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教育情況與發展構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率先實施“兩免一補”政策,不斷提高義務教育保障水平。為了保障適齡學生接受九年義務教育,2003年秋,新疆率先實施“兩免一補”政策。當年中央財政撥付1.4億元,地方財政配套5000萬元,為208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雜費和教材費,向貧困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費補助。2008年又在城市中小學免除了學雜費,實現了義務教育的全面免費。2006年初,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了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了自治區本級和地(州、市)、縣(市)分項目、按比例承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2011年秋季學期起,中央和自治區加大了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投入,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含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小學從原來的500元/每生每學年提高到1000元/每生每學年,初中從原來的750元/每生每學年提高到1250元/每生每學年;進一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小學由生均300元提高到400元,初中由生均500元提高到600元。2012年新疆區內初中班和新疆區內高中班年生均經常性費用標準分別提高1000元,達到7000元和8000元。[1]2006~2011年,新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共投入經費98.95億元,其中中央資金70.57億元,自治區本級資金20.47億元,地縣財政資金7.91億元。
2.各級黨政領導高度重視,職能部門合力推進,基層群眾熱心支持,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形成了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良好氛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疆雙語教學工作。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教育部領導多次組團到新疆進行調研,指導新疆雙語教學工作。教育部等部委聯合下發了《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推進新疆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意見》、《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推進新疆雙語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到2020年新疆雙語教學發展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提出了保障雙語教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而把雙語教學工作提升為國家戰略進行安排部署。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始終把雙語教學工作擺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2004年以來,相繼印發《關于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學工作的意見》。成立了由自治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雙語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單列機構和編制,統籌管理全區雙語教學工作。各地按照自治區黨委確定的雙語教學從幼兒抓起、從教師抓起的工作思路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研究和制定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及時調整發展目標,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措施。在各方的合力推動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學前“雙語”教育發展迅猛。從2008年起,國家在新疆實施了“新疆少數民族‘雙語’幼兒園建設工程”和“新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發展保障工程”。2008~2012年,國家和自治區共投入50億元,在七地州及九縣市(即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等七地州所屬縣市以及托克遜縣、吐魯番市、伊吾縣、巴里坤縣、木壘縣、溫泉縣、若羌縣、尉犁縣、和靜縣等九縣市)建設雙語幼兒園2237所。[2]截止2012年10月,這些幼兒園已全面完工,陸續投入使用。[1]2007~2012年,自治區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重點用于七地州及九縣市之外縣市雙語幼兒園建設。[2]除此之外,社會各界也積極投資建設雙語幼兒園。各地還通過國家、自治區教育專項、對口支援、多渠道籌措資金等,加大了對學前雙語教育的投入力度,極大地緩解了學前雙語教育發展面臨的校舍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這些措施使得新疆學前雙語教育從2005年起步發展到目前近37萬在園幼兒的規模。從2002年初開始,自治區全面啟動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積極推進雙語現代遠程教育建設,目前,雙語現代遠程教育已覆蓋2.32萬個班級,104.4萬名學生受益。[1]截至2011年底,全區學前和中小學少數民族接受雙語教育和民考漢的學生99.85萬人,占學前和中小學少數民族在校生的46.9%,比2010年的82.71萬人增長了20.72%。
3.不斷拓寬培養渠道,加快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步伐。為了加快新疆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步伐,先后舉辦了新疆內地高中班、區內初中班、對口新疆高中班、內地新疆中職班等。
(1)內高班。從2000年起,國家在內地發達城市重點中學舉辦內地新疆高中班,年招生規模由2000年的1000人擴大到2012年的8330人,已累計完成13屆5.1萬人的招生任務,在校生規模達到2.7萬余人,學生分布在全國44個城市的85所辦班學校。[3]截止目前,國家已累計投入內高班基建等各項經費超過6億元。各辦班城市財政撥付的年生均經費都達到或超過了國家規定的年生均8000元的標準,絕大部分城市達到10000元以上。自治區財政已累計投入內高班經常性經費近4億元。
(2)內初班。為了加快推進新疆基礎教育發展步伐,讓更多的農牧民子女享受到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同時向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的內高班提供高質量的生源,新疆從2004年起在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石河子、奎屯、昌吉、阿克蘇、庫爾勒、哈密8個經濟較發達、教育質量較高的城市開辦新疆區內初中班(簡稱內初班)。招生規模從2004年的1000人發展到2012年的7400人。截止目前,內初班已累計完成9屆4.2萬人的招生任務,在校生規模2.1萬人,辦班城市、辦班學校分別達到11個、24所。[1]2007~2012年,已有近2.4萬名內初班學生順利畢業,絕大部分畢業生順利升入內高班學習。為解決好內初班畢業生的繼續教育問題,從2007年起在原8個內初班辦班城市舉辦新疆區內高中班,招收未升入內高班的內初班畢業生,目前在校生1900余名。2009年,自治區又將內初班畢業生納入中師、中職培養范疇,進一步拓寬內初班畢業生的培養渠道,目前已有2000余名內初班畢業生順利進入區內中師、中職學校學習。截止目前,自治區已撥付內初班各項辦學經費超過9.1億元,其中:基建補貼經費3.5億余元,經常性經費4.4億余元,并按班師比1∶8的標準下達內初班教職工編制2400個。此外,自治區從2007年起專門設立了內初班、內高班學生大病醫療救助資金,每年各下達專項經費100萬元。
