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城市周邊發展型村莊的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小城鎮建設雜志》2014年第八期
1村莊特色發展的路徑探索
1.1生態保護、全域引導
規劃堅持生態保護、集約發展的原則,優化土地資源,協調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形成“三區”協同發展的全域空間發展結構。即:(1)北部生態保育區:以生態保護、涵養水源為目的,嚴格控制開發建設,逐步引導生態移民,退耕還林,適度發展特色林業;(2)中部森林生態旅游區:依托現有旅游項目,發展森林觀光、康體休閑、科普拓展旅游,強化區域景區聯動,完善旅游配套設施;(3)南部民俗旅游服務區:以水磨村為基地,發展鄉村民俗體驗、田園休閑度假游,提升村莊旅游接待能力及服務品質(見圖1)。水磨村地處大青山腹地,自然村規模小、布局分散,地質條件復雜(見圖2)。規劃在生態安全與環境保護前提下,根據村莊實際情況與村民意愿,保留規模較大的居民點,其他居民點逐步引導生態移民,這樣既可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又保證大部分村民平等獲得社會發展帶來的收益,實現了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平衡。
1.2就業引導、農民增收
農民收入增加、集體經濟壯大、村莊富裕是村莊規劃的核心內容,是村莊規劃得以有效實施的有力保障。規劃調整優化傳統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發展有機蔬果種植、山地特色養殖業,加強面向城區的苗圃、種苗等商品林基地建設。同時,以森林康體、田園休閑、鄉村體驗的特色旅游為驅動,通過特色文化旅游村莊的建設帶動村域休閑產業全面發展,讓本地村民有效參與到旅游產業鏈之中,平等分享旅游繁榮帶來的收益,同時積極鼓勵壯大村莊集體經濟。村莊產業發展規劃中除注重傳統的項目設置外,還增加了項目經濟收益分析,為村民提供更具指導性的就業引導,如對景區服務、農家樂接待、特色農林業生產等不同就業方式可吸納勞動力規模、人均年收益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多元化就業引導和崗位技能培訓,逐步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至規劃期末,全村可吸納240~300名勞動力就業,農民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人均6500元/年增長到1.8~6萬元/年,農民收入獲得極大提升。通過鄉村茶舍、特色農產品超市、中心農家樂等的設置,為集體經濟提供發展空間與動力。
1.3布局優化、環境治理
1.3.1優化村莊交通、防洪等安全格局水磨村屬典型山地村莊,建設用地的拓展逐步擠占了省道兩側用地及生態安全空間,村莊存在交通安全隱患,面臨山洪威脅。規劃延續村莊傳統格局,重點梳理與消除村莊防洪、交通等方面安全隱患,優化空間布局。南部重點搬遷跨省道布局的農宅,保證過境交通通行能力及村民出行交通安全;北部重點進行村莊內部安全整治,預留行洪通道,減少山洪危害,構建內部交通環線,減少內部交通對過境公路的依賴(見圖3)。
1.3.2完善居住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務功能針對居住配套功能的缺失與村民需求,增加村莊文化活動與健身場所。利用閑置坡地,因山就勢建設獨具特色的室外臺地文化活動廣場,采取土石混合的廣場鋪裝形式,布置連廊、涼亭、登山步道、健身器械等,臺地文化廣場除為村民提供公共交往與休閑健身場所,還可進行露天電影放映,戶外民俗表演等。結合村莊旅游發展,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升服務品質。在村莊入口處設置游客服務中心、中心農家樂、鄉村茶舍、特色農產品超市等,為村莊集體經濟發展預留空間,并通過統一的客房預定、結算等加強對農家樂的統一管理(見圖4)。
1.3.3加強污水處理與環衛設施建設采用適用技術,建設地埋式密閉垃圾收集點,實現垃圾村莊收集、密閉儲運、城區集中處理。根據村民生活習慣,污水處理采取三格式廁所加小型地埋式污水處理站的形式,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小型污水處理站采用生物膜反應技術,污水經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回灌于農田、果林,污泥可進行高溫堆肥,制作有機肥。結合游客集散中心、臺地廣場等地配建公共廁所,并通過宣傳與行為規范,改善村莊環境面貌。
