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統計學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摘要:
提升學生素質能力是當今教育的趨勢。在統計學教學改革中,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目標,合理設置統計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環節,采用項目教學法,以項目為主線,運用統計學思維,分小組完成任務,達到良好的統計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
統計學改革;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引言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實踐能力及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觀察力、敏銳度,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統計學”課程是一門以數據收集、數據整理及數據分析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是財會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統計學”的教學,不僅在于培養學生具有統計思維能力,掌握統計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應用統計理論和方法,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對統計學理論教學環節,實驗教學環節進行研究,通過合理的設置,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一、文獻綜述
隨著經濟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們每天都要和數據打交道,而統計學就是一門以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因此,統計學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查閱大量統計學教學改革的相關文獻后,發現目前統計學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趙先倉[1]認為,統計學教學內容陳舊,與專業的融合性不強,難以讓非統計學專業學生體會到統計學課程的重要性及在本專業中的應用價值,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激發。趙艷霞[2]認為,統計學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主要以黑板、粉筆、教師講解,學生死記公式為主,與培養“復合型”人才不符。郭精軍[3]認為,統計學課程學時安排不合理,由于一些院校對統計學的先導課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安排課時較少,因此,在進行統計學課程教學時,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較薄弱,教師課堂上偏重基礎理論知識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操作軟件及分析數據能力的培養,這樣很難適應現代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綜上所述,第一,很多文獻中提到了統計學教學內容比較陳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將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將學生被動學習轉變成自主學習,需要我們對統計學理論教學環節進行合理的設置,更突出專業性。第二,絕大部分文獻談到的統計學教學的課時問題,既包括理論教學又包括實驗教學,即包括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的全過程。然而,對于非統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統計學教學一般只有一學期,一般為72課時,如何將統計調查工作、問卷設計、發放回收工作、數據整理工作及數據分析工作在這個72課時中順利展開,也是研究重點。
二、提升學生素質能力的統計學課程改革
(一)理論教學環節的設置
在統計學理論教學環節中引入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思想最早起源于18世紀的歐洲工讀教育和19世紀的美國合作教育,經過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才日漸完善。在統計學理論教學環節中,將統計學教學內容分為四個環節(見表1),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社會現象,獨立處理四個環節,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及統計報告,均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形成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提升學生的實踐性與創新能力。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每個項目講解時,根據學生所學專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典型案例,案例要具有針對性,要明確案例要解決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典型案例需要能夠充分運用已學的統計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啟發學生明確案例統計研究對象,熟悉統計研究步驟,了解不同統計方法的應用。如講解數據收集及統計問卷的設計時,可以利用在校大學生消費結構的案例;講解統計資料搜集與整理方法,可以利用麥當勞選址的案例;講解統計數據相關和回歸分析方法時,可以結合學生學習時間與學習成績的案例,同時穿插多種生動的小型教學視頻,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統計學,提高學生的學生興趣。
(二)實驗教學體系設計
傳統的統計學實驗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統計學實驗設計中,以演示型、驗證型實驗為主,學生自主設計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因此,統計學實驗教學改革,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扎實基礎知識、較強創新能力、較高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提升學生的素質能力[4]。在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統計方法、統計軟件完成理論教學中的四個項目。具體操作如下:
1.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組建小組,4~5人為一組,每組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社會的熱點問題或者專業相關的問題,作為自己的調查項目。如有的學生選擇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有的學生選擇網絡購物情況調查,有的學生做大學生逃課情況調查等。
2.各小組根據自己的選題,結合理論教學中的知識,完成統計調查方案,包括確定統計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調查單位及填報單位,制定調查項目,確定調查時間及時限,制定調查的組織實施計劃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能夠群策群力,一般能很好完成。
3.各小組獨立完成統計調查問卷的設計,并進行問卷調查。搜集調查問卷的工作在課外完成,然后,在課堂上對各組的問卷進行相互評價、交流。
4.各小組借助于EXCEL或SPSS統計軟件,對搜集的調查問卷信息進行整理、繪制統計圖和統計表、構建統計模型、完成數據的統計分析并給出結論。因為各組的主題不同,因此,也可以保證每組可以獨立完成。
5.最后,各小組形成一份統計報告,對上述工作步驟進行說明,并對結論進行闡述,分享實驗的經驗。不同的小組可以相互交流,分析完成好的部分,指出分析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教師根據報告的質量、學生的相互評價進行綜合打分。綜合步驟見圖1。
三、教學模式設計案例———“相關與回歸”項目
根據上面的研究,下面以統計分析項目中的“相關與回歸”項目為例,設計一份統計學教學方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相關分析的概念、種類;②相關系數的含義;③簡單線性回歸的特點;④簡單直線回歸方程與模型。
2.技能目標①利用SPSS軟件繪制相關圖表;②利用SPSS軟件建立簡單線性回歸模型。
3.素質目標①良好的統計思維能力;②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③良好的分析相關現象的能力。
(二)教學任務
以4~5人為一小組,根據每個小組所選的主題,選擇自變量與因變量,建立自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相關方程,建立回歸模型,分析相關現象[5]。
四、統計學教學改革效果
為了更好地考察統計學改革的效果,因此對統計學考試成績的構成進行說明。統計學成績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平時作業,這部分主要考核學生運用統計學基本知識的能力,采取根據每組學生所設定的主題,結合理論教學的知識點布置作業的形式,占20%。第二部分是期末考試,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這部分主要考察學生對統計學課程中一些公式、方法等基礎知識的理解,也是為學生以后進行統計師考試打牢基礎,占30%。第三部分是課程結束后提交的統計報告,這部分主要考察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能力、分析社會想象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運用統計軟件的綜合能力,采取每小組的綜合成績×小組成員參與的積極性權重來綜合計算,占50%。下面選取兩個班級的統計學總評成績,一個進行教學改革的班級,一個未進行教學改革的班級,除這一因素不同之外,其他考核因素都相同,成績構成也相同。通過對學生的考核,對成績進行分類統計,實驗結果如表2—表4。通過檢驗,兩個班級的成績有顯著的差異性,進行項目教學的班級,每組同學以項目為中心,有明確的任務,將任務貫穿于每一個環節、每個章節的學習,并且以小組為單位,每個成員有集體榮譽感,因此,進行改革的班級成績比未實施項目教學班級的成績好,且優良高于對照組。
五、結語
通過對統計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實踐,學生們加強了對統計學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們能夠利用統計學課程中學習到的各種方法、統計軟件,對身邊感興趣的統計現象,進行量化分析,并進行深入探討,形成統計分析報告,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新的實驗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靈活掌握、并運用統計理論和軟件解決實際問題,極大地優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從而完善了統計學教學、社會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趙先倉.非統計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科技信息[J],2010(17):670.
[2]趙艷霞,李宇鵬,王曉巍.改革統計學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J].中國成人教育,2010(4):157-158.
[3]郭精軍.《統計學》教學模式探究.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2013,27(4):101-104.
[4]王輝.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統計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國電力教育[J],2014(11):179-180.
[5]曹慧.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北京城市學院學報[J],2014(2):6-11.
作者:陳裕 單位:南通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