(3)對口班。為貫徹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加大內地省市對口支援新疆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力度,部分對口支援省市根據受援地區的需要,利用當地優質教育資源,面向新疆對口縣市舉辦了對口新疆高中班(簡稱對口班)。2004年以來,部分對口支援省市先后面向新疆和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區的對口縣市舉辦了對口班。和田地區行署先后與浙江省金華市、天津市、安徽省馬鞍山市、北京市人民政府達成每年招收代培和田地區80~120名高中生的對口援助協議,目前累計完成招生1440名,現有在校生1040名??俗卫仗K柯爾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先后于江西省南昌縣、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政府達成每年招收代培克州100名和40名高中生的對口援助協議,目前累計完成招生480名,現有在校生363名。
(4)內職班。從2011年起,國家利用內地省市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在天津、上海等中、東部9個省(市)的31所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舉辦內地新疆中職班(簡稱內職班),2011年起每年招生3300人(其中:地方招生3000人,兵團招生300人),到2013年,在校生規模達到并穩定在1萬人左右。目前,6000余名新疆各族應屆初中畢業生在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廣東9個省市的33所學校學習。內職班學生除享受中央財政生均5000元補助外,同時享受財政部等四部委《關于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工作的意見》中所界定的中職免學費、補助生活費政策。內職班學生畢業后鼓勵回新疆就業,也允許留內地就業。就業實行市場引導,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作為黨的惠民政策,內高班、內初班、對口班和內職班堅持向農牧民子女傾斜,農牧民子女錄取比例逐年提高,內初班的錄取比例已連續4年保持在90%,內高班2012年達到76%。
(5)爭取支援,培養少數民族人才。自1989年開始,國家啟動了內地高校支援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協作計劃人才培養項目(簡稱協作計劃),旨在利用內地高校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為新疆培養高素質的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進一步加快新疆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步伐。協作計劃首期招生500余人,涉及內地50余所高校。截止目前協作計劃已順利實施了五期培養任務。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已由最初的幾百人擴大到2011年的6000人,累計招生3.7萬人,培養畢業生1.6萬余人。從2011年起,開始實施第六期培養計劃,招生規模在第五次協作計劃2000人的基礎上將逐步擴大到6800人,涉及內地300所高校。協作計劃實施20余年來,為新疆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目前以“協作計劃”、“直招計劃”、“內高班計劃”等形式在內地高校就讀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近3.5萬人,涉及內地300余所高校。從內地高校畢業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回到新疆工作,充實到政治、經濟、農業、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各個領域,許多畢業生已成為新疆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骨干力量,成為新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和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教育部、國家民委等有關部委,各協作院校高度重視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中央財政于2001年專門設立了新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補助專款,每年撥款1600萬元資助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困難學生,已累計撥付???.6億元,自治區從2010年起配套3400萬元,使補助??羁傤~達到每年5000萬元。新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始終與內地省市的援助密不可分。自1997年以來,北京、浙江、山東、天津、河南、上海、遼寧、江西8省(市)和15家國有大中型企業紛紛與新疆南疆四地州建立了教育對口支援關系。2000年4月,國家啟動了“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安排山東對口支援新疆教育工作。山東省積極選派支教教師、實施“山東援疆教師培訓工程”、安排地市對口支援新疆18個“兩基”攻堅縣,有力支持了新疆“兩基”工作。自開展教育對口支援工作以來,區內外通過向新疆貧困地區選派支教教師,向受援中小學援助資金,捐贈圖書以及各類教學設施等,為新疆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通過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和“援疆學科建設計劃”,16所部屬高校全面對口支援新疆的11所本科高校和1所??茖W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42所內地高校對口支援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等高校的85個學科建設,在對口高校的支持下,新疆高校的學科建設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新疆發展民族教育事業的基本經驗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動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同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結合起來,切實解決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切實保證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優先于其他各項事業。新疆民族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以少數民族教育為特色的教育體系得到確立和完善,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結構趨于合理,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各民族人民文化素質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目前,新疆少數民族教育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局面。在新疆民族教育事業的深入改革和持續發展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最根本的是:
