑卻因此而更為邊緣化,甚至被取代和消亡。
處于板屋和碉樓建筑類型交界地帶的松坪溝地區,碉樓建筑類型的擴展趨勢可以說相當明顯。近年來政府在松坪溝地區修建的一些公共建筑和標志性建筑,如游客中心等,都是明顯的碉樓建筑風格,并未體現松坪溝傳統的板屋建筑特征。在這種主導文化的影響之下,即使如巖窩寨這種地處溝谷末端的村寨,其新建民居也普遍采用碉樓類型的技術和風格,而傳統板屋民居只能從現存的舊宅上得以窺見。即使在更北的松潘地區,碉樓民居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擴大,例如,小姓溝河谷內的新建民居很多也為碉樓風格,較為純正的板屋民居現在基本上都只存在于高半山的村寨之中,而且新建的板屋民居也逐漸放棄夯土墻體的做法,改為構造上更為簡單的“板屋石墻”的式樣。
松坪溝板屋民居類型的瀕危現狀說明進行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的首要前提是對其進行深入而充分的研究,羌族建筑地域多樣性的消亡在當今已經成為一個緊迫而嚴峻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扭轉現有的一些片面觀念,板屋民居類型最終很有可能會從羌族建筑中徹底消失。建筑文化作為整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重要的物化表征之一。加強對羌族地域建筑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有利于羌族傳統文化的整體繼承與發揚,因此研究和保護羌族板屋民居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馬志韜李映濤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講師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