1.4鄉土特色保護與文化傳承
鄉土特色要素大體可分為自然環境要素和人文風貌要素。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山、水、林、田等各類自然景觀資源;人文風貌要素包括村落、街巷、建筑、環境小品、民俗等。村莊規劃重點要保護村莊特色與傳承鄉土文化,在村莊規劃、環境整治、農宅建設等方面突出保護具有吸引力、可記憶、可識別的鄉土特色要素,保護村落及其周邊的山水環境,延續村莊肌理,保護傳統街巷與民居,保護有歷史記憶的古樹、古井等空間要素,實現“看的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見圖5)。
1.4.1山水格局的保護水磨村負陰抱陽,周邊傳統山水格局極佳,規劃順應整體山水格局,巧借自然山水之勢,北部以村莊為陽,應借山勢,展現山、林、屋融洽村莊風貌;南部以田溪環境為陰,匯聚水景,構建田、河、林相映襯的生態休閑空間(見圖6)。
1.4.2鄉土環境的延承結合鄉村旅游發展及南部濱河生態休閑空間建設要求,疏通河道,提高行洪能力,圖8民居建筑細節元素延承示意圖采用疊水壩,營造豐富的山泉溪水景觀。結合河岸兩側農田,規劃蔬果采摘園,沿岸建設生態駁岸、木棧道,設置水車、石磨磨坊等,突出水磨村的文化特色,游客可從事農事體驗,吃農家飯、享農家情。村莊除重點整治及建設濱河生態空間、臺地廣場、公路及生態防護綠帶外,還引導村民進行庭院及房前屋后的綠化,締造出具鄉村特色的多層次綠化空間系統。村莊環境綠化以自然、鄉韻為主題,選擇國槐、楊樹、樟子松、山杏、虎榛子、繡線菊、山櫻桃、丁香、榆葉梅等當地鄉土植物品種,按照物種原生性、多樣性原則等進行合理配置,滿足經濟性、實用性、觀賞性的多重需求。村莊的道路廣場鋪裝、環境小品就地取材,采用卵石、木材、土坯等材料,延續鄉土特色。
1.4.3鄉土民居的引導規劃分析呼和浩特民居的淵源與特征,并通過大量農戶走訪與問卷調查,從村民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和環境因素等多角度研究水磨村的鄉土民居,在此基礎上進行農宅建設圖集的設計,使規劃設計真正做到源于水磨,忠于水磨,又不止于水磨(見圖7)。水磨村民居受晉北建筑影響深重,在傳承其基本形制及風貌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明顯的簡化和改良,如沿用晉北典型的闊院式院落布局形式、選用更加經濟、保溫效果好的黃土或土木混合的外墻維護材料、屋頂形制多采用單坡和“陰陽坡”,屋頂多出檐較淺、建筑坡面更加平直簡單、屋脊裝飾和門窗及窗花形式更加簡潔經濟等(見圖8)。農宅設計在建筑形制、細部裝飾、圍護材料上充分延續傳統建筑風貌。戶型設計上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滿足現代生活、生產方式及旅游接待功能需要,提供滿足農家樂接待的大戶型、大家庭自住或適時發展農家樂的中等戶型和核心家庭居住的小戶型等多套農房建設方案,各戶型設計均可滿足由于家庭成員和功能變化帶來的彈性調整需求(見圖9)。
2結語
水磨村村莊規劃在產業全面引導、促進農民增收、鄉土特色傳承、民居建設示范等多方面探索,成為大青山前坡村莊規劃的典范,但在規劃實施中仍有諸多遺憾,這讓我們重新審視與梳理農民、政府、規劃師各方在村莊規劃中的職責與作用。(1)明確農民在村莊規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立足農民需求,做農民用的上、看得見的規劃。(2)還原政府的服務職能,政府制定規則與政策,完善村莊重要公共及市政設施配置等,引導村莊整治與建設。(3)規劃師應轉變傳統規劃方法,針對村莊存在問題與農民需求,確定規劃核心內容,提供可操作、有價值、接地氣的村莊規劃。如:產業發展規劃中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就業引導;農宅設計中滿足農民個性化生活需求和彈性功能變化,提供多樣化、菜單式的農房建設圖集;在規劃實施前,要與政府共同制定行動計劃,保證規劃有效推進與實施。(4)傳統文化的根基在村莊,村莊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規劃師應做鄉土特色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不要讓千城一面的遺憾再延續成千村一面。
作者:李霞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