1.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防范和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和境內外“三股勢力”貫穿教育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進大中小學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工作始終。新疆教育系統始終把培養政治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作為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政治家辦教育,堅持穩定壓倒一切,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緊密結合區情和青少年學生思想認識實際,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反分裂反滲透教育,把馬克思主義“五觀”、“四個認同”、“三個離不開”思想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常抓不懈,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確保了教育系統長期穩定,為自治區穩定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2.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多年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事業發展全局,不斷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不斷增強教育生機與活力,實現了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優先發展教育,通過采取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促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堅持以學生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堅持教育公平,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統籌城鄉和區域教育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多元化需求,關注偏遠少數民族農牧區教育事業發展,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措施,提高農牧區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師資隊伍,努力實現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3.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切實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沒有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提高,就沒有新疆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更無法實現新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必須從維護新疆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重視發展新疆的民族教育事業。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創新發展模式,以漢語教學為突破口,積極推行“雙語”教學,加快推進少數民族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充實和優化師資隊伍,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4.堅持依靠自身力量與接受內地省市援助相結合,努力實現民族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新疆的民族教育事業既要立足自身加快發展,又要善于借助中央和內地兄弟省市的援助平臺,大力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學習先進經驗、提升發展能力。要緊緊圍繞新疆教育事業特別是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積極爭取中央和支援省市對新疆教育事業的幫助和支持,用足、用好中央和內地省市支援新疆的各項政策措施,集中力量解決教育發展難點和瓶頸,全面提升新疆教育整體發展水平。
三、發展新疆少數民族教育的思路
從實現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利益,確保國家穩定的高度看待新疆教育,把教育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基礎、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和維護穩定的重要前提擺在新疆工作的首位,把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與新疆教育長遠發展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以中央財政支持為主、地方財政投入為輔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對新疆教育支持力度,強化基礎,提高質量,努力縮小新疆教育整體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為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資金投入力度,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普九”成果,改善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疆中小學生生均校舍、圖書、儀器設備值等辦學條件指標低于國家平均水平,“兩基”還處于較低的水平。按照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新疆將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雙語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議國家加大對新疆轉移支付力度,保障教育經費,并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加大用于教育的比例,支持新疆健全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保障各級各類學校的正常運轉和發展需要。全面普及、大力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鞏固提高工程,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和現代化建設,提高義務教育的辦學效益和整體發展水平,縮小與內地經濟發達省區的差距。
2.加大培養培訓力度,加強少數民族課改專家團隊、課改骨干教師隊伍和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少數民族課改專家嚴重不足、課改骨干教師整體水平不高已成為提高民語授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最大瓶頸。設立課改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加大對少數民族課改骨干教師的培訓力度,逐步建立高水平、數量足夠的少數民族課改專家團隊,切實提高少數民族課改骨干教師整體水平。以雙語教師培養培訓為重點,堅持多渠道、多形式并舉,嚴把合格教師入口關,形成培養培訓相互銜接、互為補充的工作體系,繼續落實各項支教工作計劃,切實提升雙語教育教學水平。以構建一支“政治合格、素質過硬、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中小學少數民族雙語教師隊伍為目標,共同完成新疆35歲以下中小學少數民族教師一至兩年的培訓,使在職中小學教師向“民漢兼通”轉型,為新疆推進雙語教育提供師資保障。
3.繼續實施推進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農村鄉級中心小學建設計算機教室,配備電視機和DVD播放機等設備,實現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在“雙語”教學中的“班班通、堂堂用”。
4.實施中小學“雙語”和民族語言文字教學資源庫建設工程。建設少數民族語言教學資源庫。形成多層次、多功能“雙語”教學的服務體系,實現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遠程傳輸的目標。
5.實施邊境縣教育工程。實施邊境縣“國門學校建設”、邊境縣“寄宿制學校工程”、邊境縣“教師住房工程”等工程項目,改善邊境地區中小學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整體水平。
6.重點解決南疆三地州普通高中教育嚴重滯后的突出問題。實施南疆三地州普通高中建設工程,扶持南疆三地州加快提高初中畢業升入高中階段入學率(2011年為55%),為南疆三地州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姚文遐單位: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